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歲末的最後一票好戲「第二屆小劇場戲曲節」,匯集了京、崑、梨園戲、河北梆子、川、楚、粵等七個劇種,共有十一場演出。泉州梨園劇團復排的《劉智遠》、《朱文》、《朱買臣》三齣南戲殘本,即便有語言上的隔閡,但也找到上海知音。而上崑的《傷逝》、《四聲猿.翠鄉夢》,老生王珮瑜製作、京崑合演的《春水渡》,從體裁主旨和舞台樣態來看,最能接近小劇場的意念。
作為經貿實力遠播的大都會,上海也擁有無可比擬的國際面貌,相對娛樂休閒顯然也發展迅速,每逢秋季固定舉辦國際藝術節,一連數月,可說是戲節不斷好戲百出。歲末年尾最後一票好戲——第二屆小劇場戲曲節(以下簡稱小戲節)開鑼演出,如果是想接觸傳統又怕門檻內涵過深不敢涉入,新觀眾選擇小劇場系列的新編戲曲,倒是不錯的經驗。今年的小戲節匯集了京、崑、梨園戲、河北梆子、川、楚、粵等七個劇種,共有十一場演出;去年台灣國光劇團曾經推出《青春謝幕》,但今年海外劇目無一參演。這次能觀賞泉州梨園劇團搶救復排出的《劉智遠》、《朱文》、《朱買臣》三齣南戲的殘本,本地鮮少見到的楚劇,感受玩笑鬧趣的地方戲,還有河北梆子《喜榮歸》,這是一齣考驗人性悲憫的新編作品。
梨園中的梨園戲
去年小戲節的《御碑亭》令觀者念念不忘,應該說從前幾年《大悶》推出後,福建梨園戲在上海找到一群的知音,儘管有語言上的隔閡卻無欣賞上的障礙,小梨園流派的傳統劇目《劉智遠》,位列四大南戲之中,和其他劇種的《白兔記》相去甚多,留有許多宋元南戲的古樸樣態,以喜見悲情的特殊表現觸動觀者,其中的《井邊會》堪稱「三可」——其中咬臍郎之可愛、小軍之可笑、李三娘之可悲,不同於西方笑料,體現真實人情的悲欣交集。
《朱文》現存三折,是明代《永樂大典》中所載「宋元遺篇、海內孤本」,被譽為梨園作為南戲活化石的重要見證,濃烈閩南特色的《朱買臣》作為上路流派劇目的嘴白戲,沖淡了逼休悲戚不同的處理,其中大量的泉州俚語,劇團貼心安排講座,普及泉州俚語,足見有心經營台下方得知音。
崑曲大出手
幾大崑劇團中,上崑的角色和劇目向來是領先之勢,本屆的小戲節,貢獻了數部劇作,《傷逝》、《四聲猿.翠鄉夢》及京崑合演的《春水渡》,從體裁主旨和舞台樣態,最能接近小劇場的意念。
首演於十三年前的《傷逝》改編自魯迅小說,主演依舊是原班人馬,小生在現代戲中未有可以借鑑的參照原型,主演者黎安轉化戲曲中的動作,淡化台步的程式規範與生活化相結合,以圍巾套用水袖見證了愛情的曙光,燈光的頻閃應用於慢動作,使得爭吵情節既有鑼鼓點亮相的展示,也有回憶的追思感。
京劇坤老生王珮瑜,以個人品牌「瑜音社」製作《春水渡》是本屆唯一的委約作品,探討法海和許仙兩人的互渡關係,上崑的坤小生胡微露首度跨界小劇場,功底紮實又超越了固有的角色塑造,兩個男性的故事,卻由兩位女性來演繹,而且京崑同台唱和,探討沒有愛情的《白蛇傳》,純情的青年遇上好事的老頭,渡人者卻被人渡,法海見不得人間恩愛,履勸許仙不成,最終勘破頓悟,決心再入紅塵修行。劇情難題將許仙置放在水漫金山的困局上,走或留、人與妖、決定和否定、父權擁護者和愛情的搖擺、京劇的高亢、崑曲的舒緩……不同角度穿梭台上的超大鏡面中,輪迴的寓意深遠,時間卻力有未逮。誠如黎安所言,新編戲讓人了解傳統可以千變萬化,傳統功夫不缺,小戲節方能旺盛下去,許多只看小劇場的專屬看客,因與《春水渡》結緣後,開拓了京崑的接觸面,這也算是另一種戲緣互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