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的任務已經啟動!繼「沙龍講座音樂會—聽見以後」系列,國家歌劇院又將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地點不限於台中,也擴及彰化、南投等地,頗有拉進城鄉藝文距離的企圖心。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王文儀表示,她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
二○一四年十一月廿三日,臺中國家歌劇院在馬英九總統,及時任臺中市長胡志強見證下落成啟用。國內外團體接力演出,明華園歌仔戲團成為歌劇院首檔表演團體;住在台中廿一年的英國藝術家薩巴卡瑪,規劃「歌劇院光影藝術節」,活動空拍影片在Youtube瘋狂轉載,世界九大新地標之一的臺中國家歌劇院,令全球驚豔。然而,風光不到兩個月,便因工程尚未完工即啟用而再次閉館整修。選舉期間的口沫,讓藝術的殿堂沾染了一絲政治煙硝。
二○一四年五月卅日,前臺北藝術節總監王文儀,出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肩負起中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重要任務。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陳國慈曾表示,她是「國內少數同時擁有場地管理、大型國際藝術節策畫與執行經驗的藝術行政管理專才。」
趁著這次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本刊特地專訪王文儀總監,請她一談其經營台中國家歌劇院的規劃與願景。
Q:臺中國家歌劇院、國家兩廳院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三個場館,同隸屬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請問歌劇院有何不同的角色定位?另歌劇院之所以為歌劇院,其硬體設施有何特殊之處?
A:臺中國家歌劇院(以下簡稱歌劇院)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中,唯一沒有獨立音樂廳的場館。歌劇院的建築設計有兩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是強調人在建築裡順暢自然地流動,而且前後台界限不是傳統以樓層分界,而是剖面的。民眾可以在五樓看書喝咖啡時瞄到忙碌的辦公區,甚或有機會跟隨導覽從五樓進入大劇院貓道體驗後台工作。第二個特色是劇場與音樂廳型式可以變換無礙,而且完全解決多功能會變成無功能的疑慮。歌劇院的建築設計,從「人」的角度出發,突破了演出本身時間與空間的框架,強調人與人之間的encounter(相遇)。伊東豊雄(Toyo Ito)認為建築物內的空氣與人的動線流通之後,就會產生更多idea的流通。從B1到六樓的空中花園,通透流動的空間設計趨使人產生互動,藝術家、觀眾、行政人員可能不小心擦肩,停下來交換意見,然後又各自離去,這是一個創造「見面、會談、微笑、眨眼」可能的生活性空間。
我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我可以說目前台中是最懂飲食藝術的區域,下一階段就是藝術生活登場。幸運地,台中具備後發優勢(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Theory),省去卅年的摸索,直接從第卅一年開始起跑。我的工作是讓歌劇院時代從第一秒展開之後,就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和活動在此發生,成為民眾生活經驗和記憶的連結;就像台北的誠品世代,自然而無可取代的誠品經驗,讓民眾不但依賴,而且如數家珍。
Q:我發現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歌劇院打開了場域的限制,將節目推及至彰化、南投及臺中其地方文化場館,似乎拉近城鄉文化差距,這樣的模式未來會持續嗎?或是未來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A:歌劇院規劃了「二○一五歌劇院序曲」,提出藝術學習沙龍、戶外街頭與室內舞台演出三方向。「二○一五歌劇院序曲」是一個非常好的暖身。我的(潛在)觀眾除了台中的居民,和重度劇場觀賞者之外,就是來自彰化、南投的開車族。提出服務、藝術、學習三核心理念,就是希望告訴中台灣的所有民眾,「文化平權」已經開始實踐,台灣表演藝術作品及歌劇院,是屬於大家的公共資源,更是屬於未來的,現在的我們有義務為下一代開拓全新的生活風貌。歌劇院打開場域藩籬、拉近城鄉距離,將節目推向其他地方的作法,會是未來經營的模式之一。這個模式會點點滴滴開發,再累積,再進行微調。
Q:序曲計畫「巨人來了……」的六部作品中,我們看見了以跨界、前衛與傳統的翻新企圖。請問「序曲計畫」和「藝術翻新基地」如何產生?您希望達到的效果?
A:「巨人來了……」中的六部節目,都是很「雋永」的作品。深具當代性,又有古典手法與氣質。
「序曲計畫」除了創造新的藝術經驗、累積學習,還有就是「溝通」的功能。劇場是現場藝術、不是虛擬假想可獲得理解或滿足,我們因此也被訓練得習慣與市場直接面對面。從觀眾現場狀態與問卷反映、從頻繁的接觸與溝通,都有助於未來節目的策劃、也可消弭彼此觀念的落差。
「藝術翻新基地」裡面的「翻新」,意指對「原來」的傳統樣貌要全盤理解,對「翻新」的目的跟目標則定位清楚。任何開創性媒合都避免盲目,所以,符合民眾與團隊的期待、又要展現特殊性,需要細膩的規劃跟創意。
Q:您曾說過,「歌劇院是高消費、低生產的機構」。身為國家級場館經營者,就您過往豐富的國際交流及節目策劃經驗,如何調整步調,放眼國際、建立在地連結,並讓「歌劇院這隻大象跳舞」?
A:那篇文章是指歐洲古老傳統的歌劇院造就藝術節崛起的歷程,現在的歐洲歌劇院也在改頭換面,而臺中國家歌劇院更難成為一個高消費低生產的機構。首先,歌劇院的經營團隊人才濟濟,身懷絕技又都帶槍投靠,他們都是來創新的,不是來養老的。因此大家正摩拳擦掌等待展現身手,不論run show、製作、設計或觀眾溝通與開發,都可以立即上工、掌握全局,低生產很難在這裡發生。再者,高消費對於新興市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仍會延續表演團隊在中南部演出的定價策略(略降票價)來增進消費。所以臺中國家歌劇院,不會是大象、而是點石成金的精靈。
劇場的營運與發展離不開當地民眾與社會。歌劇院透過會員機制和場地服務,給予在地團隊與居民更專業的加值。而在市場開發上,我希望可以迅速拓展實質有效的網絡,這是序曲計畫的目的之一——非常重要、也非常艱鉅。
歌劇院參與了第一屆臺中市政府主辦的「花都藝術節」,透過節目的遴選工作,除了提供製作費的補助,更因此理解了在地團隊創作的內容與方向。我們透過這樣的機制,與臺中市文化局維持密切的合作關係。我也將推出長遠的計畫,從明年陸續開始,讓台中的團隊開始跟國際藝術家進行合作,讓藝術翻新理念更為具體。
Q:場館原定二○一五年十月試營運,節目製作的期程事先早已規劃,請您談談自二○一四年五月接下這個工作後,營推小組的應變與權衡?
A:我們管理角色出現得太晚,雖然工程已經展開驗收,但就像我們要搬進新家一樣,從一個空的空間到劇場開幕,中間還有很多專業劇場的營運設施與裝潢或傢俱需補齊。我們團隊從年初組成後開始,花了兩季六個月的時間,做詳盡檢查、掌握並找出更多問題做責任的釐清,並確認預算使用與規畫是用在刀口上。
我們不停地場勘,參與所有的會議。一方面自己發現,二方面在會議中理解,三方面請教營建、PCM,還有設計監造,我們才能去判斷問題的棘手程度,並提出解決方案供所有人參考裁奪。我們幾乎是用照顧加護病房病人的態度,每一天盯著它的變化。
因此,當確定今年一月無法開館,節目設計是第一時間從「開幕計畫」轉換為「序曲計畫」,因為這攸關邀演團體的檔期規劃。而行銷策略跟著修正、營繕與劇場技術同仁則投入驗收與工程掌握的每一個細節。要非常感謝這過程中臺中市政府、文化部、中心董事會、大姐姐兩廳院,容忍我們的騷擾、請益,以及所有的協助。
Q:表演藝術團隊的行銷不易,售票型的演出更具考驗。您對臺中藝文環境的觀察如何?在娛樂媒介多樣化、數位化、普及化的當代,您認為表演對現代觀眾的意義在哪裡?又該如何吸引觀眾走入劇場?
A:台中是一個美好的生活城市,民眾很重視生活品質、休閒時間比臺北人長,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與包容,特別自由開放,是一個藝術城市的發展原型,非常令人期待。歌劇院這個品牌其實已經在市場建立名氣,但要觀眾持續黏著,則是靠節目與服務品質。序曲帶來的雋永氣質,會是一個路線。但我會尋找更具觀眾意識的作品,在分眾市場中創造最好的演出。
歌劇院座落新光三越、大遠百商圈,在地理位置上是非常聰明的安排。看完戲,喝個咖啡,玩一玩噴水池,就可以去shopping,或看個電影再回家。我企望台中及中台灣開始把表演藝術消費變成習慣,或者變成習慣中的選項。想讀書時,來歌劇院讀;想發呆時來歌劇院發呆;約會見面就約在歌劇院。然後聽聽我們這群劇場人在忙些什麼,哪些戲好看?每年安排一次到每季安排一次看戲,足矣。民眾接觸之後就知道這是好東西。當相互的信任感增加,我相信未來交流的可能性就會愈來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