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
《Holy Crab!異鄉記》 移民社會的異文化狂想
旅美編劇朱宜的《Holy Crab!異鄉記》以「大閘蟹警報」與紙紮「精品」侵權的兩個新聞事件,交織成一齣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突顯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將由創作社搬上舞台。導演楊景翔為了突出黑色喜劇的調性,將劇中跳脫現代時空的非寫實片段,以歌舞與集體即興的形式,強調「扮演」與「虛擬」情境,十位演員串演起所有人與非人的角色,全劇就像一場辦桌嘉年華。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不只是花布、山歌、油桐花
歌舞劇《香絲.相思》 讀客家人不知道的自己
將在五月演出的歌舞劇《香絲.相思》,以作家龔萬灶的散文〈油桐花〉為藍本,敘述一對客家姑嫂相知相惜的故事。編劇林建華為彰顯客家族群詩書傳家的精神,擷選改寫客家現代詩作貫穿劇作;導演李小平則採取「滲透式」方法,將花布、油桐花、山歌等素材,用不同方式重組在文本、歌曲,或音樂、視覺裡;作曲顏名秀則融合現代與傳統客家音樂新創樂曲,更用心確認客家聲調平仄才譜寫旋律,以期讓觀眾聽懂歌曲。
-
演出評論 Review
《李爾王》疏離效果所揭示的真實與劇場的無用
歐利維耶.畢骨子裡是如此悲觀、無望、憤世嫉俗,其心態更接近「荒謬劇場」劇作家對於生命虛無的態度,猶如尤涅斯柯所述:「荒謬就和沒有目的的存在人一旦和他宗教的、形上學的、和先驗的根源切斷關係,他就失落了。」歐利維耶.畢自己從《李爾王》看見彌賽亞降臨的預言終結,因此,在他所詮釋的《李爾王》中,讓觀眾看到人類所有的行動,均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
-
新銳藝評 Review
Silence
「你的沉默是戰爭的機器!」我們的無聲,推波助瀾地茁壯了那些本該被髮指的罪行。正如同珂黛莉亞的沉默,餵養出她兩個姐姐無盡的慾望一般。「沉默就是贊同!」導演讓珂黛莉亞貼上的黑色膠布,其實正牢牢地貼在我們這群在台下觀看者的良心上!
-
企畫特輯 Special
聲波訊號不清?
就聲音的部分,確實可以感受到在此作品所占的分量,無論是細碎的的打字機聲音、有力的心跳聲、令人不安的警笛音響等等聲音的物件,以及現場收發、演奏表現,都展現了旺盛的創作意圖、強烈的情感渲染或意義指涉。此外,再加上舞者身上的物件、舞台上的裝置與視覺變化、持續流動或頓挫的動作語彙,理應能夠交會而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可惜未見更明白的訴求被突顯出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作家楊照 提問韓國旅法鋼琴家
白建宇 在音樂中,所有的音樂家都很重要
享譽國際的白建宇,可說是當代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是音樂家中少見、擁有豐富哲思者,他的演奏傳遞的不僅僅是音樂,而可以說是超越鋼琴音響所能表現的極致。這個樂季,他應國家交響樂團樂團之邀擔任駐團藝術家,在此期間,他不但與大團合作協奏曲,更與NSO獨奏家群演出鋼琴五重奏。趁此機會,本刊邀請知名作家楊照提問,請大師一談他與樂團合作的期待與想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轉藝視界 海角創樂園 台東藝文漫步
三條台東藝文主題路線,探訪劇場、歌謠、藝術聚落 三位藝術家親自帶路,在山海間漫遊人生軌跡 十二款地方人物,讓生活的入口自然飄浮在書頁間 海岸山脈 部落 太平洋 跳舞 歌唱 鐵道邊 有人說:藝術即生活 有更多的人說:我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成為生命的實踐
台東的藝術家、團體及空間,彼此多少都有交會的時候。其中的多數人,同時也都是台東社會運動的中堅分子,近年,從較顯著的議題,例如反核廢、反美麗灣等運動,藝術以表演、文件、設計、裝置顯現,藝術家不只用音樂、行為藝術、繪畫創作,甚至用走路實踐社會行為。從部落的視角,文化、經濟與社會本來就是一體,是「現代」切割、分類了它們。而對他們來說,他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繞遠路,才回得了家
「欸,這個路要怎麼走啊?」休旅車上導航始終開著,布拉瑞揚緊抓方向盤,拉直脖子盯緊路,最終還是揚起聲,問了坐在後座的台東攝影師。回台東近兩年,這裡對他而言仍是一個新的城市。 排灣族血統,出生嘉蘭部落的布拉瑞揚,操著台東的腔口,思考時語調拉得很慢很長。即便如此,現在的他不僅對台東的路不熟悉,離部落也很遠,去年年初甫宣告成立的「布拉瑞揚舞團BDC」也正年輕,「有人會把舞團和原住民舞蹈畫上等號,是,也不是,老實說我也做不來,我沒有這些養成。真的要做得很用力,要花時間,要有很多人幫忙。」 布拉瑞揚像典型台東青年,十五歲早早離家,一走就是廿三年。先是高雄、台北,接著往全世界跑,直到二○一一年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時動心起念才停下腳步,「希望未來謝幕拉的手,是部落孩子的手。」 那年他卅八歲,自嘲「失業又失戀」,返台徬徨無依時,陸續認識了歌手桑布伊、原舞者這些在他過往生活始終錯身而過的人物一個一個出現,他創作的面貌開始改變,《拉歌》(2012)、《找路》(2013)、《Yaangad.椏幹》(2014)等,作品中長出某種真實的生活氣味和呼吸,有表情、有厚度、有心,「像是有vuvu(祖靈)領路。」 但vuvu領進門,修行還是看個人。在街口拐錯了彎,又繞了遠路的布拉瑞揚有些習慣地無奈又抱歉地笑了。 咖啡店的專屬座位 返家路迢迢,過往生活的慣習,身體都牢牢記著,比如每天要來一杯。 一杯不是小米酒,是咖啡。布拉瑞揚嗜咖啡成癮,台北生活殘留的日課是每日晨起離家上咖啡館。過去混咖啡館是不得不然,創作仰賴進咖啡館等靈感,「在台北很難獨處,很需要一個人安靜的空間。」說著,他摀住臉直笑,「有點假掰吼~」如今身在台東天廣地闊,作品從生活練習中產生,無須刻意尋找獨處空間,這習慣卻銘刻進身體裡了。 下午兩點進舞團前,他總窩在「好時x好食」的吧檯後一角吃早午餐,就在書架與臨街窗前,同時給予他開放與私密感,那裡已是咖啡店留給他的專屬座位了。 台東糖廠舞團的家 這天不團練,是出遊的日子。布拉瑞揚招呼著舞者準備出發,狗狗貓貓們看家。 舞團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棲睞》 手牽手,找到生活的位置
布拉瑞揚的新作《阿棲睞》,舞者得牽手六十分鐘,這是來自原住民歌舞的傳統意象,「在部落,牽手表示我們都是一家人,最尾巴的人還能感覺到頭,精神是同一的。」一齣精神狀態超過技術的舞作,在時間醞釀中成形,更是生活共度的點滴凝聚。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歌,是唱給生活聽
豐富的台東原住民族歌謠,無論情歌、祈求歌、敘事歌謠或慶典歌謠等等,其因時因地而異的各式功能性意涵,塑造了多采多姿的歌謠傳統,在原住民族以天生嘹亮的歌喉取代文字的娓娓訴說時,歌謠背後的集體抒情循著祖先的腳步,迴盪在當代的傳統視野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的生活 就是教會、學校、社區
杵音文化藝術團,一九九七年成立於台東市馬蘭部落,團長是宜灣阿美族人高淑娟,以採集、研究、出版及展演阿美族複音音樂為中心,二○○一年起陸續出版《長者的叮嚀》、《馬蘭MAKABAHAY來自馬蘭部落的鄉音》、《移動的腳步 移動的歲月 馬蘭農耕歌謠風》與《尋覓複音重拾台東阿美族失落古謠》(貓狸文化工作室發行)四張專輯,《尋覓複音》更於前年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聚落,與藝術不期而遇
位於海邊的都蘭,是台東最知名的藝術聚落,從早年在地藝術家希巨.蘇飛在這裡的新東糖廠成立工作室以來,這裡的靈秀景觀與好客包容,寬廣的創作空間及離開原生部落的自由感,讓許多藝術家如被磁吸而來,日積月累,成就了都蘭獨特的藝術氛圍。而近年以台東市臺鐵舊宿舍貨倉為基地發展出來的「鐵花村」則是結合音樂、藝術、文創市集的交流平台,培養了在地的音樂人才。都蘭村與鐵花村,已經成為東台灣的藝術新亮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鐵道旁的一日
採訪這天,四月陽光暖融,近乎盛夏,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騎著單車赴約,我們散步在劇團旁的舊鐵道路廊,這條木棧道貫穿台東糖廠、鐵花村、鐵道藝術村等台東知名觀光景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12款台東的生活態度 在地特色人物速寫
不要輸給雨 不要輸給風 也不要輸給冰雪和夏天的炙熱 保持健康的身體 沒有貪念 絕對不要生氣 總是沉靜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 一點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麼事 先別加入己見 好好的看、聽、了解 而後謹記在心不要忘記 在原野松林的樹蔭中 有我棲身的小小的茅草屋 ──宮澤賢治《不怕風雨》雨ニモマケズ 台東當然不只藝術,老實說,藝術之外的真實生活更動人。 我們讓十二個人成為進入台東的入口, 他們做著相異的工作,但都有相似的,不畏風雨的特質。 他們的入口漂浮在台東市區、在台11線、漂浮在都蘭、在鸞山、在知本 有些理解是唯有實際抵達才能夠獲得,走吧,一起穿過入口,去台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李韻儀 在邊緣回應整個世界
來到都蘭,大概都不會錯過都蘭山腰靜靜遠眺太平洋的那幢日式建築月光小棧......
-
特別企畫 Feature
Homi 讓世界走向偏遠的我們
在都蘭經營「好的」系列的Homi,是在東海岸講到市集、音樂、藝術策展時,一定不能漏掉的人物。 從小在台中長大,廿歲到台北工作,問Homi怎麼會來到都蘭?她的回答很美:「是都蘭山的祖靈召喚我來的。」愛玩的她,玩音樂、玩手作、辦藝術節,哪裡好玩往哪裡去,後來結識了原住民歌手達卡鬧,相愛結婚,夫妻倆曾流浪到苗栗三義、台中藝術街、新竹北埔尋找創作環境,二○○五年落腳都蘭,一住,便是十一年。 一身好功夫 打造「好的」系列 從前玩耍練就一身企劃與執行的好功夫,可悠遊於創作者、公部門、媒體的她,二○○六年接受東海岸國家風景區委託,策劃「伽路蘭手創市集」,結合在地藝術家,用漂流木做裝置,兩年後,因認知到市集有時間限制,加上都蘭糖廠剛好有空間,便開了間「好的擺手創藝術小店」,作為藝術家與消費者的溝通平台,之後又因想讓來訪或待得晚一點的朋友有地方可以住,「好的窩」民宿應運而生,那喝酒怎麼辦?「好的吧」誕生了!既然有民宿,不如就讓更多朋友一起來玩吧,於是,讓藝術家申請駐村創作的「好的駐」藝術計畫也隨之出現,目前已有日本、香港、台灣、中國等地的創作者進駐過,Homi帶點驕傲地說:「雖然我們地處偏遠,但世界仍舊走向我們。」 除了經營「好的」系列,Homi也是島嶼音樂季、Amis音樂節、原創生活節的重要執行者,鐵花村一開始的慢市集也是她去規劃、邀請攤位。玩得專業又有態度的她,也關心反核等重要的社會議題。從前家人以為的不學無術,在台東全派上用場,且凝聚出一股獨特的氛圍,每個禮拜六晚上「好的Live」音樂會,總是熱鬧開場,而店裡隨性擺放的樂器,處處看得到她把藝術、音樂、部落文化融入生活的用心。 用心投入 已成都蘭「自己人」 漢人的她,從小就對原住民文化感興趣,如今已是都蘭阿美族年齡階層Kaput的一員,看Homi說得輕鬆,但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偶爾來訪,做做朋友,絕無問題,但要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還是要經過觀察、檢驗,要知道自己有沒有被接納,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便是,部落婚喪喜慶,有沒有人告訴你,讓你去幫忙。 現在這些Homi已經都不用擔心了,她不再是一個外來的藝術工作者,而是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素素 為小眾出版品找個家
開民宿、咖啡廳、書店,可能是許多人創業的夢想,「晃晃二手書店」主人素素夫妻十二年從台北遷居台東,口碑推薦讓書店名列「台灣十大獨立書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俊朗 三百個小毛頭們的老爸
走進「青林書屋」,很難不被書屋裡長長的木頭滑梯給吸引。據說只要看一個人溜滑梯就知道,他是小孩還是大人,大人會在中間稍緩的地方停下來,小孩則可一路滑到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劉炯錫 喚醒部落的記憶
二○○一年成立的「南島社區大學」由民間籌組辦學,取名源自「南島語系」民族考古研究,台灣原住民即屬南島民族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