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人集社新作《測量》由團長石佩玉編導,試圖以距離代換時間,以理性衡量感性,碰觸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處境。延續以往風格,《測量》結合偶、光影、演員、面具、音樂等多元媒材訴說故事,編導用精準的數字,畫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生藍圖。
飛人集社《測量》
3/27~29 19:30 3/29~30 14:30
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INFO 02-23378859
人和人的關係,如何測量?記憶需要多久,才能遺忘?距離理想的生活,還有多遠?一見鍾情的凝視,能否永恆?飛人集社新作《測量》以距離代換時間,以理性衡量感性,碰觸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處境。編導石佩玉表示,一公尺的距離,是光在幾億秒之內,在兩點之間來回的移動,也就是說距離從時間而來,一旦時間停止距離就會停止,記憶就會消逝。在這齣戲中,她試圖用距離、用亮度、用溫度、用重量,用精準的數字,畫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生藍圖。
透過測量行為的自我提問
《測量》故事發生在一個如常的夜晚,剛下班的獨身女子回到家,突然,兩位自稱建築師的人闖了進來,要為她量身打造一戶房子。但在蓋房子之前,他們必須知道住戶的需求,建築師說,從房間的格局到生命的故事,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量出精確的數字。藉由一連串的問題提醒,女子被迫往前看,往回望,重新發現自己身處的位置,想起已經過世的母親。石佩玉說,到了劇末,觀眾會發現兩個建築師其實是虛構的,所有的問題,都是這個女子當下的自我提問;全劇以寫實為基調,夾雜抽象、寫意的表現。
戲中有段關於愛情的寓言,特別動人。女人說,曾經有一個人默默注視她,一直到女人也注意到他,當她想要找時機回應,注視她的男人卻不見了。那個男人總是穿著紅色衣服,所以當他消失的時候,女人發現眼睛好像有殘影,一直有個紅色的點,後來,殘影的面積愈來愈大,直到最後整個眼睛都是紅色,留下紅色的眼淚,於是女人就瞎了。
虛實之間多樣媒材說故事
延續飛人集社過往作品風格,《測量》結合偶、光影、演員、面具、音樂等多元媒材訴說故事,不同的是,偶的設計偏向寫實,比如說,在面具上刻出皮膚、皺紋,以呈現人的質感。演員身處的狹小房間,所有家具都被塗黑,像炭火燒過一樣,呼應主角的內在。房間之外,擺放著許多細瑣的物件,有的會在劇中被使用、有的則只是擱著,像一座記憶的倉庫。石佩玉表示,該劇的挑戰在於虛實之間的拿捏,偶可以完成暗喻、隱喻,具有雙重意義,可以透過一個物件、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轉換出另一個層次,雖然難度或複雜度比較高,但也充滿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