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錦誠。(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表演藝術新鮮人.踏上職涯第一步 平台之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友善的補助環境 幫藝術家起跑

專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錦誠

成立已屆十五年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迄今已補助了一萬件民間藝文計畫,可說是現行的常態性創作補助機制中,最方便的申請管道,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請補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國藝會。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國藝會創造的是一個友善的情境,幫助藝術家提出申請,也針對第一次申請補助的藝術家及個人,降低審查標準和門檻,讓他們相對容易地進入國家補助機制中,藉此得到正向的鼓勵。

成立已屆十五年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迄今已補助了一萬件民間藝文計畫,可說是現行的常態性創作補助機制中,最方便的申請管道,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請補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國藝會。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國藝會創造的是一個友善的情境,幫助藝術家提出申請,也針對第一次申請補助的藝術家及個人,降低審查標準和門檻,讓他們相對容易地進入國家補助機制中,藉此得到正向的鼓勵。

今年四月,在公佈第一期常態補助與「紀錄片製作專案」的補助結果之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民間藝文計畫也突破了萬件的紀錄。就數字上來看,一九九六年至今,國藝會共投注了廿二億七千零六萬餘元經費,促成了一萬零二百二十五個計畫,並與來自各藝術領域與類別,共兩千一百零九位藝文工作者與一千一百八十九個藝文團體,累積了一千三百七十七個國人創作,將近三千九百多檔的製作,一千四百個國際交流的機會。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請補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國藝會;而國藝會在現行的常態性創作補助機制中,無疑也是最方便的申請管道。

申請補助  第二次就上手

「一萬件這個數字,或許不是什麼新聞,但國藝會設立十五年來,的確創造了一個友善的情境,讓藝術家和團體願意自發性,提出他們計畫來申請。」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當初政府大張旗鼓成立國藝會,首先面對的疑慮是,申請補助需要填表格,不僅藝術家不會填表,甚至連團隊的行政也不會填表。同樣的,要把天馬行空的創意具體落實為文字和數字,這也是許多表演藝術新鮮人要面對的,學校沒有教的事。

「不會填表我們負責教到會,程序不應該成為藝術家申請補助的負擔。」陳錦誠說,每年常態補助收件前,國藝會都會在北中南三地舉辦補助說明會,輔導申請的相關流程和作業,讓大家第二次申請補助時,不經協助就可以輕鬆上手。從二○○七年起,國藝會更因應網路時代的趨勢,正式啟用「藝文補助線上申請系統」,簡化過去紙本申請的格式和郵寄的程序,大大提高藝術家與團隊申請藝文經費的便利性。

特別針對第一次申請補助的藝術家及個人,陳錦誠強調,國藝會抱持支持的態度,降低審查標準和門檻,讓他們相對容易地進入國家補助機制中,藉此得到正向的鼓勵。「評審在面對首次提案的團隊或個人,藝術表現不會是主要的考量依據,而是從製作大小的掌握度、場域選擇的適當性、預算配比的合理性、藝術群組合的妥當性這四個面向為基礎來評估。」以近三年的數據統計,獲補助的新進團隊約佔了整體的百分之廿,新進個人約佔了整體的百分之六十,比例相當之高。

「新人新視野」創作職涯初登場

過去,很多公部門補助的審查辦法是不公開的,藝術家或團隊常常要經由關說、甚至抗爭的方式,才能爭取到國家資源。陳錦誠表示,除了申請程序的簡便,國藝會公開、公平、公正的評選原則,透明化、制度化的審查過程,也讓藝術家的創作在不受干預的前提下,獲得補助。「藝術創作沒有標準,國藝會多年來所堅持的原則,提供了一個補助機制的指標,從第一件開始到第一萬件之後,始終如一。我們尊重每一個藝術創作,對所有的申請案一視同仁,沒有任何計畫透過關說得到補助,也沒有任何計畫會受到影響,更不用刻意迎合評審的口味。」

除了現行的常態補助之外,自二○○八年啟動的「新人新視野」專案,更提供甫出校園的藝術創作新秀,一個保有創作力、想像力與熱情,初試啼聲的舞台,減緩表演藝術生態創作力斷層的危機。陳錦誠說,從以前的補助案例中,我們發現許多通過補助的演出,申請不到場地;而申請到場地的,卻沒有通過補助。「新人新視野」將兩者整合起來,由國藝會負責前端的甄選作業及編創經費補助,兩廳院協助創作作品的宣傳、技術統籌、排練及演出場地的提供。在過程中,不僅免去創作者的行政和製作負擔,更有創作顧問提供意見諮詢,讓這些新鮮人從創意發想、排練過程到作品發表,都得到完整的協助。

在三屆的「新人新視野」中,共誕生了十三位編舞家、十三位編導人才,其中如陳雪甄以單人表演的形式,連續入選了三屆,謝杰樺、李國治、黃彥文、姜睿明等人也都連續入選兩屆。不管是不是迸發出創作的「新視野」,陳錦誠指出:「『新人新視野』除了讓有潛力的藝術新鮮人在這個平台上被看見,不要一開始就為了行政、製作事務而折損了創作能量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給這些初出校園、單打獨鬥的藝術工作者,一個相互觀摩交流的機會,從中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要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家?還是要成立一個團長遠經營?」

資源到位,創作到位了嗎?

近幾年,不少新的團隊紛紛冒出頭,陳錦誠說,一個團的成立有其必要性,不是每個創作者都適合成立自己的團,尤其是新人,更不要馬上就成立一個團來扛。當下的藝文補助環境健全,機會和資源都相對多元,藝術創作者比起過去「幸福」多了,但資源到位時,在舞台上,創作者有多少「真材實料」,就會被放大檢驗。陳錦誠觀察:「創意有無限可能,但元素的運用要很理性,製作要歸零思考。現在的新人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太過於被技術和形式所框住,常常舞台很華麗,技術很炫目,但內容卻沒有到位,顯得本末倒置。尤其動不動就喊跨界,把各種元素加在一起,但為什麼要跨界?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展望未來,在新任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走馬上任後,現行的補助機制不會有方向上的調整,但如何為藝文界引進更多資源,為藝文生態建立起生生不息的發展機制,更是國藝會今後的要務。國藝會不僅要為創作者成就舞台,也要替創作者尋找觀眾。「創作不能企業化,但行銷一定要企業化。」陳錦誠舉例,目前在北中南均設置的「藝文行銷平台」,將在下半年正式轉型為「藝企行銷平台」,藉由提供企業講座、演出、導覽的配套服務,讓好的作品透過企業的支持,拓展觀賞人口,一演再演。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入選「新人新視野」檢驗創作熱情

編舞家謝杰樺  成立舞團堅定編舞之路

 

連續兩次入選「新人新視野」,以極端的肢體語彙和暴烈的舞蹈美學獲得舞評矚目的年輕編舞家謝杰樺,去年成立了「安娜琪舞蹈劇場」,並獲選前往美國科羅拉多舞蹈節、世界舞蹈聯盟紐約全球年會等地參與演出。

在 此之前,謝杰樺只是一個從未學過舞的建築系學生,大三時參加舞蹈社,畢業後考上了北藝大舞蹈研究所,才開始走上編舞之路。建築系的理工背景,無形中影響他 的作品質地,特別在人與空間的構圖,以及身體的運用上有「另類」的想法。《安娜琪》系列作品探索人與人之間的壓迫關係,肢體的激烈碰撞和扭打墜地,理性算 計的速度、區位和重力,讓他在「新人新視野」眾多新生代編舞家中,脫穎而出。

謝杰樺認為,「新人新視野」不只是一個舞台,更是檢驗自己對創作熱情的機會,在過程中,他更加肯定自己要往編舞之路邁進,而且要有一批固定合作的舞者與藝術家,共同完成他的舞蹈美學,因而選擇成立自己的舞團。

有了自己的舞團,謝杰樺積極打造品牌,努力爭取更多作品發表的機會,去年與新加坡現代舞團「新典舞蹈工作坊」編舞家劉美玉共同創作的《22.5分鐘的追覓》舞作,在新加坡世界首演時獲得好評,今年獲邀於「皇冠藝術節」演出。(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