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一間旅店,四種想像
創作社劇團《四情旅店》找來兩岸三地四位青壯派導演,共同以「旅店」為命題進行創作。這不是一個晚上四齣戲的集結,而是嘗試讓四個導演共同磨合出一台戲。台灣代表楊景翔與李銘宸,前者擅長處理劇作議題和語言、後者專注於空間、物件、演員的質地與狀態,香港代表陳恆輝以文學入戲,經營身體、聲音與意象,中國代表王子川則擅於編作荒謬喜劇。四位導演的風格與關注命題迥異,相異的美學品味,如何被放在同一個舞台上? 在還未進劇場見真章之前,本刊分別對四位導演提問,關於創作,關於成長的環境,關於對其他導演的好奇,關於兩岸三地的劇場風景,他們是怎麼想,怎麼看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好一場認同、情欲與政治的走私!
不過值得尋思的是,《服》劇沒有耽溺在無限膨脹的性別議題裡,也沒有對政治現實和性別議題的強力批判。演員儀式性的換裝扮演,走位於四平八穩的舞台設計和布局,讓整齣戲的視覺氛圍顯現某種商業性、或說中產階級的氣質。我無意評價這種氣質的優劣是非,而是覺得這樣的製作格局值得玩味;它一方面滿足了部分觀眾對製作的期待,似乎也證明了中型製作的最高格局或能盡到最大的能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入戲與出戲的瞬間
大部分時間被設定為舞台背景的合唱團亦有許多精緻的呈現,除了配合劇情轉身以顯示自己的存在或不存在之外,例如第一幕的飲酒場景裡,位於「台後」的合唱團員配合「台上」的主要角色紛紛拿起鋼杯互敬,打破兩個空間的界限,顯得頗為「入戲」。但是黑壓壓的眾人一手持杯一手捧譜的畫面,也有種錯置感,觀眾席間笑聲微微鵲起,整體又有「出戲」之效。
-
企畫特輯 Special
沒有什麼本來就是
認真回想,看完《人生如是》之後的感受其實是療癒的,彷彿經歷了一場妖怪飛奔到面前卻化作水柱的無害驚險夢境,就好像穿過了一個每天都會經過的巷弄,雖然沒有察覺撲天蓋地的變化,卻有些細節將不經意地永久留存於我往後的台南記憶中。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夏至到年末 邀您大啖藝術流水席!
這是一場在新北市舉辦的藝術流水席,「2016藝饗新北市─愛上劇場」從夏至到年末,推出包含戲劇、舞蹈、音樂等十五檔精選劇目,雅俗共賞的內容,要讓大家輕鬆與藝術交上朋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荀貝格的「生」與「死」
在廿世紀的最初的十年間,人類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普朗克的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人們對自己、空間,甚至對宇宙的了解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音樂史上亦同,在那個浪漫到極致的年代,調性就像張滿弓的弦,從繃緊到崩壞,僅僅是一線之間。在這蓄勢待發的一刻,作曲家荀貝格毅然出現,奮力打破了數百年沿用的成規。 他的「生」開啟了一個時代,影響了豈止是他的學生輩;他的「死」並非一種終結,而是另一階段開始。不管面對的是譜紙還是畫布,荀貝格緊握用一枝筆,用生命塗抹著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調性到非調性 歷史之必然?!
在音樂急速發展的十九世紀,「調性」實受到兩面不同的待遇:一方面,音樂理論家嘗試以人類學、生理學等角度,證明大小調的調性係「自然」的、「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作曲家們卻早已蠢蠢欲動,在或大或小的層面上挑戰這個體系。如蕭邦、李斯特、華格納都有挑戰調性的作品,即使被視為新音樂創始者的荀貝格,其「非調性」時期亦是以漸進的方式所開創。可見廿世紀初的調性瓦解,不僅不能簡化為歷史的斷裂,反而更顯其不得不然之趨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抽象色塊與線條中 與音樂同行
荀貝格有如梵谷般畫了許多自畫像,但畫風更遠離寫實、更抽象;而孟克畫作中常有的那種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及難以言喻的荒誕、詭異、嘲諷,經常被荀貝格表達得更充分。荀貝格的繪畫創作大多完成於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間,這正好也是他的音樂創作從「後浪漫時期」過渡到「無調性時期」的時候。如此的巧合,是否與「蓋斯特爾事件」有關,而激發荀貝格以異乎尋常的激進方式創作,藉之抒發內心的抑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斷開「調性」鎖鍊 打開音樂未來
在調性瀕臨崩解之際,荀貝格毅然決然搶先一步、劈開調性的束縛,並以「十二音列作曲法」,用以代替傳統的調性。不論他是革命者,或是承擔歷史之必然,他都勇敢面對,披荊斬棘,影響的不只是「第二維也納樂派」,更為「新音樂」開創了康莊大道。如同他所說的:「對我而言,作曲曾是種樂趣,現在卻是種責任。為了音樂的進步,不管自己是否喜歡,都必須發展這個理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荀貝格」死了嗎?
即便在布列茲大聲疾呼「荀貝格已死」後,十二音列的作曲嘗試也仍時有所見,許多作曲家就像達拉畢克拉與錢內克一樣,並不拘泥於十二音列的理論與規則,而是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自由運用十二音列技法。荀貝格死了嗎?作曲家是死了,百年前提出的十二音列技法確實也漸漸為新的創作手法取代,但那份為現代音樂尋找出路的熱情與實驗精神卻是永續的,即便是布列茲,也不過是為達成目標選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旅德鋼琴家
陳必先 認識現代音樂 從聆聽開始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樂展」以現代音樂為策展主軸,邀請樂迷進入這方音樂的嬉遊樂園,其中介紹廿世紀開創現代音樂風潮作曲家荀貝格與德奧多元風貌的音樂會「德奧經典 跨界童趣」,則邀來享譽國際擅長現代音樂演奏的旅德鋼琴家陳必先擔綱演出,備受樂迷期待。趁此機會,本刊獨家越洋訪問陳必先,請她一談她與現代音樂的因緣,及長年作育音樂英才的感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實驗遊樂場 音樂百花齊放
「音樂如一個遊樂場,而現代音樂更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中的實驗。」今年「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解瑄,道出了藝術家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主題設定為「嬉※花」,希望的就是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在這個永無止盡的遊樂場中展現新奇的實驗。這次將有三場演出加上一場講座音樂會,由斯圖加特當代人聲樂團、「古典玩家」、陳必先與科隆愛樂獨奏家擔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為變動中的社會 找到新的敘事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是柏林公立劇院中最小而美的一個,但在聯合藝術總監雪敏.朗侯夫與彥斯.希列的經營下,因為創作上著力於反映現實,關注並揭露種種社會問題,兩人接任迄今不到四年,成果備受肯定。藝術總監彥斯.希列說:「一座市立劇場的任務,是去處理自己城市的現實和本質。劇場是社會自我投射的公共空間,政治的關聯性因此比過去還重要。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誰?這些是我們一再問的問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熱鬧不輸亞維儂 大師川流的戲劇小城
位於羅馬尼亞中部的錫比烏,是人口只有十七萬的小城,但卻自一九九四年起舉辦「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年年招待來自各國的劇場藝術家與觀眾,更在二○○七年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個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地點,其蓬勃成功的藝術節居功厥偉。今年的活動在六月中旬舉行,包括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瑞士導演瑪塔勒、好萊塢影星兼導演提姆.羅賓斯、比利時導演盧克.帕西瓦爾皆來共襄盛舉。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紊亂,定義的民主化?或創作的法西斯?
法斯賓達是德國一九七○年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創作跨電影與劇場,能量豐沛,政治思維也相當激進,由德國導演福克.李希特與法國導演史坦尼斯拉斯.諾德合作執導的《我是法斯賓達》,基於李希特歷年來大量的個人日記、法斯賓達的電影和人生,在製作過程中與演員共同創作,演出點出當下歐洲社會面臨難民潮湧入、極右派重新抬頭的矛盾情緒與氛圍,並進行直接的提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譯、再現、肢解 易卜生與當代同在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是西方劇壇的經典,也是柏林「戲劇盛會」的常客,不只一次有兩齣他的劇本製作入選年度十強,今年則同時入選了維也納城堡劇院《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與蘇黎士劇院《人民公敵》,再度引起矚目。當代導演為何熱中重新詮釋易卜生?從上述兩齣製作分析,這些百年文本充滿批判,轉譯空間大,學院正典進入立體的舞台,依然充滿當下滋味,導演有很大的揮灑空間。易卜生的文本能穿越語言與文化,維多利亞時代的舊挪威,原來是二○一六年的歐洲。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推出「真人圖書館」活動
【台灣】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推出「真人圖書館」活動 今年夏天,到圖書館借一本「真人」吧!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自六月份推出「真人圖書館」活動,讓真人圖書館促進人際溝通和藝術分享。 真人圖書館概念源自經歷種族暴力的丹麥青年,將「人」當成可以瀏覽借閱的書,希望藉由真人之間的人際交流打破偏見和歧視;活動逐步發展成提供不同生活經驗和領域的人們互相交換想法和溝通學習的平台。表演藝術圖書館推出的「真人圖書」,只要提前預約,就可和真人書籍享受一個小時的閱讀時光。繼6月份的「空中好聲音」邀請Zoe、邢子青與詹怡嘉三位電台主持人後,8月的「書中好文字」則將提供兩「本」來自藝術評論領域的新書,邀請舞評人和舞者莫嵐蘭老師和身兼作家、導演和劇評人身分的耿一偉老師「上架」。接下來9月有「劇中好照片」的兩位舞台攝影家許斌與劉振祥,之後陸續上架的還有編舞家古名伸、蘇威嘉、黃翊等。 真人圖書館活動將在八月底新書上架,一個時段可提供至多五位讀者預約,閱讀時間為一小時,「不可外借」。兩廳院之友和非會員皆可預約,報名請參網頁serv.lib.npac-ntch.org/human/index.html。(劉真伶) 第一屆亞洲管風琴大賽受理報名 將於2017年舉辦 由台灣管風琴協會舉辦的「第一屆亞洲管風琴大賽」即日起至12月31日受理報名。台灣管風琴協會為美國管風琴家協會(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AGO) 在台分會,成立6年來秉持著推廣管風琴音樂的宗旨,致力於為台灣本地管風琴家創造更多的演出經驗,更曾於2014年規劃「第一屆台灣管風琴大賽」,此次將範圍擴大到亞洲,盼能促進與亞洲各國管風琴家的交流。 此次管風琴大型賽事為台灣首次舉辦,2017年舉行之時恰逢高雄衛武營造價一億兩千萬的管風琴首演,規模將會超越國家音樂廳,成為亞洲最巨大的管風琴。這次的賽事配合全新的演出場地,作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到電影院看舞台劇
生氣,是劇場和電影院在氛圍上的分野之一。基於舞台上是真人,生氣的意思便複雜許多,譬如不在預期之內的錯誤,然後是補救的各師各法。在銀幕上看戲劇少掉的,就是這方面的刺激如果不是Live,剪接的工序自然去蕪存菁,但要讓舞台劇的生氣被顯現在映畫裡,它就有了另一個要求,叫節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奧運嘉年華 狂熱起舞吧!
奧運來了! 里約大冒險 南美洲大陸的第一次奧運嘉年華 八月五日將正式開幕 巴西政局與社會紛亂 加上近期爆出的禁藥問題 時運多舛的運動盛會 歌頌的正是人定勝天 不只要看運動員的頂尖對決 熱汗淋漓的捉對廝殺 還可以關注一下開閉幕儀式 看一場大秀如何編排呈現 如何動員調度、轉換場景 如何運用儀軌,展現巴西風情 順便回顧本地的賽事主辦經驗 明年登場的世大運 我們又該如何塑造台灣形象 讓世界體壇看見福爾摩沙之美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五環開幕秀 門道怎麼看?
奧運開幕演出或許是現今全世界場面最大、動員人數最高、影響力最廣、觀眾數量最多的一種表演型態,它必須融合運用各種創作手法,以現場表演與影像畫面呈現;它必須塑造城市與國族的形象,同時也要顧及典禮儀式的種種流程細節;它有最明確的表演目的:歡迎來自各地的傑出運動員,當然也得用主辦國獨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