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兩次全民公投的失敗,讓魁北克政府瞭解發展「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因為只有透過「城市」的文化建設,才能跳脫「國家」這個名詞的束縛,務實地進行彰顯該省文化特色的活動。
蒙特婁(Montréal)是北美洲少數以「法語系文化」(La culture francophone)爲主體發展的城市,一九八〇年及一九九五年兩次全民公投,「魁北克」(Quebéc)在世人心中留下獨立訴求的鮮明色彩。去年夏天筆者走訪蒙特婁,在當地觀賞了幾場表演活動之後,立即對魁北克省相關文化單位努力經營「城市文化」的苦心與用心,留下深刻的印象。透過各類別的「藝術節」,魁北克人成功地宣揚他們的文化特色,並以此突顯與加國其他省分的不同(註1),進而提醒世人重視魁北克省獨特的歷史地位與定位。
移民歷史情結
對於世代居住在魁北克的人來說,法國是他們遙遠的祖國。或是遺傳自法國西北岸布列塔尼半島早期移民先祖的擇善固執個性,魁北克人對當年拱手將殖民地讓給英軍的戰敗歷史,一直耿耿於懷;又因其特殊的歷史及地理背景,造成法語系文化在英語系版圖內發展的尷尬情境:十六、十七世紀,法國探險軍自歐陸遠涉重洋,落腳今日加國東岸聖羅倫斯河,並於一六〇八年建立魁北克市。十八世紀英國加入殖民行列,與法國軍隊屢起戰役;在一七六三年的「巴黎約議」(Traité de Paris)中,法國就將辛苦建立的「新法國屬地」(La Nouvelle France)讓給英國,一八四〇年英法兩國同意聯合組成「加拿大聯邦」(Union des deux Canadas),一八六七年雙方簽定「英屬北美協議」(Acte d'Amerique du Nord Britannique),法國從此失去領導地位,也失去在世界版圖的另一個法屬殖民地。
今日加拿大雖然以英、法雙語爲官方語言,首府也設在安大略省的渥太華市(Ottawa),但法語的影響力,仍不敵英文。六〇年代的「寧靜革命」(La révolution tranquille),魁北克省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民生各方面,進行許多改革,進步也處處顯見。一九八〇年及一九九五年兩次全民公投(Réferéndum),雖未能成功改變魁北克的政治現況,但已引起世界各國廣泛的注意。魁北克市汽車牌照上,印有“Je me souviens”,中譯意爲:「我記得」,此即表明魁北克人生活在英語系領地上,既矛盾又複雜的歷史情結。
「城市文化政策」應運而生
在此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魁北克省不遺餘力地推展當地的文化活動。根據加拿大文化部一九九七年施政報告指出,魁省省民對表演藝術的興趣,比其他十個省分濃厚。事實上,魁省政府自九二年起,爲表明與各城市合作發展文化的決心,制定「城市文化政策」(La politique culturelle municipale),以突顯該市特有文化資產,謀定與市民接觸的方法及方向。「城市文化政策」的規畫與執行,奠定了發展各城市地方文化的重要基礎。近十年來,魁省十七個行政區中,有七十一個城市響應省政府的號召,加入「城市文化政策」的行列。因省府充分授權的情形,市府掌握了相當程度的自主權。在省、市府的官方報告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與「城市文化政策」相關的理念:如「以城市文化定位爲依歸」、「瞭解群衆、藝術家、各文化機構的需求」、「在改善市民生活條件前提下,致力發展文化活動」、「建立城市獨特文化形象,以別於其他省城」……等。
「城市文化政策」不是一個新名詞,也不是一個新觀念;但對魁省政府來說,卻是一個「應勢而生」、且「勢在必行」的政策:二十世紀兩次全民公投的失敗,讓魁省政府瞭解發展「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因爲只有透過「城市」的文化建設,才能跳脫「國家」這個名 詞的束縛,務實地進行彰顯該省文化特色的活動。而微妙之處、及値得玩味之處,也就在於這種以「城市」爲基體的文化政策,更容易達到「公諸於世」的訴求。
城市藝術節的組織及運作
根據魁省文化部一九九七年報告指出,蒙特婁市是全省最支持藝文活動的城市。該市現約有二百萬人口,英、法語人口各佔百分之三十,其餘則是外來移民族群。市政府下設十五個局處,其中「文化局」(Service de la Culture)直接轄管與文化活動相關的事宜。文化業務極爲廣泛,主要分爲三大科別:「文化館科」(La maison de la culture)、「圖書館科」、及「支助文化發展科」(Soutien au développement culturel)。「文化館科」方面,全市依不同歷史及人文發展背景分十二區,各區分設一所「文化館」,主動規劃表演、展覽、演講等活動,讓市民全年都有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而「支助文化發展科」則分爲「公共藝術與文化資產組」、「文化機構組」、「藝術節與文化活動組」(Festivals et animation publique)。
由「藝術節」被獨立成「組」來看,可知蒙市對「藝術節」的重視與期待。文化局對「藝術節」的定義是:「製作及表演某一類型藝術活動,爲期數天或數週(一個月爲上限),觀衆對象包括蒙市市民、加拿大國民及國際友人」。至於支助項目,主要分「技術」及「經費」兩方面:技術方面包括各藝術節行政指南、表演場地裝置、宣傳旗幟設置許可等;經費方面,則明文規定活動經費的申請程序及市府補助限額。
「藝術節」在蒙特婁市到底有多重要?看看該市二〇〇〇年的年度藝文活動曆,就可瞭解「藝術節」所擔負的「重責大任」:
一月:無
二月:無
三月:世界音樂節
四月:國際都會文學節、美洲戲劇節
五月:世界文學節、國際青年戲劇節
六月:國際爵士樂節
七月:薩克斯風匯演、非洲之夜國際藝術節、法語系國家瘋狂音樂節、魁北克國際鋼琴雙重奏節、嬉笑節
八月:世界電影節
九月:蒙特婁雙年展、蒙特婁國際視覺藝術展、工廠舞蹈節
十月:蒙特婁攝影月、國際新電影及新傳播節、國際多媒體影像節
十一月:法語音樂心動節
十二月:無
這十九個藝術節多集中在夏、秋兩季,正是北美洲最宜人、居民活動力最旺盛的季節;藝術節的「季節性」特質,在此不言自明。至於「活動類別」,則包括:戲劇、視覺藝術、電影、舞蹈、文學、多媒體影像、音樂等。其中七月份的「嬉笑節」(Festival Juste Pour Rire)頗爲特殊,以諷刺幽默的喜、鬧劇手法,生動傳達魁北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生活等現況,特別能夠激起觀衆的認同與共鳴,是瞭解人民生活的入門捷徑。但因「嬉笑劇」擅用雙關語及俚語,觀衆最好能具備一定的語文程度,才能瞭解欣賞。另一個在此特別介紹的藝術節,名爲「法語系國家瘋狂音樂節」(Festival des Francofolies)。
法語系國家瘋狂音樂節
「法語系國家瘋狂音樂節」於一九八八年成立,以介紹全世界法語系國家的流行歌曲及流行音樂爲主要方向(註2),邀請法語系國家的音樂創作者到蒙特婁市表演,以「音樂」表達魁北克人對法語語系的執著,明揭拱衛法語文化的決心。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五日,來自十二個國家,約一千位藝術家,在蒙特婁市進行二百場表演。每天下午五點起,到凌晨三點爲止,觀衆可以在城市內各個角落,自由隨性地與表演者同歡共舞。
主辦單位依節目性質將蒙特婁市規劃成五大表演區:福特區(位在市中心藝術廣場前)、搖滾區(位城市西北方)、國際音樂區、世代匯演區、及法語國家音樂區。而表演節目則分六大主題,各由不同廠商贊助:
1.流行歌樂-由成名的法語界流行音樂歌手擔綱,如Patricia Kass(法)、Michel Rivard(加)、Michel Pagliaro(加)等;由福特汽車贊助。
2.抒情歌樂-以演唱抒情曲風的歌手爲主,如Katerine(法)、David Hollyday(法);由La Presse報社贊助。
3.世代音樂匯演—法語音樂之夜(民謠樂、搖滾樂、探戈樂等形式)、兒童音樂劇及兒童樂,適合兒童及青少年欣賞;由Le Lait乳品贊助。
4.新銳歌手啼聲—由年青具潛力的歌手擔綱;由Desjardins加鼎集團贊助。
5.饒舌搖滾熱舞—來自法國、魁北克、荷蘭等國家的年青歌手,演唱融合搖滾樂、重金屬音樂及快速唱唸的饒舌歌。歌詞描寫政治、社會現況,或諷刺、或幽默、或激情,充分表達e世代前衛思想;由Bleue Dry楓葉啤酒贊助。
6.國際音樂—法語系國家的歌曲表演(如馬達加斯加、剛果、塞内加爾、摩洛哥、伊朗、海地、荷蘭等);由Hydro—Quebéc魁北克水電局贊助。
此外,加拿大國家廣播電台及電視台,還現場錄製播映一場「法語歌曲日」,由參與本次音樂節的部分歌手共同擔綱。
優渥文化預算
在這二百場表演中,有近四分之三的場次是戶外免費演出(如市中心商業廣場、公園露天表演台、地鐵站前廣場等);需付費的節目,則在市內六個表演廳內進行,票價由七至三十二加幣不等,大部分低於二十加幣,十分低廉。觀衆能夠免費欣賞表演,不得不歸功於魁北克省的文化預算及企業財團的大力贊助。在加國十個省分中,魁北克省的文化預算居於首位;以一九九七年爲例,魁省每位省民的文化預算爲六十五加幣,高居各省之冠(安大略省民最低,二十六加幣)。魁省一九九二至九九年間,省文化部預算幾乎每年都達到省總預算的百分之一。九七年魁省的文化預算達九億加幣,其中聯邦政府約三億四千萬、省政府約三億一千萬、而各市府約二億五千萬。
在企業贊助方面,某些財團則以「藝術委員會」的方式,長期支助文化活動。如Maurier煙酒商,於一九七一年成立「Maurier藝術委員會」,三十年來,不間斷地贊助加拿大各類藝術團體的演出場地費及製作費,總金額達五億二千萬加幣,爲加國企業贊助奠定一個良好的典範及傳統。
市民結構取向
在蒙特婁市停留近一個月,參與的藝文活動中,除了「法語系國家瘋狂音樂節」外,還聆聽了「市立交響樂團」(Orchestre Motreopolitain,簡稱OM)的「地中海之夜」(曲目以地中海沿岸國家的交響樂爲主,如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在露天噴泉公園則觀賞了「市立爵士芭蕾舞團」及「市立加拿大芭蕾舞團」的最新舞蹈作品,這些表演全都免費入場。據一位蒙市居民告知,夏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藝文季節,熱情的陽光,加上熱鬧的活動,正好驅散漫長嚴冬冷冷寒意!的確,蒙市居民需要這些藝文活動來發洩心中屯積已久的能量與熱量:看看那些聚擠在市中心廣場前,隨著熱門歌手搖頭、晃腦、吶喊的廣大群衆,我們即刻感受強烈生命力的躍動!是音樂、也是舞蹈,讓市民跳脫日常生活的枷鎖,讓他們久受壓抑的情緖,得以宣洩與釋放!
蒙市市民熱愛喜劇、嬉笑劇及音樂。不同的表演節目,各有不同的訴求對象:交響樂以中、老年觀衆爲主;露天戶外的表演,如爵士芭蕾或瘋狂音樂節,則以年輕人爲主,他們對搖滾樂、重金屬音樂、新浪潮、饒舌搖滾樂等樂風,更是如癡如狂。這種清楚界定年齡層別的表演方向,顧及城市內不同觀衆的需求,明確顯示「城市藝術節」的「市民結構取向」。城市居民的組成結構,複雜多元,牽涉範圍極度廣泛。一般而言,「教育程度」及「經濟能力」直接影響市民對藝文活動的選擇;教育程度高、經濟能力強的市民,較偏好精緻風格的古典藝術;反之,市井小民則喜愛大衆化、具親和力、容易欣賞及參與的活動。當然,這只是粗淺的分類,絕對無法表達其他組成結構的心聲。依筆者之見,爲確切瞭解並掌握市民參與藝文活動的傾向,可進行「市民藝文意願調查」,依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地點、職業、收入、休閒娛樂等項目,逐項整理分類及歸納分析。
因應市民組成結構而策劃的表演節目,自然容易得到市民的回應與支持。正因如此,在蒙特婁,藝術節不需要過多的包裝,不需要華麗的排場,它就在各個角落自然、自在地進行;並且還輕鬆地融入市民生活,連短期訪留的觀光客,都感染了節慶歡樂氣氛,對城市的喜愛及好感,油然而生。
與其「國際化」,不如「城市化」
蒙特婁市的城市藝術節與歐美數個頂尖級國際藝術節相較,還未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且相對於英語而言,法語仍顯弱勢,在節目內容及表演者的安排方面,確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然而,能否躋身國際數一數二的藝術節,並不是蒙市文化局最急迫的發展目標;與其「國際化」,不如「城市化」!如何建立蒙特婁市在北美的文化形象?如何恢復法語的生命力?如何促使加國聯邦政府及國際友邦正視魁北克省獨特的歷史文化地位?這些課題,才是蒙市關切及努力的方向。無論是音樂節、舞蹈節、或是戲劇節……,其最終目的,都爲提醒市民及世人:重視魁北克省「法語系文化」(La culture francophone)的「既定存在事實」與「未來發展生機」!
我們常說「藝術節」是一種「宣傳」,其中最高明的手法,應是「不宣而傳」!參與蒙市藝術節的群衆,只純粹觀賞表演,不談政治,不涉立場,但已全然接受了「魁北克法語系文化」的洗禮,因爲整個城市散發出這樣的訊息:我們說法語、製作法語系國家的表演、我們是法語系文化城!資源有限,但絕不放棄!
註:
1.加拿大為聯邦政府體制,境内現設十個省分及三個地方,魁北克省為面積最大省分,也是唯一以法語為主要官方語的省分。
2.目前舉辦同類音樂節的城市還有法國臨大西洋岸的LaRochelle市。
文字|梁蓉 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