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臺南藝術節

相關文章 21 篇
  • 《馬戲公園——天臺上的秘密基地》為2022臺東藝穗節作品,由馬戲之門於台東中央市場「現地創作」。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從中央到地方的場館與藝術節規劃,突顯創作生態問題

    2017年初,《PAR表演藝術》開始談論「大劇院時代」(註1);同年年末,表演藝術評論台亦在「TT不和諧開講」從國內、外案例討論「大劇院時代」。其背景是國家兩廳院完工30年後,臺中國家歌劇院、臺灣戲曲中心陸續落成,也即將迎來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場館;隔年,所謂「三館一團」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正式完備。從《PAR表演藝術》到表演藝術評論台的發聲,無非是在望向這些能容納千人席次的劇院陸續啟用後,對於未來的票房、交通移動、場館規劃與定位、創作導向、製作壽命等問題提出前瞻思考。當時,一併被納入思考的還有在2012動工,但2016年承包商倒閉停工、而一度停擺成都市奇景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 直至今(2022)年,北藝中心終於完工、試營運,然後開幕、啟用,似乎代表台灣「大劇院時代」最後一塊拼圖完成而在這段時間內,與劇院可能相關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也一一營運。同時,台灣COVID-19疫情也迎向「共存」局面,往持續開放邁進。台灣劇場的整體創作量在劇院備齊、經費挹注、疫情延宕等因素激化下,呈現極端爆量的情況,釀成衝擊「大劇院時代」的第一道關卡。 必要與必然的擠壓:北藝中心節目規劃的衝擊 其實,我們剛結束史無前例(也希望是後無來者)的創作量與觀看量多到「炸裂」的暑假(7月至10月)。 始作俑者必然是北藝中心的開幕。北藝中心自3月試營運,到7月的明華園《東海鍾離》拉開「開幕季」序幕,與「開幕季」緊連的還有常年規劃的臺北藝術三節(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縱使不將在各小型場地發生、超過百檔的臺北藝穗節,以及內含大量免費戶外演出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列入計算,單就北藝中心主辦、規劃的節目,在7、8、9這3個月內就有37檔,場次破百(其中,《西來庵》、《NEXEN未來密碼浮光疊影劇場》等作因疫情等因素臨時取消、延期)。 這些節目同時使用水源劇場、中山堂等場地,但也常有北藝中心3個劇場全開並同時有內部排練場加入戰局的情景。依據席次規劃,若票房熱絡,整個北藝中心可能會同時有3,000人以上在

    文字|吳岳霖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最後一場電影》
    戲劇

    透過劇場,改變社區生命力

    2022臺南藝術節以「藝總超界」為題,總計有15檔46場次表演節目、2檔推廣活動及1場2天互動式展覽。除在正式場館演出外,臺南藝術節亦以城市的非典型空間創作為特色,包含大南門、沙淘宮、張輝美術館等;另外,也於新營文化中心彼此呼應。新營這座城市,位於台南北部,過去是製糖工業區,也是臺南縣政府的基地、鐵路的重站,是一座具有現代機能的城市,但是隨著縣政府撤離,新營至今的建設趨緩,也面臨了人口老化的問題。 受新營文化中心委託,身體氣象館自2018年起帶領銀齡工作坊,至今發展出《新營快到了》、《新營快到了2》、《新營_海鷗》、《小人國》等製作。透過社區劇場的發動,職業的劇場導演、素人演員、演員的家人朋友、觀眾因此被聚集起來,走進地方的歷史,接受和傳遞生命的知識。 即將呈現的《最後一場電影》,讓演藝廳的觀眾席化身舞台,那是一間新開幕的電影院,但是所有想來看電影的人最後都不知道為什麼看不成電影。在這裡不只談論有關新營的記憶,台灣各地都有被拆除的歷史建築和沒落的電影院,「電影」這個主題因此延伸出更具公共性的提問。《最後一場電影》中還加入了真正的自製電影,以及與李婉菁合作、重新編曲的台語流行歌,這些影像和音樂即興地相互搭配,帶來許多新穎的劇場效果。

    文字|劉沁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20
  • 理容院風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找尋

    選擇與被選擇 都是「交換」人生

    「斜槓青年創作體」的確很斜槓,主創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三人的專長橫跨導演、表演、音樂設計,也以「共創」為原則去回應創作媒材。他們的作品通常與地方緊密相關,透過駐地田調採集、發展創作,如在恆春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還有將在臺南藝術節演出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不管他們是「被地方選擇」或自己「選擇地方」,重點都在「交換」用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找到可以彼此溝通的當下。

    文字|吳岳霖、陳明緯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補充知識

    這個城市,處處是我的舞台

    台南在地的特定場域表演可說是由來已久,大家熟知的是「臺南藝術節」開辦以來就有的「城市舞臺」單元,總會讓團隊在台南各個別具特色的空間、古蹟展演,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景。但此前因展演空間的不足或藝術表現的需要,早有團隊選擇在非制式劇場空間演出。而臺南藝術節在去年設置策展人後,除了重新挖掘平常視而不見的城市面貌,也邀請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及現地共創的方式,進行打破藝術類型分類的創作。

    文字|厲復平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第一章中寫道,「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2019臺南藝術節以這本上世紀七○年代出版的經典為命題,規劃「府城」、「山線」、「海線」等三大主軸,要觀眾走過街角,凝望窗欄,滑過扶手,穿越「看不見的台南」的每一個小地方,並對當下的我們提問: 我們該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個「城市藝術節」應該具備什麼樣貌? 藝術家除了創作作品,他/她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帶給地方一個「新的語言」嗎? 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而這未來並非與過去斷裂,而是同時並存? 在藝術節開跑前,讓我們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紙上穿越六個地方與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狀: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咖哩骨遊記》@中西區 #《層中隙》@中西區 #《道隱》@台南水道 #《聽海日記》@七股龍山國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在台南巷弄中的兩位策展人:周伶芝(左)與郭亮廷(右)。
    專題

    從海線到山邊 台南不只是「台南」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在台南公園排練的稻草人舞蹈團舞者。
    專題 府城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地方 走進台南公園,最先注意到的是北台灣少見的金龜樹,此樹種在闢園之初栽種了百棵,扭曲的樹瘤、臃腫的樹幹,看起來異常地兇狠、張狂。除此之外還有雨豆樹、鳳凰樹等充滿「南島風情」的樹種這些美樹、植栽,在日治時期,遠從中南半島諸國引進,移植進公園,除了完成日本對台灣的「東南亞」熱帶島嶼殖民地的典型想像,也有著將小島作為現代化實驗場的規劃藍圖。 當時,日本對台灣的建造工程除了交通、農業、水利、金融等基礎建設,「公園」也是其中一環。一九一一年底,當時的台南廳長松木茂俊發起台南公園的營建計畫,隔年通過,歷經四年半,這座透過募款、總督府補助,投下鉅資興建的現代公園在一九一七年夏天完成。 台南公園彼時是府城最時髦的地標,除了熱帶植物,還有噴泉、假山、飛瀑、花圃、裝飾電燈、運動場、紀念塔、鳥園等設施,在公園尚未完工時,此處就舉辦了台灣南部第一屆的棒球比賽(南部野球優勝旗爭奪賽,一九一四年開始,持續至一九三○年),也有「自轉車競走」(腳踏車飆速比賽)等運動盛事,當年最夯的沈常福馬戲團在一九五八年也曾到台南公園演出這座占地四萬五千坪的遼闊公園,曾經是青年男女約會首選,也是鳥迷、植物迷、運動迷等各種迷的聖地,但百年後的今天,年輕人們少了,如今成為各國移工、年長者的放鬆空間。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暮色中的漁光島。
    專題 海線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地方 舊稱「三鯤鯓」的漁光島,是一座位屬於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特定區的小島,面積約四百多公頃,島上一半以上的面積都是森林,因緊臨市區的自然景緻,而在二○一七年第一屆漁光島藝術節後一炮而紅,觀光人潮蜂擁而至,徹底改變了小島的速度感,但郭亮廷還清晰記得此前漁光島的樣子。 彼時的小島尚未被「#台南景點」 「#打卡聖地」「#網美集散地」「 #漁光島月牙灣」等關鍵字定義,是許多藝術家的居住地,郭亮廷的高中同學陶藝家吳其錚也是其中之一,但他記憶中小島化外之地的嬉皮氣質,隨意沙灘燒火話家常的場景,如今皆已無跡可尋。 有意思的是,這座用力強調自身觀光潛力的小島,同時也有意識地「反開發」。二○○七年,漁光島是首座被提出規劃為「博弈專區」的島嶼,也曾經研擬籌建安平港跨海大橋連結四草大橋,但都被戮力擋下,只為了保存下綠色隧道、漁光夕照、養蚵人家與月牙灣等「漁光六景」。發展觀光以振興地方,意圖讓觀光客、網美對自然的凝望,喚起眾人對自然的關注,雖使漁光島的步調劇變,卻也是小島企圖在自然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的方法,郭亮廷直言:「他們都知道,如果這條路開了,海景就改變了,漁光島就會死了。」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吳園」周遭景觀,咖哩骨博士將帶著觀眾從這裡展開旅程。
    專題 府城

    《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中西區 吳園

    地方 「這我們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守口如瓶,唯一鬆口的梗是(早已經公布在售票網頁的集合地點)吳園。 位於中西區的「吳園」最開始被叫做「紫春園」,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或1829)時由地方士紳兼鹽業超級富豪吳尚新所興建。最初,富商豪邸占地遼闊,圈起了現今公園路、民族路二段、中山路的三角地帶,曾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等並稱台灣四大名園。時移事往,吳家家道中落後,將土地變賣徵收,此處便在日治時期後成為市民重要的集會空間,目前的吳園藝文中心成為台南府城的古蹟地圖中的重要一點,結合了三個空間:前方的「公會堂」,後方的「吳園」與側邊的日式木造建築「柳屋」。 過去的吳園占地原本還涵括四春園旅館、臺南圖書館及臺南市水浴場,但這三座建築物於一九七四年被賣給遠東百貨公司,目前一眼即可望到盡頭的庭園內,除了以硓����石疊成的假山「仿飛來」之外,僅保留了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設施,還有對比園區內中式古蹟後方的現代化的百貨商場,此番錯亂拼貼的景色有著讓人精神錯亂的戲劇張力,別具觀賞趣味。 作品 「雖然每座城市的歷史面貌都不同,但觀光產業連結到歷史建築、文化觀光,產生一種共通的傾向我如何去跟人訴說城市的故事?這涉及個體的認同問題。」澳門劇場導演莫兆忠說。 莫兆忠是城市漫遊劇場的能手,他在二○○三年辭去優渥的教職工作,加入妻子盧頌寧與其友人創立的「足跡Step Out」劇團後,「環境劇場.在地創作」是重要的創作方向,他以田野調查為方法,創作《冇眼睇》一系列作品,企圖為澳門寫史,但這回莫兆忠將《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從澳門搬到台北,卻沒有地域差異的問題,他說:「我故意不把《咖哩骨遊記》寫成澳門歷史故事,『個體的認同』應該是可以跨地域討論的議題。」 走在實景中,卻聽見另一番故事 《咖哩骨遊記》的主角觀光博士「咖哩骨」在足跡Step Out的創作世界中出現得很早,自二○○四年現身以來,這是該團第九個有「咖喱骨博士」存在的作品,博士的原型是從童話《格列佛遊記》而來,他有時是主角,有時是傳說,但故事總是圍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傳統市場如同「味覺的迷宮」,有很多小路連接到不同的大馬路,這種擁擠狀態很貼近《層中隙》,因為這個作品就是談「時空中的縫隙」。
    專題 府城

    《層中隙》@中西區 傳統市場

    地方 「這我們還是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面對府城的兩個製作皆防意如城,說「不說!」就是不說,但最終,兩人勉為其難地給了一個「意象式」的地點是傳統市場。 台南市中西區的傳統市場不少,水仙宮市場、永樂市場、鴨母寮市場、友愛市場、沙卡里巴都歷史悠久,對郭亮廷來說,此些傳統市集蓋著鐵皮屋頂,各式店家排排聚集,人們摩肩擦踵地在其中採買、駐留,「就像是台灣的『拱廊街』」。 巴黎的拱廊街是百貨公司的前身,出現在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之都,讓市民可以在雨天購物、聚會,後因都市規劃重整而蕭條,而郭亮廷口中的「台灣拱廊街」在台南市中西區依然生機勃勃,比如位於海安路,一六八三年創始的水仙宮市場,原名為「長樂市場」,以三級古蹟水仙宮廟為中心,曾歷經祝融之災,整建後市場內主要販售果菜、魚蝦,四周的店家至今依然繁盛如昔,三步一碗粿、兩步一米糕、轉角就是古早味蛋糕,沒兩把刷子的店家很難在此存活。 周伶芝形容傳統市場中擁擠的狀態,彷彿讓人走入「味覺的迷宮」,「你走進市場,各種氣味朝你撲鼻而來,市場方正的規劃,有很多小路、縫隙可以走出去,每個出口都連接到不同的大馬路,這種擁擠的狀態很貼近《層中隙》,因為這個作品就是談『時空中的縫隙』。」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要走進淨水廠,得先走上兩百層階梯。
    專題 山線

    《道隱》@台南水道

    地方 在台南市山上的「山上區」台南水道為國定古蹟,離市區車程超過一小時,位於西拉雅國家公園旁,此區最早的聚落是西拉雅族。 一八九七年,台南水道由時任臺灣總督府的衛生顧問技師巴爾登(W. K. Burton)與濱野彌四郎進行台南水源、水質調查後,並於一九一二年開始建設,歷時十年完成,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山上淨水廠。台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經引水、沉澱、過濾、儲水等過程,供應整個台南市居民的民生用水,直到一九八二年退役為止。 要走進淨水廠,得先走上兩百層階梯,樓梯兩側有著齊整如神道的植栽,位於樓梯上方的歐式外觀建築淨水廠標誌著日本當時將殖民地台灣視為現代化實驗場的意志。不只台南水道,還有台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此些日治時期台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都被視為日本功業,但周伶芝指出,當時為了蓋水庫,日本人會聘雇原住民當山地嚮導,「我們認為台灣的水利工程都是日本人蓋出來的,但他們不提的是,在這過程中的台灣的原住民我們看見水利工程,但在這可見的工程之下,有一條存在在自然很久的水道,這是原住民早就知道如何跟山相處的生活之道。」 作品 周伶芝說,他們找瓦旦.督喜進入台南水道的原因很單純,「我只是想:哪個藝術家會對『水』『山林』『自然』感興趣呢?我馬上想到瓦旦。」 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長期採集原住民族的創生神話、遷徙傳說與民俗祭儀等,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彙「腳譜」,他在《水路》(2016)中已透露「找水」危險且要命的漫長征途,在新作中《道隱》中「找水」依然是創作的核心,但找的並非字面意義的「找水源」,「水」在此擴大為文化根源的指涉。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過去,瓦旦的創作方法是長期蹲點部落,跟部落一起生活、感受,他在花蓮市郊成立TAI身體劇場以來,長時間將創作關懷投注於舞團成員的部落:排灣族Ising Suaiyung(朱以新)的屏東來義、阿美族Malang Dapic(潘正宏)的台東新香蘭,以及他自己的古村部落,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鄭重解釋自己從未要「做」哪個部落,他處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七股龍山的漁村風光。
    專題 海線

    《聽海日記》@龍山國小

    地方 台南七股龍山是個位於市中心一小時車程外的小漁村,港口三面環繞了虱目魚、蛤、蝦的養殖漁塭,相比於不遠處的打卡聖地七股鹽山,近幾年才因潟湖生態而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前來,在此之前,時光靜靜流過這片土地,日常僅迴盪海潮、燕鷗聲。傍晚時分踏入這個小聚落,貨真價實的海味撲鼻而來,驚人巨大的溫暖橘紅落日彷彿觸手可及,龍山國小的邱義相老師拿出google map,比劃著:「如果你從地圖上看龍山,會像一隻魚。」 許妙蒨老師在此地出生,外地求學,回龍山國小母校教學已超過十年,她回憶:「小時候,我不覺得這裡哪裡美,直到我十九歲那年,我爸載我去觀海樓,我看著夕陽,第一次覺得我生長的地方好美!」台61濱海快速道路,上了高架,七股的潟湖和魚塭一覽無遺,那景色讓妙蒨飆淚。美的不只風景,還有人。同樣生於龍山的王秀玲老師笑說龍山的「第二美」是村裡的老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時代簡樸純真仍銘刻在他們的身體裡,那是我輩人已遺失的美德。 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個高齡化嚴重、資源稀缺的小村落,龍山國小全校僅卅位學生,他們熟知彼此,放學在校門口道了再見,幾分鐘後又會在廟口聚集,即便年齡相異,卻總是玩在一塊。今年一月以來,這群孩子聚集的地方不只是廟口,還有活動中心,因為《聽海日記》,他們開啟了漫長的排練計畫,要用身體學會一個「新的語言」去嘗試訴說與重新發現,發現自己,也發現「龍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參與《我的星球》,讓這群高中生得到寶貴的經驗,對於戲劇與表演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特別企畫 Feature

    遊戲、RAP、土風舞 高中生的奇幻劇場之旅

    今年臺南藝術節有一個很特別的製作,是由日本扮家家酒劇團的編導柴幸男,帶領十一位台南當地的高中生共同創作。《我的星球》源於柴幸男於瀨戶內海的小豆島駐地創作經驗,也是他為高中生量身訂做的作品。之前已經有過兩個版本,柴幸男這回特地來到台南與高中生共同發展,他透過遊戲、練RAP、練土風舞,逐步激發出他們的演技,從無到有,讓他們經歷一場獨特的劇場之旅。

    文字|沈亮慧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阿伯樂戲工場將在321巷藝術聚落演出《決不入戲》。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8臺南藝術節

    「城市舞台」、「佰元食驗場」 走入府城「灶腳」 「演」一桌私房料理

    說起台南,最吸引人的除了文化氣氛盎然的各種古蹟,就是多樣引人垂涎的味美佳餚小吃,結合這兩種特色,今年的「臺南藝術節」邀請藝術團隊發想,以美食入戲,在特色城市空間上「菜」,在「城市舞台」、「佰元食驗場」兩大單元中,獻「演」一道道表演「料理」

    文字|羅倩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太空救援:果頭計畫》企圖透過兩個在異星球等待的太空人,述說當前年輕人「未知的等待」的奇妙困境。
    戲劇新訊

    《太空救援:果頭計畫》 屬於這個世代的漫長等待

    由黃健豪與蕭東意兩位演員聯手、至今已成軍七年的嚎哮排演,將在本次臺南藝術節再一次玩轉經典,他們選擇了可謂「覬覦」已久的《等待果陀》,並將其重寫成《太空救援:果頭計畫》。「嚎哮」一貫的演出風格,是以原著為底,透過演員不斷對話排練來發展故事(以及其他那些有的沒的:永無止境的雙關語,廢到令觀眾發笑、也令演員笑場的情境等),以此完成屬於他們的獨特改編,輕鬆愉悅、荒謬誇張又確能排解壓力的整晚演出。 場景設定在異星球,兩個與世隔絕、等待救援的太空人,正百無聊賴地沒事找事、打發時間。再度與團隊合作的《凶宅》系列劇作家王健任,將擔任看顧劇情走向的關鍵人物,當演員一面工作、一面以語言丟接和即興時,身為編劇的他時時刻刻在記錄、整理,希望在插科打諢之餘,還能為此劇「添加一層厚度」。 他們也計畫在改編時,加入屬於同世代年輕人長久以來「等待著未知的結果」和「未知地等待著什麼」的奇妙困境。「假如我們把目的拿掉、只是等待,只專注於『等待的過程』」蕭東意問,「這樣的價值觀,會不會其實更好呢?」或許也正如原劇那樣,果陀(或救援),是不會來的,過程終於成了我們僅有的一切。

    文字|洪信惠、陳茂康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剪花微笑》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城市皆舞台 搬演「泥土記憶」

    臺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鼓勵表演團隊走出制式劇場,以城市文化地景為創作場域,透過表演藝術的介入,營造文化古都的新風貌。今年以「泥土記憶」為主題,包括安平樹屋、億載金城、大南門城、延平郡王祠、北頭洋文化園區、陳德聚堂、永成老戲院等,都將成為演出空間,入選的節目取材涵蓋歷史、人物,甚至聲音、氣味等,從不同面向挖掘台南印象。

    文字|廖俊逞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稻草人舞團「希勒微Silhouette.2014獨白剪影」
    即將上場 Preview 稻草人舞團「希勒微Silhouette.2014獨白剪影」

    從文學發想 兩個女子書寫「恐懼」與「自由」

    以「剪影」概念為命題,稻草人舞團的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左涵潔、蘇鈺婷各自從文學作品發想舞碼。左涵潔《女流》從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的《秀場後台》出發,以各種面向刻劃女人們的大膽嘗試與挑戰。蘇鈺婷《小心輕放》以胡晴舫《濫情者》及卡謬《異鄉人》為靈感,描述個體在制度下被迫成為道德規範裡的棋子的無助與無奈。

    文字|張慧慧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台南在地的「那個劇團」, 選擇以百年歷史的古蹟「公會堂」為舞台,呈現改編自古老印度傳說的《鳥語男孩》。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鳥語男孩》 古蹟裡搬演的印度傳說

    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持續開發台南在地的非傳統表演空間。為今年藝術節揭開序幕的「那個劇團」, 選擇以百年歷史的古蹟「公會堂」為舞台,呈現改編自古老印度傳說的《鳥語男孩》。藝術總監楊美英表示,演出將以空間既有美感為基礎,加上簡潔的構造物建立舞台的不同區位,搭配若干自然現成物,構成戲中的場面變化與戲劇情境。 《鳥語男孩》邀請EX-亞洲劇團藝術總監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擔任導演,劇情起點的景象為一幅大自然的和諧之歌,有一個原本可以和鳥類溝通的小男孩,面臨身邊親友們的誤解、壓迫與戕害,終於身心潰散,失去了寶貴的天賦能力,情節純真如詩,卻又深沉殘酷。向來擅長肢體敘事的江譚佳彥,將結合吟唱、舞蹈、肢體、詩化語言等元素,透過旁白敘事、角色扮演等手法,表演者的動作表情眼神指涉,轉化、改變表演空間的設定,豐富並活潑既存表演空間條件的意涵,文本、形式與特定場域,彼此對話,相互呼應。

    文字|王婧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雲門舞集在池上稻田間演出《稻禾意象/雲門選粹》,當天天候不佳,仍有近兩千名觀眾來到池上一睹雲門演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回歸土地人文」是今年表演藝術創作者一個顯見的脈絡:或踏足城市中衰敝角落,探索社區故事;或回返原鄉,以舞呈現謝天祭典;或整團帶到田中央,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蹲點,最後與族人以當地傳說發展出創作;而城市藝術節如台南、淡水,則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這些走出劇院的表演,於創作者而言是主動尋找安守位置與「心」的距離,而「在地化」的演出發展固然可喜,但如何在「觀光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化中,不失文化底蘊,則是必須慎思之處。

    文字|吳思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女誡扇》從一個「綺譚」開始,一步一步窺見殖民與被殖民、壓迫與被壓迫、敘述與被敘述之間的因果相續。
    戲劇新訊 改編佐籐春夫小說

    《女誡扇》 敷演殖民地的愛與罪

    佐藤春夫(Satou Haruo),一個台灣讀者陌生的名字,但若是提到魯迅作品的日文翻譯,則不可能不知道這號人物。 另一件會提到佐藤這個名字的,便是日本文壇著名的「讓妻事件」。佐籐曾經愛上文壇大家谷崎潤一郎之妻,原本谷崎公開讓妻、大方成全,豈料最後反悔,造成佐藤受傷而與谷崎絕交。一九二○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五十年裡的第廿五年,感情遭受傷害的佐籐,帶著抑鬱的心情,來到當時的殖民地台灣旅行,激盪出膾炙人口的外地小說,其中《女誡扇綺譚》便是作者最鍾愛的一篇。 南島十八劇場新作《女誡扇》,編導王瑋廉改編佐籐春夫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日治時期的台南,內地記者與友人意外在禿頭港的廢宅中,聽見「死靈的聲音」。數日後,同一地點發生離奇命案。死靈與命案,促使兩人展開一連串的辯論與調查,揭發了古宅過往不可告人的開發史。編導王瑋廉說,全劇從一個「綺譚」開始,一步一步窺見殖民與被殖民、壓迫與被壓迫、敘述與被敘述之間的因果相續,以及個人、世代之間的情感遞延與糾結,而重新發現中國/台灣人的性格與生活的一面,即是「斷代時空之中,人在愛與罪中的樣相」。(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