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楊忠衡

相關文章 17 篇
  • 《何日君再來》由楊忠衡(右)與李哲藝(左)聯手打造。
    企畫特輯 Special

    婉約歌聲相伴 說當年的新北女性故事

    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與作曲家李哲藝聯手打造的《何日君再來》音樂劇,從劇名就知道與一代歌后鄧麗君有關,但不是述說她的生平,而是透過她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述說在台灣經濟起飛前的七○年代,三位住在新北市的勞動女性的故事。在那個庶民普遍並不富裕的時代,文藝片給大家情愛歸屬的幻想投射,鄧麗君則讓大家有實踐夢想的勇氣與自信,楊忠衡表示,「這齣戲要獻給那個曾經有夢的金色年代。」

    文字|陶維均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楊忠衡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樂評人、音樂劇編劇 楊忠衡

    相較於果陀劇場梁志民多次與流行音樂人合作,所打造的流行音樂劇,近來從樂評人投身音樂劇製作行列的楊忠衡,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從《梁祝》、《世紀回眸-宋美齡》、到六月中甫上演的《四月望雨》,楊忠衡陸續接下大風劇場這幾齣音樂劇的編劇,外界看不透這個樂評家的「轉型」,其實這一切是要確保齣齣作品「劇中有樂,樂中有劇」。 從音樂的角度去思考劇本 二○○三年,楊忠衡寫好《梁祝》的音樂劇提案,與幾個劇團洽談,卻都獲得否定的答案。因為古裝音樂劇,被認為是票房毒藥。後來當時兩廳院主任朱宗慶看好此劇,由兩廳院出面製作,讓這齣鍾耀光編曲、楊忠衡編劇的愛情故事站上國家劇院。且受好評,隔年又加演了一次。 楊忠衡的《梁祝》之所以不同於過去其他台灣本土的作品,就在於全劇是由音樂的思維出發。除了鍾耀光提出從中國南方的音樂取材,楊忠衡也將音樂放入文字之中。「我雖然是編劇,但是仍是從音樂的角度思考劇本,因為在寫作時,我就將音樂可能會造成的效果、節奏放進去。」楊忠衡說,雖然外界有人批評他的劇本角色的刻畫不夠深刻等問題,但這是顧慮音樂時必然的問題,他只有去面對,並持續磨合。 過去,音樂劇作曲者主要出身流行樂界的作曲、編曲,並沒有特定音樂劇傾向,雖然此舉包容了多元音樂類型的可能,但卻難保和戲劇情節緊密結合,換句話說,標準歌中有戲、戲中有歌的「劇樂」,是一般流行歌作曲者無法企及的。楊忠衡認為,樂界人士要吸收更多舞台實戰經驗,流行樂界有必要向嚴肅樂界取經學習。 下次要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 他多次和年輕作曲家冉天豪合作,雖是業餘出身,但之前長久浸淫於歌劇和音樂劇的世界中,使他對組織一部合乎規格的音樂劇具有更堅實的概念。雖然每次都有新的進步和嘗試,楊忠衡強調,環境給作曲家和戲劇互動的機會仍不夠多,無法快速累積進步,音樂劇仍需更多的投資與創作,才能有新的生命。 楊忠衡說,他期待在每次作品嘗試不同的風格和題材,在以鄧雨賢的台灣歌謠為本創作的《四月望雨》之後,下個階段他想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除了給觀眾新的感受,也顛覆外界對他的印象。

    文字|黃一平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 參訪兩廳院並參與兩廳院代理藝術總監李惠美講座「如何策畫國際藝術節」。
    企畫特輯 Special

    中演院線來台參訪 兩岸表藝交流新局面

    去年十一月,中國「中演院線」一行共十六人,來台參與由廣藝基金會規劃的「藝遊兩岸」考察團,藉以觀摩學習台灣文化軟實力。透過深度的交流,主辦單位廣藝基金會希望能讓兩岸劇場的營運專業落差拉近,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許多台灣表演團隊近年也陸續到中國巡迴演出,雖然少了語言隔閡,但在劇場工作中各技術層面、專業水平,甚至於工作態度,兩岸仍有著很大的落差。「幫助對岸的同時,也是在幫助台灣,最終目的,是讓台灣的團隊能夠順利登陸。」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宜錦.電音.三太子」記者會上眾位演出者合影。
    企畫特輯 Special 就是不想乖乖來

    廣藝愛樂 用音符打造創意飆放的平台

    廣藝愛樂的出現,就是希望可以將創作、欣賞到回饋的運作推向自然。將焦點放在台灣的年輕音樂人身上,只要是有才華、只要是在舞台上言之有物,那怕是流行、爵士或是自學而成的創作,都可以藉由樂團的途徑取得發言權,希望「廣藝愛樂」這個計畫,能「率先證明台灣的音樂也能擺脫西方理論的依賴,自己思考,自己站立,找尋自己的可能性,建立自己的系統。」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文字|傅裕惠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 洪瑞襄(左)擔綱演出宋美齡一角。
    戲劇 第一齣以政治人物入戲的台灣音樂劇

    《宋美齡》 定格回眸一世紀的風華

    編劇楊忠衡說,他不選擇批判或者歌頌的角度,而是還原一般人對政治人物的想像,短短三小時演出中,將呈現蔣宋兩人橫跨三個世紀的重要生命場景。導演王友輝將用三次重要的抉擇來刻劃宋美齡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也道盡她的人生。全劇運用大量定格凝塑畫面,投影與場景並陳,更像是歷史的一個回眸映影。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四季望雨》由江翊睿和洪瑞襄擔綱主演鄧雨賢和他的紅粉知己「純純」貫穿全戲。
    戲劇 搬演台灣現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跳舞時代」

    《四月望雨》 為經典台語歌添新色

    《四季望雨》以台、客、日語三語發音,由江翊睿和洪瑞襄擔綱主演鄧雨賢和他的紅粉知己「純純」貫穿全戲,除重現《桃花泣血記》、《大稻埕進行曲》等多首台灣早期經典歌謠,也穿插二十多首由新生代作曲家冉天豪的原創歌曲。

    文字|廖俊逞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第二幕第三場〈人民的力量〉這段表演令人感動,反而讓人忽略了這個場景「應該」有的反諷
    戲劇

    青春不老、永恆不死?!

    舞台設計利用軌道排列組合的「珠簾」景片,切割空間,搭配大量投影的紀錄影片,為本劇提供相當重要的背景資訊,以及解讀舞台畫面的參考。不過,這樣如同戲曲表演般呈現直觀的寫意舞台,卻與許多模擬與再現史實事件的場景質調──或是為了觸動群體記憶──扞格不入。

    文字|傅裕惠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劉岠渭善用誇張的肢體動作、系統性的整理,將音樂作品徹底解剖,讓聽眾在短時間內,親身感受音樂的力量。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劉岠渭與游昭明 共傳「音樂教」

    「花三千元聽維也納愛樂得來的感動,還不如劉岠渭一堂三百元、用CD唱盤所播放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這是企業家游昭明對「劉氏魅力」的親身感受。一場單純的音樂欣賞講座,如何點燃中年企業家對音樂的熱情,並進而號召同好一起為古典音樂的社會傳播而努力?

    文字|林采韻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撇開一堆的約翰.史特勞斯,NSO節目逆勢推出令人期待

    音樂界難道沒注意,年初一窩蜂排出流水席般的約翰.史特勞斯音樂會,已經成為盲目而泛濫的流行?相形之下,NSO逆勢推出的兩場音樂會,選題別出心裁,曲目可見功底,是最不容錯過的上選。其中簡文彬指揮馬勒四號交響曲和管絃樂歌曲選,來自上海的王凱蔚在上次《大地之歌》中展現雄厚的實力,聽他演唱非常享受。吳青是本土新生代女高音,歌喉清亮優美,但是否能勝任大編制管絃樂獨唱,則待現場分曉。另一場匈牙利揚琴炫技之夜亦由簡文彬指揮,帶來台灣首度呈現的東歐風情,值得期待。 八十歲元老級鋼琴家史蘭倩絲卡,即將舉辦獨奏和協奏曲音樂會,一口氣彈奏三部經典協奏曲(李斯特一號、蕭邦二號、柴科夫斯基一號),註定將成為樂壇傳奇!親自接觸或求教過諸如許納貝、柯爾托、霍夫曼、拉赫曼尼諾夫等傳奇大師的她,相當於活的世界文物寶藏,或許不必期待演出完美,但親賞其風格、詮釋,是鋼琴愛好者難得的機會。 短小精幹的台灣小提琴家曾耿元,擁有精練的技巧與咄咄逼人的氣勢,是國內最值一賞的音樂家之一。這次獨奏會除排出貝多芬、法朗克的經典奏鳴曲外,還有一些罕見曲目如密爾斯坦改編的炫技級小品,讓超技派的曾耿元可以大展身手。

    文字|楊忠衡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卡普蘭「規規矩矩」地打著拍子,令人聯想起國小階段站在升旗台上指揮全校學生唱國歌的生硬手勢。
    音樂

    意志的挑戰與勝利

    儘管卡普蘭的指揮手勢如此地拘謹、簡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的表現卻相當出色;縱使他少作提示,樂團依然「自發」地奏出優美、協和的樂音。而林克昌的表現,更是讓數年來在台灣始終風風雨雨、評價不一的他一吐冤氣。

    文字|呂懿德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世界音樂的政治及文化性格,從一開始與會者為了「如何定義世界音樂」而激辯就可窺得一二。
    座談會

    一個「世界」,各自表述「音樂」?

    世界音樂所指涉的異國情調,是不是仍然帶著偏狹的政治態度?唱片工業的操作對於音樂的傳播是正數還是負數?世界音樂仍然在玩傳統/創新的老把戲嗎? 一場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所策畫的研討會,邀來歐洲及台灣的世界音樂節策展人、媒體工作者、唱片業者展開對話,席間各種「聲響」並陳,有和諧的高音,也有激烈的異聲,在在展現世界音樂追求「差異」的核心槪念。

    文字|林秀靜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此次世紀末「國樂交響化」研討會,光論文發表暨評論人就有六十一位,聲勢浩大居歷年之冠。
    研討會

    今之國樂,爲歷史終結?

    國樂交響化的爭議從彼岸划過台灣,近半世紀以來沒有共識與結論似乎是歷年來唯一的「共識」。然而在這種末世氛圍的光景中,我們其實可以很清晰地感覺一股「為過去歷史總結(終結?)」的感傷氣氛正在形成。而國樂界此次大規模的團聚,從議題設定、所邀來的講員及評論人規模,儼然就有這樣為世紀末華人地區國樂交響化的爭論,留下歷史性詮釋的意義。

    文字|黃俊銘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中20號倉庫駐站藝術工作者遴選開始受理申請 行政院文建會主辦,以當代藝術為主要發展方向,也是國內首例公辦民營的藝術村20號倉庫「第六屆駐站藝術工作者遴選」,即日起開始接受申請,三月十八日截止收件。 20號倉庫從成立到現在已經有五年的時間,共有三個表演團隊,四十一位視覺藝術家及團體駐站。其中已有九位藝術家出國專攻碩博士,還有近二十位參加國際駐村交流計畫,另外兩個表演團隊今年都入選為文建會演藝扶植團隊。 第六屆藝術家駐站創作期自二○○五年五月一日起至二○○六年四月三十日止,為期一年,共取八名。歡迎在全國境內從事視覺藝術創作或跨領域之個人或團體踴躍送件申請。可電洽04-22209972或上網http://www.stock20.com.tw。(田國平) 《推銷員之死》劇作家亞瑟‧米勒辭世 以經典劇作《推銷員之死》在美國文學及戲劇界樹立不朽地位、曾與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結婚五年又離婚的劇作家亞瑟.米勒,二月十一日在康乃狄克州家中因心臟衰竭辭世,享年九十歲。 出生於一九一五年的亞瑟.米勒,曾在一九四九年以六週的時間寫下《推銷員之死》,拿下普立茲獎與三座東尼獎。一九五三年完成《熔爐》在百老匯上演,後來曾拍成電影《激情年代》,由丹尼爾‧戴路易斯與薇諾娜‧瑞德主演。(田國平) 表坊二十週年 老友回娘家 一 九八五年三月一日,表坊的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北市南海路國立藝術館首演,由賴聲川導演,李立群、李國修演出。二十年後,表演工作坊再以相聲 劇,慶祝二十歲「轉大人」。三月一日生日當天,表坊特別加演《這一夜,Women說相聲》,邀請二十年來曾經合作的幕前幕後工作夥伴「回娘家」。 二十週年的慶祝活動,五月份的《如夢之夢》是重頭戲,隨之將在兩廳院文化藝廊展出歷年演出海報、戲服道具等。至於網路票選的經典劇目《暗戀桃花源》,表坊經理謝明昌表示,預計將在明年推出。(廖俊逞) 樂賞出版社開張</strong

    文字|廖俊逞、田國平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音樂時代》雜誌是在電視頻道開放後,率先嚐試「有聲化」的刊物。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線」嘗試,「無線」遠景 開發廣播、電視新媒介

    隨著資訊解嚴、媒體開放後,電子媒體在近二年有著突破性發展。在電傳視訊上,系統、頻道經營者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加上走出地下的第四台、傳統的三家電視台和即將成立的第四家無線電視台,將傳訊市場炒得熱鬧滾滾;而在廣播頻道上亦不遑多讓,在原為軍方列管頻道一一釋出後,新電台紛紛進駐,呈百家鳴放之姿。而在這一波電子熱中,向來處於被動地位的古典音樂終在各項有利條件下進場操作,使得向來單純的古典音樂呈現型態,起了革命性變化。

    文字|錢麗安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活動看版

    蕭士塔高維奇的管弦樂世界

    儘管外在環境、觀察者不斷更替,蕭士塔高維奇的作品卻像百年神木一樣,歷經改朝換代,依然吐芽常新。

    文字|楊忠衡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 各路英雄齊聚一堂,為「紙上演出」尋找更開闊的舞台。
    座談會

    賠錢生意大家做? 表演藝術類雜誌座談會

    表演節目的舞台愈來愈多,動態演出也日益頻繁,然而紙上的文字與圖像演出──雜誌出版業,究竟在舞台上、下吸引了多少聚光燈的焦點?《表演藝術》雜誌創刊迄今已三年,在這三年的回顧中,我們邀集同業舉辦座談會,分享各刊創刊理念與經營模式,希望大家能邁入更有前景的新年度。

    文字|錢麗年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