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空間舞團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忍痛放棄營運補助 暫離創作舞台
舞蹈空間舞團轉型 專注澆灌藝文沃土
成立35年的舞蹈空間舞團(下簡稱舞空),於昨日(2024/10/23)宣布舞團暫離創作舞台,自「TAIWAN TOP演藝團隊」的行列中退出,放下卓然有成的創作紅海,後續將轉型於專注開發「舞蹈欣賞推廣」的藍海,盼以至少5年時間走入校園,深耕藝術教育,拉近舞蹈與觀眾的距離,為台灣這塊土地的未來,埋下舞蹈的種子。 成立35年的累積 始於一條難走的路 舞空是台灣少數有10名全職舞者與專業藝術行政的舞蹈團隊,成立以來不僅在編舞家與舞者的培育上不遺餘力,也是台灣舞壇與國際舞台連結的重要樞紐。多年來已與國內外58位編舞家、274位設計者,共同打造出92齣舞作,並與曾參與其中的109位專職與85位客席舞者,攜手豐富了台灣當代舞蹈的面向。舞空作品風格多元,不僅有以東方元素為出發的系列舞作,亦有對社會議題的爬梳,或是以影像、科技與音樂為出發的各類作品,甚至還有為親子觀眾為主的《不聽話的孩子》、《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藍騎士與白武士》等老少咸宜、膾炙人口的舞作。 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平珩回看35年一路走來的點滴,首先笑說她選擇了一個很難走的路:「在歐洲,一個舞團和不同編舞家合作的狀況很常見;在台灣,則是由舞蹈空間首開這樣的創作模式,為的就是能在舞團的基因中保有多元的特質。」也因她的創作理念,讓團隊每次推出新的製作都極具挑戰,舞者與編舞家的磨合也都是從頭再來。當然,如此的確讓舞蹈空間舞團活力豐沛,開創出與時俱進、甚至超前一步的肢體語彙。「但在台灣,與製作導向的舞團與單一編舞家的舞團相較,舞空觀眾群的養成較難。」在面對薪資、物價上漲等現實壓力,與疫後舞蹈觀眾的流失及市場變化下,她才萌生了舞團轉型、專注於推廣的心念。
-
新銳藝評 Review
個人與群體的反覆斡旋
海德堡舞蹈劇場與舞蹈空間聯合演出的《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由西班牙編舞家伊凡.沛瑞茲將斯特拉溫斯基的經典曲目《火鳥》與《春之祭》結合,以群體與個人的互動為主軸,所發展出的新詮釋。 表達、遊戲、影響 《火鳥》始於一段火鳥的獨舞,他不斷地在地板上翻滾、舒展,給人以一種慵懶自如的感覺。接著,音樂停止,火鳥一個人在台上玩起了「一二三木頭人」;隨著音樂的加入,一個夥伴加入了他的遊戲;其他3個人加入後,情況卻從和平轉為緊張,火鳥拼命想加入,卻被無視。無視既而是欺凌,其他人推搡、拉扯火鳥。下一段樂曲中,舞台又回復到火鳥一人,他的動作漸趨狂亂,又好像試圖回復到開頭的狀態中。接著,許多人步入舞台上,像是火鳥終於找到同類,火鳥向上拋起一塊布料,引得他人效倣,大家在大亮的黃光下狂歡,火鳥向前走幾步,離開了舞台。 《春之祭》之前,有一段幾分鐘的無聲,眾人在這段時間中遊戲一群不斷收拾台上的衣物、一群模仿著布料的形狀、一群模仿著其中一人等他們歸屬於一個群體中,成群行動。接著,隨著音樂開始,人群開始互動,後逐漸同化,動作趨於整齊,甚至出現口令。舞者就這樣在成群與分散、和諧與緊張之間擺盪,開始有暴力行為發生,對自已的噤聲,或是與他人的肢體衝突,大笑或者吼叫。與《火鳥》中充滿希望地向上拋衣物相對,此處人們大力地將衣物丟向地面,一切混亂又絕望。最後,一個獻祭者被選中,人們不斷拾起地上的衣物,覆蓋在他身上。他試圖甩開,又被按住;試圖逃跑,又被拉回原地。在重重衣物的覆蓋下,他緩慢地開始舞動,眾人放開了強迫他的手,圍著他或坐或站,觀看他的舞動。站在眾人面前的獻祭者動作由慢而快,在其他人的靜止、靜默中,他獨自舞動著。最後,眾人加入了獻祭者的舞蹈,在一片紅光籠罩下,齊一衝向舞台的前端,彷彿衝向未知的未來。 對群我關係的質問 對舞作的解讀,或許可以從幾個問題開始:群體於個人表達而言是增強或消弭?自我的建構有多少是來自與他人的互動?個人可能對群體產生多少影響?社會互動是個人的扮演,也是形塑。人與群體總是若即若離,對於個人而言,群體可能是傷害,亦可能帶來能量。 《火鳥》聚焦於個人,觀眾先是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西班牙編舞家
伊凡.沛瑞茲 這一次,讓我們獻上內心恐懼為祭品
當德布西在一個朋友家聽到用鋼琴彈奏的斯特拉溫斯基最新作品的第一段,他大受震撼,並且對其中的新意感到興奮。那份新意來自遠古的深處,來自祖先的儀式、歌唱和舞蹈,同時採用了一種新的速度,應和著機器的節奏、飛機的螺旋槳,未來主義作家的詩作。 弗洛里安.伊里斯《1913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註1) 即使我們已經離少女獻祭的世界很遠了,斯特拉溫斯基音樂中的複調和聲、不和諧聲響、獨特配器形成的怪異音色,以及不規則節奏拍型,如今人們也習以為常,不再感到驚愕冒犯、不知所措,然而自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版本首演至今,依然吸引一代又一代編舞家,試圖從其破格又撼魂的樂音中,探究人性如何面對規律與秩序。來自西班牙地中海岸,現居德國擔任海德堡舞蹈劇院(Dance Theatre Heidelberg)藝術總監的伊凡.沛瑞茲(Ivn Prez)正是其中之一。 從異質學習中,重返佛朗明哥 伊凡的創作歷程與身體軌跡,始終透露異質元素既衝突又互襯的關係。如同許多西班牙的習舞孩子,他在10歲時進入藝術學校學習佛朗明哥,課程並涵蓋芭蕾技巧與身體訓練,兩者差異極大:「佛朗明哥是由節奏與角色所催動的,也更重視身體和地板的關係,有種強烈霸道的原始感,一出場彷彿就在宣告『我來了』,宣示空間主權。」至於芭蕾,在伊凡眼中則是:「以理想化的動作形象超脫現實,抵抗重力,向上飛躍,以突顯身體如何能夠優雅輕巧地落地。」 就西班牙舞蹈教育體制而言,學生一開始雖會同時接受兩種訓練,但大約在12-13歲間就得選定專長。伊凡後來較投入於芭蕾,認為「芭蕾的身體技巧最困難,能讓我得到最扎實的訓練」;日後來到馬德里深造,成為西班牙第一代拿到高等教育編舞學位的舞者/編舞家。在馬德里就學期間,他接受來自古巴的艾莉西亞.阿隆索(Alicia Alonso,為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創建者)指導,對其他身體技巧也有了更多認識。 自學校理論課、舞蹈史打開眼界,19歲的伊凡接著進入荷蘭舞蹈劇院(NDT),從實習開始一路待到27歲,在此接觸到基利安(Jiř
-
看戲不忘電影
《火鳥.春之祭》 伊凡.沛瑞茲穿越今昔
伊凡.沛瑞茲從斯特拉溫斯基同時期的作品入手,探究其創作為何當時會引起觀眾的反彈與回響,若放在今日,以社會議題或是性別議題來深入探索,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上半段他先讓台灣舞者駱宜蔚扮演「孤立」的火鳥,挑大梁的女舞者卻被群體孤立,像是為了《春之祭》中獻祭者的角色鋪陳,下半段來到《春之祭》,卻讓台灣舞者蘇冠穎扮演獻祭少女,做出了性別上的轉換,這使得兩個作品間產生關連性,同時作品的當代意義也浮顯出來,呈現出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進與轉變。
-
舞蹈 從人體的206塊骨骼出發
鄭伊雯《206 Lab》 探索身體的秘境與想像
將實驗室、手術室的場景搬進小劇場,舞蹈空間舞團推出勥4《206 Lab》,讓舞者們身穿手術衣,化身為實驗者/被實驗者、人類/仿生人,從體液、關節、骨骼等重新認識「身體」,也回應近期ChatGPT掀起的「AI是否會取代__」的熱烈討論。 編舞家鄭伊雯從去(2022)年11月帶著舞者開讀書會、上課,以亞歷山大技巧為軸心,從生理學、解剖學、哲學、身心學等觀點研究身體。「最開始,我們從達文西的畫作,討論人體黃金比例,接著,從外在回到內在,我們做了很多實驗,是因為對人類很好奇。」她表示,作品的發想是源於身體的疾病與失去,「過了40歲,真的覺得身體不一樣了,很多都失去了。」
-
藝@書
十年一劍為《月球水2.0》搞笑
繼去年出版《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與讀者分享多年藝術工作行政經驗後,資深表演藝術工作者、舞蹈空間舞團創辦人平珩,更在今年3月推出《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透過多個親身參與的國際交流與共製合作案例,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與眉眉角角,展露精采演出背後的不為人知的內幕與歷程。近期舞蹈空間舞團與日本東京 鷹舞團二度合作的《月球水2.0》將以線上映演方式呈現,本刊也特地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此製作背後的點點滴滴
-
舞蹈空間聯手林文中 挖掘《庇護所》外無奈又燦爛的海海人生
有感於台灣年輕世代的窒息苦悶、躺平族的停滯不前、哪裡也去不了的窘境,編舞家林文中特別於今年下半年接受舞蹈空間舞團邀請,編創新舞作《庇護所》,從台灣街邊的遊民啟發創作靈感、挖掘創作素材,將其轉化成舞,與觀眾一起尋覓「無奈又燦爛的海海人生」。演出將於10月下旬在舞蹈空間舞團登場。
-
舞蹈空間✕海德堡舞蹈劇場《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 台德舞者與交響樂團共演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重磅壓軸、台灣舞蹈空間舞團35週年鉅獻,與德國海德堡舞蹈劇場跨國共製《火鳥.春之祭─異的力量》,再度合作編舞家伊凡.沛瑞茲(Ivan Prez),更聯手指揮家簡文彬、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出,展現音樂與舞蹈融合的震撼氣勢。本作於演出兩個月前完售,加開四樓亦旋即售磬,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很開心有這樣的票房表現,可見觀眾對精采作品的期待與渴望,也感謝團隊與兩廳院共同提供「口述影像」的共融服務,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更親身前往綠島國中參與舞蹈工作坊,支持「藝術零距離計畫」。
-
舞蹈空間X島崎徹《往月的方向去》 狂放中透出優雅
日本大勢編舞家島崎徹受邀舞蹈空間舞團來台第5度合作,將3年疫情期間所創作的4支舞作中,精挑〈血與鋼〉與〈碎月〉2支代表作品組合成《往月的方向去》,將他對舞蹈熾熱的心分享給他熱愛的台灣觀眾。
-
疫情後浴火重生 舞蹈空間✕東京 鷹影像版《月球水2.0》登陸
舞蹈空間舞團和日本全男舞蹈團體「東京 鷹」暌違12年再度攜手合作,推出影像版《月球水2.0》,將於3月25日至27日於OPENTIX Live線上特映。延續《月球水》概念,影像版以「月」、「球」及「水」的主題創作,突破慣有藝術層面的跨界之作,結合搞笑戲劇的漫畫式演出,運用舞蹈、戲劇、音樂、影像與燈光,創造出一檔台日混血娛樂韻味作
-
舞蹈 舞蹈空間×島崎徹《舞力》
原住民音樂、搖滾樂入舞 展現純粹更添人味
今年慶祝創立卅周年的舞蹈空間舞團,於九月底以日本編舞家島崎徹的三支舞作揭開「舞空30」的序幕。三支舞作分別是《零極限》、《南之頌 》及《瞬舞力》,前者將由島崎明星舞者舞團來台演繹,後二者則分別以台灣原住民音樂與西方搖滾樂入舞,讓觀眾看到編舞家如何呈現幽雅流暢的身體與豐富的音樂性。
-
藝視窗 News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台灣】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邁入第23屆的臺北文化獎,今年的獎勵重點為「推動城市生活美學,在公共性、藝術性、多元文化參與,卓越貢獻者」,經遴選委員會數度投票後四位得主脫穎而出,包括推廣文學志業絕地逢春的封德屏、台灣傳統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深耕30年的表演藝術媒合平台舞蹈空間舞團及將在地文化結合音樂發揚國際的董事長樂團。臺北文化局將於11月底辦理頒獎典禮表彰他們的貢獻。 現任《文訊》社長兼總編輯的封德屏,長期探討台灣各年代的文學發展,記錄整理作家作品及學術思潮,堪稱台灣文學資料忠實的守護者。現任「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的陳錫煌,投身布袋戲已逾一甲子,畢生致力於掌中戲演出與傳承,是台灣目前唯一獲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雙項授證的國寶級藝師。 創立30年的舞蹈空間舞團由第三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平珩創辦,將舞團成功發展為媒合多元、連線國際的開放式創意製作平台,並以兼具「舞蹈性」、「創意性」及「藝術性」的作品形式,呈現出跨界多元的亮眼風格,深獲亞洲及歐美舞蹈界專業肯定。董事長樂團擅長結合在地文化於音樂創作,台式搖滾樂的演出大受歡迎且獲獎無數,演唱會足跡跨遍國際,將台灣傳統文化的美好透過音樂傳達給全世界。 許斌舞台攝影展「之間」十月份於台南展出 知名舞台攝影師許斌的攝影展「之間」,將自10月5日至11月10日於台南市海馬迴光畫館展出。許斌表示:「除了檯面上的導演和演員,幕後有很多默默在做事的人,他們的努力通常不被看見。我並非要去介紹某一個演出,而是想要去記錄演出是怎麼做出來的,也在這裡面傳達我對這齣戲的想法。」這次的「之間」個展,期望透過許斌的影像,在時間、空間、攝影者與對象之間,印相身體在表演的排練場,醞釀如冰滴咖啡,可以產生怎麼樣的化學反應?觀眾能在展覽中看見一場演出如何完成的過程。展覽期間,許斌也會帶領舞台攝影工作坊,在2019臺南藝術節三個節目排練場上進行拍攝,歡迎熱愛表演藝術、任職表演藝術團體之人員,或對劇場攝影有興趣者報名參與。「舞
-
平心而論
肝膽相照的功夫
荷蘭策展人羅勃在受訪時說:「大凡表演團隊分為二種,一種是以呈現單一藝術家的作品為主,藝術家就代表團隊;另一種是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的團隊,那我就會介紹團隊幕後的核心人物,他怎麼做、做過什麼。」原來一直以為作品永遠是最重要的,原來他還會關注其他的層面。
-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
平珩 為了藝術 創造「空間」
今年適逢「舞蹈空間舞團」卅周年,作為繼雲門舞集之後、台灣第二個專業現代舞團,舞團的特色在於不突顯單一創作者的標誌,而是如其名「舞蹈空間」為舞蹈人準備好的一個創作空間、合作網絡,讓合作的編舞家、設計者展現多元創意,而維持這一切的,正是該團團長兼藝術總監平珩。回顧來時路,平珩談及舞團的核心精神,她最在意的,就是舞蹈性,「每一次都希望開發新的肢體語彙。」
-
舞蹈
在全球移動的世界中 探討身分轉移與認同
來自西班牙,目前旅居荷蘭的編舞家伊凡.沛瑞茲,繼二○一六年的《迴》之後再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將推出最新作品BECOMING,編舞家以自己旅居與身分變動的經驗為起點,探索人在移動中的相互關係。原作已在歐陸巡演十場,來到台灣的演出,舞者將自三人增加為七至十人,對沛瑞茲來說,歐陸的演出版本僅是個起始點,台灣的版本不會是歐陸版本的重製,而是將反映台灣當地的文化與動能。
-
企畫特輯 Special
混亂遊戲室裡 玩出幻想冒險
原本要延續第一集、講「王子公主幸福快樂在一起」後的日子,卻被「不聽話」的導演鴻鴻大顛覆,身為新手老爸的他在生活中和孩子學習,發展出以小野寫的童話《藍騎士與白武士》為本、以物件玩出視覺與表演的製作《不聽話孩子的故事2藍騎士和白武士》,甚至也納入台灣社會觀察,讓孩子一起關心社會。
-
演出評論 Review
實體劇院中的「無實無虛」
近年「進念」似乎面對後勁不繼的挑戰,作品的概念深度往往追不上華美包裝的力度。一個關乎《金剛經》的主題實在可以有力地支撐反劇場或後劇場的探索,但在這作品中未見有刻意著墨。「舞蹈空間」一眾年輕舞者身體柔軟,爆發力和持續能量均強,他們演出「是舞蹈」,卻沒有向「非舞蹈」邁進;與松島誠和楊永德相比,他們的舞台存在感不強,舞蹈於他們仍然是技巧展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舞作《如夢幻泡影》彩排
攝影:林鑠齊 時間:二○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
-
舞蹈 舞蹈空間《風云》 楊銘隆又展「東風」
霸王別姬後 舞出歷史外的新選擇
睽違六年後,編舞家楊銘隆與舞蹈空間舞團的「東風系列」再度出手,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以「霸王別姬」故事為主題的新作《風云》。除了有北市國樂師與舞者的即興互動,還在原有的故事結局外,另外發展出楚霸王和虞姬的不同結局。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編舞家
洪于倫 把詮釋的自由,送給觀眾
雖然出身企業世家,但旅美編舞家洪于倫不愛提這事,強調自己是家中的「藝術家第一代」,獨立性格鮮明。從小在媽媽簡靜惠的引領下接觸藝術、學舞不輟,洪于倫後來卻專攻心理學,直到有一天重新想起跳舞的快樂,才又重回舞蹈懷抱,選擇現代舞起步,還在紐約組了舞團。去年應舞蹈空間舞團之邀在皇冠藝術節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洪于倫也首度在台灣展現自己的創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