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台灣小劇場最後一位左派實踐者,與主流、體制壁壘分明的叛逆先聲,穿梭小劇場界二十年,自八月起卻有了全新的「僱主」身分:「牯嶺街劇場」藝術總監,在與台北市文化局簽約後,他與號召而出的劇場界伙伴組成陣容堅強 的經營團隊,要將牯嶺街劇場重新推上舞台發光發熱。王墨林說,「我已經快六十歲了,想把累積做小劇場的經驗傳承 出去,牯嶺街將是一個總結我過去經驗的據點。」
當劇場界的先鋒王墨林碰撞上牯嶺街小劇場,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答案即將在八月揭曉。
五月初,牯嶺街小劇場經營權重新招標,由王墨林的「身體氣象館」得到優先議約權。許多人好奇,這位自七○年代,總是領頭在體制外衝撞的「左派」大將,為何願意接觸體制的遊戲規則?但王墨林認為,這不意味著「妥協」,「而是人生中實踐理想的最後機會。」臉龐上灰中帶銀的鬍渣,透露著這位前幾年還以撕掉身分證,表達對「國家」虛無看法的行為藝術實踐者,也正在面臨歲月與時代的拔河:「我已經快六十歲了,想把累積做小劇場的經驗傳承 出去,牯嶺街將是一個總結我過去經驗的據點。」王墨林說。
資深劇場人王墨林,要在這裡傳承經驗
穿梭小劇場界二十年,王墨林是兩岸知名的資深劇作家、劇評人,也是小劇場導演。一九九一年,他成立前衛藝術團體「身體氣象館」,透過這個團體所製作的展演,對台灣近十年來「身體意識」、「身體文化」論述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二○○三年,王墨林自己判了它「死刑」,當時他表示,年紀大了,戰鬥力衰竭,「大砲」性格不再。之後他投入差事劇團,參與鍾喬的民眾劇場,或者與年輕劇團搭檔合作。
但今年年初,如果兒童劇團退出牯嶺街小劇場經營權後,卻讓他陷入長考,最後,一生為「邊緣發聲」而始終兩袖清風的他,以拿出父親留下來的三峽老屋,「可以抵押二十萬元」作為標金的決心,做了人生最大的決定。不僅以「身體氣象館」的名義投標,簽約後他也號召劇場界伙伴組成陣容堅強 的經營團隊。重燃鬥志,邀集容淑華、耿一偉、劉守曜等人,要將牯嶺街小劇場重新推上舞台發光發熱。
從「無領(薪水)」階級藝術家到成為每月需發薪水的經營者,王墨林即便知道未來團隊成員會各司其職去進行行銷與贊助工作,但還是猶豫從「非主流」到「主流」的個人角色轉變。團隊裡,與王墨林因「牯嶺街」而結識的政大企管系教授,同時也是政大社會與文化創新育成中心主任黃秉德是屬於「市場派」 的伙伴,黃秉德認為,未來牯嶺街新團隊的經營,他將協助藝術家在「資本市場裡找到無產階級的新空間」,黃秉德說,小劇場的前衛性與藝術性也許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但「創意」是小劇場與社會溝通時的共同語言,「在執行過程中留下可以和市場溝通的缺口,讓嫻熟市場的人透過這個缺口,對小劇場有更多暸解,找到更多元素,就可以找到更多資源。」
牯嶺街劇場前身為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二分局,一樓保有牢房實景,過去是前衛小劇場的發源地。王墨林認為,這是台灣難得標誌為「小劇場」的場地,但之前的經營未凸顯其前衛、創新的特質,現在他有的是時間,將投身其中,慢慢把他的經驗融入牯嶺街小劇場具歷史氛圍的空間中。值得注意的是,即將掛牌的牯嶺街劇場,將拿掉「小劇場」的「小」字,經營團隊認為,這個僅容納七十人的「小」劇場:「你說它大,它就能做得很大!」
開幕推出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行為藝術接力演出
八月下旬,牯嶺街劇場正式重新出發。經營團隊將與文化局舉辦一個宣誓「小劇場新時代來臨」的接管儀式。接著將有一連串的開幕活動,自八月二十七日下午展開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行為藝術接力演出,一直延續到二十八日,演出者包括王墨林、瓦旦、高俊宏、豐政發等劇場人。而牯嶺街劇場將一併推出老照片和歷史文獻的靜態展,藝術家姚瑞中也會規劃台灣小劇場大事紀的展出,其他藝術家蘇匯宇等則以「我愛林志玲」為題推出裝置藝術。
接著,王墨林計畫在十月推出「三城藝術共同體」的兩岸三地小劇場匯演與工作坊,邀請香港、上海的小劇場與台灣交流。牯嶺街劇場除了發揮行為藝術、串連小劇場匯演等特質外,未來經營團隊也期待它是一個多元的創意發想空間,許多身體開發、戲劇治療、教育劇場的工作坊都能在此開設,並提供整年度工作坊的課程規畫給有興趣的民眾參考。
牯嶺街劇場風雲再起
一連串的活動勢必為牯嶺街劇場的空間注入活力,但容淑華強調,歷史的建構同等重要,牯嶺街劇場歷經陳梅毛時代、如果兒童劇團的經營,卻未留下這片空間完整的歷史與影像資料。
牯嶺街劇場在台灣小劇場發展史中是極重要的里程碑,雖沈寂一時,但隨著王墨林與劇場伙伴的投入,牯嶺街劇場未來勢必為台灣的小劇場增添更豐厚的歷史意義,期待此處能引領台灣小劇場界風雲再起。
特約採訪|劉郁青
牯嶺街劇場新願景
牯嶺街劇場經營團隊執行長容淑華表示,雖然即將接管這座小 劇場的重要地標,卻沒有外人想像的興奮。初次踏入這裡簡直是滿目瘡痍,經過一番清掃整理才頗具雛形,但與文化局溝通老房子的修繕時,又經歷公務機關的公文往返、曠日廢時,只得先進駐經營,後續的修繕再持續進行。
容淑華說,王墨林號召的新團隊中,每個人都有策展和執行的能力,大家都各有專長與想法,但都認同對這塊空間必須發揮小劇場多面向「創意」的共通點。未來牯嶺街劇場不僅保有牢房的特殊空間,處處都有戲感,每個角落都可做戲。未來一樓將維持劇場形式,二樓的環狀空間包括影音資料館、會議室和委外經營的咖啡館,三樓則是排練室。
目前規劃中的影音資料館首要的工作就是以牯嶺街小劇場為中心,收集曾在這裡發生、表演的記錄,接著再擴展到台灣小劇場影音資料庫的建構。王墨林除了將與劇場編導周慧玲主持的中央大學的劇場影音資料庫合作,從現在開始,每檔在牯嶺街小劇場的演出活動都會留下完整記錄,讓牯嶺街小劇場曾經發生、正在發生與未來發生的都能留下足跡。
牯嶺街藝術總監如是說——
■王墨林:「我認為我搞的小劇場不是什麼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應該是一種政治理想;這理想來自對體制的『不妥協』。把自己設定於特定的批判立場,其實就像唐吉訶德一樣,追求某種浪漫精神,對我而言,是生命中一種自我生命力的表現。所以我重視生命中的能量,同樣重視自己對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不妥協』。」
■王墨林:「小劇場不需要走學院派的專業路線,只需要提供一個讓大家說話的空間。」
王墨林小檔案
■1971年,自國防部政戰學校戲劇系畢業,在軍中服役十年。
■1982年,退役後到日本東京研習劇場藝術三年。
■在陳映真所創辦的《人間》雜誌雜誌擔任文字記者兩年。
■1987年開始,任前衛劇場策劃製作。
■1991年成立前衛藝術團體「身體氣象館」。
■劇場作品包括:《拾月》、《驅逐蘭嶼的惡靈》、《TSOU伊底帕斯》、《雨果》、《軍史館殺人事件》
■目前接手經營牯嶺街小劇場,期盼創造前衛、跨界、創意的公共空間。
(資料引自: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