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與被選擇 都是「交換」人生 斜槓青年創作體《香蘭男子電棒燙》
「斜槓青年創作體」的確很斜槓,主創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三人的專長橫跨導演、表演、音樂設計,也以「共創」為原則去回應創作媒材。他們的作品通常與地方緊密相關,透過駐地田調採集、發展創作,如在恆春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還有將在臺南藝術節演出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不管他們是「被地方選擇」或自己「選擇地方」,重點都在「交換」用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找到可以彼此溝通的當下。
「斜槓青年創作體」的確很斜槓,主創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三人的專長橫跨導演、表演、音樂設計,也以「共創」為原則去回應創作媒材。他們的作品通常與地方緊密相關,透過駐地田調採集、發展創作,如在恆春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還有將在臺南藝術節演出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不管他們是「被地方選擇」或自己「選擇地方」,重點都在「交換」用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找到可以彼此溝通的當下。
台南在地的特定場域表演可說是由來已久,大家熟知的是「臺南藝術節」開辦以來就有的「城市舞臺」單元,總會讓團隊在台南各個別具特色的空間、古蹟展演,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景。但此前因展演空間的不足或藝術表現的需要,早有團隊選擇在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而臺南藝術節在去年設置策展人後,除了重新挖掘平常視而不見的城市面貌,也邀請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及現地共創的方式,進行打破藝術類型分類的創作。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第一章中寫道,「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2019臺南藝術節以這本上世紀七○年代出版的經典為命題,規劃「府城」、「山線」、「海線」等三大主軸,要觀眾走過街角,凝望窗欄,滑過扶手,穿越「看不見的台南」的每一個小地方,並對當下的我們提問: 我們該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個「城市藝術節」應該具備什麼樣貌? 藝術家除了創作作品,他/她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帶給地方一個「新的語言」嗎? 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而這未來並非與過去斷裂,而是同時並存? 在藝術節開跑前,讓我們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紙上穿越六個地方與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狀: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咖哩骨遊記》@中西區 #《層中隙》@中西區 #《道隱》@台南水道 #《聽海日記》@七股龍山國小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今年臺南藝術節有一個很特別的製作,是由日本扮家家酒劇團的編導柴幸男,帶領十一位台南當地的高中生共同創作。《我的星球》源於柴幸男於瀨戶內海的小豆島駐地創作經驗,也是他為高中生量身訂做的作品。之前已經有過兩個版本,柴幸男這回特地來到台南與高中生共同發展,他透過遊戲、練RAP、練土風舞,逐步激發出他們的演技,從無到有,讓他們經歷一場獨特的劇場之旅。
說起台南,最吸引人的除了文化氣氛盎然的各種古蹟,就是多樣引人垂涎的味美佳餚小吃,結合這兩種特色,今年的「臺南藝術節」邀請藝術團隊發想,以美食入戲,在特色城市空間上「菜」,在「城市舞台」、「佰元食驗場」兩大單元中,獻「演」一道道表演「料理」
臺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鼓勵表演團隊走出制式劇場,以城市文化地景為創作場域,透過表演藝術的介入,營造文化古都的新風貌。今年以「泥土記憶」為主題,包括安平樹屋、億載金城、大南門城、延平郡王祠、北頭洋文化園區、陳德聚堂、永成老戲院等,都將成為演出空間,入選的節目取材涵蓋歷史、人物,甚至聲音、氣味等,從不同面向挖掘台南印象。
以「剪影」概念為命題,稻草人舞團的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左涵潔、蘇鈺婷各自從文學作品發想舞碼。左涵潔《女流》從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的《秀場後台》出發,以各種面向刻劃女人們的大膽嘗試與挑戰。蘇鈺婷《小心輕放》以胡晴舫《濫情者》及卡謬《異鄉人》為靈感,描述個體在制度下被迫成為道德規範裡的棋子的無助與無奈。
「回歸土地人文」是今年表演藝術創作者一個顯見的脈絡:或踏足城市中衰敝角落,探索社區故事;或回返原鄉,以舞呈現謝天祭典;或整團帶到田中央,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蹲點,最後與族人以當地傳說發展出創作;而城市藝術節如台南、淡水,則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這些走出劇院的表演,於創作者而言是主動尋找安守位置與「心」的距離,而「在地化」的演出發展固然可喜,但如何在「觀光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化中,不失文化底蘊,則是必須慎思之處。
印象中,去年的「臺南藝術節」仍被高價「洋樂」綁縛著(猜想是改制後籌備緊迫),很不受看,今年攤開藝術節節目表卻著實震驚了一陣。 牢 牢綁著本地與本土題材:日治時期日籍劇作家西川滿作品《赤崁記》、佐藤春夫作品《女誡扇》、台南籍詩人葉笛、文人許丙丁、西拉雅傳說、大目降社傳說,以及 吳濁流、余光中、楊逵等相關作品。雖說「本土限定」也是窄隘的地域主義,但台南歷史資源之豐沛,讓人不得不承認這是命題創作的優選題目。而從節目預告來 看,這些作品也意不在複誦、正典化歷史或事跡,透過轉化或併用,這些作品有意給予歷史更多定位與論述空間。 同時,不少作品走進日常性生活空 間(如312巷聚落、廟埕)、地景再利用空間(赤崁樓、吳園、安平樹屋)。劇場空間的異質性,加上團隊皆為台南在地劇團或舞團或樂團,這股在地、生根、落 土印象,形象化了台南作為「古都」與「前衛」的雙重文化性格。在台灣各地藝術節面貌仍無法明顯立即辨識的此刻,臺南藝術節的策畫讓人嗅覺特色化的可能,文 化可以往內挖掘得多深,2013@台南或許是一次很好的檢驗。
佐藤春夫(Satou Haruo),一個台灣讀者陌生的名字,但若是提到魯迅作品的日文翻譯,則不可能不知道這號人物。 另一件會提到佐藤這個名字的,便是日本文壇著名的「讓妻事件」。佐籐曾經愛上文壇大家谷崎潤一郎之妻,原本谷崎公開讓妻、大方成全,豈料最後反悔,造成佐藤受傷而與谷崎絕交。一九二○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五十年裡的第廿五年,感情遭受傷害的佐籐,帶著抑鬱的心情,來到當時的殖民地台灣旅行,激盪出膾炙人口的外地小說,其中《女誡扇綺譚》便是作者最鍾愛的一篇。 南島十八劇場新作《女誡扇》,編導王瑋廉改編佐籐春夫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日治時期的台南,內地記者與友人意外在禿頭港的廢宅中,聽見「死靈的聲音」。數日後,同一地點發生離奇命案。死靈與命案,促使兩人展開一連串的辯論與調查,揭發了古宅過往不可告人的開發史。編導王瑋廉說,全劇從一個「綺譚」開始,一步一步窺見殖民與被殖民、壓迫與被壓迫、敘述與被敘述之間的因果相續,以及個人、世代之間的情感遞延與糾結,而重新發現中國/台灣人的性格與生活的一面,即是「斷代時空之中,人在愛與罪中的樣相」。(廖俊逞)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