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日君再來》由楊忠衡(右)與李哲藝(左)聯手打造。(林韶安 攝)
企畫特輯 Special

婉約歌聲相伴 說當年的新北女性故事

鄧麗君經典歌曲音樂劇《何日君再來》

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與作曲家李哲藝聯手打造的《何日君再來》音樂劇,從劇名就知道與一代歌后鄧麗君有關,但不是述說她的生平,而是透過她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述說在台灣經濟起飛前的七○年代,三位住在新北市的勞動女性的故事。在那個庶民普遍並不富裕的時代,文藝片給大家情愛歸屬的幻想投射,鄧麗君則讓大家有實踐夢想的勇氣與自信,楊忠衡表示,「這齣戲要獻給那個曾經有夢的金色年代。」

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與作曲家李哲藝聯手打造的《何日君再來》音樂劇,從劇名就知道與一代歌后鄧麗君有關,但不是述說她的生平,而是透過她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述說在台灣經濟起飛前的七○年代,三位住在新北市的勞動女性的故事。在那個庶民普遍並不富裕的時代,文藝片給大家情愛歸屬的幻想投射,鄧麗君則讓大家有實踐夢想的勇氣與自信,楊忠衡表示,「這齣戲要獻給那個曾經有夢的金色年代。」

2018新北市原創音樂劇節

《何日君再來》鄧麗君經典歌曲音樂劇

9/7~8  19:30

9/8~9  14:30

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INFO  03-3272345轉12570

即將於今秋九月在新北市原創音樂劇節演出的《何日君再來》,是廣藝基金會受新北市文化局委託邀請製作,以華人地區最具代表象徵性的一代歌后鄧麗君歌曲貫穿全劇,故事聚焦七○年代的台灣,以三位為了打拼生活聚集在新北的勞動女性主角,從個人映照社會經濟及政治狀況的變遷,再現那段產業轉型造就經濟起飛的前夕,人人心中有首鄧麗君陪伴度過漫漫長夜的轉型世代風景。

透過她的歌  聚焦大時代的共同回憶

當東亞經濟狂飆之時,華人社群最廣為人知的藝人便是鄧麗君,她的歌餵養幼龍長成精壯結實的小龍,讓小龍有底氣自稱為群龍之首。其實,《何日君再來》原唱並非鄧麗君,國民黨初領台灣時,曾因曲名諧音「賀日軍再來」而被長期列為禁歌,海峽對岸的共產黨則認為「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的歌詞帶有半封建殖民的墮落生活意味而封殺此曲。兩黨不明說,但有志一同地把這首歌埋藏起來,卻在日後被鄧麗君傳唱成千古名曲。也許因為詞句符合大時代被迫接受悲歡離合的庶民心理,也許鄧麗君歌聲穿透力實在太強,溫柔婉約的清甜嗓音包覆著她不畏圓夢的執著勇氣,不只金馬前線拿她的歌作為向對岸大聲播送的心戰勸降曲目,甚至如今仍可在東南亞某個窮鄉僻野的工廠聞聽歌后低迴吟唱,鄧麗君成了大時代下華人社群難以抹滅的共同回憶。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是《何日君再來》音樂劇幕後最大推手,自認個性念舊的他,對保存歷史文化有獨到的堅持信念,從李泰祥、張雨生到鄧麗君,期待透過演出讓歌曲再次重生。楊忠衡邀請老班底李哲藝擔綱作曲,兩人同是聽鄧麗君長大的五年級生,都執迷於歷史的重新挖掘並賦予不同的詮釋觀點。

起初,受鄧麗君的三哥委託,李哲藝以鄧麗君為靈感寫就《金色年代台灣夢》小提琴協奏曲,後因楊忠衡於基隆製作《舊情綿綿》音樂劇票房口碑皆佳,遂生為每座城鎮量身打造專場音樂劇的計畫;碰巧新北市邀約團隊創作音樂劇,兩人想起鄧麗君出生、成長到埋葬皆在新北市,以她為題似乎是最佳選擇,「小時候我不相信『大陸有老鄧,台灣有小鄧』這句話,想說大概是台灣人自我安慰的藉口,但我日後去中國一提到鄧麗君,大家紛紛說起跟鄧麗君相關的回憶,我才驚覺她的形象早已凝固在那,不可動搖。」

楊忠衡將此戲時代背景設定在七○年代,也不以直述的人物傳記形式演繹鄧麗君生平,而是透過幾位女性主角的觀點去看當時的台灣,「鄧麗君有太多可以討論了。她外表溫婉但內心強悍,年紀很輕就出來打拼扛家計,她心中歸屬的祖國矛盾認同……」楊忠衡說,「從文史資料可以發現她是個很有戲的人,但這戲也許得留給下個世代的人去做;我們這時代離她還太近,許多她的家人也仍在世,藉由她作為觀察社會的入口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

找到新角度詮釋經典  也要與新北在地結合

此作首要的挑戰,便是鄧麗君歌曲頗高的同質性,如何在顧及原曲特色的前提下滿足故事劇情需求,是音樂設計最大的功課。李哲藝表示鄧麗君曲風縱然多變,但真能縈繞聽眾心頭久久不去的幾首名曲同質性都相當高,「一齣戲必須具備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不能從頭到尾都是溫柔婉約,但許多觀眾進場也許就是想聽鄧麗君的原曲重現,如何結合時代特質與鄧麗君的突出歌藝,讓《小城故事》、《彩雲飛》這些單純唯美又浪漫的曲子,在不失原曲的韻味下,又能符合劇情與角色的需求,是我們最大的挑戰。」李哲藝認為不只娛樂產業,軍事、政治甚至經濟變革都能找到鄧麗君些許影響,這是軟性音樂才能達到的強大文化力量,也給了他創作之外的歷史使命,為台灣人創作更多彼此連結及共鳴的文化資本。

另外,既受新北市委託創作,楊忠衡則希望劇情背負著敘事與論述的職責,呈現新北作為「環形城市」的特殊時代故事,「我認為不但要找到新的角度去詮釋鄧麗君的音樂,故事本身更要能傳遞出訊息,必須和新北的主題密切相關。」楊忠衡認為,鄧麗君精采的一生是華人社群非常重要的文化IP,是可以長久運用及留存的創作資產,「這部作品另一個企圖是,也許當今的年輕人對鄧麗君沒有特別的感覺,但透過這齣戲能連結到自己的父母甚至爺奶輩,慢慢了解過去曾發生的事,這也是相當重要的文化傳承。」

新北市幅員遼闊,作為台北市的外圍環繞地區而快速發展成今日的環狀城市樣貌。台灣各地的人來台北市工作,原住民、新住民、客家或閩南、外省或本省,講著不同語言的各個族群則聚集在這北達萬里南至烏來的臺北縣。楊忠衡成長在屏東鄉間,年少時許多同鄉北上當裁縫或幫傭,每逢假日手拉手上戲院看文藝片,配樂也許是《何日君再來》,也許是《小城故事》,是鄧麗君的歌曲把大家串在一起。」楊忠衡回憶經濟起飛之前庶民普遍並不富裕的七○時代,文藝片給大家情愛歸屬的幻想投射,鄧麗君則讓大家有實踐夢想的勇氣與自信,「無論民間或勞軍晚會,鄧麗君都肩負那個時代的夢想象徵。在那個從貧困過渡到富裕的年代,在那個有點保守含蓄的年代,夢想反而特別明亮,就像鄧麗君的歌聲一樣。」楊忠衡表示,「這齣戲要獻給那個曾經有夢的金色年代。」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