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媒體空間的銳減,讓藝術評論的發表一度消沉,但網路媒介的興起,則帶動了「藝評復興」的趨勢,更在去年達到一波高峰——臉書、噗浪、智慧手機的加持,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的開台,都讓藝評環境從原本的黑白轉為彩色,多元發聲,而且對評論的思考與書寫方式也有相當的變化性影響。
在台灣,藝術評論者一直以來所扮演的角色都像是保育生物守護員。他們為這些花費龐大且不可複製的物種「表演藝術」記錄著,讓其生命輪廓得以延續,讓下一代得以想像。正因這是一份珍貴且可被流傳的歷史書寫,倘若評論本身不夠厚實或毫無史觀,不但文章貽笑大方,甚至可能因此讓一個演出殞滅。因此,往往評論行文的時空感便需要可被拉長,甚至雋永。然而,當網路這個新興媒體出現後,藝術評論漸漸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在早期,那時台灣還只有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在休閒娛樂的選擇上其實不多。因此,當時表演藝術就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娛樂,而藝術評論、觀眾、團體與平面媒體,四者也交互運行成為一個生態圈。但是,自從一九九○年代,有線電視正式進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之後,表演藝術漸漸不再是人們日常生活重要的娛樂。報紙上的藝文版,被影視明星的八卦消息蠶食。很巧的是,那幾年個人電腦也悄悄地被不擅長網路的微軟作業系統Windows所取代,甚至壟斷。使得網路這個媒介在那段長達十年的黑暗期裡,僅止於轉寄信件以及MSN聊天的一對一行為上。
在少了平面媒體這個重要流傳管道,又沒有新興的媒介之下。藝術評論的發表管道只剩學術及少數的藝文雜誌,而團體則繼續苦撐,等待藝文環境改變。筆者以為,這段時間也正是表演藝術在各方面被認為斷層的停滯時期。
臉書、噗浪媒介加持 網路藝評大爆炸
所幸,黑夜總是會過去。當人們發現許多事情可以用搜尋引擎找到答案時,資訊不再只是停留在個人電腦的硬碟,或是鎖在各家封閉系統的部落格而已,它們是可以被彼端的另一人所看見,各類演出後的心得感想也因此而漸漸曝光。
然而,網路上許多觀後感、看戲筆記等等。這類純屬個人主觀看法、時而私密的文字,雖然沒有專業評論的歷史性與公共性,卻也因為其曝光程度與即時性,成為了表演團體新的資訊流傳管道。而近年來的社群網站臉書、噗浪與智慧型手機的盛行,更是讓網路這個媒介被運用地淋漓盡致。直到二○一一年,可以說是網路藝術評論爆炸的一年。
二○一一年初的「茶花女事件」,就讓整個表演藝術界幾乎都在關注每一天的網路訊息。無論是藝評台、PTT及臉書上面的文章、討論串,每天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最新的進展。而每週看戲俱樂部則在站台上彙集了事件始末,以供一般讀者瞭解。
同年九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就推出了一個新的評論網站「表演藝術評論台」,召集知名評論駐站書寫,並於週末後大量發文,造成不小回響。推出不久便發生「夢想家事件」,站台更順勢做出「夢想,何以為家?」的特別企畫。此一炸彈丟下來,激起了今年藝文界最大的浪潮。然而,在需要經過企畫、排版、印刷、發送等流程的紙本媒體上,就無法在即時性的新聞事件上占優勢。
網路評論即時快速 平面媒體公眾性仍有優勢
藝文部落客JimmyBlanca就認為,台灣劇場的生命週期太短了,往往只有一至二星期。如果把「演後的三到五句想法」也稱作是評論的話,那現在寫評論的人更多了。特別是利用臉書、噗浪這種簡短的微網誌,讓評論發表更方便、更即時,形式也更自由。這類簡短迅速的發表多少可以刺激票房,也是最簡單、最不花錢的口碑行銷。對她來說,評論不再是單一個人生出的產物,而可以是一串的討論。
對此,長期觀察劇評的劇評人陳正熙則認為,網路文章不但快速,且因為沒有版面、字數的問題,吸引了更多人參與,而書寫者也來自不同的領域,因而產生各式各樣的論點。但是同樣的,正因為網路文章形式較為自由,沒有字數限制,亦造成評論本身觀點與焦點不清,這是對於網路評論者比較大的挑戰。
「每週看戲俱樂部」網站劇評人林乃文就非常樂見網路評論的興起。對她來說,目前藝文演出討論串、觀後感與專業評論等,不同書寫形式的分眾現象,對現今藝文生態是有其正向的幫助。
而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鄭雅麗提到,「表演藝術評論台」對於藝評環境的鋪陳是相當重要一個啟動。以負責任的態度建立了莊重與嚴謹的起步,且運用臉書的即時網絡討論回應活絡氣氛,讓創作者/表演者對專業藝評的回饋有所期待。
她也對於目前網路的全民書寫現象持正面看法,但強調,在此時嚴謹且具厚實美學論述與藝術史觀的評論更形重要。平面媒體雖已失去當年態勢,但它的「公眾性」仍有其優勢。她認為具有公眾性的大眾媒體可兼顧傳統閱讀者及網路使用者,因此至今台新仍然沒有放棄與平面媒體合作。
兼具公開性及公共性 網路評論更有臨場感
從《民生報》劇評召集人的身分轉換成網路的「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對評論趨勢的轉變也相當有感觸。對她來說,她其實還是用一個平面的思維來經營評論台。她認為現今評論趨勢已朝向網路的多元化,只是許多個人站台雖然有公開性,卻不具公共性。因此,表演藝術評論台便需要兼具公開性與公共性。
然而,評論台內有些作者是從平面寫作進入網路,另外,也有些作者是「網路原生」的。因此,在同一個站台,就可以看見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思路。此外,她還發現一件有趣的事,由於網路評論的即時性、快速性,也使得文章本身相較於平面的評論更具有臨場感了。
無論是平面或網路,無論是專業或業餘。台灣藝術評論的光譜在二○一一年已經明顯地從黑白單色轉為彩色,不但擴大範圍,同時也有了良性循環。相信在這生態圈的重要因素歸位之後,表演藝術界的大浪潮也即將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