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訊、社交娛樂到生活管理,手機就像從身體延展出的另類器官,主宰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它的各種聲響也召喚出不同的身體行動。藝術家吳長蓉正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個展「耳令聲」,發表從現代人手機出發的錄像新作《耳令聲》,她在高樓處以縮時攝影俯拍低頭族群像,在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之餘,也呈顯科技生活的一些趣味。
吳長蓉:耳令聲
即日起~2017/3/19 國立臺灣美術館
INFO 04-23723552
一種手機聲響,一個動作!手機功能日益強大,人們也訓練出聽音辨識能力:是來電響鈴、是Line還是臉書……不同的通訊介面有不同的聲響,依照聲響人們應對的動作、方式也有所不同,手機就像電玩的按鈕,可以改變人的身心反應甚至牽動悲喜情緒,吳長蓉在個展「耳令聲」發表錄像新作《耳令聲》,讓人們跟著手機鈴聲混音的節奏前進、停止或後退,猶如一場由低頭族共同演出的手機進行曲。
從豬舍到耳機聲
吳長蓉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原主修水墨後改為錄像創作。四年前,她以屏東麟洛自家養豬場為主題發表的「萬花筒豬舍系列」令人印象深刻,從此開始受到關注。
「萬花筒豬舍系列」影像猶如萬花筒般變化萬千,輕快的音樂搭配華麗絢爛的畫面,卻是包裹經濟的不堪、與生死等沉重議題。受到金融海嘯波及,一些屏東豬舍因此關閉,讓原本經營豬隻飼料販售的吳家收不回帳款,也連帶受到衝擊,吳長蓉的父親頂下友人的豬舍後開始養豬,希望能填補家中經濟的缺口,身為家中長女,吳長蓉幫忙扛下家業,邊養豬、邊完成研究所學業。幾年後,她將養豬經驗化為創作力,發表「萬花筒豬舍系列」錄像和裝置作品。
近來,吳長蓉又從視覺導向的影像創作,轉而對聲音有更多思考與琢磨,尤其是大眾最熟悉、又可召喚身體記憶的聲音素材,對她來說,現代生活籠罩在聲音的巨網下,聲音卻也最容易被忽略,二○一四年的《我在路上》是第一件從聲音出發的作品,吳長蓉將父親生病時,仰賴點滴計時器告知抗凝血劑注射時間所發出的滴答聲,結合她以縮時攝影俯拍校園跑道上,有學生跑步、和父親踽踽前行的身影,像一道道迴圈不斷循環。《我在路上》的部分手法沿用至《耳令聲》當中。
移動式電話自一九七三年問世後,短短四十年從單純的通話器具,變成行動通訊的載具,從頗有體積量感的「黑金剛」通話機,先演化成小巧輕便的貼身手機,現再變成承載多功能的扁平通訊世界,從通訊、社交娛樂到生活管理,手機就像從身體延展出的另類器官,主宰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它的各種聲響也召喚出不同的身體行動。
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
《耳令聲》由十台螢幕拼組而成,當觀眾觀看螢幕時,彷彿自己正在看著監視器畫面,現代社會仰賴科技卻也反被科技監控。螢幕中人們多是低頭行進著,突然被鈴聲打斷瞬間停止動作,就像被按下暫停的按鈕,站在螢幕前的觀眾也可能因為聽到熟悉的手機鈴聲,而誤以為是自己的手機來電,下意識翻出手機確認訊息,吳長蓉藉此描述現代人受到科技產品控制與影響的微妙狀態。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吳長蓉一次搭捷運的過程中,無意間被乘客手機的鈴聲所驚擾,她進而思考自身與手機之間的關係,像是一整天手機若無響起便覺得不自在等,小小的手機可以牽動生活的情緒,於是她開始觀察四周低頭族百態。
吳長蓉選擇台北信義區的廣場作為觀察區域,在高樓處以縮時攝影俯拍低頭族群像,如低頭、抬頭、轉身、自拍等動作,檢視後截取合適的人物一一去背、重新組合在一起,讓影像中的人物看起來像是自然交匯於此,加上將手機鈴聲混音後的聲響,《耳令聲》在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之餘,也呈顯科技生活的一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