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預算
-
藝視窗 News
導演吳念真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台灣】 導演吳念真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於4月26日假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行,由行政院長賴清德親授文化獎章、證書予文化獎得主謝理發(謝里法)、吳文欽(吳念真)。行政院文化獎是國家最高的文化獎項,為肯定得獎人的終身成就,除由行政院長頒授文化獎章、證書,並頒獎金新臺幣100萬元,以表崇敬。 出身礦鄉瑞芳的吳念真,是小說家也是影視與劇場的編劇暨導演,其小說創作大多以描繪台灣社會中下階層人民的生活為主,後更參與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多次獲得金馬獎殊榮。近年加入綠光劇團,創作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更從人文關懷擴大到偏鄉兒童,推動「快樂學習協會」,即將完成100個秘密基地,以推廣偏鄉地區的教育文化,對台灣教育與文化推廣貢獻卓著。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5月上旬受理申請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自2014年起啟動,每年透過專案徵選與補助機制,鼓勵有志於評論書寫的中青世代投入,同時提供穩定的發表平台,以為表演藝術評論人才之養成。今年度專案收件自5月5日起至15日止,歡迎具中華民國籍之個人,針對國內舉辦之音樂、舞蹈、戲劇(曲)正式演出或表演藝術跨域活動,提出寫作計畫參與徵選。獲補助者應於今年7月至明(2019)年6月一年的計畫期程內,書寫20篇以上之評論文章,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補助辦法與申請表格下載請至下列網址goo.gl/76KacR,可電洽02-27541122 轉212 周小姐、215蘇先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開放報名 兩廳院今年的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除三檔節目製作外,另以「劇場,我的青春主場」為題,規劃青少年劇場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文化協力——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梵谷德獎座摘要 代表政府的文化部,與公民社會及表演藝術團體之間,該是何種「夥伴關係」?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向是我們取經的對象,兩廳院卅周年國際論壇特邀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以「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為主題,說明法國文化部如何透過公民社會合作,確立每位國民都有享受藝文活動的權利,而其經驗正足以作為台灣的借鏡。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術家向總統發公開信 藝術與政治角力不斷
就在廿九位法國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在《世界報》上投書呼籲總統馬克宏重視劇場藝術後,在一場於亞維儂舉辦的例行會議中,文化部藝術創作司與國家戲劇中心總監針對總統文化政見跳票等議題又起衝突,於是藝術家們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希望總統能與他們制定協約:不讓營利性私人企業介入公共事務,重整政治界、藝術圈與地方政府網絡,開創以青年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傳承偶戲技藝 法國加強硬體建設與專業認證
法國對文化藝術的保存與發揚向來不遺餘力,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的偶戲,,自是法國政府致力的重點,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成立「國際偶戲學園」與「國立偶戲藝術高等學院」,為偶戲傳承培育人才。二月初文化部長阿祖雷女士更宣布偶戲將獲得文化部「國家標章」殊榮,未來除可享有更多預算,且學位認證與教育制度的層級都有所提昇,讓偶戲在國家殿堂的地位再上層樓。
-
藝視窗 News
NSO「30小時不斷電」 號召樂迷一起演出薩替作品Vexations
【台灣】 NSO「30小時不斷電」 號召樂迷一起演出薩替作品Vexations 為了慶祝30周年,國家交響樂團(NSO)規劃了「30小時不斷電」活動,內容除了跨年音樂會、講座、影片欣賞、樂器體驗工作坊等之外,更將舉辦「840人鋼琴馬拉松」音樂會,號召840位樂迷,從2017年元旦凌晨1點開始,以鋼琴獨奏的方式接力演出作曲家薩替的作品《煩惱事》Vexations,「演出」地點則於國家演奏廳舞台上。 想當NSO客席演奏家,與音樂總監呂紹嘉一起創下歷史紀錄者,可於即日起至11月11日前繳費報名。可獲贈《麻煩事》客席演奏家證書乙紙、《30 Hrs熱古典》音樂會票券2張、《麻煩事》演奏廳入場券10張、演出實況影音紀實等。意者請洽nso.pianomarathon@gmail.com、02-3393-9888。(李秋玫) 文化部多個表演藝術補助項目 11月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11月份有多個表演藝術相關補助項目開始受理申請,包含「臺灣品牌團隊計畫」、「表演藝術類活動補助」、「表演藝術製作提升排練補助計畫」與「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等,皆自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截止。 「106年度臺灣品牌團隊計畫」係透過資源挹注,提升具國內外展演能量的團隊,成為臺灣對國際的文化品牌;並期待團隊能帶動其他表演團隊共同成長。凡曾獲「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作業要點」卓越級補助之團隊,皆可申請。 「表演藝術類活動補助」是針對「整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計畫內包含五個以上團隊之五項以上製作,或計畫內包含十五場以上演出)與「有助於培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促進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發展,在國內地區辦理之國際研討會或國際性表演活動」提供補助,此次為106年度第一期申請,受理1月至6月的活動。 「表演藝術製作提升排練補助計畫」旨在協助製作單位加強整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財政大臣秋季聲明出爐 為藝術界帶來福音
十二月初英國財務大臣奧斯朋在下議院發表的「秋季聲明」,為近年深受財務困擾的藝術界捎來福音,在這個作為明年政府預算報告的聲明中,奧斯朋宣告將考慮把管絃樂團列入稅務減免對象,也提到曼徹斯特的「工廠」劇場開發案與奧林匹克公園的空間利用,可說是為藝文界端出了幾盤政策牛肉。
-
倫敦
洛伊.韋伯國會發言 批評藝術預算刪減
隨著奧運開幕進入倒數計時,各式活動強強滾之際,音樂劇巨擘安德魯.洛伊.韋伯爵士日前在英國上議院發表演說,批評當政的卡麥隆政府刪減藝術補助的開支,將嚴重威脅英國在世界上藝術、文化產業的領先地位。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文化部,你該知道的八件事!
文化部掛牌成立了,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從文建會變身文化部,到底有什麼不同,相信還是霧煞煞。本刊特地整理出提綱挈領的「八件事」,讓大家知道,文化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文藝獎得主/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師
林璟如:請調整心態、真正了解文化藝術
老實講,從文建會改成文化部,沒有人知道差別何在。想請問政府的是,文化部的誕生,能為台灣的藝文環境開啟另一新的階段嗎?在台灣的情況往往是,組織層級愈高、愈容易變成一頭巨大的怪獸。文建會轉型為文化部後,組織架構似乎升格了,但若是依舊以公務員心態行事,或只處於政治遊戲的操弄,我只有更多的憂慮。 我非常希望,這些官員、公務承辦人員能真正理解,文化藝術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這些年高呼的文創產業,在思維上就有問題。文化藝術和娛樂產業是不同的,政府應該提供藝術創作的環境與資源,讓文化深度扎根後,再找出具有產業潛力的創意,協助他們產業化。然而,政府卻以產業可行性來評估、篩選文化藝術,這是本末倒置。我們將會為這樣的文化現象,付出很慘痛的代價。產業的未來,在於文化的根要夠穩,如何能使文化更深入生活,才是國家要考量的社會利益。 以前團隊的資源不足,演出得要「求爺爺告奶奶」,但是大家一心想要耕耘台灣的文化藝術,目標一致。現在好像很蓬勃、資源變多了,可是團隊的心力反而得放在搶資源上,否則難以經營。這個現象反映的其實是,補助機制不健全、環境更形艱困。 例如,各地方都有閒置的蚊子館,大型的表演場館也陸續建設,表演團隊卻還是苦於尋找演出場地、排隊等檔期,造成不均衡的發展怪象。即使有像「藝響空間」的釋出方案,仍嫌不足,因為那樣的空間只能勉強作為辦公室,而團隊最欠缺的是大小適中的排練場。這一切癥結點便在於,政府是否有用心了解表演藝術團隊的需求為何?很顯然,政府和表演藝術團隊兩邊的對話機制並沒有建立起來。 太多團隊直到演出前一兩個月,都還不知道是否會有補助,好不容易等到結果公布,卻只是區區一兩萬的機票費用補助,然而真正讓團隊捉襟見肘的是製作費短缺。或者是,許多小團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口碑,以此為基礎的系列作品,卻因為沒有獲得補助,而一切變成零。無法延續與發展,對小團來說是很大的傷害。補助機制半調子,讓人不禁發問,評審的機制為何?到底是依照什麼標準決定補助對象和金額?補助機制讓人無所適從,不知未來在哪;我覺得這是政府和表演團隊之間,非常大的信任危機,尤其這一兩年,信任已瀕臨崩盤。 這些問題就像是一個生態的「黴菌」,點狀地散布在表面,但影響深遠。我贊成補助可以逐年遞減,讓團隊培養成本概念。但是年輕的小團就像剛出生的「小芽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
王墨林:文化治國?文化霸權?
小小一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需不需要一個大大統轄到什麼都要管到的文化部呢?像文建會包山包海包到《夢想家》出了大紕漏,到現在連善後都還解決不了,就在大家批判文建會變成國家宣傳工具的此時,馬政府又生出個一統天下的文化部,看它氣勢直逼中央對文化生產藝術掌控的極權路線,這不是文化部不部的問題,而是從文化部布署的權力藍圖,我們看到的是國家為文化政治的管理系統建構了一套文化霸權的模式。 之前文建會從《夢想家》暴露出的問題,已經讓我們看到它與中共中宣部擔負的是一樣的功能,看不出民主國家與專制國家在文化生產的管理上,那條藝術的獨立性與政治收編的分界線在哪裡?加上歷任文建會主委拋出林林總總的口號,從「書香滿寶島」到「好山好水讀好書」,至今沒有一樣獲得當初信誓旦旦的具體成效,文化部又憑什麼讓我們期待龍部長依樣畫葫蘆拋出所謂「文化下鄉」的口號就能落實呢? 我們回顧龍部長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在她手下成立的「牯嶺街小劇場」,當年只是花一筆錢修繕好了館舍,四年後由「身體氣象館」承接管理,我們才發現整座館舍不只硬體已然敗壞,連個可以辦理交接的文件也沒一張。同樣由「紙風車劇團」辛苦經營的「紅樓劇場」,接任的文化局長卻突然要收回經營權,紙風車一切投資泡湯,含恨退出。 舉這些例子,是要說我們擔心強調自己隨時可以走人的龍部長,若按照她的意思即使把總預算提高到兩百億,只是為了設立更多部門,養更多人,卻完全無視於為她所推動的文化政策,更應深入、細緻地擬訂出永續經營的配套措施(難道這不是政務官應負的一份責任嗎?)。然而從她在文化局長的表現來看,一向重視新聞效果大過建構一套發展政策的穩定結構,因而令人懷疑她是否能在短短的四年內突破文建會所積累的困境,而完成她信誓旦旦的那些偉大願景呢? 有兩個原因讓我覺得「一條牛牽到北京去還是一條牛」。其一:文建會於一○一年度原編列文化部的總預算是一百零一億(若連同其他併入單位的預算則有一百六十多億),其中各類補助的預算總額卻僅僅廿二億。也就是說其餘的近八十億是花在人事、業務與設備等等的「基本開銷」上。目前龍部長又倡言要把總預算提高到兩百億,政府一方面喊著要單位精簡,一方面又維持包山包海的「大政府」思維,然而只會花大錢放煙火,這種自打嘴巴的官僚短視文化,只能說明馬英九政府執政四年以來為何仍然寸步難行的原因,沒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位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心聲
文化部的眼裡要看得見前人、今人和後人
飛人集社劇團藝術總監 石佩玉:可以廣建小劇場,為在地表演藝術扎根嗎? 最近,劇團主動安排了一趟台灣巡迴演出。計畫規劃了將近一年,行政人員打電話至各地縣市中心尋找兩百人席次以下的場地。全台灣打一輪,好不容易找到六個。原來,台灣的小型場地居然這麼稀少。每一個縣市都有一座上千人座位席的文化中心,卻沒有兩百人座位席的小型實驗劇場。 聽說,大團隊到文化中心演出時都可以票房全滿,這表示藝文推廣的確開始在各地開花結果。但是,這畢竟是外地來的演出,不是在地人的創作,小型展演空間就是用來鼓勵在地創作的。試想,如果當地藝術家或深具潛力的創作者希望作品發表,誰有辦法可以隨便花大錢上大舞台?他要如何「練習」更完整表達在地文化?於是只好遠赴他鄉如台北或美國或歐洲,於是文化出走。 文化來自在地生活提煉,表演藝術則是文化的結晶,而小型演出空間更是孕育在地創作的搖籃,只可惜現況是,被官員以「觀眾人數太少效益太低」而一筆刪除,甚至讓民間苦撐的小型空間自生自滅。 文化部,有可能從中央角度於各地興建空間,深度培養文化,做「在地表演藝術扎根」的動作嗎? 劇場工作者、花蓮冉而山劇場核心團員 吳思鋒: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 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如果預算不能透過有效、透明的機制,找到適當的人、適當的活動模式讓它發揮作用,文化環境的孕育仍然遙遙無期。例如我所居住的花蓮,地方政府依然以興蓋硬體為主要的方向,卻忘了軟體才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過去以來,文化局雖然利用既有館舍,協助地方團體舉辦展演,卻忽略行政、策展、創作等面向的人才培育舉措,乃至進行各種交流,以及補助、行政制度未加完善,使用者付費的習慣亦未於地方被推廣,只是將每年展演次數的增加便宜行事地與文化環境的累進劃上等號,凡此種種皆對藝文團體在地發展形成不夠友善的環境,反而導致本來就極度缺乏藝術行政人員、製作機制的地方藝文團體處處掣肘。 經費並不能夠療癒這些積習已久的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財政緊縮時代來臨 藝文界褲帶勒緊面對未來
英國財政「緊縮時代」正式來臨,英政府近日公佈「公共開支評估」(Spending Review〉將大幅刪減公共預算,不僅因政府削減大學補助可能讓學費爆漲,文化預算也刪減三成,而掌管文化補助的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本身就必須砍掉一半預算,地方政府為了響應中央政策,也拿文化補助開刀,英國西南方的薩默塞特郡(Somerset County)甚至刪光全部的文化預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文化預算出現黑洞,大英博物館擴建受阻
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因為預算管理失誤,造成文化預算出現一億英鎊的黑洞,不僅影響到大英博物館的增建計畫,連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新館、英國國家電影館(類似電影資料館)的擴建等重要大型文化建設案都連帶受到影響。
-
文化政策
語言.文化.藝術節
二十世紀兩次全民公投的失敗,讓魁北克政府瞭解發展「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因為只有透過「城市」的文化建設,才能跳脫「國家」這個名詞的束縛,務實地進行彰顯該省文化特色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