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出版《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與讀者分享多年藝術工作行政經驗後,資深表演藝術工作者、舞蹈空間舞團創辦人平珩,更在今年3月推出《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透過多個親身參與的國際交流與共製合作案例,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與眉眉角角,展露精采演出背後的不為人知的內幕與歷程。近期舞蹈空間舞團與日本東京 鷹舞團二度合作的《月球水2.0》將以線上映演方式呈現,本刊也特地選摘本書中相關章節,讓讀者一探此製作背後的點點滴滴……
【OPENTIX Live】2022TIFA 舞蹈空間✕東京 鷹《月球水2.0》
2022/3/25~2022/3/27 線上觀賞
於 3/25 11:45開放入場,12:00開始
如果說培養一位好舞者至少需要10年的功夫,大家一定覺得不難理解,畢竟舞者要能在舞台上發光發亮,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如果說要讓舞者能夠「搞笑」,也同樣需要10年的時間,你能想像嗎?
舞者練功沒有什麼捷徑,就像傳說中的少林寺練功,蹲馬步、每天挑水一百擔,自然就可練就出基本功。台灣舞者往往要比外國舞者的訓練範圍更寬廣,屬於西方舞蹈的芭蕾、現代不可少,東方的傳統舞蹈更是「複雜」。京劇武功、身段是基本,太極、以及各家拳術虎形、豹形、螳螂、白鶴等等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屬於文舞的水袖、彩帶,武舞的刀、槍、棍、棒、劍、大槌、戰斧等等,還有面向豐富的原住民舞蹈,都是舞者練功的領域。
隨著表演藝術形式的日新月異,更多的挑戰接踵而來,像是在舞台上開口說話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凡愛跳舞的人,多半不喜歡或不善於以口語表達,要他們在舞台上咬字清晰地說話,音量還要夠大,甚至要能不受身體激烈動作之後的喘氣影響,所以經常被舞者視為是超級苦差事。舞蹈空間就曾經因為需要在舞台上一邊跑來跑去互丟捧花、一邊說台詞,而特別邀請綠光劇團的羅北安來上了1個月的發聲課。每位舞者為了輪流要說的區區一句話,費盡心力學習。儘管演出時,獲得不少業界長輩的稱許,舞者似乎也得到欣喜的反饋,但我很明白要讓舞者走出肢體的「舒適圈」著實不是一件易事。
除了發聲之外,要舞者上戲劇課程也常會需要突破。一般戲劇作品會先有腳本,可就腳本討論、讀劇,將所有角色立體化之後,才開始排練。例如,這位父親是怎樣的一位爸爸?中年?是四十?五十?還是五十四?他的喜好是什麼?習慣動作是什麼?他愛吃什麼?可以從劇本中找到蛛絲馬跡,也可能需要無中生有,靠自己來豐富對角色的想像。這類戲劇式的引導,需要經過一番不同於舞蹈身體的琢磨,才能啟動出新模式。
最最辛苦的訓練,則是在上「小丑」課。近幾年,為了要掌握親子舞劇的表演方式,舞團不惜「重本」,安排了數種表演課,小丑課就包含其中。由於時間有限,老師不會長篇大論,常直接以練習來講解表現的重點。一開始舞者們對於老師丟出的:「給我一個好笑的!」都有些懊惱,起碼該有個範圍吧?但很快發現,只要放輕鬆、不怕醜,多半會博得老師的讚賞。
原來舞者們覺得小丑課特別困難,是因為舞蹈的訓練從來都是要給人看到美的那一面,哪怕是再辛苦的動作,都是要給觀眾看到「舉重若輕」的那一面!而搞笑無關美醜,看的是巧思、要意想不到,時間點要抓得恰到好處,拖了笑點就過了,太快則讓人無法反應,這往往只是半秒之別,就可讓明明很會數拍的舞者吃上苦頭。甚至還有位舞者一聽到老師的回家作業,便當場淚流滿面地委屈起來:「我是來跳舞,為什麼要來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