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光劇團歲末公演
公平正義看好戲 讓你安心過年!
呼應去年的代表字「假」,國光劇團歲末公演搬出京劇戲碼來反映人心民情,推出「公平正義.安心過年!?」主題,如《四進士》、《棒打薄情郎》、《寇珠換太子》、《奇雙會》等,讓你看老百姓如何在戲中爭取正義,看貪才負義者如何被懲戒!
-
演出評論 Review
把都市咬破一個洞
在這個被暴利集團寸土寸金計算的城市裡,帳篷硬是有辦法咬破一個洞,清理出一塊遊戲的空地。如同小蜜蜂在戲裡說的,其實所有故事早已寫在默示錄裡了,只不過卷軸被黴菌咬得坑坑洞洞,「洞什麼都不說,沉默著,只好用想像的。這種沉默和想像就是我們的共有地」。這段話可為帳篷劇的最佳註解,它是共享的空間,共想的場所。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首壓抑的土地哀歌
《稻禾》以某種奇特的方式讓我想起《九歌》,那場跨文化肢體語彙的大熔匯,標誌著雲門在一九九○年代初期醞釀的轉型,也是打開國際重要劇場大門的試金石。如今廿年後,我們看到一場反方向的旅程,雲門試圖以國際化了的舞台美學回頭貼近台灣的土地,於是我們再度看到不同的身體語言羅列並陳,有的樸拙、有的唯美,有的如浮光掠影、有的則沉重到揪人心肺。
-
回想與回響 Echo
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
想像力為什麼需要緊急避難所呢?我想這和民眾如何在劇場中撐起困頓的身體,並說出想像世界的話語關係密切,因為,民眾是在困頓的時空圍堵下,才得以透過劇場的元素,取得鬥爭的通行證。那麼,民眾戲劇如何、又為何轉化為帳篷劇的表現的呢?單純卻又帶些苦惱地,我進一步認為:民眾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才穿越泥濘的肉身,在避難所一般的帳篷裡,找到釋放身體內部想像力的途徑。
-
新銳藝評 Review
死亡及其複象
不論是往死亡靠攏的《死亡練習曲》還是亟欲背離死亡的《藥讓我活下去》,法布爾皆透過死亡的濾鏡,檢視生命的雙重性。兩齣作品的戲劇衝突並不建立於劇情線上,而是以乍看兩兩相悖的概念之集合來展現;單一符碼指涉的邏輯自表演場域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如影隨形的矛盾與共生。身體不僅是主客體雙載的場域,亦是極樂與深淵的交界。
-
焦點專題 Focus
赤子心海納百川 「騷」動中出入自得
書法藝術家董陽孜,近年來以她的字與各個領域跨界交流,除了獨立的靜態展示、衍生的文創商品,更與其他藝術家合作發展創作是當代美術館中的展覽,也是演唱會、音樂會的展現,更在劇場舞台上與表演者共舞跨界不斷的董陽孜,是不自我局限的藝術家,更以「讓現代人認識書法藝術」為志,在不逾矩之齡,持續揮毫「騷」動藝海!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書法藝術家
董陽孜:創作必須要對得起自己,要「誠」
她寫巨大無比、超越常規的字,她的作品散見城市角落、書輯、唱片封面、劇場視覺,甚至,近年來,音樂會上也可見其恣意揮灑的筆墨,讓數位科技與傳統新潮卻並行不悖地相容。她是董陽孜。 「我不是書法家,我是現代藝術家。」年逾七十,她如此大氣且中氣十足地宣稱著。確實,董陽孜有著藝術家不受框限的自在從容,跨界是她要讓「書法被看見」的蓄意為之,卻又讓多種元素對話地如此自然而然。本刊則藉著董陽孜首次擔任主導的跨界劇場作品《騷》即將演出,進行專訪,讓讀者一同走過她的跨界旅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中演院線來台參訪 兩岸表藝交流新局面
去年十一月,中國「中演院線」一行共十六人,來台參與由廣藝基金會規劃的「藝遊兩岸」考察團,藉以觀摩學習台灣文化軟實力。透過深度的交流,主辦單位廣藝基金會希望能讓兩岸劇場的營運專業落差拉近,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許多台灣表演團隊近年也陸續到中國巡迴演出,雖然少了語言隔閡,但在劇場工作中各技術層面、專業水平,甚至於工作態度,兩岸仍有著很大的落差。「幫助對岸的同時,也是在幫助台灣,最終目的,是讓台灣的團隊能夠順利登陸。」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Play Different! 朝24小時不打烊劇場邁進
甫於去年十月中宣布接任台北第二個國家級劇場臺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的資深舞台設計師王孟超,本著多年的劇場工作經驗,腦中已經畫出許多新劇院的未來藍圖,他期待臺北藝術中心要玩出不一樣的定位,從外型到內涵都很「潮」,打破「只在週末,只演午、晚場」的一般模式,在劇場提供不一樣的特色美食,要推出讓年輕人、貴婦,都「揪團」參與的演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3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新舞臺吹起熄燈號!? 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新作搬演雲湧,讀劇蔚為風潮 視覺藝術人才帶來劇場新向度 「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小品音樂劇繽紛展現 新生代接棒,戲曲題材觸角廣 劇場登陸,「服貿」是福是禍?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陳武康 「驫舞」邁入十年 名揚國內外將登大舞台 李銘宸 日常物件打造奇觀 開創劇場新美學 吳曜宇 初次比賽一鳴驚人 聰慧潛質前途看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1: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在新舊震盪之間 尋找文化新局
文化部誕生將近六百天,龍部長說前五百多天,她忙著查找「地下管線」,讓過去彼此脈絡不清、接連不上的政策與制度可以重新整理,讓行政步上正軌。當然對表演藝術領域來說,如令人眼睛一亮的「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民眾對文化部的期許,還是能成為提出更高文化格局的舵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2:新舞臺吹起熄燈號!?
搶救藝術地標 商業與文化繼續拉扯
甫於前年完成休館整修,正待大步邁開步伐的新舞臺,卻在去年宣布將吹起熄燈號,因為所屬企業母體的規劃,新舞臺原址必須出售,也宣告劇場經營告終。消息一出,馬上引發表演藝術界大地震,紛紛發出「搶救新舞臺,原址不熄燈」的搶救之聲,極力想抱住這方在「台北曼哈頓」的藝術地標。但即使在北市府的介入下,力圖找出留下新舞臺的可能,但畢竟企業有企業自己的財政考量,一切,都仍在拉扯擺盪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辭世,令劇場人與觀眾遺憾懷念,而隨之宣告的屏風無限期暫停演出消息,更是讓人扼腕。雖說接班者未把話說死,表示仍在思考延續屏風的可能性,但靈魂人物的離去,的確對團隊來說,是難以負擔的沉重:繼續下去是否能維持創作原味?製作重擔是否承擔得起?如果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是不是才叫「功德圓滿」?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回歸土地人文」是今年表演藝術創作者一個顯見的脈絡:或踏足城市中衰敝角落,探索社區故事;或回返原鄉,以舞呈現謝天祭典;或整團帶到田中央,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蹲點,最後與族人以當地傳說發展出創作;而城市藝術節如台南、淡水,則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這些走出劇院的表演,於創作者而言是主動尋找安守位置與「心」的距離,而「在地化」的演出發展固然可喜,但如何在「觀光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化中,不失文化底蘊,則是必須慎思之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5:新作搬演雲湧,讀劇蔚為風潮
於是,重返「劇作家年代」?
台灣現代劇場以「導演」為創作主體的趨勢,近幾年隨著新生代編劇冒出頭、且劇本都能被搬演的現象而有了變化。而今年至少有六、七個劇團或單位,不約而同地舉辦對外公開並甚至售票的讀劇活動,也讓人對「讀劇」演出形式重新思考。以上種種,是否代表了台灣現代劇場,可能重返「劇作家年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6:視覺藝術人才帶來劇場新向度
材質轉換劇場空間 編創突破混種定義
這一年的劇場,清楚地看到視覺藝術人才的投入,所打造出來的風景變化。吳季璁、周東彥、李銘宸等人,透過材質與身體、空間的思索,物件的重新定義,向感知提問、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有趣的是,這些作品大多散發一種荒涼況味,無論視覺上再如何鮮豔、擁擠,骨子裡似乎都有失落世代於內在追尋的鄉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7:「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城市的臨時惡所 讓觀眾快樂「參與遊戲」
「公寓聯展」、「超親密小戲節」、「開房間計畫」、「臺北藝穗節」林林總總走出正規劇場、開發另類演出空間的「微型劇場」,在台灣劇場界成為不可忽視的現象。這些演出觀眾人數甚少,甚至是一人體驗,各式生活物件堂皇入戲,演員一天可能要演個十場這樣的劇場,開啟了觀眾另類的觀戲空間體驗,找到角色扮演的參與感,及在遊戲中秘密品嚐到的、破壞常規的樂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8:小品音樂劇繽紛展現
熱情之聲不受限 困境帶來更多可能性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除了大舞台的展演,更發展出「小品音樂劇」路線,光是這一年,就出現了多齣令人驚豔的製作如《早餐好了吧》、《阿茲大帝》、《下午,美術館裡的四個人》、《鐵工廠莎瓦哩卡阿工仔!》、《愛神紅包場》等,題材多樣,讓人看到豐富的可能性,在音樂劇並非顯學的台灣劇場,熱情歌者的驚豔之聲,令人欣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9:新編戲曲觸角廣
題材創新不設限 新生代接棒尚迢遙
戲曲的創作面貌,在這一年有豐富的面向,超越傳統的忠孝節義兒女情長,在形式上跨界多樣,在題材上挑戰性別、哲學、社會正義等議題,令人耳目一新!而台上的角兒接班狀況,有氣候已成的黃宇琳與蕭揚玲,但整體來說,新生代的成角之路,依然顯得遙遠!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10:「服貿」是福是禍?「審批」大石擋路?
中國市場廣大 想進入得跨越「禁區」
去年鬧到今年仍未塵埃落定的《服貿協議》,其中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劇場經營,讓人不免擔心,最令登陸表演團隊傷腦筋的中國「審批」制度,會不會隨之來台?這些思想管控的機制,對創作非常自由的台灣來說,的確是讓人適應不良,也讓人體會到,真想登陸發展,團隊非得要下大決心,找出與審批制度和平相處的方式,才可能跨越禁區,走進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