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中國「中演院線」一行共十六人,來台參與由廣藝基金會規劃的「藝遊兩岸」考察團,藉以觀摩學習台灣文化軟實力。透過深度的交流,主辦單位廣藝基金會希望能讓兩岸劇場的營運專業落差拉近,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許多台灣表演團隊近年也陸續到中國巡迴演出,雖然少了語言隔閡,但在劇場工作中各技術層面、專業水平,甚至於工作態度,兩岸仍有著很大的落差。「幫助對岸的同時,也是在幫助台灣,最終目的,是讓台灣的團隊能夠順利登陸。」
挾著雄厚的國家總體經濟力量,中國近年文化硬體建設步伐快速,推波助瀾了市場規模的漸趨龐大。根據統計,光是二○一○至二○一三年,中國將建四十家左右大劇院,總投資規模預計在三百廿億元(人民幣)以上,平均每年要建成十家大劇院。面對表演場館的蓄勢待發,劇場管理和節目企畫人才的需求也就相對強烈,軟體如何追上硬體,成了中國表藝市場面臨的重要課題。
兩週走過北中南 與台灣表藝界深度交流
去年十一月,中國「中演院線」一行共十六人,來台參與由廣藝基金會規劃的「藝遊兩岸」考察團,藉以觀摩學習台灣文化軟實力。兩週的行程,走訪了全台北、中、南,包含兩廳院、新舞臺、雲門舞集、衛武營等十六個場館、藝文單位。十三場專業的座談課程,講師與會談對象包括:朱宗慶、林懷民等多位台灣藝文界重量級人士。課程主題從城市美學、文創園區行銷、藝術場館定位發展、到台灣音樂劇的創新。
中演院線是中國劇場院線的兩大集團之一(另一為保利院線),隸屬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旗下公司,包括廣州大劇院、上海大寧劇院、甘肅大劇院、青海大劇院、閩南大劇院和山東省會大劇院等六家直營劇院和卅六家加盟夥伴。所謂「院線」,概念如台灣所說的「連鎖」,藉由直營、合作、加盟等方式,實現經營、管理、規畫與服務的一體化。如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劇院經營模式,就是為了因應各地劇院林立,卻無適當人才可營運管理的窘況。
台灣劇院的規模和設備,雖然不比中國,卻已累積近卅年的營運經驗。現階段中國表藝市場發展的階段,台灣也曾努力走過。以兩廳院為例,自從廿六年前落成,就積極從培養專業劇場工作人士、觀眾、推廣教育多方進行,成就了今日國內專業的藝術行政人才與機制相互支援;中國在興建劇院的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培養觀眾進劇場習慣、觀眾買票看節目,與專業劇場經營管理者養成等相關配套。
認知落差待拉近 幫助對岸也是幫助台灣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認為,中演院線以合作結盟的概念,對於中國個別的場館在經營管理上,是非常需要的。楊忠衡強調,許多台灣表演團隊近年也陸續到中國巡迴演出,雖然少了語言隔閡,但在劇場工作中各技術層面、專業水平,甚至於工作態度,兩岸仍有著很大的落差。「幫助對岸的同時,也是在幫助台灣,最終目的,是讓台灣的團隊能夠順利登陸。例如,過去兩岸進行交流時,由於雙方對劇場管理認知有落差,常帶給團隊不便,唯有讓對方了解專業劇場的運作,才能有效地排除障礙。」
由於長期以來,兩岸劇場欠缺接軌機制,台灣表演團隊對中國市場普遍有興趣,但抱持觀望態度。廣藝基金會駐北京辦公室代表徐昭宇指出,院線或聯盟的好處在於資源共用、資訊聯通,節省人力物力的成本,然而它以商業體系運作,場地租金是台灣的兩、三倍,除非是大型、精品製作,一般製作很難打入。
期能透明對話 走向健全的表藝市場
目前,台灣表演團隊進軍中國多是單打獨鬥,少見長期以中國為據點,尤其是制度差異,仍待克服,例如嚴格的審批制度,就令台灣劇場工作者頭疼。徐昭宇說,廣藝基金會希望能建構兩岸交流平台,脫離過去孤軍奮戰的處境,集結台灣表藝團隊的力量,藉由公開透明的對話機制,未來走向健全的市場時代。例如「第一屆兩岸三地青年戲劇節」,就是第一波的嘗試,希望在這樣摸索的路徑之中,找到可以持續運作,並對未來發展可行的模式。
看見差異 增進認同
為期二週的「藝遊兩岸」考察行程,讓中演院線成員,來自中國各省劇院高階管理人員,看見兩岸文化藝術發展的差異。尤其台灣劇場工作者對於藝術的尊重及態度與觀念上的創新,讓人印象深刻。
中演院線品牌戰略中心副總監郝志表示:「兩岸在文化和藝術發展上,理念及現狀發展在成熟度的不同。目前大陸的文化改革正在經歷摸索的過程,而此行深刻的體驗到台灣在表演藝術方面,受到了國家給予極大的支持。印象最深的是參訪兩廳院,對於整個團隊在操作的細節上,是令團員值得學習與驚豔的地方。」
中演票務副總經理侯昱華認為,發自內心的推動,構成很好的藝文生態環境。「大陸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在推行,但台灣卻是由下而上的需求推動整體的文化藝術發展。從台灣看到了尊重市場需求、養成自由及寬鬆的空間,最終還是需要上下良好的互動。」
中演院線辦公室副主任李悅則驚豔於台灣藝術的發展:「台灣整體環境,願意扶植為藝術而生、對藝術有想法的年輕人;藝響空間、文創園區體現了整體追求精神文化的建設。而從演出方面的人才培養來說,在大陸是沒有專業的課程可以培育劇場管理的人才,這點是大陸可以學習看齊,如何從基層上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甘肅大劇院營銷策劃部副經理李皓潔說:「在大陸、人是幹一行愛一行;但在台灣、人是愛一行幹一行。這次學習到很多態度方面的問題,來台灣前想的是要如何可以賺錢、場館想的是要如何把票賣出去。但台灣行之後的感受卻是挑戰之前的所有想法,學習到從新的態度新的視角,進而感受每一項專業的細節並且徹底執行。」(廖俊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