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image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廳院30周年 大劇院時代來臨 ! /各家之言 創作 、經營者MeimageDance藝術總監 何曉玫

藝文環境需架構「過程」和「階段」,讓創作者能夠攀附

大劇院時代的來臨是很重要的階段,也是我們該好好面對問題的時候。為什麼台灣人不太進劇場看演出,而是逛街或在家看沒有意義的新聞?接觸表演藝術應該是生活態度,而不是學習課程。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我們似乎缺乏生活態度的養成。人們感覺很不安全,無法信任彼此,也缺乏了認識、理解他人的能力和好奇心。所以,「大劇院時代」的來臨是該預備將劇院的功能「系統化」、「制度化」的時候。讓觀眾與表演藝術之間有更好的溝通橋梁。

而可能面臨的問題,以舞蹈為例,雖然出現了很多充滿熱忱的年輕編舞家成立舞團、發表作品,但,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大多都在幾次演出後,因為沒有了舞台而泡沫化。政府雖致力於藝術產業的推廣,卻永遠在機關人事更迭後落空,沒有延續。藝文環境需要架構「過程」和「階段」,讓創作者有能力攀附,並找到下一步。

不談大劇院,台灣仍有地方性質的文化中心。但,目前我們只停留在建築場館,而非扶植團隊。團隊有了家才能夠踏實地製作,磨練技術、想法,而不是辛苦地找場地演出、排練。不一定要一個場館一直養同一個團隊,或許可以參考國外的藝術總監制,作品若不好即汰換才有競爭。創作者甚至可能為了到更好的劇院而努力創作、演出,不需要分心找其他兼職。

每個團隊都需要藝術行政,但藝術行政同樣面臨泡沫化。或許劇院能夠成立聯合辦公室,組織團隊的演出與行政事務,並彼此共享資源。政府亦需要進一步思考藝文經費的預算問題,並進一步思考如何藉由仲介之手,將台灣自製節目推向國際。最後,大場館變多之後,如何找到觀眾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於台灣的創作現象,近年很多獎項似乎期待創作者跨界,創作融合式的表演藝術,並關注作品的議題性強烈與否,甚至要求不要太過於純粹,試圖抹除界線。命題作文層出不窮,但創作是自發的,創作者應該自發地尋找這個世代的語言,而非透過策展人、評論人以議題性操作的方式帶領讀者思考。每一門藝術都有其特殊性,應該要尊重其本質,不要為了趨勢迎合觀眾。藝術也不只是創新,很多創作者對自己的媒介都還不夠熟悉,便急於跨界、融合就會兩頭空,需要再思考本質的問題。

劇院、觀眾與創作者的理想關係,我認為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人在觀看、行走,那便是劇場。劇院是能夠從行政角度支援團隊的場域。劇院的態度是讓觀眾更沒有界限地進入、觀看,讓觀眾在生活中感受到藝術,而非階級的符號表徵。

大劇院時代的出現,讓我們期待著更多到各地演出的機會。此外,亦可橫向期待與思考有效串連團隊與場館,記取教訓、繼續改革,並結構化、思考劇院的功能,避免蚊子館的出現。

因此,年輕一代的機會更多了,但競爭也多了。懂得共享資源、團隊合作,也需要費心思考如何因應趨勢的轉變。最後,回到到底要不要走這條路,如果要,就要孤注一擲。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