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采柔《New World》,絹印於書封。(伊通公園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代藝術老字號的互助與分享

一九八八年,「伊通公園」這個由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幾位年輕創作者共同創立的空間誕生了,近卅年來從這裡起步的藝術家不知凡幾,其中不少人躍升國際舞台,但非商業導向的空間宗旨及獨立營運的艱辛,財務狀況不穩定是伊通長年之痛,於是「伊通公園限量版」策展應運而生,透過藝術家協力提供作品製版銷售,為「伊通公園」找到向前行的力量。

一九八八年,「伊通公園」這個由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幾位年輕創作者共同創立的空間誕生了,近卅年來從這裡起步的藝術家不知凡幾,其中不少人躍升國際舞台,但非商業導向的空間宗旨及獨立營運的艱辛,財務狀況不穩定是伊通長年之痛,於是「伊通公園限量版」策展應運而生,透過藝術家協力提供作品製版銷售,為「伊通公園」找到向前行的力量。

二○一六伊通公園限量版

即日起~2/18

林純如個展

2/25~3/25

台北 伊通公園

INFO 02-25077243

「伊通公園是台灣重要的當代藝術空間之一,我跟伊通沒有太大的淵源,只是單純想為他們做點兒事。」「伊通公園限量版」展覽策畫人、藝術家紀嘉華如是說。這項計畫始於二○一四年,現展出的是「二○一六伊通公園限量版」,這次邀集十六位藝術家,其中十一位的作品印製絹印版畫,另首次嘗試涵蓋攝影、錄像、雕塑和裝置等跨媒介。「伊通公園限量版」計畫,呼應伊通公園堅持「推廣、回饋、分享」的精神,也希望達到畫廊、收藏與藝術家的三贏局面。

要談「伊通公園限量版」的形成,得先認識「伊通公園」這個當代藝術空間,它與真正的伊通公園毗鄰而居,故依此命名。一九八八年九月,當時由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幾位年輕創作者共同創立。

自營藝術空間  苦撐卅年

一九八○是台灣現當代藝術空間風起雲湧的年代。一九八三年第一座標榜現代藝術展演的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成立,留洋歸國加上本土美術科系培養出線的美術工作者,面對局勢起伏劇烈、藝術思想空前活躍的年代,初生之犢莫不躍躍欲試,然首先面臨的,就是可供或願意接受現當代藝術展演形式的空間是「僧多粥少」。「自己的藝術自己救!」志同道合者紛紛自籌藝術空間,各有不同營運方式,「替代空間」、「另類空間」等名之這類空間的詞彙,隨之而生。

一九八○、九○年代,藝術空間的討論是不可忽略的篇章,這些空間提供了影像、裝置、複合媒材和跨界創作,非商業為前提的各種實驗性,或構想尚未成熟、須有演繹的試驗舞台者的展演機會,同時也是許多年輕藝術家初試啼聲之處,換言之,這些藝術空間為台灣當代藝術的開拓先鋒。時代的腳步更迭,過去這些被視為非主流、邊緣、游離的藝術,成了今日的主流,這些空間為當代藝術增添更多元亮麗的光譜,伊通公園亦如是,近卅年來,從這裡起步的藝術家不知凡幾,其中不少人躍升國際舞台。

為秉持「公園」的開放特性,伊通自成立以來不採會員制,過去一度以劉慶堂的商業攝影棚收益,支應展演空間的支出,然,非商業導向的空間宗旨,以及獨立營運的艱辛,財務狀況不穩定是伊通長年之痛,自我挖苦「非營利空間」成「無盈利空間」,雖然近年也申請公部門補助,仍無法根治癥結。伊通需不需要再支撐下去?這些年內部意見始終不同調。

集結藝術家限量作品  支援向前行

「伊通公園限量版」構想由來於此。紀嘉華並非伊通的常客,有感於伊通的困境,經諸多討論後,遂將「伊通公園限量版」計畫付諸執行。第一年邀請十五位藝術家,其中十三位的作品委由資深版畫工作室「豐喜堂」印製,另兩位是張乾琦提供在紐約沖洗的攝影,陶羽潔提供手工木刻版畫。十五件作品集結成一套,限量廿五套公開販售,參與的藝術家也有版次回饋,可與其他藝術家交換收藏,別具紀念性。接下來兩年也都依此辦理,唯參與者名單有所不同,今年加入雕塑、裝置是不同於過往的做法。台灣收藏者普遍不熱中具版次的作品,幸運的是,連續三年均售罄,今年則是計畫執行的最後一年。

即將邁入第卅個年頭的伊通公園,轉眼將成台灣替代空間的「老字號」,當年在此激昂論藝的人們逐漸老去,新生代展露接替而上,伊通至今屹立於此,「伊通公園限量版」可說是美術圈對伊通的致敬與回饋,讓每年一月登場的限量展帶來的「活水」,支撐伊通再往下一個年度繼續前行。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