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國大提琴家
瓦列芙斯卡 女神再臨 讓人重溫黑膠錄音的感動
繼二○一三、二○一四年兩度訪台,美國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將於十二月初三度訪台,高齡七十二歲的她,將帶來包含德布西《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布戈拉多改編的皮亞佐拉《再見,父親》等拿手曲目,讓樂迷重溫黑膠時代的溫暖琴音與感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接觸即興,是一種生活態度
從二○○○年開始的德國「弗萊堡國際接觸即興節」,是全世界愛好接觸即興者的年度盛會,今年活動於八月中旬舉行,透過課程、Jam等活動,讓各地參與者交流分享接觸即興的經驗。本文作者透過這次的參與,體驗到接觸即興活動的開放性,能充滿整個生活有機體作為一個實踐與思考架構,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態度,也是一種政治選擇。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為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言志
黎海寧《證言》 探看藝術家的生存困境
於十一月下旬開始的「城市當代舞蹈節2017」,將由主辦單位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演出、黎海寧編創的二○○六年作品《證言》揭開序幕。《證言》描繪蘇聯時期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在史達林政權下掙扎求生的困境,受極權政府壓迫的他,為了求生只能將心意化作密碼,埋藏在音樂之中。黎海寧說:「藝術家要用自己的方法生存,並且用藝術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演出復刻當年 回首初心再創新猷
成立於一九七七年的香港中樂團,今年歡度四十周年大壽,特地舉辦「初見」音樂會,全然復刻當年首場規格同一場地、同一時間、同一曲目,讓人重溫舊時感動!四十周年活動也包含了在音樂會前一天舉辦「情繫香港四十年學術座談會」,以「人才培育」、「社區服務」、「樂器改革」、「委約創作」、「國際拓展」五個主題,盤點整理樂團多年走過來的足跡。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性」主導 標誌我的存在
由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妮葉、阿根廷作家艾倫.保羅與阿根廷舞者們合作演出的《舞會》,展現探戈、騷莎、森巴、街舞或類似部落舞蹈的野性身體,透過八○年代阿根廷情色與金錢氾濫的刻板印象,身著各自性意向服飾的男女,以強大身體能量與爆發力,極度誇張展現情色慾望的姿態,似乎不斷向觀眾表達「我的存在」。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越語言喚醒童心的多元偶戲
創立於一九六一年的沙勒維爾-梅濟耶爾「國際偶戲藝術節」,是世界上最早以偶戲為主的藝術節之一。今年於於九月中旬舉辦,來自於卅個國家的表演團體,共呈現一百廿多齣作品,節目不只局限於傳統或當代形式,也包含了物件和街頭劇場、舞蹈、互動裝置等各種演出,跨越了語言的限制,也用真摯的情感喚醒了每個人的童心。
-
藝視窗 News
「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特展開幕
【台灣】 「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特展開幕 今年適逢民歌採集運動50周年,為彰顯該段歷史及音樂史料保存的重要性,文化部所屬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於10月27日推出「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特展,除重現當年進行採集的盤帶、田野日誌、手稿、照片等實體文物外,並結合科技互動裝置展示,帶給民眾耳目一新的參觀體驗。 臺灣音樂館於2000年時,獲得許常惠當年民歌採集運動的錄音資料,館方即將其進行數位化作業,並將各首樂曲進行採詞、採譜後,回到當時的採集地進行訪查,以釐清各樂曲在當時部落及聚落生活中所代表的意義、呈現該部落音樂文化上的變遷與脈絡,同時也將相關資料提供學界進行後續研究及運用。 展覽期間也將舉辦系列「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音樂會及講座,喚起大眾對這片土地的記憶與情感。展期自即日起至2018年9月30日於臺灣音樂館3樓特展室展出。詳情請參戲曲中心官網xiqucenter.culture.tw/Xiqu/index.aspx。(莊珮瑤) 2017年臺灣國樂團「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大賽名單出爐 2017年臺灣國樂團(NCO)舉辦之「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於上月26日假中山堂舉行,五位參賽者透過兩首樂曲發揮實力,最終由技術、媒體、團員以及現場觀眾票選,第二名及最佳人氣獎由林亦輝獲得,第一名及最佳魅力舞台獎雙料獎項得主則是周聖文。明年度周聖文不但將與NCO合作「指樂飛揚」青年指揮專場音樂會,同時獲得六萬元演出獎金。 「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參賽者係由年度「青年指揮人才培訓計畫指揮家培訓課程」中選出。為期一年的課程中,學員歷經觀摩排練、作品研習、專題講座、樂團排練及選拔音樂會,充實學習理論與訓練實作。比賽今年已是第四屆,歷年參與培訓計畫人數逾百人,得獎者更有優異的表現。今年五位選參賽者除了獲獎的兩人之外,優秀選手還有朱恆志、徐昌全與方信淵。雖未於賽事中獲獎,但已納入NCO人才庫,未來將視各場音樂會需要,將有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如果,失敗是個進行式
襯著狄倫猶帶激昂的嗓音,讓我們與劇場藝術家們一起反芻失敗的滋味倘若你知道自己終將是一顆臣服於重力向下滾落的石子,會不會同時間,你也分身扮演了那個每日沿著滑坡將滾石逆反推回的薛西弗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世揚 即興,一場不能怕失敗的冒險
對李世揚來說,即興演奏的價值與興味,並不是端出一套排練得完美無缺的成果,他將即興音樂看成是「持續解決問題」的表現藝術。已經完成的作品,無論評價如何,對他來說都是一種記錄,無關乎成功或失敗,要注意的是每一場演出當下發展出來的獨特之物,「因為只有在過去的那個當下才會做那樣的選擇。現在再去想什麼,那就是現在的事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文中 再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曾以《長河》獲得台新藝術獎,《小》系列作品也以簡單編制和精緻身體備受矚目,編舞家林文中帶著自己的舞團,走著研究開創身體語彙的斬棘之路,卻決定在年底的《風起》之後,結束舞團!除了在經營舞團的現實艱辛,林文中面對人生的中點,自我詰問:「我可不可以換一個生活方式來選擇,也許會不一樣?」甚至會考慮到說,「再這麼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黎煥雄 面對時間,我們都是失敗主義者
黎煥雄說,就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總是期待你修正,一修正二修正三之後,就不要再失敗了,但他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一再嘗試或一再失敗?但這並不是那種完全勵志或正能量的去想:一定要從這個過程學習到什麼,而是提醒自己,試著去到達一種剛剛好的謙卑,無論是對於自己,或是對於世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手作塗抹 抵抗的社會藝術
前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老闆劉秋兒,在結束呈現「混亂美學」實驗平台的咖啡館後,回歸藝術家身分,近期在台北伊通公園舉辦個展「缺牙鋼琴」,在簡子傑擔綱策展下,回顧其主要的創作軌跡。劉秋兒將日常物件、抗議文宣、海報卡片等加以變造、拼組、塗抹,成其「圖抗系」繪畫,塗抹之於他,是抵抗,也是藝術勞動介入社會的象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金馬電影季 趕場看這裡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電影盛會金馬國際影展,當影迷摩拳擦掌爭相搶票之際,可知有哪些電影獨樹一幟、不可錯過?除了銀幕女神珍妮.摩露主演、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執導的《如歌的中板》,還有與表演藝術人事相關的兩部記錄片《巴黎歌劇院》與《紅盒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為了藝術為了愛
卡拉絲,可說是許多樂迷心中永遠的DIVA,才華洋溢的她,可以唱愛作夢又病懨懨的咪咪,可以唱貴氣的巴黎交際花茶花女,可以唱放蕩風騷的煙草女工卡門,演什麼像什麼,彷彿進入了歌劇以後,卡拉絲本人就不存在了,而是劇中的女主角活脫脫地走了出來。今年正逢卡拉絲辭世四十周年,透過《卡拉絲Live 大全集》,讓我們一飽耳福,再度瞻仰歌劇女神的丰采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又貴又難 藝術何以立國?
身兼編導又是劇場經營者,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對文化藝術生態與政策的思索,盡在其《藝術立國論》一書中,具體建言藝術為何又如何是國家、經濟、產業、地方、國民權利與素養的基石。但對一般人來說,藝術「太貴」又「太難」,要解決這兩大困難,平田也提出解題方案,值得我們參考。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愛上身體的碰撞 即興演出正當時
近期的即興演出氣氛相當活絡,十一月就有不少活動可以參與。 二○一一年開跑的「國際愛跳舞即興節」(i-dance Taipei,簡稱idt),由長年推展接觸即興的編舞家古名伸主辦,兩年一度匯聚香港、韓國、日本等地的創作者們,如今年邀請的法國戴劍、日本勝部知子及鹿島聖子、韓國金奉鎬等,以跨界的實驗與對話,探索舞蹈、交換藝術感知。除了有系列不同的演出陣容,並有「即興流水席」免費參加的極興接力,與論壇等活動。 此外,驫舞劇場近年推動以即興、冒險、碰撞為前提的演出計畫「混沌身響」亦步入第二季,本月分別有伍宇烈X Jolle Landre、楊乃璇X巻上公一X Mark van Tongeren等兩檔。舞蹈方面,除了是台灣觀眾並不陌生的香港編舞家伍宇烈與近期因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而跳進咖啡館的編舞家楊乃璇,搭配的音樂創作者也來頭不小,有前衛日本音樂家巻上公一、長年研究音樂、聲音與人聲的民族音樂學家Mark van Tongeren與古典背景卻玩即興、搞跨界,年逾六十仍能量充滿的法國低音提琴家Jolle Landre等。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帕派約安努《偉大馴服者》
我們終究會被時間打敗。 最近身邊有同事離世,每當遇到和死亡有關時刻,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人生,確認走一遭的意義。快樂的、嬉鬧的、難過的、瘋癲的、當生命之鐘不再轉動,會破碎成什麼模樣。 或者說,時間永遠不會停,停的只有手上那只倒數碼錶,世界仍舊運轉,我們所能確認的,只有身邊那一小群極為親密,記得我們微笑、願意獻上一朵花的人。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在《偉大馴服者》裡說:「時間是生命的馴獸師。」無論多麼花好月圓、風光明媚,最後都將走向終點。 這位因執行二○○四年雅典奧運開、閉幕式而聲名大噪的導演,很好奇在他卅年深厚文化、美學底蘊下,如何以身體為染料,詮釋出生命的荒唐、調皮的馬戲團感,以及當我們終將要被時間打敗時,要以什麼樣的眼光與姿態,面對現下的種種。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席琳.狄翁鐵粉的現實幻境
魁北克作者希瓦涅(Olivier Choinire)的原劇本Flicit,在二○○八年被英國劇場界師奶級劇作家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翻譯成英文版本的Bliss,這個虛實混呈,將崇拜與幻想、八卦和日常並現的作品,今年十二月也將在黃郁晴的編排和執導下,以《生而為粉我很抱歉》之名搬上華山烏梅劇院舞台。 這一切被劇作家設定在「鏡子另一端」所發生的事全出自一位大賣場員工、巨星席琳.狄翁(Cline Dion)的超級粉絲Caro,她敘述、幻想、操作、創造的另一種現世,所謂的鏡子,其實「可以代表許多投射,」黃郁晴說,「譬如對偶像的崇拜、看著鏡子裡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想像,兒時成為流行明星的願望等等。」 她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故事,就如那位恣意妄想、連結自身與偶像的劇中主角般,「生活是充滿挫敗的,與人相處也總是困難重重,不過當她聽著歌、在作為粉絲的世界中,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讓她得以從現實逃脫。」即使在自媒體發達、直播盛行的今日,汲汲營營攫取目光的人們,實則依舊無法成為如席琳.狄翁般獨特的存在,抱歉或許並非對誰,更像是發現自己終究辜負了自己的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アマハラ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重考時光》
十一月除了舞蹈秋天《偉大馴服者》外,預計也會去看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的《重考時光》。在看過八月底Baboo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社交場」的作品《悲劇景觀》後,讓我對他如何延伸此種「景觀敘事」的內容感到好奇。《悲劇景觀》的演出過程流暢、表現手法熟稔俐落,而在《重考時光》裡會如何重現、再考時間、空間及事件,觀演關係又會如何在前作之後繼續發展,並因應停車場實地改變,同或不同之處都想一探究竟。另外,其實也想與這群演員們合作。 其二,還有日本劇團維新派在衛武營戶外園區的《アマハラ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這個作品既是該團第一次到訪台灣,卻也是維新派的最後演出。「在有歷史背景的場地上建造出虛構的劇場」(呃這次他們是要搭一艘船),可想製作舞台尺寸很大、成本頗高,難以想像的是到底「維新派」可以做成怎麼樣、以及為什麼「必須」做成這樣。難得有機會能夠親眼目睹、親身體驗,當然也想登上那艘巨大的船,遊歷這趟特別的旅程。
-
「香港週2017@台北」十一月盛大開展
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的年度文化交流盛事「香港週@台北」,今年大步邁入第六年,將於十一月廿四日至十二月三日盛大展開,活動以音樂為主軸,深度的帶出此次「音.越」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