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歐蘭朵

相關文章 11 篇
  • 中文版《歐蘭朵》彩排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Two is One 西方的前衛在東方

    兩廳院旗艦製作、首屆臺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歐蘭朵》,於二月二十一日世界首演,這個結合西方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旦魏海敏的演出,西方前衛與東方傳統的相遇,這中間的碰撞激盪,最後出來的舞台成果,在在令人矚目。 二月十七日中文戲曲版《歐蘭朵》舉行第一次的彩排,兩廳院邀請多位藝文界蒞臨觀賞,次日並邀請與會座談,以下即為此次座談的摘要。

    文字|張育嘉、陳安伶、劉昌漢、耿一偉、林鑠齊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本月我要看 《歐蘭朵》

    無疑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首發第一砲─羅伯.威爾森與魏海敏的《歐蘭朵》,是二月最讓我感到痴迷、被吸引的節目。誠然,現代劇場不是我的專長,由我來為大師打包票也不適宜,不過這個製作最吸引我的,還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跨界精神」。 基本上,用舞台劇呈現名著《歐蘭朵》本身就是大挑戰。從原著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f),到小說主角亦男亦女、跨越三世紀的奇幻人物歐蘭朵,羅伯.威爾森如何用一方舞台細膩表現,本身就有無盡的話題,尤其廣大的電影觀眾更感好奇。現在由京劇第一名旦魏海敏搭配國光劇團演出,導演要克服的不僅是原著的詮釋問題,還要解決不同時空藝術形式、觀念與美學的融合問題。 包括舞台、燈光、服裝都是西方製作群,但是台灣這方排出的也是一時之選,且都有長足的跨界經驗,例如戲曲版編劇王安祈、京劇指導李小平,乃至音樂總監陳揚。過去我們欣賞的是本地創意發想,現在則是隔空接招,傳奇高手「尬」上狠角色,原著已然精采,製作群如何搶戲,是成是敗?且在台上見真章。

    文字|楊忠衡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 歌劇才是威爾森作為導演的創作主力,他的劇場較接近華格納的「總體劇場」。圖為他執導的《尼貝龍指環》,2005年十月巴黎Chatelet劇院。
    特別企畫 Feature

    喚醒多元並存的心靈景觀

    羅伯.威爾森的聽覺美學,就是將語言、音效、音樂等,當作是一種聲音景觀,一種可以在空間感受到的物件。威爾森像是室內設計師般,針對某一齣戲的室內空間,擺設他的聲音家具,然後邀請觀眾來欣賞品味這個空間。

    文字|耿一偉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陳郁秀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郁秀: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展現台灣創造力

    兩廳院將於明年二月二十日至四月三日,隆重推出「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以「科技」為舞台主角,將由世界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伶魏海敏聯手合作的《歐蘭朵》擔綱開幕演出。本刊特地專訪一手促成藝術節誕生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一談她對「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品牌定位與思考。

    文字|廖俊逞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歐蘭朵》中,吳爾芙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呈現出一個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其實所處理的正是她人生中的難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小說到劇場 一場心靈的漂泊之旅

    與其說《歐蘭朵》是小說,不如更像是一篇童話故事或是浪漫傳奇,所演繹的是超越特定時空的、最基本的母題:變與常、死亡與重生、家園與異鄉、自我與他者。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劇場搬演這個故事,省卻了原著中許多細節的具體描繪,抽離了原著與當時讀者之間的默契,在羅伯.威爾森極簡的舞台上,反而更能彰顯故事的原型。

    文字|雷碧琦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國版《歐蘭朵》中,女主角伊莎貝.雨蓓的演出精湛。
    特別企畫 Feature

    伊莎貝.雨蓓 穿越三個世紀的美麗與哀愁

    羅伯.威爾森首次執導《歐蘭朵》,是一九八九年的柏林版;然而相較於此,一九九三年,威爾森找來知名的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擔綱演出的法文版本,顯然更為觀眾所熟知。從小說到在文本的轉譯上,威爾森有系統地刪去原著中有關歐蘭朵顯露在文學範疇的積極野心部分,將其靈魂深處的隱晦糾結戲劇化處理,使凝聚力量迸發成一種劇場迷惑,突顯主題,巧妙地展露了文學作品改編搬演於舞台之上的一切可能性與魅力,為劇本不屬於舞台、文學作品不宜作戲劇演出之說,作了一次緘默而成功的實驗。

    文字|陸愛玲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京劇不一定要姓「京」,要能夠跨出去

    羅伯.威爾森的《歐蘭朵》有英、德、法三種版本,擔綱演出的皆是世界一級女演員。此次台灣演出,由傳統戲曲界第一名旦,國家文藝獎得主魏海敏獨挑大樑,挑戰歐蘭朵這個忽而男聲,忽而女聲,既是古代奇男子,又是現代獨立女性的奇異角色。向來對東方文化崇仰的威爾森,如何透過京劇的寫意美學,打造東方版的《歐蘭朵》?本刊專訪魏海敏,談她與威爾森在排戲過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和衝擊,以及如何共同激盪出,融合京劇元素與意象劇場的獨特表演美學。

    文字|廖俊逞、林鑠齊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排練中,王安祈(右)與魏海敏討論劇本。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燈光設計框架裡編劇的奇特經驗

    導演希望基本上按照德法版的舞台燈光設計,因此劇本結構先被框住了,甚至某些段落的演出時間也必須以德法版燈光為參考。我經常在夾縫裡反覆掙扎,只為想在框架裡把我讀小說的體會以戲曲文字表達出來。不過,面對「跨文化」這麼嚴肅的命題,當然也不能對文字錙銖計較,我抱著興奮心情敞開胸懷。最期待的是,魏海敏的「京劇身體」能被多多運用

    文字|王安祈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魏海敏在台上排演,威爾森則在她身後比劃動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每天一朵玫瑰花開始的「創造性破壞」

    威爾森的執導方式與工作習慣,不但與東方不同,也和一般西方劇場的製作過程有很大的差異,使得排戲過程中有很多困難。不少西方演員在接受他的形式化指導時,也會渾身不舒服不過威爾森其實非常尊重魏海敏,他每天早上到現場時,都會送一朵玫瑰給魏海敏,並用擁抱來表達他的鼓勵。

    文字|耿一偉、林鑠齊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景氣下的期待

    漲!漲!漲!無論是油價、電價、菜價...各種民生用品的價格不段攀升,讓人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不禁要多看標價兩眼。而離「民生必需」最遠的表演藝術產業,自然也難逃此劫,多檔演出皆因售票狀況不佳而宣告停演。但是這個現象只是受這陣子不景氣的影響而產生的短期陣痛?還是長久以來所積累而成的問題?藝術經紀公司與表演團隊又該如何因應?而他們又期待政府如何出手?本期的焦點專題,就是針對以上的問題,為各位讀者全面的剖析。 雖然在一片漲聲之中,表演藝術界氣氛低迷,但令人欣慰的是邁入第十屆的台北藝術節,經過多次組織變革與定位調整後,終於,今年的策展方向上回歸藝術層面考量,其所挑選的十檔國內外節目,均說是可圈可點,令人期待。其中,以崛起於上個世紀六○年代的意象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作品首度訪台,最讓觀眾引頸企盼。在經過將近半個世紀後,我們終於得以親炙大師丰采。對東方文化有濃厚興趣的羅伯.威爾森,近來頻繁和台灣進行跨文化交流,明年更將由兩廳院製作,與台灣京劇界第一名角魏海敏合作《歐蘭朵》,本刊將有第一手的深入追蹤報導。 另外,香港劇場導演胡恩威分別以佛教和建築入戲的《華嚴經》、《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來自智利

    文字|黎家齊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羅伯.威爾森(右)解釋《鄭和1433》的發想,陳郁秀董事長(中)專注聆聽。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由兩大劇場導演看二十一世紀表演藝術

    當代的全球化現象由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挾國際經貿發展活絡之勢而起,再受到八○年代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推波助瀾,於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替時達到巔峰。 人們以無遠弗屆的科技追趕時代、創造時代,讓世界變成「平的」,這樣的地球村卻沒有因此變為乏味的一致化,而是如同人類的大花園般處處丰姿招展,因為人們在便利的遷移或行旅中,領略到各種在地文化的美好,以及人類大家庭中異質性的珍貴之處。這種體驗和醒悟,為文化藝術的開展與創發帶來新契機。 台北的兩廳院於政治解嚴的一九八七年創立,二○○七年歡度二十歲成年禮的同時,我接任機構董事長職務,除了期許兩廳院能成為展現台灣文化藝術特質的一對「靈魂之窗」,也以呼應上述趨勢的「原鄉時尚」為理念,一方面鼓勵藝術家在原鄉土地上挖寶、創作,一方面不忘打開視野進行時尚前衛之作。原鄉元素固然豐富精采,透過國際合作更能對比其高度及能見度是否到位。 這段期間,兩廳院因為節目製作企劃而先後與活躍於一九六○、七○的國際重要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和鈴木忠志結緣,邀請他們來到台灣創作,我們有幸旁觀其工作,特別能感受到這兩位受人尊崇的劇場大師在全球化現象下對於藝術表現的理念與實踐。 威爾森的學經歷很特別,他是美國德州人,青少年時期有說話困難的狀況,後來由舞蹈家Byrd Hoffman治癒,因此進入舞蹈世界;德州大學商學院修習經濟與管理畢業後,又到紐約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建築系就讀;一九六四年,遠赴巴黎跟George McNeil學繪畫,並深受當時舞蹈界先驅喬治.巴蘭欽、模斯.康寧漢、瑪莎.葛蘭姆等人的舞作所吸引,一九六五年開始學習編舞。他在一九六九年正式推出自己的戲劇作品《西班牙國王》,一九七六年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一九九三年以裝置藝術《床上的愛麗絲》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劇場的亮眼成就,讓他至今獲獎無數,其後現代主義風格最被人津津樂道,跨界的養成背景所發展出來的舞台意像,也是特色。 威爾森身處於普世價值丕變並熱切打破舊時代框限的狂飆一九六年代,這也是後現代主義概念於建築領域開啟先河之後、發展至其他各領域最蓬勃的年代。由於現代主義伴隨的工業文明帶來嚴肅的環境問題,讓世人開始對「進步」的迷思產生反省,也渴望找回歷史的、傳統的、曾經有過的一切;一九

    文字|陳郁秀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