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Lab實驗啓動計畫 「窺」見藝術創作全歷程
今年邁入第三年的「Lab實驗啟動計畫」,以「窺」為主題,帶領觀眾用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體驗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場域,拉近藝術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
-
2016新點子樂展 讓音樂花開、靈魂嬉戲
邁入第四屆的新點子樂展,今年由國家交響樂團豎琴首席解瑄策展「嬉※花」系列,邀請斯圖加特當代人聲團、古典玩家、鋼琴家陳必先與科隆愛樂獨奏家展開精采演出。
-
台灣社會病了 《靠?爸!》針砭時勢亂象
藝人宋少卿首次執導長版黑色幽默劇《靠?爸!》,並邀請曾國城、董至成等演員同台飆戲,將近期社會亂象融入劇情中,透過生活時事素材與詼諧幽默的角度,反思社會與人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挑戰禁忌 異中求同
在柏林五大公立劇院中,馬克思姆・高爾基劇院(Das Maxim Gorki Theater)規模最小,卻教人難以忽略。在現任藝術總監雪敏.朗霍夫(Shermin Langhoff)與彥斯.希列(Jens Hillje)的領導下,小而美的高爾基劇院不僅在前年拿下《劇場今日》雜誌的「年度劇院」榮譽,今年五月甫落幕的「戲劇盛會」,這對雙人總監,也贏得了最大獎「柏林戲劇獎」(Theaterpreise Berlin)。 高爾基劇院以「移民後裔劇場 」(postmigrantisches Theater)自我定位,從舞台上的題材選擇,到劇院的駐院導演、演員,都兼顧了多元民族的移民背景,一改以往由德國白人主導的路線。「移民後裔劇場」代表了柏林多樣包容的城市性格,同時也揭露了柏林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的矛盾事實歷史是個人的,舞台上的移民故事,則因導演與演員混雜的認同和多樣的族群而有所改變。朗霍夫曾說,高爾基劇院既不為特定族群量身打造藝術,也不會假裝照顧民族敏感性,「我們的劇院反映了城市是如何被書寫出來的。」 眾聲喧嘩、各自表述,是高爾基劇院的舞台上陳述歷史的方法與途徑。朗霍夫認為:「我們並無一成不變的信念:今天正確的,明天可能會是錯的。我們不斷重新討論我們對什麼怎麼看。我們不希望被命名或被歸類。」以即將來台上演的《共同境地》Commen Ground而言,導演雅葉.洛能(Yael Ronen)通過紀錄劇場的手法,以見證者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劇組中有五名演員是一九九○年代為逃避巴爾幹戰亂而來到德國的難民後代,他們通過敘說真實的戰爭傷痛,找到相互理解的共同基礎。 雅葉.洛能是以色列猶太人,隨朗霍夫上任,獲邀成為高爾基劇院的駐院導演之一,現與夫婿定居柏林。在加入高爾基劇院之前,洛能就經常活躍於德語戲劇區,二○一○年與列寧廣場劇院合作的《第三代》Dritte Generation,讓以色列、巴勒斯坦與德國人同台,傾訴家族身世與歷史創傷,《戲劇今日》評選為當年度最佳劇作,至今巡演超過百場。繼《共同境地》之後,雅葉.洛能今年再度以新作《情況》The Situation入選「戲劇盛會」,顯見她在柏林劇壇的走紅程度。 洛能的作品不全然以紀錄劇場手法創作
-
專欄 Columns
憑什麼談這些
我不能只去奢望碰到多好多好的劇本,或者多龐大專精的團隊,反而是我個人的內心反省,有沒有離開原來舊有的「中心意念」,如果離得開,即便是在原有的一成不變的製作環境裡,我還是可以重新找到一個自我的焦點轉移,也就是更真誠地活在當代,不要去分年齡,就是一個自我,就是一個我的內心感受,去面對當代各種新電影、電視、舞台的新的挑戰
-
專欄 Columns
無知無罪,懦弱有理
在這之中發現自己原來沒膽生小孩,充其量只能做創作。小孩長得不好既塞不回去,又不能銷毀,事情太大條了,做個作品相較之下簡單太多,既可以享受此起彼落五味雜陳的過程,又可以滿足自己想要生產創作的慾望。做不好大不了以後當那作品從來不曾存在,再也不要提它。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創作卻沒有背負一生的掛心和責任,自己還喜孜孜地把膽怯包藏在創作之下。
-
專欄 Columns
要狼吞虎嚥,還是細嚼慢嚥?
她又彈了一次,還是一樣哩哩啦啦很掉漆。我再次阻止她往下彈,說:「你說你每天都有練這兩行,但還是沒辦法不卡住?」她說:「對,還有我練了整首,不是只有兩行。」她解釋,如果沒有練完整首曲子,前一個老師會把她趕出門。當然,我立刻想起在法國夏令營的那位老師。所以我告訴她,她才剛開始成為我的學生,她必須了解我的期望。而接下來的十分鐘,我唸了她一頓,有關於一個好學生該如何吃漢堡的訓話。
-
一字一劇場
中
創作如古老的提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中心是由創作者創作出,或原本就在觀眾心中?不然共鳴從何而來?兩面旗幟的中心,是本身重要,或只因是眾人的焦點所在而變成重要?慾望本是眾人的中心,或中心因眾人慾望的交集而發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出者抗議下紙媒撤評論 引發評論人反彈與焦慮
評論人Arthur Kaptainis評論加拿大歌劇團的文章,被加拿大的《國家郵報》網站撤下,引發了爭議討論。原因是加拿大歌劇團要求《國家郵報》更正這篇評論中的兩處錯誤,卻被說成是施壓,因而公布往來e-mail自清,卻從中看出編輯對表演評論在數位時代中缺少讀者的不滿,也引發了表演評論人對未來的焦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四隻老虎駕臨高爾基劇院 《吃掉難民》行動嘲諷政客
以新移民劇場美學備受德語劇壇關注的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近期針對難民議題,推出《吃掉難民》行動劇,在劇場外放了一個動物牢籠,裡面出現了四隻活生生的大老虎,配合讓沒有歐盟簽證的一百位難民到德國與親友團聚的網路集資行動,宣稱如果包機沒法起飛,就有自願的難民會「被老虎吃掉」,旨在戲謔諷刺,對政府施壓,給予期限,敦促政府面對難民,必須採取更人道的開放政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丹瑪倉庫劇院新劇場 上演全女版莎劇受矚目
近年推出不少前衛創新好戲的丹瑪倉庫劇院,因為場地較小席次有限,觀眾常常向隅,最近宣布將在倫敦王十字車站附近搭設可容納四百廿席的臨時圓形劇場,並推出全女班演出的莎劇三部曲,包括《凱撒大帝》、《亨利四世》及《暴風雨》。儘管在北美曾經出現不少全女版莎劇,在英國卻相對少見,此次丹瑪倉庫劇院的全女性三部曲,無疑地也為莎劇的更新與詮釋增添話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當代、多元、在地 珂嶺國家劇院新年度節目表出爐
五月底,珂嶺國家劇院新任總監瓦吉.穆阿瓦發布二○一六/一七新劇季節目,發展重點是提供當代劇作演出平台的該劇院,在身為移民後裔的穆阿瓦帶領下,更將視角延伸到其他族裔的劇作家,如讓非裔導演執導非裔當代劇作家作品。他自己也將執導自己寫的兩齣劇本:《孤身孑然》與《伊底帕斯王之淚》。此外,他也積極推展青少年戲劇工作坊,讓青少年有機會參與戲劇製作。並要求工作人員走出劇院推動社區活動,與在地民眾「搏感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青戲節以莎士比亞重振聲勢 期待穩定發展的未來
這幾年因為經費問題,品質難以提昇的「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今年終於能夠因經費到位,早早宣布節目內容,將以莎翁為主題,把他卅七部劇作以及十四行詩,以演出、展覽、競賽、漫畫、讀劇、網路等多種形式呈現給觀眾,向大師致敬,同時也以莎翁為題目,讓中國青年戲劇人命題作文。這樣的氣勢,讓人興起期待之心,未來,是否也能如此穩定經營,成為北京這個「文化之都」的名片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金丑獎得主伯納維拉來港 主持義大利即興喜劇大師班
二○○七年金丑獎得主伯納維拉,六月中應「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之邀為「2016 國際戲劇大師班」訪港講課,主持六天五夜訓練營,並有一場公開講座介紹義大利即興喜劇。伯納維拉以簡單英語與豐富肢體語言表達,讓聽者感受到他對其藝術的熱情與專注,也提供香港表演工作者更多的肢體認識。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悲一喜,京劇新生代旦角亮相!
《西施歸越》是當年知名旦角郭小莊膾炙人口的大戲,她演出懷了孕的西施,展現了為母則強的堅定與力量;《春草闖堂》則是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心中「百年難得一見的喜劇」,相當挑戰旦角與丑角的功力。國光劇團特地排出上述兩劇,讓團中三位新生代旦角飾演西施林庭瑜,分飾春草的凌嘉臨與黃詩雅擔綱主演,一悲劇一喜劇,要讓觀眾看到新秀的精采可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青春活力能量滿滿 打造台語版《馬克白》
這次與阮劇團合作的《馬克白》,是日本導演流山兒祥第三次執導該劇,也是他首度在台全程執導完整作品。他與強調常民、草根美學風格的阮劇團合作,流山兒祥說,這次台語版的《馬克白》提供的是平民角度,透過大眾化、跟常民接軌,每一個演員都將表現出最精采的一面。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
陳培廣 在劇場黑洞裡 開出歲月的花
陳培廣是台灣一九九○年代的知名劇場導演,第一齣戲《大家安靜》就受到注目,但在二○○三年的事業高點,陳培廣突然宣布休息,此後十二年沒有作品問世。直到今年,他創立了「我城劇場」,將在七月推出創團作《我記得》。十二年的沉潛,他經歷了什麼,又領悟了什麼?一個曾任性轉身走開的人,為何重新走進劇場?在陳培廣的舞台上,將開出什麼樣奇異的花呢?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古典、搖滾到爵士 缺他不可的爵士低音提琴大師
克里斯汀.麥克布萊 笑傲音樂江湖
麥克布萊是當今全世界最優秀的爵士貝斯手之一,幾乎和天下所有爵士樂手都有過合作經驗,老一輩的可回溯到薩克斯風手桑尼.羅林斯、鋼琴手麥考伊.泰納等。而除了爵士樂,他與靈魂樂教父詹姆斯.布朗、搖滾文藝中年史汀、披頭爵士保羅.麥卡尼、老鷹合唱團的鼓手唐.亨利,甚至古典音樂聲樂名伶凱薩琳.芭托,以及許多其他不同音樂領域的知名大師們,也都有合作經驗。忍不住要說:「小心!麥克布萊就在你身邊!」
-
焦點專題 Focus
打開聲音新視野 最in的搖擺時刻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一樣安排了四場精采的音樂廳內演出,除了有集結國內外好手的「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這次邀來的爵士好手有老有少,經典如生涯涵蓋一部爵士音樂史的薩克斯風老將查爾斯.洛依德,還有技藝精湛的低音提琴大師克里斯汀.麥克布萊,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新生代爵士女伶、被視為爵士三大女伶接班人,甫獲今年葛萊美獎桂冠的瑟西兒.麥克羅恩,才廿多歲的她已登入爵士樂名人榜!怎不令人張耳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爵士力」盡情奔放 北歐精靈帶來清涼
不同於往年都擔綱「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開幕暖場,今年戶外演出在廳內演出之後上陣,將以一連兩晚熱力四射的表演為整個節慶完美作結。兩晚的上半場以展現台灣爵士實力為主,第一晚是「兩廳院夏日爵士菁英大樂團」由兩廳院爵士音樂營優秀菁英所組成;第二晚是旅美爵士低音提琴家林煒盛和音樂夥伴們的演出。而兩晚的下半場則由有「北歐精靈」美稱的瑞典女歌手麗莎.愛克坦與四重奏擔綱,來自北國的清新嗓音,讓酷熱夏夜也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