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C│Carbon
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的元凶
溫室氣體如何造成溫室效應? 導致地球暖化的來源是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係指容易吸收太陽輻射,將太陽熱能保留在地球表面和大氣中對流層的氣體,就像幫地球蓋條棉被一樣,保留住熱能,調節地表溫度,讓地球形成較適合物種居住的環境。倘若沒有溫室氣體,太陽熱能會容易逸散到宇宙中,缺乏溫室效應,地球均溫推估會下降到攝氏零下18~20度,溫差變化劇烈,不利物種繁衍。(見圖1) 地球大氣中重要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氯碳化物類(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這些溫室氣體有些是環境中自然生成,有些是人為活動所產生。而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所管制的溫室氣體共有7種,包括上述所提及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及三氟化氮(NF3)。 一般常以「碳」排放來統稱「溫室氣體」排放,並非只單指二氧化碳,而是在計算溫室氣體排放時,為了統一單位方便呈現數據,會將所有不同種類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影響程度,都換算成相同當量的二氧化碳,就好像將銀行戶頭中不同幣值的外幣,如美元、英鎊透過匯率換算成等值的台幣。因此溫室氣體排放量統一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為單位來表示,口語簡稱為「碳」排放。 表1:溫室氣體種類、來源及GWP <table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width: 100%; height: 817px;
-
特別企畫 Feature D│Deadline
2050 淨零排放的終極日
「淨零排放Net Zero」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最重要的關鍵詞,而2050年就是實踐這個目標的期限。 「淨零排放」一詞源自於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了減少全球氣候變遷的風險與影響,《巴黎協定》內容規定締約國致力推動減碳政策,目標是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不超過工業革命前攝氏2度,最理想是控制在1.5度以內。然而根據202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最新報告指出,要實現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的目標,前提是2030年之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 為此,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50個國家宣示共同為2050淨零努力。2021年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也宣示台灣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2050淨零排放」正式成為台灣政策與立法目標。
-
人間父子
我們都只是為了生存的平凡人
真:我一直都覺得孩子是獨立生命個體,父親的責任,就是不要把孩子養到壞掉就好。我之前有跟朋友開玩笑說過一句話,那句話聽起來很殘酷,但也是事實,我說:「我們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說棄養好像也不太正確,但的確也不會有那種「子女一定要奉養自己的期待」就是了。所以,小時候對你好像也沒什麼太特別的要求,頂多就是希望你不要走歪路吧?倒是說,我記得有次你不知道3歲還是4歲生日,我們問你有沒有什麼願望?你說:「快樂就好。」我很喜歡那一刻。 謙:我印象中的小學生活是真的很快樂。一直到國、高中進台北市唸書,才真的感受到升學壓力。特別是我考高中的時候沒考好,到私立學校唸書,好像活在《王子復仇記》的感覺,度過很艱難的3年,一直在思考哪裡才是生存的路徑。 最後之所以選擇台大戲劇很多人都問,我是不是受你的影響?其實不是,我就是單純覺得這個系聽起來很好玩。我想試試看。我一直記得放榜那一天,當時學校圖書館只有唯一一台能夠連接網路的電腦,大家10點多擠在那邊查榜,我發現上榜的第一時間就打電話回家給你們,然後就在電話裡哭了。 真:聽到你哭我也跟著哭了,因為我知道你那時候唸書唸得很辛苦。雖然說,你當初說要報考戲劇系的時候,我跟你媽還是緊張一下啦,想說完蛋了,你念的東西不是社會上比較容易生存的,我們要靠自己了(笑)。 謙:我那時候哭,是有一種真正自由的感覺,好像我再也不用為一個分數被別人框住了。不然有段時間,唸書真的唸得很挫折,特別是數學跟歷史兩科,我明明覺得都是很有趣的科目,但不知道為什麼,只要考試時,我就無法拿到好分數。 真:這讓我想到一件事。你高中老師有次跟我們談到數學的問題,他很擔心你的成績被這科拉下來,我跟你媽就開始討論是不是要送你去補習班試試看,好像還是在廚房裡討論的吧?記得那時候,我講到:「我數學本來就很爛,考大學的時候也沒拿到幾分。」你媽就說她數學也很爛。靠腰咧,既然兩個人數學都這麼爛,要怎麼期待兒子這科表現很好?說著說著,竟然也就這樣接受了。 謙:</s
-
舞蹈
退行的行進:從雲門舞集《波》想起舞蹈的近未來
未來的腳步,擬造的自然 橫幅的側影,一幅一幅連環圖般,似由地面艱難直立身,並以足前行。60年代中藝術家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Zallinger)這件廣為流傳、名為《進步的行進》(March of Progress)插畫圖像,揭示或形塑當代對人類物種「演進」的想像,有以體質為分野,又有以物質工具的創造使用,為智人等階段劃分。其所立基的線性時間觀念,至今日雖已引起普遍置疑,但經一再複製的連環圖像,確實留給我們在想像過去甚至未來,一道難以抹去的印跡。如果,在標註「現代人」的下一步,猶有另一次分野,將會是什麼? 媒介理論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形容,藝術家是感覺的專家,「最能察鑒感官知覺上發生的變化」。若試舉台北雙年展策展主題,我想起從「劇烈加速度」(2014)到「後自然」(2018)、「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2020)命名所指;又或以近期臺北藝術節定名「萬物運動」(Dancing Ecosystems,2023)為例,將近10年,藝術家持續在感知、思慮,一個今天我們常以「人類世」(Anthropocene)為關鍵詞所勾勒的生命世界情境。 如若《進步的行進》存有下一幅側影,下一個身體會是?雲門舞集編舞家鄭宗龍新作《波》(Wave)隱隱然給出了一圖景。橫長的影幕在舞台後,形似演進圖,顯現迂緩行進的舞者側面影像,身後卻拖曳愈長的光點訊號及纏崇線條;另而人身像是經由計算、拆分,再重構為數據化的運動狀態,頭部、肩臂等,呈顯過大、過細微的扭轉幅度,或帶著重疊的殘像。直到影幕邊界,擬像刺穿延伸進真實,舞者續續拖曳著橫長虛實的線條行進。突然一時迸裂,光影迅即收束於暗黑,連帶虛實人形隱沒似斷訊。 舞作以「波」為名,必然指涉光波複雜的二象性及其聯想,可視與不可視,可觸和未可觸。但更多是在視覺的波幅上,提供編舞家一個身體動態與鏈結關係的想像。黑暗吞沒人影後,再出現,是12位舞者成列牽連著手,似波動般起伏的線弧,身姿各式的迴旋,粒子般跳動,從個體的微波,匯聚為牽動的擺幅,在低限的語彙結構下重複;又於重複中,由一體性而似波浪延異、破碎成單子復混融於一。一列成為二列之對位,終至三兩群之碎形。 鄭宗龍的作品歷程,相對於處理如《十三聲》(2016)出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早在2015年《巴黎協定》訂出在2100年前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C以內的目標前,英國倫敦市政府便在2008年提出《綠色劇場》計畫,邀集倫敦劇院採行更環保節能的措施來減少碳足跡,並承諾到2025年將倫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減少60%。而英國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永續變革推手Julies Bicycle更早在2006年成立,並在2008年發表全球第一本音樂產業的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自此綠色永續便逐漸在國際間發酵,不同藝文領域開始成立產業級的氣候倡議組織並展開跨國、跨產業的合作。直到2019年歐盟率先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英國在2021年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發布《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計畫,同年,全球發布2050淨零路徑,歐美各界從被疫情敲響的氣候危機警鐘掀起一波反思,探討劇場所面臨的環境面、社會面與經濟面永續議題,思考如何更永續、更共融地進行產業經濟活動。 在這波浪潮推動下,台灣也從2022年開始發酵藝術永續的討論與倡議行動,包括:國家兩廳院加入「STAGES永續劇場聯盟」、「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成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藝術永續國際論壇」、表演藝術聯盟推動台灣版《劇場綠皮書》計畫等。 剛開始大家討論「永續」時常會質疑「如果劇團無法永續發展,怎麼談永續?」但其實,「負責任」的發展就是永續發展,就是永續,只是「發展」二字往往被認為是「不永續」的,那是因為人類發展經濟沒有負起應負的責任,在社會面沒有負起雇主應負的責任給予員工應有的薪酬保障與勞動權利,忽視多元公平共融的職場環境,造成人才流失;環境面上沒有負起地球公民的責任,忽視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導致地球暖化氣候災難肆虐全球,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在此之下產業又何以永續發展? 「永續」不等於「環保」,1987年聯合國將「永續發展」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國際藝文界推動永續目的不是成為地球的終極救星,因為達成淨零目標的終極負碳技術還在複雜的學門裡尋求解方中,而是如何從「負責任」的產業經濟活動開始,永續發展我們想要的未來。 為了讓讀者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快速汲取永續的觀念,了解國內外藝術永續的政策面與實務
-
歌仔上青─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總冠軍出爐
高手拚歌仔,曲曲都精采!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歌仔上青─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總決賽,10月28日至29日於宜蘭傳藝園區蔣渭水演藝廳熱鬧舉行,從全國近3千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的27位決賽選手輪番上陣,用最動人歌仔曲調角逐各組冠軍寶座,最終由陳宥萁、蔡思婷、張閔鈞分別勇奪青苗組、一般組及專業組總冠軍。
-
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來台 與兩廳院締結夥伴關係
兩廳院持續以場館能量搭建國際橋梁,積極拓展國際藝術夥伴版圖,繼2022年獲邀參與歐盟「永續劇場聯盟」(STAGES)、2023年舉辦「Taiwan Week─兩廳院臺灣週」展開多項國際合作計畫,27日,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提亞戈.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首度訪台,宣布與兩廳院締結夥伴關係,2024年亞維儂藝術節將辦理首屆「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Transmission Impossible Project),兩廳院為首位獲邀亞洲合作夥伴,將由兩廳院推薦二至三位藝術家代表參與。此外,提亞戈.羅提吉斯亦於今日晚間7時30分至9時於國家戲劇院大廳,為兩廳院「2023秋天藝術節」帶來一場特別講座「在藝術節談論語言及記憶:亞維儂藝術節的經驗」,與台灣觀眾分享藝術節的策展如何打造對話空間及共創機制。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兩廳院近年不僅著眼於表演藝術的美學發展,更在節目規畫上強調呼應社會、打造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渠道,並透過永續共融計畫,讓場館能成為兼融多元的人人劇場,這些核心精神都與亞維儂藝術節『創造環境永續』及『多元文化觀點』的理念不謀而合。透過締結夥伴關係與合作藝術家培育計畫,雙方能有更多的緊密交流與對話。我們都期待讓表演藝術的社會作用更為豐富,一起讓劇場成為帶領世界通往更好明日的先行者。」 羅提吉斯自2021年起兩度獲兩廳院「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邀約演出,包含疫情期間《最後的提詞人》線上演出,以及今年的《不可能的邊界》。《不可能的邊界》獲得觀眾熱烈迴響,他以線上方式參與的演後座談更是座無虛席。2023年「Taiwan Week─兩廳院臺灣週」,亞維儂藝術節聯合節目總監瑪格達.畢莎和(Magda Bizarro)也來台參與,除觀賞19檔台灣創作外,雙方亦展開多項國際合作討論。今日,羅提吉斯親自來台宣告兩廳院與亞維儂藝術節締結夥伴關係,由他所規畫的「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兩廳院成為首位確認獲邀合作的國際夥伴,也是亞洲第一個合作夥伴,更將連續於2024年至2026年,每年推薦二至三位台灣藝術家參與。 「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於亞維儂藝術節期間舉行,首屆由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為計畫總導師,將於2024年7月8日至7月21日,帶領兩梯次各20位
-
《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神經多樣性演員出演 直視成見下的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者在此聚首,公民會議即刻展開!2023兩廳院秋天藝術節邀請到澳洲的背靠背劇團首次來台演出,帶來引發討論的《當獵人成為獵物的影子》,透過一群智能障礙者發起的公眾集會,討論什麼是正常、什麼是障礙,我們如何共同做出符合公民社會最大利益的決定?帶領觀眾直視「障礙」,展開一段坦誠和開放的對話。
-
《綠野仙蹤》中文版音樂劇 意想不到的驚奇之旅
跨越百年的經典故事「綠野仙蹤」,曾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遊戲、舞台劇及音樂劇,今年秋天,獲百老匯正式授權的《綠野仙蹤》中文版音樂劇將於10月28日起在台北城市舞台進行全球首演。
-
池上秋收15周年 林懷民帶池上學子跳《薪傳》
2023年「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邁入15周年,適逢雲門舞集50周年,台灣好基金會與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邀雲門重返池上演出《天光.霞》,此作自藝術總監鄭宗龍《霞》(2022)脫胎,從雙版本重編為池上專屬版,鄭宗龍透露原本想演出《毛月亮》,但「《霞》的天光是人情感的折射,更適合池上」。
-
日本青年導演加藤拓也 攜手安達祐實獻上首次海外演出《綿子絮語》
處於外在模範標準及內在道德崩壞的日本社會Z世代導演加藤拓也,擅長以精煉劇情和高明手法,呈現人於現代社會遭受的痛感。本週末,加藤拓也攜手在台灣以日劇《無家可歸的小孩》、《千面女郎》廣為人知的女演員安達祐實重返睽違十年的劇場舞台,出演新戲《綿子絮語》,這也是她首次國外演出,兩人皆表示非常期待台灣觀眾對於日本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產生怎樣的共感。
-
明華園總團《散戲》 揮別悲情再創黃金年代
「明華園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至今40年,我們特別將六年前改編自本土作家洪醒夫短篇小說《散戲》搬上國家戲劇院舞台。」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表示,40年前,明華園藝術家族帶著八大卡車的布景道具,從屏東來到台北國父紀念館,父親陳明吉老團主讚嘆它的宏偉壯觀就像「開封府」,象徵著歌仔戲終於走進神聖的藝術殿堂;經過40年的努力,這次明華園總團把「開封府」搬進台灣最具指標性的國際級劇場,「我們用這段歌仔戲從內台戲院流落野台的時代故事,向走過艱困歲月的前輩們致敬,也展現明華園歌仔戲40年來,在現代劇場守護傳統、推陳出新的成果。」
-
蔡博丞《深深》 震撼五感
丞舞製作團隊藝術總監暨編舞家蔡博丞新作《深深》,受哲學家尼采的文字「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啟發,希望從深淵黑暗中發掘出向上的力量,讓人們找到屬於自身的光。舞團並再度攜手金馬獎最佳音效獎得主李銘杰,希望透過視覺、聽覺展現強大動能震撼五感,挑戰觀者未曾經歷的爽快感。
-
雲門《波》 台北場觀眾率先體驗身體結合舞作應用AI元素
雲門舞集鄭宗龍新作品《波》邀請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合作。舞者的身體、聲音、神經與程式和LED影像相互交織,將舞蹈能量以高速傳遞給觀眾。其中AI段落,鄭宗龍保密地說:「期待觀眾進到劇場,找到隱藏的AI線索。」在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出期間,應用劇院的5G建置,將限時限地於大廳推出AI互動體驗,以新作《波》發展舞作的AI元素模擬,使觀眾貼近創作過程。
-
台日國慶交流 「翡翠騎士」以樂會友
繼去年國慶時期東京橘高校管樂隊所帶來的「橘色惡魔」旋風,今年10月國慶籌備委員會、文化總會與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共同邀請有「翡翠騎士」(Emerald Knights)美譽的東京農業大學第二高等學校吹奏部來台。10月9日上午在圓山飯店,由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台北愛樂少年樂團與東京農業大學第二高等學校吹奏樂部進行交流演出。
-
2023「遇見巨人」揭幕 國際舞壇明日之星NDT 2首度來台
臺中國家歌劇院2023「遇見巨人」系列10月迎來二大國際舞蹈巨人:荷蘭舞蹈劇場二團NDT 2和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率先登場的NDT 2,由年齡17至22歲充滿青春野性的舞者,獻演三位國際當紅編舞家風格迥異的作品,為「遇見巨人」系列揭開序幕。
-
倫敦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愛德華.加德納領軍 國慶假期訪台演出
倫敦愛樂管弦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歡慶90周年,將由首席指揮愛德華.加德納(Edward Gardner)率團來台於國慶假期演出璀璨英倫樂音。
-
台南人劇團《Reality No-Show》 思辨與探究社群真假虛實
劇場編導演蔡柏璋睽違台灣劇場六年後的最新力作《Reality No-Show》,聚焦於「真相╱謊言」,上週末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首演後,好評延燒。
-
杜達.派耶瓦劇團《布魯斯瑪莉》 一窺神祕超人類主義實驗室
「我絕不允許任何人碰我的頭!」個性古怪的猴子名叫瑪芬,能說話、會唱歌,被分屍照樣活蹦亂跳,身懷絕技的牠,只有一個罩門──千萬不能碰到牠頭上的晶片!荷蘭半身偶大師杜達.派耶瓦結合舞蹈和半身偶的全新作品《布魯斯瑪莉》,講述一位退休的變裝皇后,成為超人類主義實驗室的清潔員,撞見了被反覆測試的猴子瑪芬,一場營救行動就此展開。舞台上的派耶瓦一人分飾多角:是布魯斯,也是瑪莉,是猴子瑪芬、又是活在數位世界的法鬥犬;派耶瓦得救人、得被救,還得自己和自己鬥嘴,柔軟靈活的身段讓他與戲偶合而為一,快速切換角色和聲音,展現高超的操偶能力和深厚的脫口秀功力,一小時演出絕無冷場,故事線卻如詩般流暢。
-
再拒劇團《說吧,香港》 以聲音劇場再現香港200年歷史更迭
2023臺北藝術節壓軸節目即將登場,由第18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再拒劇團」帶來的《說吧,香港》,2020年於臺北詩歌節首演時索票一空,大受好評。此作品以香港詩人廖偉棠的15首編年組詩為本,將於9月30日、10月1日在中山堂中正廳演出。本作品採用紀錄劇場╱報告劇的形式,以聲音為敘事主軸的手法,導演黃思農攜手台港兩地的金馬獎音樂人黃衍仁和曾韻方,為詩作譜曲演唱,並加入演員鄭尹真、禤思敏,以華語、粵語雙語朗誦詩作,述說香港這座島嶼200年來歷經的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