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藝會

相關文章 11 篇
  •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受理申請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將於2022年5月1日至5月16日受理申請,歡迎有志於表演藝術評論者提案申請。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4/08
  •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表示,國藝會會進行全面審視,整合國家的補助資源與政策,以建立一個更好的補助制度。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歸初衷建新軌 扶植藝術不斷電

    自一○六年度起「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業務由文化部轉交國藝會辦理,之後評鑑和評審的機制,也將進行適度的調整。以財團法人身分,發揮臂距原則,進行藝文補助等專業事項,本就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廿一年前創立的初衷,之後補助業務全責交由國藝會執行將有何新氣象?對演藝團隊及表演藝術生態影響深遠的「分級獎助」計畫,董事長林曼麗表示,國藝會對此進行全面審視,目的要整合國家的補助資源與政策,以建立一個更好的補助制度,讓藝文團體能夠在一個正面循環的生態中發展。

    文字|林采韻、陳九蓉、鄒依縈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衛武營「眾人的參與式」國際論壇11月登場

    【台灣】 衛武營「眾人的參與式」國際論壇11月登場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推動小組將於11月12、13兩日,假衛武營285展演場舉行「眾人的參與式」國際論壇,將邀請台灣德、澳、英、美等國內外文化藝術專業人士交流,包含專題講座、工作坊、圓桌論壇等形式,期待能擴大藝術園區的參與,創造更多可能。此次與會的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簡文彬、臺南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魏婉如、英國Just So Festival 創意製作人Cathryn Peach、德國phase7 藝術總監Sven Sren Beyer、澳洲Shaun Parker 舞團藝術總監Shaun Parker、美國ArtsConnection 教育總監Rachel Watts等。本次更為青少年安排以「我國青、少年求學階段,藝術課程重要/不重要」為題的辯論會,與「手指狂舞」青少年工作坊。 活動自即日起報名,歡迎歡迎喜愛藝文民眾、教育工作者、文化場館經營者及專業藝術經理人參與,現場備有中英雙向口譯,專業工作坊則提供英翻中逐步口譯。詳情請洽07-7680726或參網頁waf.org.tw/workshop/internationalplatform/civic-engagement-international-symposiu/ 第二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11月舉行 由七所國際重點大學攜手辦理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於日前揭曉第二屆得獎作品,首獎由來自廣州的胡璇藝獲得,其作品《一種旁觀》描述現代人面對真實災難的疏離與無力;貳獎得主為Lin Tu,得獎作品I Love My Family(中譯:《我的家庭真可愛》);參獎得主為朱宜,得獎作品Noise(中譯:《雜音》)。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並將於11月24至26日假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舉辦「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讓前三名的作品登台呈現。觀眾可上網免費索票,索票網頁為www.accupass.com/go/2016wsdc。 第二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並特別新增「入圍媒合獎」,選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文化生態

    二十年的台灣文化行政史見證人 訪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蘇昭英

    一位孜孜矻矻的文化行政工作者,其眼見與經歷,彷若一篇長達二十年的台灣文化行政史。在工作了二十年之後,她開始反芻過去累積下來的成績,更清醒地面對今天擔任國藝會執行長的工作。

    文字|傅裕惠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臺灣歷史博物館「戲劇月」 十一月啟動全新體驗

    【台灣】 臺灣歷史博物館「戲劇月」 十一月啟動全新體驗 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將在11月17日至12月13日推出「戲劇月」活動,帶給大眾全新的博物館的體驗。活動包含《1895開城門》互動式戲劇、「大時代小劇場」、「歷史戲遊趣」及「迷你劇場」等多項活動,針對成人及學齡觀眾,分別推出27場次系列活動,結合臺灣史、歷史物件、角色扮演、觀眾參與及戲劇,打開大眾博物館想像的全新視野。 《1895開城門》互動式戲劇2009年曾在台南武德殿演出,今年正逢台灣乙未之役120周年,配合「鉅變1895特展」,再次回到臺史博展館演出。有別於一般戲劇觀賞的經驗,觀眾可重回歷史事件的現場,扮演、討論、了解及參與劇中,深入歷史關鍵時刻,做出選擇。將在11月29日周日上、下午各演出1場。 「大時代小劇場:臺史博常設展互動式戲劇導覽」,則善用博物館「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中擬真的景物及人偶展示為演出舞台,戲劇月期間特別在11月21日及12月13日下午會推出2場假日場,開放一般觀眾參與。 而其中最特別的是本次推出的「歷史戲遊趣」活動,由臺史博與臺南市和順國民小學共同合作,自11月17日至20日上午9時25分起,可看到學生的創意演出。 相關活動詳情請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nmth.gov.tw「最新活動」查詢。 2015年環太國際大師講壇系列之二 亞太舞蹈大師相聚對談 由文化部委託臺北藝術大學辦理的「2015年環太國際大師講壇系列之二」,推出「傳統的超越 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對談、講座及工作坊」,邀請了台灣、馬來西亞與泰國的三位舞蹈家,從文化傳承、身分認同、藝術創新等話題,探討如何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思考個人創作與身體文化。 應邀與會的三位大師分別是: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錦誠。(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友善的補助環境 幫藝術家起跑

    成立已屆十五年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迄今已補助了一萬件民間藝文計畫,可說是現行的常態性創作補助機制中,最方便的申請管道,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請補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國藝會。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國藝會創造的是一個友善的情境,幫助藝術家提出申請,也針對第一次申請補助的藝術家及個人,降低審查標準和門檻,讓他們相對容易地進入國家補助機制中,藉此得到正向的鼓勵。

    文字|廖俊逞、許斌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明珠歌劇團以出色的旦角表演著稱,圖為當家小旦李靜芳。(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戲曲 好戲開鑼 百年瘋歌仔

    三團競飆創意 仲夏廟口拼台

    讓戲迷引頸期盼、國藝會策劃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今年的活動又將開鑼!由明珠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和春美歌劇團經過徵選勝出,將在南投,屏東、高雄三地接力匯演,而今年也再度邀來歷年入選團隊進行觀摩演出,為活動更添熱度。

    文字|廖俊逞、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何不補助「優質活戲」?

    國藝會費盡心機補助歌仔戲創作,卻量給劇團一個狹小的空間、無法給創作人員一個施展的餘地,就好比一個人花了很多錢去打造一雙精緻美麗、卻不合穿的鞋,其意義何在呢?或許,在考量演出經費多寡更勝於重視定型創作的必要之後,補助「優質活戲」或許會比獎勵「優質民戲」更實用一些。

    文字|劉南芳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試探表演藝術界下半年演出與景氣現況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文字|傅裕惠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 近年來,王墨林的小劇場編導創作又回到解嚴初期的活力。圖為王墨林於四月間在華山特區編導演的作品《雨果》。
    現象視察

    最好精打細算、看緊荷包! 下半年國藝會補助案演出與兩廳院節目趨勢速描

    從今年度國藝會所有下半年的演出補助案看來,表演藝術界仍舊呈現旺盛的創作力;舞蹈與戲劇類申請補助的案子皆有高達七、八成的全新製作比例。今年補助的案件以「中、小型的實驗性演出」為多數,卻與兩廳院為慶祝十五週年而密集推出的「安打」節目,共同繪製出今年國内表演藝術界的整體光譜。

    文字|傅裕惠、白水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表演藝術評論台」在推出不久後便發生「夢想家事件」,該網站順勢做出「夢想,何以為家?」的特別企畫,激起了今年藝文界最大的浪潮。圖為該網站首頁畫面。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四:藝術評論光譜的改變

    從黑白變彩色 網路為藝評開展新「視」界

    平面媒體空間的銳減,讓藝術評論的發表一度消沉,但網路媒介的興起,則帶動了「藝評復興」的趨勢,更在去年達到一波高峰臉書、噗浪、智慧手機的加持,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的開台,都讓藝評環境從原本的黑白轉為彩色,多元發聲,而且對評論的思考與書寫方式也有相當的變化性影響。

    文字|張輯米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