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環球舞台
黑騎士的奇幻之旅
一九六二年初抵紐約時,我去看百老匯,我很痛恨,現在仍然痛恨;我去看歌劇,我很痛恨,現在仍然痛恨;我去看巴蘭欽,我很喜愛,現在仍然喜愛;我去看康寧漢,我很喜愛,現在仍然喜愛。 ──羅伯.威爾森,一九八四
-
環球舞台
彼得.布魯克的《人》在巴黎
在巴黎建立「國際戲劇創作中心」的英國導演彼得.布魯克說:「要創造一個有生命力的好劇場,就要不斷開發所有與人相關的課題。因此今天『人腦』成爲我們探討的主題,實在不足爲奇。」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明日幾時有?
近十年來台灣替歐美舞團培植了許多好舞者,由於衆多因素,這些離了巢的鳥兒即使倦返亦多只作短暫停留,這批頗具實力的舞壇生力軍,不但因環境因素無法固定聚合,只能作偶發性的演出,還得承受一舞定成敗的壓力。
-
回想與回響 Echo
種種徬徨.步步執著
當初傳揚崑劇只是個單純的出發點,如今逐漸意識到培養觀衆的重要,而且又面臨專業與業餘間的猶疑與徬徨,種種足跡,只爲了對崑劇藝術的一份執著。
-
回想與回響 Echo
路還遠,夜還長
導演在劇場中的「全觀」功能,應以「引導」爲主。然而「一桌二椅」整套的活動,是根本的「導演核心論」,演員被視爲工具和棋子,缺乏整體可觀的表現。
-
回想與回響 Echo
翻桌倒椅,百無禁忌
這次整個「中國旅程」的交流活動,引起各方不同的評論與爭議。針對作品本身的詮釋或引發思考的「一桌二椅」的定義,或所謂「中國旅程」的政治意義,佔據討論內容的大幅版圖。劇場編導魏瑛娟是這次參與的十二位導演中唯一的女性;在人馬廝殺的「翻桌倒椅」中,看到這趟旅行背後的「風景」。
-
遊藝場 ART SPECE
人文與科技結合
透過電腦終端機欣賞現場演出?酷!知新廣場自一九九七年起「升級」爲全新面貌的Cybersquare,標準配備正是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流行趨勢──人文與科技結合。
-
專欄 Columns
戲劇的結構
戲劇的結構通常是放在形式底下來談的,然而,同樣地,分析一部劇作的結構的同時,我們也在探究其內容。完美的戲劇結構應是「增一分太肥、減一分太瘦。」 以建築的角度視之,絕佳的戲劇結構是一種纖弱的平衡。
-
專欄 Columns
尋找台灣的文化隱喩
今年暑假,八個表演藝術團體將要去參加亞維儂藝術節,到底要以什麼樣的主題才能顯現台灣表演藝術的特色?或甚至藝術該如何反映台灣的文化特色?就像歌劇能成爲義大利的文化隱喩,具有台灣特色的表演藝術成就當然也可以成爲台灣的文化隱喩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日本〕 日劇首次赴韓演出 在通過韓國政府敎育部諮詢機關、公演倫理委員會的審査後,日本大分市所屬的塚工兵劇團得以順利在漢城以日語演出。 首演作品《賣春搜査官》描述韓國人在日本所受的差別待遇及問題,劇團中的日本演員及韓國演員均以母語演出。大分市敎育委員會表示,當初原本擔心劇本會被更換,後來沒有發生,但是按照規定,劇本可以日語演出,只是未成年觀衆不能入場。儘管如此,這還是戰後以來,首次日語版戲劇得以進入韓國境內演出。 (襲加) 土方巽紀念公演《我的母親》 舞踏家大野一雄今年在橫濱區民中心演出《我的母親》(二月十七〜三月一日),這是繼去年所展開的「土方巽十三回忌紀念公演」系列作品之一。 擔任此回演出製作,也是大野之子的大野慶人表示,土方巽的舞踏表現方式雖與父親不同,但終究目的是一致的,趁著這次機會,再一次重新詮釋土方舞踏的根源與意境。而《我的母親》與《拉.阿爾呼吉那之頌》並列爲大野舞踏的代表作。《我的母親》是一九四九年,大野與土方相遇後共事的作品,源生自「胎內冥想」,一種對胎兒所產生的豐富幻像和變化。 公演時並將發行土方巽未曾發表的舞踏原稿及舞踏譜──土方巽全集。其中除以寫眞版收錄土方的手稿、繪畫、舞台裝置理論、日記等外,第一部分是已出版的《病態的舞姬》等舞踏作品。 在土方巽十三回忌公演中,除了重新再現土方舞踏,對於舞踏界所定位的「光的大野」及「闇的土方」的評價與論定,也藉此得以探看究竟。 (襲加) 〔台灣〕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二屆文藝獎收件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簡稱文藝獎),將於即日起至四月三十日止受理申請與推薦。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獎勵類別爲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五類,各選拔一名,希望鼓勵具有累積性成就的傑出文藝工作者,得獎者可獲獎金新台幣六十萬元以及獎座乙座。
-
即將上場
新疆木卡姆藝術團
維吾爾族大型民間古典敍詠、歌舞套曲《十二木卡姆》,在世界音樂大系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伊斯蘭世界的共同財富,同時也是一部中華各民族文化與東西文化交融的史詩;由於歷久不衰,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愛,以其豐富的音樂、詩歌及舞蹈,成爲反映維吾爾族人民歷史及生活的藝術百科全書。這部以口頭傳授在民間流傳的珍寶,由於流傳年代久遠,在一九四九年自治區成前,僅有二、三位高齡藝人能夠完整演唱《十二木卡姆》。自治區成立後,大陸相關單位即投入人力物力,邀請南北疆碩果僅存的著名老藝人,進行了《十二木卡姆》蒐集、錄音和記譜的整理工作,並成立木卡姆硏究所及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始將這部瀕臨失傳的珍貴藝術遺產完整保存下來。 新疆木卡姆藝術團成立於一九八九年,該團的主要任務是繼承、蒐集、整理和表演以木卡姆爲主的維吾爾族古典民間歌舞和音樂。此次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帶來的節目除《十二木卡姆》精采選段外,還包括新疆民間舞蹈、歌謠以及器樂演奏,觀眾可以從演出中領略到維吾爾族民間古典樂舞的神韻。
-
台前幕後
戲劇音樂小檔案
提到戲劇音樂,你會想到什麼?百老匯的音樂劇?還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歌劇?其實你想的都沒有錯,只是我們的思考空間可以再大一點兒,這是一種由音樂產生戲劇的新創作方式,它並不一定要是人聲演唱,器樂演奏也可以製造出戲劇效果,而凡是以這種戲劇音樂爲主角的劇場,我們都可以稱之爲「音樂劇場」。 音樂結合戲劇的新風貌 就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而言,作曲家們大致可分爲兩個方向。一種作曲家是極盡各種可能,創造出新的音響,像約翰.凱吉(John Cage)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把螺絲釘裝在鋼琴琴弦上,讓鋼琴發出許多奇奇怪怪的聲音,幾乎使古典鋼琴家們抓狂,目的只爲改變大衆對鋼琴的刻板印象;而另一種作曲家則是讓音樂結合新的元素,使它產生迥然不同的風貌,戲劇音樂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戲劇音樂源起於德國,後來漸漸風行到整個歐洲,像德國作曲家卡格爾(Mauricio Kagel)及法國作曲家阿貝吉斯(Georges Apergh-is),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法國「圓三重奏」則是勇於嘗試各種戲劇音樂,因此許多作曲家都喜歡找他們當作「實驗品」,甚至依照他們三人的個性,爲他們量身訂做新的作品。 曾經在法國跟隨「圓三重奏」團員佳斯棟.席勒維斯特學習戲劇音樂的打擊樂家吳思珊認爲,戲劇音樂和一般音樂不同的是,戲劇音樂有角色的設計,不同個性的演奏家會詮釋出不同的效果,像她在法國留學初期,由於法語還不是非常流利,只好拼命表現「巧笑倩兮」的模樣,因此常被分配到一些「文靜乖巧」的角色,讓不少台灣友人跌破眼鏡呢! 身兼歌者、演員、演奏者的音樂家 簡單地說,戲劇音樂就像是一齣戲,作曲家們是編劇兼導演,而音樂家們就是演員了,戲劇音樂著重的不祇是演奏出來的音樂,演奏的過程也佔有同樣的份量。例如「圓三重奏」演奏阿貝吉斯的作品《聲音的偵察者》時,佳斯棟雖然用力敲擊鼓面,卻沒有發出聲音,他利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尋找聲音的驚奇與不安;而威利則輕易地找到發出聲音的方式,自得其樂地演奏著;最後,尙皮耶試著以暴力的方式來對抗靜默。這些動作完全是作曲家依照三位音樂家的個性而設計的,而這種作法徹底顚覆了一般人的音樂邏輯,形成了對比性的戲劇效果,也吸引觀衆去探索下一段
-
台前幕後
金融風暴裡的吶喊
從參與者人數、活動時間,以及巡迴公演國家來看,即將於這個月抵達台灣演出的第三屆「亞洲的吶喊」一行,似乎是歷屆以來規模最小的。 這次共有來自香港、南韓、孟加拉、巴基斯坦、日本、台灣、菲律賓,以及寮國等八個亞洲國家地區的八位演員參加,一月十九日起在菲律賓進行密集排練,三月初在馬尼拉CCP(菲律賓文化中心)的小劇場演出一場,三月八日抵達「唯二」的演出國家--台灣。 據台灣組織者鍾喬表示,爲了有效率地進行排練工作,這次「亞洲的吶喊三」與過去兩屆稍有差異之處,是組織者在活動開始前已先擬好一份劇本大綱,確定了「亞洲共同命運」的主題,再由參與者於排練時加以修飾豐潤;而這項共同命運便是對去年夏天起,席捲亞洲多國的金融風暴,在各個國家造成的衝擊和文化挫敗的省思。 此次副名爲《夢迴亞洲街》的演出,主要將藉由一則大樹女神Kali(象徵母體文化),與巨鳥Minokawa(象徵販賣夢想者)在「亞洲街」搏鬥的神話故事,譬喩傳統文化與古老智慧,在面對城市化發展的富有社會時,所遭遇的種種衝擊,以此諷喩亞洲社會在現代化迷思裡,依偎第一世界價値觀的羽翼下,逐漸喪失原生文化的厚實力量與自主性發展。 這齣寓意嚴肅的主題演出,除在菲律賓表演一場外,重頭戲將放在台灣之行上。滯台爲期兩個禮拜的活動期間,「亞洲的吶喊三」一行人將在台北的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一場,接著在「差事藝文中心」的小劇場演出兩場,並舉辦由日本、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台灣等國家的演員所主持的六場交流工作坊,工作坊內容則有舞踏、京劇身段、廣場劇等各國傳統表演的敎學,所有工作坊皆開放有興趣的劇場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及一般民衆報名參加。 除此之外,爲配合三月「差事藝文中心」開幕的慶祝活動,也將有本地的表演者如觀子音樂坑的演唱、張釗維的紀錄片發表以及創作社團員江世芳的個人戲劇創作,在「亞洲的吶喊三」來台期間共同演出。 文字|賴淑雅 劇場工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空間搶灘
對國內藝術工作者而言,展演空間的匱乏一直沒有獲得充分解決;對觀衆而言,欣賞藝術表演未必要正襟危坐在大劇場中,城市中有許多空間可以藉著藝術活動和人們聯結、活潑互動。這樣的空間在政府主動規劃與民間積極爭取的過程中,面臨了什麼難題?又激盪出什麼樣的藍圖?我們透過「中正二分局小劇場派出所」、「蔡瑞月舞蹈館」、「華山特區」等空間實例,一起來探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城市的藝文空間
理想的城市藝文空間不只是一個支持藝文活動與表演藝術的場地設施,更重要的是它得流露一種「市民之地」的公共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政府再生古蹟新空間
將老舊古蹟再生利用,以支援藝文活動展演,原是政府主導的美意。然而牛步的進度眞能趕上藝文團體的需求嗎?
-
交流道
一桌二椅 一體兩面
在進念廿面體導演榮念曾「一桌二椅」的命題下,十二名來自台、港、大陸、新加坡、加拿大、紐約的華人藝術家,匯集香江,進行十二齣「百無禁忌」的折子戲問答。王景生、林奕華、張獻、賴聲川、張平、林兆華、王純杰、魏瑛娟、邱金海、黃柏武、蔡明亮和榮念曾自己,每個人都在這個自由的申論空間下,放懷自我的概念、批判與想法。在多方評論者的解讀與辯證下,「身份認同」成爲此次Journey to the East「東遊記」關心的文化議題。多元的交流固然拓展了更開濶的創作與文化視界,然而在「藝術家」的光環下,有人卻在多元的交流中,看見了政治性權力的陰影,也有人質疑這些演出的戲劇性。「中國旅程II九八」的定義是來自於創作者自己,還是觀衆的回應?我們藉著主、客觀的角度,來看看這十二位導演在旅程中走過的痕跡。
-
交流道
祖國安在否?
離開了所謂的「祖國-中國」,身爲海外華人第二代子孫的王景生與張平,對於這次「中國旅程二-一桌二椅」的主題,都在折子戲作品裡,分別影射出「一桌二椅」外的另一種演譯空間,擺脫「是非對立」的邏輯,而表現了創作主體的幾種矛盾。 來自新加坡的王景生,從小的認知就被「一分爲二」;上學念的是衛理敎派學院,回到家拜的是祖宗神位;在學校說的是英文,見到父母卻得學著說福建方言。在新加坡,王景生的成長世界相當分裂而多元,甚至他自己原本學的是法律,而今受到裝置藝術影響,投身戲劇創作已有好幾年。反觀來自美國的張平,十幾歲之前,都被「困」在中國城,也從來沒看過西方電影;直到中學之後,開始學畫,也就因爲求學而走出了封閉的華人社會。然而,從繪畫轉學影像之後,生活中不愉快的點滴,讓他開始體會華人想在電影界謀生的困難。因此,張平在一次學舞的過程中,認識了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成爲她旗下的舞者,也開始了他劇場創作的生涯。在張平的成長經驗中,充滿了對立和封閉,當然還有排擠;張平淡淡地表示,他自己永遠是個「局外人」,而他也早已接受這個事實。 被喩爲「新加坡的羅勃威爾森」的王景生,不但成立自己的劇團TheaterWorks,也爲劇場劇作家和導演,創辦「劇作家實驗室」和「導演實驗室」;另外推動新加坡當地的藝術敎育,也不遺餘力,爲近代新加坡開創了自己的劇場史。王景生的導演作品充滿寓言和典型的東方傳統,改編如《鏡花緣》、《楊門女將》等神話;又例如一九九五年的《鄭和下西洋》,藉著太監鄭和的故事,來諷喩被現代文明閹割的新加坡社會。爲了關懷弱勢民族和女性,王景生除了編導商業大衆的劇場題材,也結合環境劇場的可能性,分別於一九九五、九六、九七年,編導《斷翼之鳥》Brokenbirds、《楊家》The Yang Family和《漂流的牛馬》Work-horse Afloat等劇;對離鄕背井的日本妓女、百年老宅的拆除和新加坡的印度苦力,付諸藝術關注,爲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一點紀錄。 在王景生的創作中,目前最爲人稱道的是九六年開始的The Flying Circus Project;集合亞洲各地各種專業的藝術家,硏究各國專門藝術,重新發掘當代創作,進而肯定所謂的東南亞身份認同,將東南亞的傳統藝術帶入二十一世紀。九七年作品《李爾》,便是這
-
即將上場
草地上的精靈──精華大學藝術市集
草地上的精靈─淸華大學藝術市集的集會內容包羅萬象,包括美術類:一些新竹在地與北區之繪畫、陶藝、木雕、手工藝等創作者、工作室或畫廊,將於現場展示作品;另有人像速寫與現場示範敎學活動。音樂表演類:將有專業或業餘音樂家,交、淸大音樂性社團學生或即興演出者,於現場做街頭藝人歌唱,舞蹈或戲劇即興演出,亦有小型管弦樂團演奏小品樂曲。飮食類:除了一般的小吃之外,安排具健康自然的食品於現場販售。其他類:有藝術圖書、有聲CD、卡片、海報等展示販售,亦有其他DIY物品或彩繪物件人體等活動。這是一個結合視、聽、味覺,並以美感與生活化內容爲主的「藝術市集」!
-
即將上場
小提琴家白莉娜與台灣弦樂團
常與國外演奏家演出的台灣弦樂團,繼去年邀請柏林愛樂小提琴首席安永徹、俄國小提琴家皮凱森來台後,今年邀請來自美國(俄裔美籍)的女性小提琴演奏家妮娜.白莉娜(Nina Beilina),除了在台北與高雄分別合作一場精彩的弦樂作品音樂會之外,三月四日白莉娜會在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一場個人獨奏會,同時也將配合實際演出需要,舉行講習會(Master Class)。 現任職於紐約曼尼斯音樂院的白莉娜,畢業於莫斯科音樂院,當她接連贏得恩耐斯柯(Enescu)、法國的隆.提伯、與柴可夫斯基大賽後,因遭受政治迫害,轉而逃往美國。來到西方世界的白莉娜,曾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巴爾的摩交響樂團、洛杉磯室內樂團,以及聖塔西西里亞交響樂團等合作。演奏足跡尙未觸及台灣的白莉娜,此次是第一次訪台,與台灣弦樂團合作演出的曲目有巴赫爲兩把小提琴與弦樂團所寫的c小調協奏曲,由白莉娜與她的學生黃義勛主奏;另有弦樂作品的經典之作《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當代美國作曲家蓋希文所寫的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弦樂團也將呈現其中數段的經典選曲,最後還有一首許尼特基的老式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