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座位數八百席的劇院,如何成為年產廿多部新製作、並將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已經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師的故事》與《椅子》三齣製作帶來台灣的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在這次參與臺北藝術節演出期間,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洛桑劇院如何讓一個製作從無到有、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如何尋找共製夥伴、又如何將製作向世界推銷出去……
瑞士洛桑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擁有四個中小型劇場,總座位八百席。每一年在這裡,就有高達廿多部新製作、將近五百場次演出、約十五萬人次觀眾進出,還有忙碌的世界巡演。洛桑劇院就像一個歐洲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優雅地在日內瓦湖畔,實踐劇場藝術化短暫為永恆的生命力。
洛桑劇院過去廿年,在前總監荷內.龔薩雷斯(René Gonzalez)(註)運籌帷幄下,與歐洲各大劇院、機構組織及藝術節結盟,共同製作創新作品。他也架構了超乎想像的藝術家人脈關係網絡,重量級導演或新起之秀,都是他的口袋名單,一起從戲劇出發,發展新方向的默劇、舞蹈、音樂、偶戲與馬戲表演。洛桑劇院完善的硬體設施及專業團隊,也都是製作這些優秀作品的強大後援。
劇院另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就是資深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Barbara Suthoff)。在她領軍之下,洛桑劇院三年之內以三部作品,征服了台北挑剔的劇場觀眾(2010臺北藝術節《史迪夫特的事物》、2012年臺灣國際藝術節《操偶師的故事》、2012年臺北藝術節《椅子》),如此之高的回鍋率,在台北表演藝術市場寫下紀錄。
芭芭拉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在劇團當「戲劇顧問」(dramaturge,作內容包括劇場製作、教育、研究、劇本研讀及評論)。之後在瑞士國家文化基金會擔任戲劇舞蹈部門主任,主要工作是分配補助。但心中那股要為劇團爭取最多經費的渴望,促始她離開並就此進入洛桑劇院至今十年。自嘲是超級銷售員的芭芭拉,就是因具有戲劇顧問的專業能力,讓她成為出色的製作人。
在全球面臨經濟危機的時候,文化組織紛紛絞盡腦汁尋找府補助之外的財源,以求生存。對於專以製作新作品的洛桑劇院而言,是如何在藝術創作與財務平衡取得雙贏?獨特的「洛桑劇院模式」,有可能成為任何劇場創造未來參考案例嗎?趁著她帶著該劇院製作《椅子》訪台之際,本刊特地專訪,邀她與台灣讀者分享洛桑劇院的製作經驗。
Q:洛桑劇院一季(每年九月到次年六月)將近廿二部新製作,劇院的財務來源為何?
A:每年洛桑市政府及邦政府的補助總額共約五百萬歐元,是洛桑劇院將近40%的年度經費,僅足夠劇院基本營運費用。另還需要自籌超過60%的經費進行藝術創作。自籌款中,現金贊助占很小的比例,也因票價訂得不高,票房收入更不足以應付。那麼節目製作的資金該從何而來?典型的洛桑模式為:以「共同製作」及「銷售作品」來尋求製作資金,而資金的尋求主要在法國市場。
洛桑劇院是以法語當代戲劇創作為主,在語言及文化導向連結上,自然法國是重要的市場。所以,我們在法國尋求共同製作夥伴、有意願購買作品的買主,也就是各劇院、藝術節等主辦單位。而這樣的合作關係,在真正展開創作前都已談定。
另一個模式則是非法國的國際共製與巡演,也就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其中國際巡演還肩負行銷洛桑劇院專業形象及藝術家聲譽的重要任務,所以這樣的活動實質上並非劇院籌募資金的主要來源。
Q:共同製作的過程會麻煩嗎?就製作預算來看是怎麼規劃的?
A:不會麻煩,合作邏輯概念很簡單。
對藝術家而言,製作費用是由藝術家提出需求與想法,經過與劇院的技術及行政門共同討論後確定。一旦製作費用確定,即便臨時有技術上的變動,也必須在預定經費之內完成。
當劇院與藝術家談定後,籌資問題就會是劇院的責任。
對共製單位而言,洛桑劇院為主要製作單位,會精算出製作預算明細,包括演員的費用、技術方面的製作費用等等提供評估,因為共同製作單位有權利知道這些資訊。當然,製作費的多寡端視作品規模而定。
Q:如何與共製單位分攤資金?
A:新製作資金籌募的目標是向共製單位募得至少50%的資金;另外50%則是劇院的投資。然而劇院本身並沒有這筆經費,因此,就會需要銷售這個製作到各地演出。
站在劇院的角度是愈多的演出,就愈有機會辦法打平製作費。劇院確實有虧損約一百八十萬歐元的慘痛經驗,但我不能告訴妳是哪部作品!這就是劇院的投資風險,絕對不會在談定後轉嫁到共製單位身上。
Q:劇院如何選擇合作的藝術家?是由劇院依照藝術判斷自行決定嗎?
A:過去廿年的洛桑劇院,是由一位相當優秀及知名的總監荷內.薩雷斯掌舵。他會廣納建議,不過製作及合作藝術家最後還是由他決定。
Q:在過去廿年的總監職位上,政府、董事會或有任何人質疑過他的藝術判斷或決定嗎?對他的評價如何呢?
A:一但市政府挑選任命了劇院總監,就不會質疑或干涉劇院的藝術創作或節目規劃。我想在歐洲是不可能發生公部門涉入藝術領域的。當然無法避免地,一定會有來自劇場界不同的觀點。不過他是位很棒的總監,沒有人會質疑他。
Q:既然所有的合作藝術家都是由總監決定,是否劇院有駐院藝術家?或是有長期合作的藝術家?
A:雖然沒有所謂駐院藝術家的合作關係,但是確實有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如劇院與郭貝爾(Heiner Goebbels)合作長達十四年。與他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是在一九九八年,因持續在世界各地巡演,我們一直保持聯絡,也有機會討論新想法,所以大約每二到三年,就會有新作品。重點是藝術家們與劇院之間不停歇地對話:有時很密集,有時我們各自沉澱思考,但對話隨時都可啟動,關係很密切。這關係很簡單,我們就像是一家人。
Q:那麼是如何建立與維繫一家人的感情呢?
A:我們尋找藝術家,與藝術家見面。若是一位已負盛名的藝術家,我們會一直保持聯絡維繫關係,直到合適機會就開始合作;我們如果發現新面孔,就自我介紹與他接觸,開始建立關係。
經由我們合作的藝術家,他們拉入了自己所熟識的藝術家共同創作,因此,劇院合作的藝術家範圍愈來愈廣,不再僅限於戲劇,也會有舞蹈;而舞蹈也不只是現代舞,會有Hip-Hop。就這樣慢慢地架構了一個跨領域、既緊密又親密的人脈關係。
當然不是每位藝術家都在第一時間就同意與我們合作。我們的優勢是洛桑劇院已建立了知名度,且大家是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創作。
簡而言之,人脈關係是創作的起始點。洛桑劇院過去廿年是由一位令大家信服的總監,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人脈關係成就了今天的局面。
Q:在製作節目時,洛桑劇院扮演的角色為何?除了籌措資金外,還提供那些協助?
A:洛桑劇院提供所有與製作相關的協助,包括在劇院的布景工廠製作所有布景道具、提供排練空間、並在預訂演出場地實地排練、提供技術人員等等。而劇院也有相當大的儲存空間存放這麼多作品的布景道具與器材。
我們劇院只有大約四十位工作人員,會視每個製作需求增加必要的工作人員。因為每個製作規模不同,製作期有長短,最長是兩年的製作期,所以劇院還是有空間做調整與安排。
Q:妳是如何行銷/銷售這些作品?
A:一方面劇院的製作已有品質號召力,有興趣的買主會主動關注我們的作品。我們就是用電話、e-mail聯絡。劇院有宣傳部門,但目的是服務來劇場看節目的一般觀眾,並非為了買主。
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每一個藝術節或劇院規劃節目的喜好、特色及方向,還有每個劇院的場地條件,才能有效說服。譬如說: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Kunstenfestivaldesarts)的特色是呈現新的劇場演出形式作品,我就不會推銷呂克.邦迪(Luc Bondy)的《椅子》或《操偶師的故事》。
Q:所以新作的首演會是很重要了。世界各地的買主都會來看?
A:哈哈哈,很不幸不是每次!
我們會通知可能的買主,他們若有興趣來看,我們就會見面聊一聊。有些作品會去法國演出,甚至是在巴黎首演而非洛桑,也許去巴黎看會比來洛桑方便。
還一種情況是劇院覺得某個製作需要有特別的宣傳策略。如《操偶師的故事》,劇院決定要自費參加外亞維儂,讓作品有國際曝光的機會,是創造未來的投資。所以《操偶師的故事》今年三月來過台北,八月在紐約演出,都很成功。
Q:妳最喜歡龔薩雷斯總監製作的那部作品?是否可以給有興趣當劇場製作人的後輩一些建議?
A:我在洛桑劇院工作十年間,喜歡與郭貝爾合作的每部作品,以及上一季與陸帕 (Krystian Lupa)首度合作的作品Waiting Room。至於建議,我認為,現在的大環境要從公部門取得足夠經費是愈來愈難,但相對地,也提供劇場製作人一個更可以發揮的空間,所以去思考如何建立國內與國際網絡,運用更寬廣的角度開拓財源,這是一個既富挑戰性又有趣的工作。
註:René Gonzalez自1990年由洛桑市政府任命擔任劇院總監,直到2012年4月因癌症病逝,任職期間備受尊重。劇院目前由兩位代理總監,繼續執行René已規劃2012-13年之各項製作。新任總監將於2012年秋天宣布,2013年7月正式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