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管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現代劇院蜂擁而起 蓬勃亂局中愈趨專業
中國目前有大小新舊不一的近兩千兩百個劇場撐起整個演藝市場,這些專業劇場絕大部分屬於政府所有,也視劇場為公共文化設施,但遊戲規則不一樣。因二○一一年至一五年的「十二五」中定文化大發展為主調,推波助瀾,各地政府為求政績,大劇院的興建只能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中國劇場業態的特質是大、亂、變化快、進步快,這幾年隨著現代大型劇院的陸續建成使用及與國際接觸愈來愈密切,劇場管理走向專業化是可預期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世代掌舵 撐起無限風光
台灣觀眾對法國劇場導演的認識,多聚焦於作品曾訪台演出的莫虛金、彼得.布魯克,或在歌劇、電影等領域都享盛名的巴提斯.薛侯。但在這些大師之後,法國中生代導演早已成其氣候,他們多在卅歲左右就展露頭角,接掌經營國家級劇院,經多年歷練,成為法國劇壇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曾訪台演出《小刀小姐》的歐利維耶.畢,還有即將帶著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另外更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等。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隨著歌劇院的開始去改變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的任務已經啟動!繼「沙龍講座音樂會聽見以後」系列,國家歌劇院又將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地點不限於台中,也擴及彰化、南投等地,頗有拉進城鄉藝文距離的企圖心。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王文儀表示,她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
柏林
《劇場今日》票選 HAU劇場獲「年度劇場」殊榮
由德國知名劇場雜誌《劇場今日》邀請多位德語劇場劇評人進行的年度評選,日前出爐,柏林的HAU劇場獲「年度劇場」殊榮,也為甫卸任的藝術總監李林塔爾的成績單畫下完美句點。另尼可拉斯.史戴曼執導的劇場馬拉松製作《浮士德I+II》,則榮獲「年度演出」、「年度戲劇顧問」與「年度演員」三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催生創作 並打開世界之門
一個座位數八百席的劇院,如何成為年產廿多部新製作、並將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已經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師的故事》與《椅子》三齣製作帶來台灣的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在這次參與臺北藝術節演出期間,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洛桑劇院如何讓一個製作從無到有、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如何尋找共製夥伴、又如何將製作向世界推銷出去
-
紐約
大都會歌劇院經理葛伯 出手干涉媒體引人貲議
公關出身的大都會歌劇院經理葛伯,近來因為干涉美國最重要的古典音樂雜誌《歌劇新聞》的評論文章,而備受批評,後來雖因眾怒難犯而收回成命,但葛伯干涉媒體自主的事件這次也並非首例。
-
幕後群像
閉館八月重新開幕 「新舞臺」哪兒不同?
新舞臺是台北市重要的表演藝術展演據點。去年底開始,為了「長高、長大、保持年輕」,閉館八個月,進行內部大幅度的翻修、更新。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八月中旬踏進新舞臺,或許看不出哪裡不同;然而,「在大幕升起後的舞台上,我們希望所有藝術團隊都能感覺到,新舞臺比以前好用。」資深舞台監督魏鍇這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位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心聲
文化部的眼裡要看得見前人、今人和後人
飛人集社劇團藝術總監 石佩玉:可以廣建小劇場,為在地表演藝術扎根嗎? 最近,劇團主動安排了一趟台灣巡迴演出。計畫規劃了將近一年,行政人員打電話至各地縣市中心尋找兩百人席次以下的場地。全台灣打一輪,好不容易找到六個。原來,台灣的小型場地居然這麼稀少。每一個縣市都有一座上千人座位席的文化中心,卻沒有兩百人座位席的小型實驗劇場。 聽說,大團隊到文化中心演出時都可以票房全滿,這表示藝文推廣的確開始在各地開花結果。但是,這畢竟是外地來的演出,不是在地人的創作,小型展演空間就是用來鼓勵在地創作的。試想,如果當地藝術家或深具潛力的創作者希望作品發表,誰有辦法可以隨便花大錢上大舞台?他要如何「練習」更完整表達在地文化?於是只好遠赴他鄉如台北或美國或歐洲,於是文化出走。 文化來自在地生活提煉,表演藝術則是文化的結晶,而小型演出空間更是孕育在地創作的搖籃,只可惜現況是,被官員以「觀眾人數太少效益太低」而一筆刪除,甚至讓民間苦撐的小型空間自生自滅。 文化部,有可能從中央角度於各地興建空間,深度培養文化,做「在地表演藝術扎根」的動作嗎? 劇場工作者、花蓮冉而山劇場核心團員 吳思鋒: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 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如果預算不能透過有效、透明的機制,找到適當的人、適當的活動模式讓它發揮作用,文化環境的孕育仍然遙遙無期。例如我所居住的花蓮,地方政府依然以興蓋硬體為主要的方向,卻忘了軟體才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過去以來,文化局雖然利用既有館舍,協助地方團體舉辦展演,卻忽略行政、策展、創作等面向的人才培育舉措,乃至進行各種交流,以及補助、行政制度未加完善,使用者付費的習慣亦未於地方被推廣,只是將每年展演次數的增加便宜行事地與文化環境的累進劃上等號,凡此種種皆對藝文團體在地發展形成不夠友善的環境,反而導致本來就極度缺乏藝術行政人員、製作機制的地方藝文團體處處掣肘。 經費並不能夠療癒這些積習已久的病
-
專欄 Columns
誰來決定劇場建築形式與設施內容?
很多國家,都是歷經了許多建築劇場的風景,終於認清劇場是用來作演出、觀賞表演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是為了這項目的而服務。難怪當今有國際一流建築師,在完成一座美好劇場或音樂廳的時候,會說技術劇場專業諮詢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