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叢林裡的莫札特——性、藥和古典音樂》的副標,會以為這是一本爆料古典樂界的八卦書,但出身音樂界、爆料前同行如自殺炸彈客的作者布萊爾.廷達爾,其實是藉著自我凌遲,割開了樂壇自欺欺人的遮羞布:環境出了哪些問題?結構性的危機是什麼?我們該怎麼改變?
我先講結論!沒耐心的朋友,必先拜讀本書同名、幾乎是全書精華版的第十一章。不僅故事性十足,其中關於紐約愛樂出國巡演的各種狀態與耗費的龐大成本,有非常直白真實的描述——至少從此你會知道,拿國際一流樂團來台巡演與該團在當地的票價做比價,是無聊粗暴且昧於事實的假議題。
據說戰國時代的齊宣王,愛聽三百人合奏的皇家大樂隊。換了湣王上台口味也改了,愛聽每位樂手的獨奏。於是有位南郭先生怕馬腳露出來,馬上就溜跑!韓非用這則齊國宮廷的「八卦」,警告未來老闆謹防假貨。但這則「故事行銷」卻有個更大的衍生性問題:萬一湣王的接班人不聽音樂,那剩下的兩百九十九人,還能幹嘛?
連番掄元好萊塢金球獎與艾美獎,由網路巨擘亞馬遜出資製作的電視劇集《叢林裡的莫札特》Mozart in the Jungle,原著作者布萊爾.廷達爾(Blair Tindall)用一本書的篇幅告訴你,古典音樂從業者的大危機,絕不是「濫竽充數」,而是「還能幹嘛?」
除了性、藥,還能幹嘛?
若只看副標,本書很容易陷入「八卦」、「撕逼」之流。從中學開始走上音樂家之路,近四十歲才中年轉業的廷達爾,爆料毫不手軟有如自殺炸彈客:潛規則、以身體搏上位、無恥地濫用藥物、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既滿足了讀者的嗜血渴望,更招致了(前)同行們的嘲諷與反擊。或許當廷達爾以高齡走入史丹佛大學的新聞研究所,她早已決心斷了身後身,從此「只有眼前路」,回頭無岸了。
是否帶有私人恩怨?我們很難,也沒必要去為作者、或任何被指名道姓者開脫。這群貌似墮落諸神的王八蛋們,廷達爾道盡其中的黑暗關鍵:當我們恣意地對舞台上衣冠楚楚的演奏者,聚光燈下光鮮亮麗的音樂家說三道四,「這個練琴不認真那個譁眾取寵,還有一堆欺世盜名之徒」——真正的關鍵字卻是「藍領」、「勞工」、「魯蛇」、「血汗工廠」。於是「匪類」的行為看得愈久,臧否這群「敗類」的難度卻愈高。
除了古典音樂,還能幹嘛?
更有甚者,能站上舞台還算是祖上積德。廷達爾用大量的文獻與統計佐證,戰後美國的文化政策,造就音樂學系每年固定產出大量的就業人口,業界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卻不成比例。在這個近乎「珠混魚目」的人力資源市場,連南郭先生都得另找混途了。試想,一個音樂家的養成,耗費多少自己的青春與家人的財產,換來的卻很可能是數十年的「待業」狀態……個體的代價就是一個完蛋的人生,社會則賠上大量的隱藏性失業。這投資失敗極了!
「從小到大,我每天做的就是將手上的球,丟進十英尺高的那個框框裡。」「不打球?我還能幹嘛?」類似的名言,從麥可.喬丹到體育系畢業生都說過。廷達爾卻告訴我們,古典音樂家不僅原文照抄,更慘的是,他們的生財工具,比運動員貴得多!或許某天南柯夢醒,打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才赫然發現自己荒廢基礎教育、常識缺乏、社會脫節、人際關係閉鎖……身無一樣餬口技能,數以萬計的音樂家,最終只能當個孔乙己。
八卦真假,有那麼重要嗎?
圖窮匕見。廷達爾的利刃藉著自我凌遲,割開了樂壇自欺欺人的遮羞布:環境出了哪些問題?結構性的危機是什麼?我們該怎麼改變?至於諸如她自己的「雙J四角戀」,與帕爾曼(Itzhak Perlman)的伴奏桑德斯(Samuel Sanders)之間多年的愛恨糾葛……那些八卦反倒如「濫竽充數」一般,南郭是否真有其人,三百人吹竽是否真有其事,有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