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劇場管理

相關文章 11 篇
  • 以Slave Play成為百老匯話題人物的劇作家哈里斯,對在演出中回應蕾哈娜簡訊一事,表示不該以「白人」劇場慣例來約束他想要吸引的新觀眾。
    紐約

    當表演遇上手機 難分難解的愛恨糾葛

    在全場專注看著台上表演時,忽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勢必讓觀眾感到憤怒甚至抓狂,但在這個手機可以傳訊息、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時代,表演者、表演場館對手機可說是又愛又恨,它可能是干擾演出的罪犯,卻也可能是召喚新觀眾的推手,美國甚至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讓有心親近音樂演出的人更容易進入音樂世界

    文字|謝朝宗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北京保利劇院,劇院、酒店、劇院管理公司三位一體的建築。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現代劇院蜂擁而起 蓬勃亂局中愈趨專業

    中國目前有大小新舊不一的近兩千兩百個劇場撐起整個演藝市場,這些專業劇場絕大部分屬於政府所有,也視劇場為公共文化設施,但遊戲規則不一樣。因二○一一年至一五年的「十二五」中定文化大發展為主調,推波助瀾,各地政府為求政績,大劇院的興建只能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中國劇場業態的特質是大、亂、變化快、進步快,這幾年隨著現代大型劇院的陸續建成使用及與國際接觸愈來愈密切,劇場管理走向專業化是可預期的。

    文字|徐昭宇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德摩西-莫塔執導尤涅斯柯的《犀牛》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世代掌舵 撐起無限風光 法國中生代導演概述

    台灣觀眾對法國劇場導演的認識,多聚焦於作品曾訪台演出的莫虛金、彼得.布魯克,或在歌劇、電影等領域都享盛名的巴提斯.薛侯。但在這些大師之後,法國中生代導演早已成其氣候,他們多在卅歲左右就展露頭角,接掌經營國家級劇院,經多年歷練,成為法國劇壇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曾訪台演出《小刀小姐》的歐利維耶.畢,還有即將帶著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另外更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等。

    文字|羅仕龍、法新社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臺中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王文儀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隨著歌劇院的開始去改變 訪臺中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準藝術總監王文儀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的任務已經啟動!繼「沙龍講座音樂會聽見以後」系列,國家歌劇院又將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地點不限於台中,也擴及彰化、南投等地,頗有拉進城鄉藝文距離的企圖心。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王文儀表示,她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

    文字|莫嵐蘭、許斌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在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集結亞太地區近百位人士於一堂。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柏林HAU劇場在廿一世紀的德語劇場,每年都交出令人驚喜的成績單。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今日》票選 HAU劇場獲「年度劇場」殊榮

    由德國知名劇場雜誌《劇場今日》邀請多位德語劇場劇評人進行的年度評選,日前出爐,柏林的HAU劇場獲「年度劇場」殊榮,也為甫卸任的藝術總監李林塔爾的成績單畫下完美句點。另尼可拉斯.史戴曼執導的劇場馬拉松製作《浮士德I+II》,則榮獲「年度演出」、「年度戲劇顧問」與「年度演員」三項。

    文字|陳思宏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催生創作 並打開世界之門

    一個座位數八百席的劇院,如何成為年產廿多部新製作、並將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已經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師的故事》與《椅子》三齣製作帶來台灣的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在這次參與臺北藝術節演出期間,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洛桑劇院如何讓一個製作從無到有、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如何尋找共製夥伴、又如何將製作向世界推銷出去

    文字|李惠美、王詩尹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誰來決定劇場建築形式與設施內容?

    很多國家,都是歷經了許多建築劇場的風景,終於認清劇場是用來作演出、觀賞表演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是為了這項目的而服務。難怪當今有國際一流建築師,在完成一座美好劇場或音樂廳的時候,會說技術劇場專業諮詢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字|聶光炎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大都會歌劇院的經理葛伯,作風相當強勢。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大都會歌劇院經理葛伯 出手干涉媒體引人貲議

    公關出身的大都會歌劇院經理葛伯,近來因為干涉美國最重要的古典音樂雜誌《歌劇新聞》的評論文章,而備受批評,後來雖因眾怒難犯而收回成命,但葛伯干涉媒體自主的事件這次也並非首例。

    文字|謝朝宗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石佩玉(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位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心聲

    文化部的眼裡要看得見前人、今人和後人

    飛人集社劇團藝術總監 石佩玉:可以廣建小劇場,為在地表演藝術扎根嗎? 最近,劇團主動安排了一趟台灣巡迴演出。計畫規劃了將近一年,行政人員打電話至各地縣市中心尋找兩百人席次以下的場地。全台灣打一輪,好不容易找到六個。原來,台灣的小型場地居然這麼稀少。每一個縣市都有一座上千人座位席的文化中心,卻沒有兩百人座位席的小型實驗劇場。 聽說,大團隊到文化中心演出時都可以票房全滿,這表示藝文推廣的確開始在各地開花結果。但是,這畢竟是外地來的演出,不是在地人的創作,小型展演空間就是用來鼓勵在地創作的。試想,如果當地藝術家或深具潛力的創作者希望作品發表,誰有辦法可以隨便花大錢上大舞台?他要如何「練習」更完整表達在地文化?於是只好遠赴他鄉如台北或美國或歐洲,於是文化出走。 文化來自在地生活提煉,表演藝術則是文化的結晶,而小型演出空間更是孕育在地創作的搖籃,只可惜現況是,被官員以「觀眾人數太少效益太低」而一筆刪除,甚至讓民間苦撐的小型空間自生自滅。 文化部,有可能從中央角度於各地興建空間,深度培養文化,做「在地表演藝術扎根」的動作嗎? 劇場工作者、花蓮冉而山劇場核心團員 吳思鋒: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 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如果預算不能透過有效、透明的機制,找到適當的人、適當的活動模式讓它發揮作用,文化環境的孕育仍然遙遙無期。例如我所居住的花蓮,地方政府依然以興蓋硬體為主要的方向,卻忘了軟體才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過去以來,文化局雖然利用既有館舍,協助地方團體舉辦展演,卻忽略行政、策展、創作等面向的人才培育舉措,乃至進行各種交流,以及補助、行政制度未加完善,使用者付費的習慣亦未於地方被推廣,只是將每年展演次數的增加便宜行事地與文化環境的累進劃上等號,凡此種種皆對藝文團體在地發展形成不夠友善的環境,反而導致本來就極度缺乏藝術行政人員、製作機制的地方藝文團體處處掣肘。 經費並不能夠療癒這些積習已久的病

    文字|周伶芝、李秋玫、鄒欣寧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魏鍇站在整修中的舞台上。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閉館八月重新開幕 「新舞臺」哪兒不同?

    新舞臺是台北市重要的表演藝術展演據點。去年底開始,為了「長高、長大、保持年輕」,閉館八個月,進行內部大幅度的翻修、更新。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八月中旬踏進新舞臺,或許看不出哪裡不同;然而,「在大幕升起後的舞台上,我們希望所有藝術團隊都能感覺到,新舞臺比以前好用。」資深舞台監督魏鍇這麼說。

    文字|朱安如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