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臺灣戲曲中心2018賀歲系列 喜迎木狗年
臺灣戲曲中心將在明年一、二月份期間,連續五個週末在戲曲中心推出「2018賀歲系列」節目,邀請兩個傳藝家族成員及五個民間優質團隊,透過戲曲與觀眾共同喜迎木狗年。
-
兩廳院首位音樂駐館藝術家陳銳 融合泰雅學堂共演四季風景
「唱遊四季─陳銳與泰雅學堂音樂會」本週日登場,以「季節」作為音樂會主軸,西方古典音樂韋瓦第《四季》為題,巧妙結合泰雅族的四季歌謠,將西方古典樂與東方原住民傳統音樂完美融合。
-
蔡柏璋告別台灣劇場作《天書》 關注社會議題
編導蔡柏璋即將告別待了十二年的台南人劇團、台灣劇場,本週上檔的新製作《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試著用一個前世今生的故事,傳遞生命極微小的局部,卻引出有如「天書」的浩瀚宇宙。
-
戀戀卅 陳明章首度站上國家音樂廳舞台
國家兩廳院卅周年慶,適逢陳明章一九八七年榮獲法國南特影展《戀戀風塵》最佳配樂獎卅周年,雙方共同合作舉辦「戀戀30─陳明章現場作品三十年」音樂會,首度正式公開演出《戀戀風塵》電影配樂。
-
聚焦仁愛敦南圓環 「2017台新圓環音樂祭」首創吸睛
首度聚焦仁愛敦南圓環的「2017台新圓環音樂祭」,十二月九日起連續三個週末,將在台新金控大樓及台北市仁愛圓環商圈規畫一系列音樂、舞蹈與肢體劇場表演,打造街角遇見音樂的藝術饗宴。
-
林奕華、張艾嘉攜手合作《聊齋》 與觀眾一同跨年
導演林奕華與國家兩廳院合作四大名著系列後,十二月底再度攜手深入中國古典經典名著,以蒲松齡《聊齋誌異》為發想,編劇黃詠詩從當代角度切入,帶我們尋找圓滿幸福到底是什麼。
-
香港西九文化區「表演基本步」工作坊 一同探索創作根本
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辦「表演基本步」活動,將於明年一月邀請國際魁根斯協會認證教師之一羅素.戴蒙與英國前衛戲劇大師添.高治等人,透過工作坊及對談,匯聚不同界別創作人交流經驗。
-
真實?虛幻?《抽屜三》記憶與感知的超現實
張婷婷獨立製作「抽屜系列」本週推出全新跨界創作──舞蹈科技劇場《抽屜三》,將在舞台上搭建大型L型投影牆,作為抽屜的私密角落,並讓真實存在的舞者身體與影像碰撞出視覺火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我們一同回顧
在這個年末台灣表演藝術界最大的新聞,無非就是雲門舞集的大家長林懷民,在其新作《關於島嶼》演出前,宣布啟動退休計畫,他將以兩年的時間、逐步卸下肩上重擔,交由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正式「接班」,這對成立已滿四十五年的雲門或甚至台灣的劇場界有何影響?兩年後又會有什麼新氣象?應該是值得我們後續持續觀察。 回顧今年,我們一起在劇場度過的三百六十五個日子裡,台灣的表演藝術界又有那些事讀者們不可不知?什麼現象潮流正在醞釀?又有那幾位創作者贏得大家的目光?這都是每年的十二月號,本刊要為各位讀者整理分析的重頭戲。今年如: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在台灣舉辦、文化平權的推動與實踐、熱鬧滾滾的各縣市藝術節逐漸成形、與亞洲各國交流的漸趨頻繁、以及表演藝術人才在世大運與植劇場的發光發熱、新馬戲在台灣的萌芽相信都會對未來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此同時,編輯部也推舉了三位在各自領域深耕努力,尤以今年更顯優異亮眼、未來極具潛力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獻上「PAR People of the year」的肯定,他們分別是:榮獲貝西獎肯定的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簡珮如;年初成立「灣聲樂團」,不論在自己的作品、團隊的培育、選曲、演奏都聚焦台灣的音樂家李哲藝;以及今年以「植劇場」劇集與兩齣結合偶戲的舞台劇作品而廣受好評的劇作家詹傑。 此外,在本月份雜誌中,我們也邀請了三組女演員們張艾嘉與黃詠詩、黃小貓和梅若穎,與高若珊和梁皓嵐,帶著她們即將登台的作品、抽出排練與繁忙的工作空檔,一起來聊聊吧。其中,甫卸任金馬執行委員會主席,將與林奕華再度合作、回到劇場的張艾嘉,也與我們分享了她與《聊齋》的過往回憶,以及她所長年關注的題旨:關於人與家庭的那些事,那即是她想說的故事,也是她與林奕華共同思考的交集。 二○一七年即將離我們遠去,不知您是否發現,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創刊廿五周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們迎來了本刊的第三百期。廿五年的時光、三百本《PAR表演藝術》雜誌、三百張封面、無數的訪問、人物、演出、介紹、評論、觀察、現象、企劃,陪伴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觀眾一同走著,亦步亦趨。在十月份假台北捷運忠孝復興藝文廊舉辦的「舞台風景」經典回顧展之後,我們也怕有讀者未能親臨現場,或是意猶未竟,
-
平心而論
藝術行政有意思
藝術行政,絕不是可以照著標準流程操作的公式化工作,而是必須將「藝術」與「行政」兼容並蓄的工作,至於到底是以藝術的眼光處理行政?還是以「懂得」的共識與藝術家工作?或者是用「藝術」的理想建立目標?這一切並沒有定案,只有不斷嚐試更好的做法!「藝術行政」最迷人之處便在於此。
-
音樂飛行
讓音樂滲進生活,推廣音樂?
藝術欣賞應是脫離自我踏上朝聖之旅,而不是把它強拉到身邊,合我可用者留,無利者退,並名之為「市場機制」,實則完全不解藝術對人類的「無用之用」。若沒了藝術的層次別,不認知境界差距,不視其高於蜉蝣生命之上如同淨心仰望的「空氣稀薄」聖地,我常會想,以我們對「夜市文化」的推崇,把「橙汁鴨胸」賣到路邊攤上的日子,將會不遠了!
-
A Bigger Picture
華文現代劇場的現代,在那裡?
現代戲劇的精神如果不能應用在行動上,有多少因素,是源於我們的文化習慣把戲全部當成遊戲,無須當真? 現代戲劇再發展至當代戲劇,文化的脈絡就更不容忽略。就是觀劇文化,也因時間對有著不同生活體驗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以致製造不同的觀眾和期望。有多當代,或現代,不只是戲劇形式,是思維。
-
演出製作事二三
歸零——每一齣製作都是一個學習
表演藝術製作是一個團體工作,需要的工作技能可以規範與學習,但「人」卻是具備各式各樣的性格,及來自各不同社會層成長背景的養成。經過多年的種種不同製作的試煉,我一路以來每進一齣新製作,都會帶著自己的紀律,歸零的心態,啟動同理心,去理解未來要工作的團隊的需求,以及建立所需要的模式。而這模式每每都會不一樣。我也同樣地透過每次的進程,持續學習。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不再容忍 對性騷擾說「不!」
二○一七年將至尾聲,卻突然冒出許多性騷擾的控訴,不少陳年舊案浮出水面,許多道貌岸然的影藝圈中人及政治人物露出真面目,更多人勇敢挺身而出。這一波揭發性騷者的轉捩點是過去廿年來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製片人維斯坦及電視電影劇場界通吃的凱文.史貝西,但美國大眾對性騷容忍度的改變,是一個長久醞釀的過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HAU劇場「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 重新定義「身障」
在舞台上,身體與精神的「障礙」,是否真的是表演的「障礙」?柏林HAU劇場每兩年舉辦的「無限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於十一月中旬舉行,以影像裝置、舞蹈、戲劇、工作坊等多元形式,讓觀者重新思考「正常」與「障礙」身體的意義。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趁著年終擺脫拘謹 耶誕劇讓英國人釋放瘋狂
每年年底,英國人攜家帶眷前往大小劇院觀賞耶誕童話劇已成為聖誕佳節的傳統之一。這些演出多半改編自著名童話與民間故事,在舞台與服裝設計上用色大膽豐富,劇情充滿嬉鬧打鬥與熱情的音樂舞蹈,甚至夾雜一些任意改編的流行曲目,穿插當年度話題新聞。最特別的是台上台下互動默契十足,彷彿平常壓抑的能量在劇院裡跟著演員一起得到釋放,也因此成為別具特色的英國文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流亡藝術家工作坊 用實際行動面對難民危機
陸續湧進歐洲的難民潮,引發藝文界的持續關注,除了創作相關作品與邀流亡者上台演出,艾瑞爾.西貝兒與茱蒂絲.德波兒兩位法國導演在今年九月成立了「流亡藝術家工作坊」,讓來自於十五個國家、多達一百五十名不同專業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可以持續創作,並透過語言課程、心理輔導和法律諮詢,協助他們能夠順利地融入法國當地文化、取得合法居留權,以重振自己的藝術事業。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大量資本介入 演藝市場翻新商業模式
在中國龐大而複雜的演藝生態中,民間表演相關團體以野蠻生長的方式,創造了真正的商業市場,如成「開心麻花」從自創的喜劇起家,延伸轉拍電影,讓自身價值從一億增至一百五十億人民幣。另一則是從物聯網業轉進演藝圈的「聚橙網」,以旗下的兒童演藝品牌「小橙堡」徵求加盟,為自己的兒童劇目及演出經驗尋求效益的極大化。資本的介入,讓中國演藝產業發展出令人瞠目的出奇模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男色消費?復原古典? 全男班素顏《牡丹亭》引爭議
近期在上海引發話題的演出「全男班.素顏崑曲《牡丹亭》」,整場演出沒有名家名角,唯一的看點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員都是身高一八○以上的青年男性,且不著粉墨,不上彩妝,水袖水衣,點到為止,完全以真面目示人。發起人金谷表示全男班是種美學概念,是為呈現更純粹精采的表演,但也有學者表示這是噱頭大於實質,甚至被視為男色消費心理在作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四季》 連結你我的世界 唱遊四季
陳銳與泰雅學堂音樂會
擔任今年兩廳院駐館藝術家之一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造訪了新竹尖石鄉「泰雅學堂」的小朋友們,也激盪出將在十二月初演出的「唱遊四季」音樂會。山林的自然景致、雞犬相聞的田園風光,還有原鄉孩子的純真與音樂,讓陳銳想到韋瓦第的經典《四季》,於是透過這部歌頌春夏秋冬的作品,與原鄉歌謠揉合,聯繫起他與泰雅孩子的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