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台前幕後
《黑夜白賊》的聯想
《黑夜白賊》的前身爲一電影脚本。和屛風表演班與李國修擅長的劇種相較,雖不致南天北地,但在結構或基調上,卻有許多不同。編劇紀蔚然自己爲讀者寫下了有趣的搬演過程。
-
台前幕後
當6等於9的時候
當「6」是「9」時,歷史可不可能重來,一九四九年後,台灣的身體是否還存有對「中國」的記憶?法國盲點劇團導演培松第率領的中法劇場聯軍,正在尋找答案,而線索可能就藏在劇場裡,等著演員與觀衆一同發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孤兒情結、邊緣心態
新加坡人繼承的母族文化破碎不全,多種多樣的強勢文化佈滿周圍,西方文化依然充斥全國;這個島國的藝術家們的確是在先天不足、環境繁雜、自我不明的狀況下探索前行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加坡的戲劇之路
在本世紀八〇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戲劇仍可謂是泛政治或泛中國化的。嗣後,隨著國際化政策的脚步,英語源流的戲劇活動蓬勃開展,爲九〇年代的新加坡戲劇開啓本土化而實驗性質濃烈的創作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漫話獅城戲曲
中華戲曲,淵博精深;五湖四海,落地生根。中國戲曲在新加坡已有近百年歷史,潮洲戲、粤劇、瓊劇、福州戲、閩劇等南方劇種捷足先登,嗣後崑、漢、京、梆、呂劇等亦在新加坡擄獲戲迷。戲迷們愛看戲,看久了也想演戲;近年來一些赤誠向學的新人,投入各戲曲劇種中,爲專業及業餘的戲曲表演,帶來蓬勃生機。
-
香港
女人心事從「床」開始 觀黎海寧新作
國內資深舞蹈家羅曼菲,四月間應城市當代舞團之邀,在香港演出黎海寧新作。大陸舞評家歐建平在來台途中,觀賞了這場「女人心事」,並爲文記之,提供讀者一手報導。
-
泰國舞
日漸風行的宫廷舞姿 泰國舞的昔日與現況
地處東南亞中心,文化風俗獨特的泰國,長久以來,發展出貴族、平民各自喜愛的舞蹈文化。無論是源自傀儡戲的舞劇、或在街道上歡騰的民間舞,舞蹈總是泰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資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或傳記
台灣究竟有沒有經典舞作?「經典」要以什麼標準來檢視?「優先」、「獨占」與「影響層面」?或是較適合台灣獨特環境的其他「條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或名劇
台灣搬演或創造了哪些經典?台灣現有的「名劇」是否等於經典?在思索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是不是也提供了我們創造經典的基本養分?
-
樂界越界
優游人間的天使之音 從學院派出走的林慧玲
一九九四年在台北越界創團首演〈失樂園〉中,以歌聲淸亮甜美的天使一角,讓人眼睛爲之一亮的林慧玲是個從小學古典鋼琴、大學學聲樂的女子,在短短幾年間便在台灣藝術界闖出一片天地,足跨舞蹈、戲劇、電影作曲,成爲新一代音樂創作者中最耀眼的新星。
-
戲劇
値回票價的三種方式 觀《情聖正傳》看改編現象
《情聖正傳》和大部分台灣本土製作的舞台劇一樣,劇場效應主要是建立在笑點之上,原作者嚴肅面對的人生議題淪爲浪子回頭的老套。
-
戲劇
《貓捉老鼠》捉到了什麼?放走了什麼?
《貓捉老鼠》具備了許許多多兒童戲劇之所以爲兒童戲劇的重要因素,目的只爲了讓台下的小朋友度過愉快的一百分鐘,然而,導演處理如此一個空間不小、演員人數亦多的歌舞場面手法,「嚴格看來,眞的該好好減斤瘦兩。」
-
戲劇
台灣的小劇場不再後現代?
「開始是夢境,從柏拉圖說起,說的當然是愛情,年輕人的那種。一群人就捉起鬼來了,有人不玩。整群人介紹了自己的角色與性格,然後有人表白,於是我們得知了一個愛意的開端。在一種習慣性要知道這個愛情「結局」的慣性下,開始了被表演不停干擾的閱讀過程。」
-
戲曲
《劉全進瓜》誇張掩不住歌弱
藝術成就的高點並非表現在流暢處,而是在轉折點,明華園捨棄了傳統的表現方式又無更好的手法替代,實爲不妥。
-
音樂
同台演出,暴露了多少問題
上海民族樂團與實驗國樂團的同台音樂會,爲近年來低迷的中樂圈掀起了不小漣漪,不僅票房有所起色,音樂會中所呈現的強烈對比,也引起許多人的討論。就演出而言,由於兩者強弱分明,當然很難定位這場音樂會的成敗,但自凸顯議題的文化意義來說,這個活動則顯然是絕無白費的。
-
舞蹈
空間與肢體的書寫
《曹》劇避免了所謂「民族舞蹈」的動作語言以及其敍事與空間排列的窠臼,直接自古舞吸取肢體的靈感,再配合現代舞台的觀念,讓我們對民族舞劇的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信心與期望。
-
舞蹈
政治諷喩與城市悲歌
一晚雙演《春之祭》,是雲門舞集今春貢獻的狂想。兩支作品,一香港九〇年代,一台北八〇年代;一冷峻雙鋼琴,一澎湃交響樂;一女性一男性。同一組舞者跳來,完全不同的景觀。雖是兩支舊作,卻因對比而激發出新的觀賞樂趣。
-
舞蹈
兩帖來自香港的情感
對整個劇場環境的運用與敏感度,是這場在皇冠小劇場演出、來自香港編舞者何秋華與楊春江獨舞的特色。
-
舞蹈
另一次兩岸交流的合作? 台北民族舞團《孔雀公主》
創團以來,台北民族舞團一直都以本土風格與再現傳統舞蹈爲目標,其中,包括延攬兩岸名家進行交流,但是交流以後,當我們尋根情懷得到了滿足,學習模仿的心態應當轉趨於成熟的蛻變,因爲「發展才是對傳統眞正的愛護」。
-
回想與回響 Echo
除了讓孩子上台之外 《孔雀公主》的舞蹈敎育劇場意義
我們應如何重新看待舞劇中音樂與舞蹈的關係?如何以舞蹈動作本身爲主體,讓孩子們不夠細膩但卻稚情流露的動作傳達出角色的個性,並產生對身體自發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