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
專題
赤子心上撒種
儘管特為兒童而發展的演出,向來處於表演藝術光譜的邊陲,然而,誰也不能否認,兒童觀衆所代表的意義,在表演藝術整體的生態中,不容小覷:他們是兒童劇團的「今天」,更是所有以觀衆為命脈的表演藝術團體的「明天」。 尤其値此台灣經濟發展受挫,官方和民間衆多舉措一致示現「若為經濟故,什麼皆可拋」的價値觀之時,表演團體正好勘破國家扶植發展的迷思,重新回歸觀衆思考的原點。無論從藝術或市場層面來看,今天有多少兒童成為劇場的座上賓,絶對是明天這個國家表演藝術需求量的重要指標。 我們從業者的角度出發,審視台灣的表演藝術界一直以來如何接待、經營兒童的觀衆,在缺乏正規體制内的藝術教育協力的大環境下,他們如何在創作、演出之外,兼職兒童藝術教育;如此雙管齊下,試看吾人是否能樂觀來日的收成?
-
專題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扮演兒童與表演藝術聯結的平台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擁有國家戲劇院、音樂廳、實驗劇場、演奏廳等執全國之牛耳的現代化展演空間,不過對小人兒而言,這裡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兒童劇場」。兩廳院規劃設計之初,並沒有爲孩童考慮太多:高大的座椅,連對一般成年人觀看表演都會產生障礙,遑論矮小的兒童;四層樓高的觀衆席,聆賞較靜態的音樂演奏不成問題,然一旦上台的是活潑的打擊樂團、音樂劇,或與觀衆互動較多的戲劇、舞蹈,孩童們興奮之餘,便不免險象環生。 在硬體空間諸多的限制下,經營管理人的理念、做法,攸關兩廳院是否爲適合兒童前來體驗表演藝術的劇場。例如,現在兩廳院明確規定演出兒童劇時,大廳四樓不販售座次,寧可犠牲票房也要保證兒童觀衆安全的做法,便深獲家長們的肯定。企畫組節目科科長李惠美表示,劇團所製作的兒童劇一旦建立口碑,票房每每座無虛席,但受戲劇院的舞台深廣,不利觀衆與劇團互動的局限,近來不少兒童劇的案子移駕到大小較適中的新舞臺演出。如何提供劇團良好的演出環境,爲兒童觀衆經營一個合宜的觀賞環境,確實値得兩廳院的主事者多加費心。 爲了鼓勵兒童來看表演,兩廳院規定,只要年滿七歲,隨時可以來欣賞一般性的節目,每年兒童節前後,也一定應景地推出一檔節目,以饗兒童觀衆。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策劃的兒童節目,主要著重在親子同歡,每年春、秋季晴朗的日子裡,還會善用廣場空間舉辦戶外的親子活動,一來有家長陪同,孩子較不易失控;二來無論是大人陪著小孩看表演,或是小孩拉著大人來看表演,對於觀衆的培育都是有利的。 除了提供場地或自製兒童節目外,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近五年來都利用暑假舉辦兒童夏令營,辦過四次戲劇營,一次戲曲營。戲劇夏令營的指導老師徐婉瑩表示:「小孩子來參加這樣的夏令營,不是來學演戲、當一個演員,而是創造力的開發,讓人更自信,也更有可能性。」這樣的方向和施行成果顯然很能滿足小孩和家長的需求,所以每一屆報名的狀況都十分熱烈,今年的「2002兒童戲劇夏令營」更一口氣開辦了十二梯次。由此可見,孩童們除了學校裡有限的藝術課程外,平日實較少機會親炙表演藝術,特別是這種可以手舞足蹈、身體力行參與的表演夏令營。 開發得當,孩子們對表演藝術的熱愛不會亞於大人。戲劇(曲)夏令營供不應求所顯示出來的,不僅是兒童藝術教育的市場量之大,更提醒擁有豐富公資源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應該補坊間劇團之不足,特別
-
專題
劇場,請接待未來的主人翁
唯有在兒童階段對表演藝術產生了感受、認識,將來才會在衆多誘惑下,對表演藝術不離不棄。表演藝術團體當然不必然要「志」在兒童,不過,倘使有機會為兒童獻藝,就應該彎下腰來,試著從他們眼睛的水平線看去,想想:今天的劇場該給兒童看見什麼?
-
專題
從教學做起,開發事業新視野
正規體制内藝術教育的不足,造就了劇團在體制外發展教育事業的空間。無論是著眼當下的經濟利益,或是懷抱著推動全民美育、為表演藝術培養未來觀衆的理想,劇團兼做教育之事,已然是大勢所趨。
-
專題
潛力無窮的消費新勢力
「九年一貫」的新課程實施以來,台灣的藝術教育方興未艾,加上亞洲被看好的消費實力、量少質精的育兒觀念等外在趨勢,只要劇團有雄心壯志,兒童觀衆將成表演藝術的消費新勢力,兒童市場無可限量。
-
音樂
充滿實驗氣味的飛行任務
「飛行」無疑是最傑出的一段,在首席華麗精采的小提琴獨奏下,以獨特的都市曲風,佐以類似低限主義的緊迫張力,把人類從珍惜自然轉向破壞生態的情緒,以譏諷、幽默、機靈的手法刻劃出來。個人認為光是這段,就足以構成該劇獨特的價値。
-
焦點
主流外的震撼 碧洛伯樂斯化現代舞為歡樂果
看過碧洛伯樂斯舞團(Pilobolus)的觀衆,對他們萬花筒般變化多端的演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初嘗現代舞的人也更為其刺激又風趣的作品歡喜不已。要是你沒見過這群活潑的舞者,這次可別忘了和小朋友一同去觀賞他們以神奇的身體所道出的種種故事。
-
兒童節特區
眼睛亮晶晶舞台放光明
四月(April)是什麼?是孩子們蘋果(Apple)般臉頰上的笑靨。如果我們因爲生活而變得越來越嚴肅,那麼就讓我們向孩子學習。 四月份,《表演藝術》特別企劃〈兒童節特區〉,有小朋友的作文、圖畫,也有兒童節各項活動的報導,並介紹一些適合兒童的藝術書籍,希望提供給孩子們在擁擠的世界裏一方寬廣的天地。 我們給孩子的,其實是孩子給我們的。
-
回想與回響
童言童語畫表演
從孩子的眼中看出去,這個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而充滿想像的表演藝術,更是兒童最需要的靈糧。四月份,我們特別請小朋友來談一談他們看表演的感想,並且爲自己的文章畫上美麗的挿畫。從這些可愛的文字和圖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如何在一方面模仿成人社會的邏輯中,另一方面卻又展現童眞無鑿的生命。
-
即將上場
小手拉小手,一起去看戲 兒童節好戲強強滾
每年的兒童節大人們總會絞盡腦汁的爲小主人翁設計各種活動,讓小朋友能留下快樂的童年回憶,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各式兒童節目將台灣粧點得活潑而有朝氣。不同於以往單一的兒童節目設計,今年多以整套多樣的活動方式呈現。
-
編輯室
編輯的演出
最近聽説一位報界的朋友因「體質」不適,再拾舊愛,重返雜誌的行列。 報紙與雜誌先天的性質不同,提供了讀者不同的思考空間。報紙的立即性,雜誌不及;雜誌佔的優勢便是其遼濶腹地所能提供的廣度與深度。換句話説,雜誌的先天體質是偏思考性的,無論對讀者或編者而言。 因此如何編一本有關「表演」,這樣一門瞬間藝術的雜誌?事前報導的資訊性與敎育性功能當然必須達到,但事後的評論更是一本雜誌平衡「宣傳廣告」的負責態度。因此在《表演藝術》裡,前一期的〈焦點〉與後一期的〈演評〉就如同雜誌的呼吸一般,維持著精神的脈動。 但是,〈演評〉卻是雜誌最難「表演」的一部分。舞台上的演出不是單一元素,一家之言唯恐失之公允,二元論斷更是大忌,如何呈現不同觀點,讓讀者從其間了解論者的美學觀,同時亦可拓展日後觀賞的角度,是編者「表演」的動機,但面臨如何避免特定讀者群──看過演出者,則更是編者的一大挑戰了。 在〈演評〉中,針對一場演出我們希望提供的不只是一個觀點,甚至不只是一篇評論,我們更大膽地讓演出者出場「對話」。這樣的安排或有交集,或無,但它能夠引起讀者(不限看過演出者)的回想與回響,而產生演出者、論者、讀者、編者四角錯綜的情節,完成一場心靈交會的共同演出。 前一陣子,甜蜜蜜地下小劇場的演出鬧翻了天,而彼德.舒曼先生受官方的邀請來台「補天」,其間報紙媒體軋上一角,轟轟烈烈的共同大秀一場,如今戲幕落下,圍觀看熱鬧的人潮已散,媒體工作者、演出者、路人甲、乙沈澱了心情、理出思緒,在雜誌的舞台上與讀者做一次眞正的心靈交會。 編者在台前幕後不斷地穿梭驗證,爲的是拉近表演藝術與讀者間的距離,培養讀者的「第三隻眼睛」,在鏡框舞台的演出中,看到更深一層的用心。 在這一期的〈台前幕後〉,本刊同仁一路跟監歌劇《卡門》的製作,從佈景工廠到裝台、彩排、演出,希望讀者能隨著我們的脚步闖入幕後一窺舞台演出的奧秘。 另外,在兒童節的四月裡,編輯部同仁亦改變身段、腔調,親自彩妝登台爲兒童們演出,介紹表演藝術中偉大的創作者與作品,並且隨著成長的軌跡,追踪、採訪了幾位老少愛樂族人,回憶他們的古典經驗。 林靜芸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純真年代 編輯部演出
四月,一個兒童的季節。在純真的年代,藝術的種子最易發芽。用一支想像的魔棒攪拌,音樂、戲劇、舞蹈都成了辦家家酒的材料。 《表演藝術》在兒童的四月,烘培了可口小點──介紹舞蹈、音樂、戲劇的偉大作者及作品,讓兒童們有一個別緻的節日。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爲孩子「添才」? 兒童才藝班知多少
目前台灣學校體制之外的各種兒童才藝敎學,可以說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究竟這些由私人開設的兒童敎室情況如何?這種才藝敎室對社會整體的藝術敎育有無助益?都是値得社會關心的問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兒童音樂讀物掃瞄
在以兒童爲對象的出版領域中,相對於數量鮮少的舞蹈、戲劇書刊,音樂相關書籍雖然多樣,卻品質不均。如何爲孩子選擇有趣又有用的讀物,本文作者採訪了許多音樂敎師及兒童,提出一份有「田野基礎」的參考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