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生死別離的《戰火浮生》 愛的痊癒與重生
今年國際劇場藝術節開幕大戲由俄國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與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共同製作、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紀念作品《戰火浮生》,讓觀眾重新體驗戰火下的生死別離。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開啟空間的想像
如果你曾經造訪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你就會發現在傳統的鏡框舞台之外,原來還有這麼多演出空間的可能!亞維儂號稱法國普羅旺斯省的第一大城,卻是一個徒步走完一圈僅須一小時的彈丸之地,城內幾乎沒有正規劇場建築。以一個藝術節而言,亞維儂並無先天條件的優勢,然而它卻另闢蹊徑,在古典的教皇宮中庭、城內古蹟、學校、廣場、教堂、倉庫、花園、私人住宅,甚至耗資百萬法郎開發了城外的石礦區表演場,不管是官方或外圍的節目,幾乎百分之八十的演出都在臨時闢設的場地演出,空間解放了,創作者的想樣力也跟著解放了。 其實,戲劇起源於慶典,回溯西方劇場史,從古希臘劇場,伊莉莎白時期的露天舞台,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市集劇場,絕大部分的演出都在開放空間上演,帶有全民共享的狂歡氣氛。十九世紀,市民階級崛起,源自義大利的鏡框式劇院取而代之,成了劇場形式的主流,表演藝術從此圈限在特定族群的審美品味,脫離了普羅大眾的生活。直到上個世紀的六○年代,在前衛運動風潮的帶動下,走出鏡框劇場的演出,被視為是藝術在社會之中的政治行動,象徵著對主流價值與體系的反動,「環境劇場」的觀念於焉興起。 在台灣,現代劇場一路發展,從早期因表演空間數量與類型不足,而產生的非制式舞台空間的演出,到如今,成為創作者探索美學形式的判斷選擇,「環境劇場」亦是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之一。特別是近十年,愈來愈多製作打破了場域限制,重新定位觀演關係,例如河床劇團的「開房間計畫」、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官方主辦的臺北藝穗節、臺南藝術節等,不無可能的演出空間,激發了想像的無所不能,創造出觀眾與表演相遇的無限可能性。 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度邀請觀眾走出劇院舞台,讓表演遍地開花,體驗實境舞台的真實感動。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與台灣演員合作,在戶外廣場重現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運用板橋435藝文特區,結合地景、行動、裝置藝術和影像,打造《夢外之境》;曾征戰台北華山酒廠、淡水滬尾砲台、殼牌倉庫、台南億載金城、高雄旗津砲台等古蹟的金枝演社,這次將在戶外停車場,搬演《伊底帕斯王》。 本月特別企畫將帶領讀者爬梳國內外環境劇場的生成與發展脈絡,引介專擅環境劇場演出、最具代表性的歐陸與日本團隊。同時,搶先預報國際劇場藝術節的戶外演出
-
專欄 Columns
松風.禪味
看到下一代,他們不徐不疾地衝進了他們的年代,他們的市場,以及他們所走出來的文明,我們除了保持一個,可以讓自己沉默而且又可以啼聽的角色,之外就是有啥問題等他們自己來問了。面對兩個兒子,他們的感情生活,目前都是閒著的狀態,我也不為他們著急,來了再說,大概我也說不了什麼,只能像七、八歲時候的我一樣,厚道地站在一旁似懂非懂吧!!
-
專欄 Columns
沒有一個譜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常都是很多事情的問題。但要為一個已經生出來的舞作編寫舞譜,聽來就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不說別的,要訓練一個專家來讀舞譜非要幾年的時間不可,更不用說那記舞譜的專業,更是少數從事舞譜工作的專家不斷下功夫練來的本事。所以說這古今中外數不清的舞作,大都是沒個譜的!
-
專欄 Columns
做自己有把握的事!
對啦,我會玩那些基本的丟球把戲,但是我也想做些華麗的招數啊。我朋友又說:「你不是專業的馬戲團團員,你是個會雜耍的鋼琴家,觀眾對於你會雜耍已經很驚訝,他們不會太在意有沒有什麼花俏的招數,但只要掉球,就會被認為是個丟球技術不怎樣的鋼琴家。在舞台上,還是做自己有把握的事就好。」
-
專欄 Columns
明
明,組織了自然的月,人工的牆與人文的窗,如何選擇面向精準的牆,如何開扇比例尺寸和形狀適宜的窗,以引進借來的月光,創作是人的意識滲入了光的行徑,如何讓觀眾感受到作品的明,與遮蔽的選擇有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世貿重建內藏表演中心 打造下城區的不夜城
日前世貿重建區最後一項工程皮爾曼表演藝術中心的設計圖公布,也讓這延宕多時的工程往前邁進一大步。因為紐約大亨皮爾曼的資金挹注與知名歌手芭芭拉.史翠珊同意擔任董事會主席,這個容納三個表演空間並能多樣轉換變化的表演中心,將為紐約下城帶來廿四小時的熱鬧風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舞者請願 拒絕新任總監莎夏.瓦茲
日前柏林市長宣布二○一九年將由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與現任瑞典皇家歌劇院芭蕾舞總監攸漢納斯.歐曼,以雙人組合接下柏林邦立芭蕾舞團總監一職,未料卻引發該團舞者不滿,發起請願抗議,原因在於莎夏.瓦茲專長在現代舞領域,與芭蕾舞界素無淵源,舞者把執政者的決定,比擬為「請網球教練當足球教練,請博物館館長當交響樂團團長」。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朗讀《深淵書簡》 重現王爾德獄中風景
當年王爾德因交往同性被判刑入獄,後來在倫敦近郊雷丁監獄服刑,在此仍不斷寫信給同性情人,這些信後來結集成《深淵書簡》。當年的雷丁監獄早已不再使用,目前規劃作為藝文用途,今年九月倫敦的藝術公司Artangel策畫系列藝術活動,在此舉行展覽、朗讀,更邀來多位知名演員朗讀《深淵書簡》,讓觀者體驗王爾德當時的孤絕,領略文字與藝術給人所帶來的感動和力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多元性何在? 導演、演員齊嗆聲
法國的劇場不只是以白人觀眾為主,台上演戲的也多是白人演員,九月中《世界報》舉行了「戲劇與電影中的多元性在哪裡?」論壇,邀集文化部官員、劇場導演與演員等共聚一堂討論。果然當天砲聲隆隆,其他族裔導演與演員紛紛痛批此一現象,包含劇院安排的製作中,少數族裔的角色與劇本都非常少,也讓少數族裔演員難以現身。但當日論壇卻也少了亞裔的聲音,劇場的多元性問題,或許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真正找到解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仲夏選舉風聲鶴淚 舞台莎翁夜夢未停
九月香港最重要的新聞就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因為雨傘革命的影響,選舉結果也改變了立法會的生態,令人期待未來的可能。同樣在九月,也可看到表演藝術界不約而同以莎翁的喜劇《仲夏夜之夢》進行各種變奏音樂劇、肢體劇場、芭蕾舞等,雖已入秋,夢卻不斷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多媒體劇場 重新走一趟《冬之旅》
舒伯特所譜寫的藝術連篇歌曲《冬之旅》是西方古典樂壇的經典之作,在廿世紀末時,德國作曲家漢斯.詹德大膽改寫融入當代音樂,以表現主義的手法,用各種聲音暗示每一首歌詞的意境;此次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孤絕的詠歌冬之旅》,由男高音博斯崔吉詮釋,導演妮夏.瓊斯以黑白影像表現冬天萬物休眠的寂寥風景,重新詮釋舒伯特晚年的孤寂與流星般快速燃燒殆盡的生命旅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當馬奎斯碰上韓國傳統說書藝術
源於朝鮮高麗時代,結合音樂與說書的傳統表演藝術「板索里」,和世界各地的傳統藝術一樣,同樣面臨與當代觀眾對話和傳承的問題。跳脫原本取材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的框架,說唱藝術家Jaram Lee向西方文學取經,改編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與《勇氣媽媽》,這次來台的《陌生人之歌》則改編自南美作家馬奎斯短篇小說〈總統先生再會〉,演繹馬奎斯筆下流離失所的異鄉人。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不落言詮 舞動純粹 陶身體劇場《4》、《8》
極簡美學、專注安靜,是陶身體劇場給觀者最明確可辨的深刻印象,當然,還有以數字編成的舞碼名稱,迄今已發展出《2》、《重之三部曲》(《3》)、《4》、《5》、《6》、《7》和《8》。數字代表舞者人數,不落意義詮釋,編舞家陶冶與夥伴專注於內視「舞蹈」、「身體」的純粹性。時隔兩年再度訪台,將演出《4》與《8》,讓台灣觀眾看到該團對身體的最新探索軌跡。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交流也交心 生活很有「戲」
今年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以「生活有戲,戲在生活」為題,台灣團隊作品已於九月在北京九劇場陸續登場,而中國團隊作品則有黑色喜劇《你好,瘋子!》、詩歌入戲《隨黃公望遊富春山》、懸疑推理劇《山居》及形體劇場《吾愛至斯》這四齣不同類型的原創劇作,也將從十月中旬來台演出,這次更添高雄場次,讓南台灣觀眾也能欣賞對岸的小劇場創意。
-
企畫特輯 Special
香江表藝展風華 港台文化獻新聲
迄今已邁入第五屆的「香港週」,是港台兩地的藝文交流盛會,每年都迎來備受矚目的藝文展演,讓台灣藝文愛好者體驗最in的香港文化風景。今年除了有兩項與香港時裝及歷史建築的展覽外,更有多組演藝團體來台獻藝,包含傳統南音、粵劇、交響樂、無伴奏合唱劇場與現代舞,讓台灣觀眾一窺香港表演藝術大師的歷練和新生代的精采。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樂作曲家
盧亮輝 流光三十年 譜寫台灣情
原為印尼華僑的國樂作曲家盧亮輝,歷經在中國、香港的求學與工作生活,因一首《港都之春》交響音詩的創作與演出,讓他留在寶島,迄今卅年。他的樂曲融入了台灣特有的風土之情,讓人聆之感動莫名,也成為比賽場上常被選用的曲目,備受歡迎。對於創作,他只問「藝術能不能感動人?」他說:「作品要成功,一定要與民同心、與民同樂、與民同享。『曲高』還要『和眾』,如果作品沒有得到支持,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
藝號人物 People 俄國劇場導演
潘科夫 以「聲音劇場」美學 追問戰爭的本質
遊走於傳統與前衛之間的俄國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與藝術夥伴以「聲音劇場」的美學,創作以聲音為核心的戲劇表演。十月初他將帶來的《戰火浮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的紀念作品,以三個時空背景各異的文學作品為本,不只在舞台上重現慘烈的戰爭場景和非常時期的人性考驗,更試圖追問戰爭的本質,探究衝突核心的荒謬與虛無。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夏瑪尤 尋找美麗聲音的鋼琴王子
現年卅五歲的法國鋼琴家夏瑪尤,以其成熟的演奏技巧與寬廣的表演曲目,成為現今法國樂壇最受人矚目的鋼琴家之一。他的演奏曲目非常多樣化,從舒伯特到杜提耶,從法朗克到李斯特,並常為當代作曲家首演作品,也常與各大樂團演出協奏曲,或與其他樂器家一起演奏室內樂。十月份首度訪台的他,將帶來兩場音樂會,其中更有一場為全本拉威爾之夜,將展現他對拉威爾作品的精湛詮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實境舞台.環境劇場
過去,打破制式的舞台空間,被視為是藝術在社會之中的政治行動,象徵著對主流價值與體系的反動。 如今,走出鏡框劇場的演出,成為創作者探索美學形式的判斷選擇,連帶牽動藝術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國際上,許多重要藝術節,例如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巴黎夏日藝術節、德國魯爾藝術節等,紛紛邀請觀眾走出劇院,體驗戶外舞台的自然感動。 在台灣,現代劇場一路發展,「環境劇場」亦是不可或缺的風景,限定場域製作、重新定義觀演關係,見證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 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度走出劇院舞台,讓表演遍地開花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在戶外廣場重現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運用板橋435藝文特區打造《夢外之境》;繼《祭特洛伊》之後,金枝演社將在戶外停車場,搬演《伊底帕斯王》。 秋高氣爽,戶外看戲,四處皆舞台,無處不表演,一起感受實境舞台的真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