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香港
劇場翻譯鬼才最後作品 陳鈞潤《初見》珍.奧斯汀
翻譯經典西方戲劇,從純粹引入介紹到透過改編融會本土語境和文化,展示粵語主體性與認同,香港翻譯家陳鈞潤的貢獻可說極為重要,其翻譯劇作超過五十個,包含喜劇《嬉春酒店》、《女大不中留》等,都是中英劇團製作。可惜他於去年秋天離世,最近中英劇團推出他從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翻譯的《初見》,書寫五○年代華洋雜處的香港,突顯中英獨有的中西文藝背景。
-
舞蹈
非關國名的感官測試之旅
舞名雖然叫做《委內瑞拉》,但其實與南美洲的委內瑞拉這個國家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與編舞家納哈林不喜歡被名稱、符號定義有關。這個作品是納哈林擔任巴希瓦現代舞團藝術總監期間的最後一個作品,以上下半場不同音樂,但幾乎一致的舞蹈動作、結構編排的作品,擾亂觀眾的記憶,讓觀眾思考自己「看到了什麼」「記得了什麼」。
-
音樂
沉重氛圍凝視死亡 殘酷影像述說反戰
由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創作、一九六二年在英國考文垂大教堂世界首演的《戰爭安魂曲》,透過傳統安魂彌撒曲中的拉丁文歌詞與詩人歐文的反戰詩,傳達對戰爭的省思。二○一八年適逢一戰結束一百周年,英國國家歌劇院特別推出《戰爭安魂曲》的新製作,由英國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丹尼爾.克萊默執導,結合了攝影、服裝、反戰文學等的多樣元素,讓布瑞頓《戰爭安魂曲》的音樂更為逼真與深刻。
-
戲劇
在政治與日常的距離間 拼湊不可知的真相
繼取材自日本三一一福島核災的《日常之歌》後,編劇陳建成、導演湯京哲再次潛入真實事件與社會議題,於總統選舉年推出新作《在世紀末不可能發生的事》。陳建成將時間點拉回二○○○年的首次政黨輪替,開啟他對歷史詮釋的質疑、對真相的審視,透過六個角色,呈現政治與日常間距離的不斷拉扯以描繪「白色恐怖」,將史實進行切片,然後於虛構情節間重組。
-
企畫特輯 Special
《Art on Ice歌舞冰上》 目不暇給的華麗饗宴
一九九六年首度面世的《Art on Ice歌舞冰上》,結合舞台設計、歌手、樂團、舞者與滑冰,精湛的身體技藝與音樂表現,讓此作奠下口碑,迄今成為瑞士規模最大的娛樂演出。今年適逢製作廿五周年,《歌舞冰上》將於四月造訪台灣,除了有多位奧運級滑冰明星參演,還有多次葛萊美獎得主,身具音樂家、慈善家多重身分的麥可.波頓現場演唱全感官的華麗饗宴,正待觀眾親臨體驗!
-
藝號人物 People 義大利作曲家
魯多維柯.艾奧迪 等待寂靜,以最抒情的姿態
他在北極浮冰上彈琴的影片,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高達一千兩百萬次以上的點閱,颯颯風聲與遠方冰塊崩裂的聲響,讓他所寫的〈北極輓歌〉更顯寂涼而震懾人心。作曲家魯多維柯.艾奧迪出身世家,從小就在文藝人士之間成長,更曾隨廿世紀重要作曲家貝里歐學習、也備受史托克豪森影響。他的創作並不孤高,更重視的是觀眾與前台人員與他的共鳴,從多音到極簡,艾奧迪將生命體驗的一切,微細而溫柔地,抒情地為聽者鋪展開來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懵懂共渡音樂海 攜手逐夢真知己
遠看,你認得他是陳建騏,身旁坐著魏如萱;靠近一點,會感受一個總是微笑淡定,一個則是轉著骨碌碌的大眼睛,搜尋著驚為天人的妙點子。在我們的生活中,總能巧遇他們散出的蛛絲馬跡。不是如雷貫耳或是強迫推銷的那種,而是打開電視、進入劇場、聆聽廣播,甚至身處捷運中都可以聽得見聲音。不被發現也好、伴隨著日常也好,等哪天側耳聆聽,就能感受到他們輕輕撫觸著心靈。 曾經,他們住樓上樓下,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做夢失意時相互安慰,有能力時拉對方一把。那樣的單純中,才知道創作並不是刻意揉捏,而是在角落拾起日常。也因為這樣,筆下的樂曲才有了血肉。如今他們各有一片天,即使伸出觸角多方探索,音樂仍是他們最大公約數。一碰頭就互相吐槽、笑鬧,卻也不經意地替對方說出尚未脫口的下句話兩人不管是房東或房客、不管是製作人或歌手、不管是譜曲或填詞,彷彿是有對方為伴,就有勇氣放手追逐!
-
焦點專題 Focus 從日本社會事件到瑰麗創作下的感傷
虛實之間,悲喜內外
真實與虛構,確實是兩個語意、意涵相左的詞彙與概念,卻在劇場、電影、電視劇、文學等創作裡找到連結的位置;也就是,創作者如何在不同類型的作品裡,既重寫真實世界所發生的種種,又於虛實交錯的枝節蔓生裡,反映出我們在所謂真實裡所難以言道、或糾結於心的悲喜雜揉。 今年,國家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邀請日本小劇場第三世代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導演與演員野田秀樹,帶來他面對自己青春歲月的八○年代所寫下的英語劇《滾啦》One Green Bottle,用絢爛誇張的表演與高速台詞,製造歡快活潑的氣氛,埋藏深刻的哀傷,與日本社會的扭曲、苦澀;而其創作的遠因,是阪神大地震及奧姆真理教引發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帶來強烈的虛無感。 因此,本期企畫將打開日本的社會事件,追溯其傳統劇場的歷史,再到近年的影視作品,如何將這些事件重新捕捉;最後,切入野田秀樹的劇作風格、經歷,與《滾啦》進行對話。
-
焦點專題 Focus
駭人的真實 暗黑的真相
情節驚世駭俗、超越日常人生的社會事件,除了在第一時間挑起世人的驚懼好奇,也讓人想探看事件背後的層層內幕與潛藏意涵,而藝術創作者也為之吸引,透過事件作為背景或直接改編,探討社會議題與複雜人性。本文整理了八項從廿世紀初迄今、曾讓日本人民為之震撼的社會事件,讓讀者在了解這些悲劇之後,再進入藝術家者以此為題的創作
-
焦點專題 Focus
在劇場裡,看見濃縮的社會現場
從日本劇場史來看,將當下社會事件搬上舞台,其實由來已久,如人形淨琉璃劇目《曾根崎心中》,就是根據當時的殉情事件改編而成。而劇作家如川上音二郎、秋田雨雀、安部公房等也有與相關社會事件連結的創作,從而反映時代的現象與人心。而新一代的劇作家則在資訊無國界的當代,更著力於國際性社會事件的關注。
-
焦點專題 Focus
那遺落在社會篩子之外的
在日本影視作品中,改編自社會事件或隱含社會事件背景的作品比比皆是。如日劇《殺人草莓夜》、《未成年》、《聖者的行進》、《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電影《少爺》、《葛城事件》、《愛的曝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等等,透過再創作,這些曾經撼動人心的事件,被喚回大眾的記憶中,隔著螢幕或銀幕,探討其中更深刻的人性與社會意義。
-
焦點專題 Focus
四組關鍵詞,一窺野田秀樹的劇場魅力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野田秀樹,總能吸引當紅明星演員的合作,針砭社會與回溯文化的關懷,在作品中展現無遺,而其作品的演出打破傳統悲、喜劇二分法,用嘉年華似的絢爛、炫技式的誇張表演、口技般的高速台詞,製造出歡快活潑的劇場氣氛,但在高超炫目之下,其實埋藏深刻的哀傷,與日本社會黑暗扭曲的苦澀現實。讓我們透過四組關鍵詞,一窺野田式的無敵劇場魅力,從何迸發!
-
焦點專題 Focus 《滾啦》編導與主演
野田秀樹 直面傳統存在的本質與無聊
編導演全方位的野田秀樹,將於二月底首度親訪台灣,演出自己編創的英文版製作《滾啦》。這齣原本由野田本人與歌舞伎名家中村勘三郎等三位日本演員共同演出的小品,後來發展出英文版,此次訪台重排也更換了新的西方演員組合,不變的是野田秀樹親自反串演出的媽媽一角。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在東京藝術劇場專訪到正在排練此劇的野田導演,一談他對此劇的創作想法與演出重點。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夢幻奇想到針砭歷史——野田秀樹
編導演全方位的野田秀樹,將於二月底首度親訪台灣,演出自己編創的英文版製作《滾啦》。這齣原本由野田本人與歌舞伎名家中村勘三郎等三位日本演員共同演出的小品,後來發展出英文版,此次訪台重排也更換了新的西方演員組合,不變的是野田秀樹親自反串演出的媽媽一角。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在東京藝術劇場專訪到正在排練此劇的野田導演,一談他對此劇的創作想法與演出重點。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春季音樂會「美好關係」
從演奏到作曲 取材生活創意出擊
每年春天,朱團總是以萌發新意的創想製作音樂會。由於近年來,具備作曲家身分的打擊樂家愈來愈多。他們除了深入掌握各種打擊樂器的演奏技法,也充分利用打擊樂「從生活中取材」的發展特性來進行創作,因此樂團即以「美好關係」為題,精選六位兼具擊樂演奏家身分的作曲家作品,再加上一首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的全新創作,在三月中旬展開演出。
-
音樂 TCO「書信音緣—鄧麗君與莊奴的空中交會」
讓一代巨星歌聲 重揚字裡行間
今年是鄧麗君逝世廿五周年,四分之一個世紀看來長久,但卻不曾被歌迷遺忘,唱起一首首老歌,優雅的詞彙裡,作詞者莊奴的名字總也如影隨形,兩人書信往返,建立起不渝的師生情緣。臺北市立國樂團以「書信音緣」為題舉辦音樂會,在台大教授沈冬的發想下,以詞人與歌手、鄉土、文學幽情、莊奴筆下的世外桃源等六個主題,讓樂迷體會那歌聲飄揚的字裡行間。
-
親子 楊宜霖《庫索莫與他的長冠八哥》
藉由難民題材 與孩子們分享人權思索
由旅法劇場工作者楊宜霖編導的《庫索莫與他的長冠八哥》,述說一位逃往澳洲的印尼難民庫索莫與他的長冠八哥「天天」的故事,在光影變化間建構場景、時事背景等,並且讓現場音樂演出及伴奏烘托敘事,由此探討人性價值與人權議題。不同於一般兒童劇對兒童觀眾傳達直線而刻板的敘事觀點,楊宜霖透過開放式的解讀,來與孩子們對話、討論,啟動思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假絕代 華麗轉「聲」
西洋古典音樂史上,炫技的名家與明星歌者以十九世紀的協奏曲與歌劇作品為最,這類曲目講究大編制、大場面、炫技等要素,在當時蔚為風潮。即便在今日,這些十九世紀的音樂作品仍是舞台上歷久不衰的經典,而演繹這些作品時展現的驚人技藝,也使之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明星。然而但回到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歌劇及協奏曲的起點,協奏曲尚未發展為炫技取向,器樂獨奏家自然少了些明星光芒,那麼最早的古典音樂明星,應該屬於閹伶了。 電影《絕代艷姬》重現當時閹伶的風華,卻也描述在光鮮亮麗外表之下的殘酷。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不人道的方式終究成為歷史,但在近半世紀古樂興起,巴洛克歌劇再次復興重回音樂舞台,閹伶雖然無法重回舞台,卻讓假聲男高音異軍突起。媲美閹伶的極廣音域及精緻唯美之嗓音,來自法國的菲利普.賈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即為當代之翹楚。趁著這位巨星的到來,我們近身了解他的魅力、邀請國內假聲男高音李文智與音域相近的次女高音翁若珮對談,並且揭開閹伶的神秘面紗,讓您一探絕代的真聲假聲,如何華麗轉「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天籟男聲 跨性別的無限魅力
假聲男高音的崛起,與「閹伶」的曲目有直接關係。原本為教會服務的「閹伶」,在十七世紀初歌劇興起時,一躍成為娛樂產業中的明星,許多歌劇作曲家紛紛為他們打造華麗詠歎調。十八世紀後閹伶風潮退燒,但在十九世紀後半又掀起對巴洛克的好奇,於是「假聲男高音」順勢崛起,成為當今歐洲樂壇在演出巴洛克聲樂作品時的第一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假聲男高音
賈洛斯基 閃亮的王子 當代的豔姬
天使般的純淨歌聲、魔鬼般的眩人技巧,現年四十二歲的假聲男高音菲利普.賈洛斯基,以精湛歌藝征服各地樂迷的耳朵。音樂學習起步較晚的他,因緣際會遇到伯樂與優秀的老師,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讓原本尖銳、細小脆弱的高音慢慢增厚、圓潤,終成今日舞台上閃亮的王子、當代的豔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