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詹慧玲

相關文章 11 篇
  • 11月13日講座現場。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二講側記

    主持人紀慧玲開場先介紹講座活動與今天的講者,這次籌備「評論的歷史」回顧講座時,主要回顧的文本群為《民生報》「民生劇評」、《PAR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雜誌」)與「表演藝術評論台」。發現除了王墨林,陳雅萍也是從1990年代持續書寫評論到今天,跟台灣舞蹈創作、生成、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因此邀請陳雅萍談舞評人的評論史,以及如何看當代舞評人的養成。

    文字|陳昱君、羅倩
    官網限定報導  2020/03/13
  • 作者以「進」、「進與出」、「出」三段式的辯證,描述自己觀賞舞蹈空間與進念.二十面體合作的《如夢幻泡影》(圖)。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一

    一個舞評人的初生與成長

    許多年前開始寫舞評時,我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若干年後有人讀到我的文字時可以想像與體會那支舞作的大致樣貌與核心質地,這與舞蹈作品只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而且許多舞團的舞作生命只有短短一個週末有關。這樣的想法到今天仍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對於自己作為一個觀賞者的位置與視角有了愈來愈多的覺知。

    文字|陳雅萍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錯亂」會讓你重新去審視問題

    針對作品經常被拿來與同性戀、扮裝聯結在一起田啓元,臨界點的詹慧玲提出了她個人的詮釋意見。

    文字|詹慧玲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第二屆華岡戲劇季「情定山仔后」

    華岡戲劇季「情定山仔后」首次結合北中南三地靑少年戲劇敎育成果,是台灣第一次靑少年戲劇盛會,四月起即以燦爛豐富的表演形式呈現在舞台上。 繼四月前三齣分別由華岡藝校戲劇科、靑年高中影劇科及中華藝校影劇科帶來的《花樣年華》、《小美人魚》及《林覺民之前世今生》之後,五月將繼續由華岡藝校戲劇科演出《校園啓示錄》及《噹!十二鐘聲響起》。《校園啓示錄》由具靑少年戲劇敎育工作十年資歷的劉克華引領華岡藝校戲劇科的學生,利用「拼貼」與「錯置」的劇場風格與詩意、多焦,呈現靑少年生命成長的彷徨與張力,並在劇中加入大量的音樂與歌唱。另外也邀請臨界點劇象錄團長詹慧玲,指導華岡藝校戲劇科學生擔綱演出《噹!十二鐘聲響起》,結合波蘭劇作家果托斯基《離華沙不遠,眞的》與日本電視推理劇《新紳士刑警》;靑少年的想像與創作力,加上詹慧玲的構思引導,成就了這齣探討媒體、暴力、犯罪與靑少年問題的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林懷民創設雲門舞集二團即有提攜新生代之意。
    專題

    中生代的焦慮與觀察

    不論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創作中堅者,對當前客觀環境的惡劣,都有同樣的感慨與擔憂;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崗位上,看護著下一批尚未立足的年輕世代,懷著不同的焦慮與期許,等候新人來取代他們的角色。

    文字|秦嘉嫄|楊莉玲|賴惠娟|施如芳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詹慧玲重新排演的《目蓮戲》,選擇了以原始演出版本為基礎的詮釋方式,呈現這場透過劇場儀式對田啟元進行超渡的表演。
    現象‧現場

    顧影回眸後,不再回頭

    《白水》和《目蓮戲》是不是經典?作品已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一切就留給時間證明。但「臨界點」會走到甚麼樣的局面?留下甚麼樣的戲劇印記?卻是現在仍值得臨界點團員共同努力的遠景。詹慧玲在田啟元走後,持續以「志同道合」小型劇展等創作發表來等待與孕育更多的創作者,一面也出版團員累積的劇本作品而辛勤耕耘,相信時間是會站在臨界點這一邊的。

    文字|施立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魏瑛娟被呈現的作品《甜蜜生活》,幾乎等於一場正式演出。
    現象‧現場

    演不演?有關係!

    同樣外延劇本的定義,甚至延伸為去文字、去語言,因此推翻了所有人對讀劇的刻板印象。傳統的讀劇就是唸劇本,呈現戲劇的文學部分;讀劇呈現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演員聲音詮釋。但是,這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認識,現在毫不留情地被顛覆了。在這兩個讀劇節裡,戲劇非文學(導演、表演)的部分受到更多的矚目和強調,結果改寫了傳統「劇作家」的定義,擴張了社會大眾對劇本的想法,把讀劇發表會變成一個實驗演出的場域。

    文字|張嘉容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劇

    「辯」出反抗體制的力量

    《毛屍》由六位演員在中心式舞台的劇場空間,辯論著孔子是不是同性戀的議題,訴說有關儒家思想在教育體系中,如何被執政黨以各種理由作錯誤的詮釋,以掩埋中國自古以來的同性戀歷史及事蹟。

    文字|田國平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王緯廉的《陽台》,妓院場景成了一個秘密結社空間。
    戲劇 真實或扮演,戲子或聖徒?

    臨界點搬演惹內名作《陽台》

    《陽台》導演王緯廉自承,惹內的文字高雅華麗、繁複雕琢,若要由台灣演員照本演出,實屬「不智」,所以他企圖大幅度地更動原著,妓院場景成了一個秘密結社空間,演員在不依附語言的前提下,透過動作和情境的創造,同樣傳達惹內劇本核心概念戲子與聖徒一體,真實與扮演不分的模糊界限。

    文字|廖俊逞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劉亮延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劉亮延 藏在詭麗裝飾下書寫劇場

    在劉亮延的作品中,他總是很「一意孤行」、「毫不避諱」地實踐他對劇場的想像,也因為這種「任性而為」,我們得以看到台灣劇場難得的「妖艷詭譎」、「煙視媚行」的特異姿態。從《曹七巧》、《白素貞》、《劉三妹》到《陳清揚》,這一系列他稱之為「花痴劇場」的戲,關注的對象都是女人,他意圖藉由這些讓觀眾又愛又恨的女性角色,時而矯情感傷時而真情流瀉,曲折地吐露這個世代的關懷與凝視。

    文字|廖俊逞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簡明輝: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去談小劇場裏面有沒有深沈的、紮實的東西呢?
    特別企畫 Feature

    諸神退位,群魔開始亂舞? 小劇場工作者座談會

    從解嚴前夕開始有「精采」演出的小劇場,不管在演出的內容、形式、與議題上,都曾經有一新觀衆耳目的表現。小劇場近十年來所提出來批判的問題,不管是政治性、突破禁忌的議題、或小劇場的美學與身體上的問題,令人關切其後勢的發展。本刊特別邀請數位資深的小劇場工作者,和部分新新小劇場人一起座談。讓大家在檢討實際工作所面臨的問題的同時,也開始為小劇場下個十年整理出過去的脈絡和可以期待的前景。

    文字|李立亨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