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劇本

相關文章 12 篇
  • 練物闢

    劇本

    讓我們從編劇、導演的位置再往前一步,當劇本落實在演員本身時,也需要將劇本記錄在身體的副本裡面,有些人用腦袋背台詞,有些人不習慣台詞用背的,就用動作讓身體來記憶。

    文字|張輯米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千金難尋「劇作家」

    「一齣戲滿分是一百分,如果導演選對了一個好劇本,他就先得了八十分」十年前賴聲川如是說。「當然,我必須承認,一個好的劇作家比一個好導演難求」在本期的訪問中,李國修亦如是說。而國際電影導演李安同樣表示,讓他決定拍張愛玲的《色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劇本」,而且他認為不論是在台灣或是中國拍片,所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好劇本難求,專業編劇難尋」。甚至連對岸的中國女星鞏俐也說:「我覺得現在中國不缺好導演,只是缺好劇本」,而導演張藝謀則無奈地認為「如今全世界都沒有好劇本」。 「劇本」這門用語言堆砌而成的文字藝術,在劇場、電影甚至是電視的產業中,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而在西方的文學傳承裡,更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可是在廿一世紀的今日,它似乎卻是千金難求。而「劇作家」這個崇高、孤獨並且又時常被觀眾忽略的工作者,在台灣的劇場界更是變成頻臨絕種的稀有生物。見到許多抱著夢想踏入編劇這行的新生代,眼高手低的他們雖不畏虎,可是卻往往耐不住寂寞,或是不甘於自己的創作被製作人晾在一旁、被導演修本的無助,往往經歷一兩次折難之後就打退堂鼓。而為了三餐溫飽不得不擁抱「非自願性創作」的編劇呢,卻又常發現自己陷入藝術與通俗的兩難之中,無法兼顧,而與藝術創作漸行漸遠,逐漸淡忘了「劇作家」應有的創作使命與態度。 於是,本刊藉著在台灣堅持「只」當編劇的劇作家紀蔚然的新作《瘋狂年代》的開演前夕,特別企畫了「在瘋狂年代尋找台灣劇作家」專題,其中除了帶領讀者了解紀蔚然編劇的理念之外,也請他一談對台灣劇場編劇生態的看法。而編、導、演、教全方位的李國修,則從創作者的角度切入,探討台灣好劇作為何缺乏,以及編劇人才的養成問題。此外,還有從劇場轉戰影視圈的兩位知名編劇吳洛纓與徐譽庭,會告訴您如何以編劇的專業,踏足影視圈。詩人及劇場導演鴻鴻,還將從當代歐美的範例劇作選評中,解讀當前的國外劇作家所關注的議題。最後,本刊還特別尋訪了幾位以各種方式出發、正專注於編劇工作的新生代,讓讀者一窺「台灣劇作家」群像。

    文字|黎家齊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觀衆進劇場時,不妨比較演員的表演方式是偏向寫實主義或抒情風格,並細細體味其中差異。圖為美國莎士比亞劇團《哈姆雷特》。
    焦點

    不完全莎劇導覽手冊

    平心而論,欣賞原文的莎劇演出並不容易。對外國人來說,莎翁的語言像一堵牆,阻絶許多人進一步窺其堂奧,殊為可惜。我們在走進劇場欣賞莎劇前,若能先做功課閱讀劇本,看戲時即使不用逐句聽懂台詞,也會在視覺效果、舞台佈景、服裝音樂之外,獲得更深的認識與樂趣。

    文字|蘇威任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演員的庫藏記憶

    二十年,「春去春又回」?

    所以不管是數十載地去演電視劇,還是一代人一代人的去看電視劇,電視劇不管是多麼地屬於大眾文化,但是匆忙的歲月,觀眾的接觸有限,精神有限,空間有限,目標也變得有限,所有從事生產電視劇的人們,卻早已產生了精力極限,媽呀!!誰想看誰看,誰想說誰說吧!!電視劇就是來點綴的。

    文字|李立群
    第183期 / 2008年03月號
  • 臺北故事劇場的《花季未了》有了演技派女演員蕭艾(左)坐鎭,劇團便能針對角色的質感來選擇演員。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表達與生存間尋找平衡點

    創作是爲了表達,重點在創作者所思所想;行銷關乎劇團生存,重點在觀衆之所欲。兩者之間未必對立,但總是會見到微妙的拉扯互動、時合時分,各劇團在此中如何求取自我安適的平衡點,同時考驗著創作者與行銷者的智慧,讓我們來看看,國內這些大型劇團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文字|傅裕惠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收集眼淚》利用大型魚缸做爲象徵主題的裝置,再搭配編舞者對舞蹈空間的安排,構築出舞蹈的另一種風景。
    舞蹈

    跳出眼淚跳出窠臼

    這群受過學院派肢體訓練的編舞者們,在《收集眼淚》裡試圖將老方法和自身體會出的新意融合,雖然對議題的探討不夠深刻,卻能夠迎合新世代觀衆的口味,整場表演多元而好看。

    文字|王凌莉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莎拉.肯恩的劇作常寫出難以演出的情節,考驗演出者的創意。圖為歐斯特麥耶導演,在2009/10季度演出的《飢渴》Grave。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們不能再糟蹋戲劇了!

    當代劇作家之絕地逢生

    劇本不再是聖物,不再是目的,但是,至少它還可以作為一個出發點。當代劇作家們──我是指那些傑出的──無不意識到語言和劇場表演之間的張力,他們從不寫滿,不然就是寫得太滿,好讓人難以招架。前者的極端是只寫意念,劇情動作留給演出者傷腦筋;後者的極端則是寫出難以演出的情節,激發演出者不得不以創意應對。

    文字|鴻鴻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賴聲川:劇場》作品集一套共四册、十六個劇本。
    表演書房

    讓書市更「戲劇」

    在台灣,戲劇/劇場類書籍出版的質與量遲遲無法提昇,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業者的市場考量,由於這類出版品一直被認爲是「賠錢貨」,所以四册、十六個劇本、總頁數超過一千六百頁的《賴聲川:劇場》,無疑是備受矚目的。

    文字|于善祿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由麥克林所飾的夏洛克,一手持刀,一手持秤。其它角色所着衣飾皆為當時倫敦的流行衣服,與劇作威尼斯背景無關。
    劇場思考

    大幻影 「忠於原著」的演戲觀

    看一齣戲時,我們經常聽到演出是否「忠於原著劇本」的爭論。到底「忠於原著」代表着表演者的誠心誠意,還是其缺乏創作力的護身符?我們該不該忠於原著?有沒有辦法忠於原著?到底什麼叫「忠於原著」?本文爲我們做一根本觀念的釐淸。

    文字|楊莉莉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 劇作為表演提供詩化的空間,使技巧化的表演轉變成一種情緒。(《夏王悲歌》)
    戲曲現代化研討會

    劇本為戲曲表演提供什麼

    詩化的空間、詩化的情緒和情緒的節奏為戲曲提供表演的基礎。

    文字|康志勇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戲劇有必要自我放逐於文學之外嗎?

    追求純粹戲劇的演出效果自然無可厚非,但立意拋棄供人閱讀的價値,怕只會使戲劇越來越遠離了文學的一切可貴質素。

    文字|馬森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 《白蛇傳》中的變臉「鐃缽」。
    回想與回響 Echo

    貌合神離的劇本與表演 從川劇《白蛇傳》說起

    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中,從來不曾獨立或特別強調劇場中的某種元素;西方劇場所揭櫫的各種革命,如「作家劇場」、「導演劇場」、「演員劇場」等,從未在中國傳統劇場中出現。然而,傳統戲曲中以演員爲主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有意識的強調,毋寧說是一種特殊的畸形成就。

    文字|劉慧芬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