十餘年的音樂教師、政治的風雲人物,卸任彰化縣長後的翁金珠學開車、學陶藝、學電腦,還當了咖啡館的主人,經營得有聲有色!而陪伴在她精采的每個階段中,最甜密也最溫暖的,是台灣樂壇活躍的作曲家兒子——劉學軒!
師大音樂系背景的翁金珠在接受準老師的訓練之前最愛的就是藝能課程,除了彈琴外,也喜歡運動、打籃球。身為兒子第一個音樂老師,翁金珠起初並沒有計畫栽培他走上音樂之路,只是多方面的接觸與學習,並不執著於單一樂器。然而一路由鋼琴、小提琴、笛、打擊樂等不分中西的廣泛涉獵,卻為劉學軒日後的創作奠下了深厚基礎。這都來自母親在家裡營造出的音樂環境:「她聽的音樂、她彈奏的鋼琴……,一切的影響都是很自然的!」劉學軒的求學過程並非想像中順暢,在各個時期也面臨相當多的抉擇與磨練,訪談過程中,不斷地聽到一位慈祥的母親重覆地訴說:「這個時候我鼓勵他……那個時候我鼓勵他……」明白孩子對音樂的熱忱,翁金珠總是在身旁聆聽、輔助,並且尊重個人的想法與決定。而這樣的心情,在劉學軒的口中同樣地得到了輝映:「媽媽總是以鼓勵的方式,支持我在每個階段做的選擇。」
艱辛歲月,兒子獨立扶持度過
談到兒子在音樂上的成就,一向低調的翁金珠掩不住喜悅地談論著兒子的作品,從為兒歌編曲、以本士素材創作、贏得的獎項,一直到獲得指揮家瓦薩里(Tamás Vásáry)賞識與提攜,受邀排入匈牙利布達佩斯交響樂團二○○四台灣巡迴演出曲目等等。受到國際級大師的肯定,點滴在心的母親驕傲卻又羞澀地說:「我可以不避嫌地說,這個年輕人真的很不錯!」至於如何發現兒子音樂的天賦?翁金珠說:「早期,樂譜又貴又稀有,但學軒居然可以用聽寫的方式,將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音符正確地記下來。」她還分享了一個兒子在國立藝專時期的小故事:有一次在演出當中,正當該電鋼琴彈奏主旋律時,不知是誰不小心把電線踢掉了,劉學軒回頭瞥見彈電鋼琴那位同學無辜的表情,立刻改以他的小鐵琴演奏這段旋律,台下的觀眾幾乎沒能察覺!輾轉聽到這個插曲的她,更確定兒子極佳的反應與音感。而提起這段往事,劉學軒發出爽朗的笑聲,原來這首曲子是李泰祥的作品,而當時那個彈電鋼琴的無辜受害者,正是如今備受矚目的指揮家——簡文彬!
養育孩子的歷程中,翁金珠也有過一段艱辛的歲月。她透露,在她保送師大唸書時,孩子正在唸小學,全家只靠先生的薪水過生活實在窘迫,到月底時常需要妹妹的資助,甚至在不得已之下暫請妹妹照顧最小的女兒。直到大二時開始兼家教才稍稍獲得舒解,然而一面求學,一面忙著兼職與家務,加上後來先生因政治入獄與清償債務等等,內外壓力與心酸可見一般!好在劉學軒自小就非常獨立,不但能分擔照顧弟妹的責任,更能自動地幫忙家事。「這也許就是長子的特質吧!」他笑說:「媽媽的堅強與堅持,讓我們有嫉惡如仇的個性」。但孩子們並不是沒有反抗過,身為一個政治人物的兒子,最怕的就是別人異樣的眼光。在母親的光環下,最不願意的就是被貼上特權的標籤。在這樣特殊的背景與經歷下,使得劉學軒的創作多具灰暗的色彩,直覺過往的人事深刻且真切,貼近他的思維。
民主尊重,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面對孩子成長的狂飆期,翁金珠將他們當作成一般人或朋友一樣對談、了解、聆聽,絕不以權威的方式來規範,也在這一來一往中,讓孩子學習自由的思考、負責的態度與判斷是非的能力。為了重視各個成員的想法與避免家族政治等紛擾,他們曾經在除夕夜召開家庭會議,協定除了媽媽外,其他人都不會涉入政治,也不以此為職,如此民主的做法,增長了每個人發展的空間。在教養方面,劉學軒認為母親有「異於常人」的忍受力。「她從不發脾氣,從不打罵,總是非常溫柔地勸說。」他認為聰明的母親並非不知道孩子犯錯,但總能以觀察的角度,給機會改正,這對現今講求快速、效果的父母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
如今孩子們都有各自的家庭,偶爾的聚餐、聽音樂會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好時光。對兒子所選擇的路,翁金珠期許下難免也顯露不捨,她疼惜地說,期待兒子保持好體力,在以健全家庭生活的基礎下,多寫一些好作品,為台灣的文化資產盡心力。而擔心母親太過堅強、沒有脾氣的劉學軒,則希望她不管做什麼,都能「真的」快樂。在這雲淡風輕的母子對話間,有音樂與濃厚的親情相互連結。
親子語錄
翁金珠:「期待兒子保持好體力,在以健全家庭生活的基礎下,多寫一些好作品,為台灣的文化資產盡心力。」
劉學軒:「希望太過堅強、沒有脾氣的媽媽不管做什麼,都能『真的』快樂!」
翁金珠的教養tips
1.將他們當作成人或朋友一樣對談、了解、聆聽
2.絕不以權威的方式規範孩子
3.從溝通中讓孩子學習自由的思考、負責的態度以及判斷是非的能力 以鼓勵的方式,尊重孩子在每個階段做的選擇
5.以觀察的角度,給機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