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幕第三場〈人民的力量〉這段表演令人感動,反而讓人忽略了這個場景「應該」有的反諷(大風音樂劇場 提供)
戲劇

青春不老、永恆不死?!

評大風音樂劇場《世紀回眸─宋美齡》

舞台設計利用軌道排列組合的「珠簾」景片,切割空間,搭配大量投影的紀錄影片,為本劇提供相當重要的背景資訊,以及解讀舞台畫面的參考。不過,這樣如同戲曲表演般呈現直觀的寫意舞台,卻與許多模擬與再現史實事件的場景質調──或是為了觸動群體記憶──扞格不入。

舞台設計利用軌道排列組合的「珠簾」景片,切割空間,搭配大量投影的紀錄影片,為本劇提供相當重要的背景資訊,以及解讀舞台畫面的參考。不過,這樣如同戲曲表演般呈現直觀的寫意舞台,卻與許多模擬與再現史實事件的場景質調──或是為了觸動群體記憶──扞格不入。

大風音樂劇場《世紀回眸─宋美齡》

2006/12/29  台北國父紀念館

「為什麼要做《宋美齡》這齣戲?」這是我從進入劇場之前、看完戲之後,不斷反覆揣思的一個問題。

當我們從自己的本位主義和價值觀來「裁斷」別人應該如何如何、我們可以怎麼「博愛」的時候,除了可能有「簡化與逃避」問題的嫌疑,更有「自我催眠」般這種病態的危機。政治如此,創作也是;政治人物不會反省不稀奇,創作者不能捫心自問「問題」是什麼的話……難道只是為了餬口飯跟賣張票錢而已嗎?

「中華民國近代簡史」的歌唱劇演出

因此,我情願選擇相信《宋》劇的創作者──特別是編劇楊忠衡,創作這齣戲純粹是出於一股天真浪漫的創作衝動而已。至少,他敢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寫就《宋美齡》這齣音樂劇,這齣「看不見」宋美齡、卻像極是一部「中華民國近代簡史」的歌唱劇演出。

因為是音樂劇,我無法嚴苛要求每段唱曲之間的戲劇情節,必須有所銜接;這樣處處「興之所至」的轉場(例如從第一幕第七場與第八場之間),使我必須拋開「看戲」的期待,將每個唱段當成演唱會歌曲排班般來看待。持平而論,本劇歌者的唱功水準不僅堪稱一流,而且卡司整齊,在所謂古典訓練和音樂劇表演之間,彼此實力似乎逐漸在融合平衡──但是他們的歌聲,仍然不算具有活躍生動的表演性。

舞台設計利用軌道排列組合的「珠簾」景片,切割空間,搭配大量投影的紀錄影片,為本劇提供相當重要的背景資訊,以及解讀舞台畫面的參考。不過,這樣如同戲曲表演般呈現直觀的寫意舞台,卻與許多模擬與再現史實事件的場景質調──或是為了觸動群體記憶──扞格不入;換句話說,這類空間的確適合角色自述表白,或是獨唱言情等等「特寫式」的場面,卻因而犧牲了戲劇事件的呈現,諸如婚禮與西安事變等等。許多舞台上沒有陳述的歷史細節,或許可以說編導創作者「取巧」地透過觀眾集體記憶,得以彌補或自行補充。這樣有意無意的安排,到了最後幾段場景諸如〈依戀家園〉等等,幾乎讓觀眾不約而同地回到當年「失去蔣公」的悲痛記憶,進而引發情感共鳴。

在舞台消失上消失的女性觀點

我比較不同。反而是第二幕第三場〈人民的力量〉這段表演,由飾演紅衛兵的演員,先走入觀眾席間,攤開事先安排的一片巨幅紅布,從前排觀眾席頭頂覆蓋而過,搭配著高昂的〈東方紅〉歌曲,刺激了我莫名的感動;我盯著眼前的視覺畫面,忽略了這個場景「應該」有的反諷。

若打動了我的是毛澤東的歌曲,有「問題」的會不會應該是我?

全劇一開場,舞台上曾有一位坐著輪椅的老夫人,以背對觀眾的台位,安詳地看著舞台上的搬演,但到了第二、三場蔣介石這個角色登場之後,這位老夫人所代表的女性觀點,便如同歷史呈現的一樣,在舞台消失。或許正因如此,也難怪這個「宋美齡」的角色,得以在接近劇終前的老年,輕易而直接地化身為〈我將再起〉的精神象徵(政治性、民族主義的符號),從此青春不變、永恆不死了,不是嗎?

 

文字|傅裕惠 劇場導演、劇評人、台大戲劇系兼任講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