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劇場
-
戲劇 童趣濾鏡下的末日地球
《最後一個星期天》 殘酷日常召喚環保意識
台灣的夏季炎熱已成為發燒話題,當我們一邊高聲呼喊拯救北極熊與生態圈,一邊卻忍不住按下冷氣開關避免中暑的同時,是否曾感到過一絲不安:假如北極熊或瀕危生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還會有勇氣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由比利時夏綠瓦蒂劇團(Chaliwat Company)、焦點劇團(Focus Company)合製作品《最後一個星期天》(Dimanche)(編按)將氣候失控後的極端災變以童趣充滿、創意無限的形式搬上舞台,描繪地球暖化走向極端時,各類物種所面臨的處境,以及無法自外於災難的人類,如何盡力卻失效的抵抗自然變遷,上演一則荒謬中帶著殘酷的警世寓言。
-
戲劇 用零對白的劇場語言
《這就是人「身」啊!》 玩一場肉體的真心話大冒險
每次連假過去,許多人最(不想)關注的就是又胖了幾公斤。仔細想想,近年台灣社會對於我們的「血肉之軀」其實充滿關注:從健身潮流、行人地獄到肉品食安,這些議題除了反映在生活中企圖掌握身體主控權,背後也隱含著死亡或說迴避死亡的旋律。 唱誦著相同的樂句,原文以肉身(flesh)為題的比利時靜物劇團(Cie Still Life)作品《這就是人「身」啊!》(以下簡稱《人身》),以4則如短篇小說的故事,構成一場肉體的真心話大冒險。從肉身各種狀態切入,創造一幅幅圍繞死亡、沒有對白又饒富悲喜、黑色幽默與寓意的當代社會鏡像。 「情境」是靜物劇團創作的起點。藝術家蘇菲.林斯默(Sophie Linsmaux)及奧雷里歐.梅戈拉(Aurelio Mergola)在亞維儂藝術節工作坊相識後創團,兩人都有文本劇場背景,其中梅戈拉還受過拉邦(Laban)動作分析和創造性舞蹈的訓練。雖然其創團以來的作品皆以「身體」為核心關注,但不同於多數肢體劇團從集體即興入手,他們的作品在排練前都經過縝密撰寫。只是寫的不是台詞,而是配置各種元素與行動來創造情境:探病、揭開整形繃帶、鐵達尼號虛擬實境體驗,以及分領親人骨灰。他們和戲劇構作托瑪士.范少倫(Thomas van Zuylen)緊密合作,在《人身》寫實基調中,加入意料之外、超現實的轉折。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五歲時,傑夫.索貝爾曾立下誓言要成為一名魔術師,雖然長大後變成了劇場工作者,但在他的作品裡,依然隨處可見魔術的影子,「我從魔術師變成一名演員,而現在是個小丑。」曾在賈克.樂寇戲劇學校接受的訓練,奠定了他肢體劇場與小丑表演的基礎。即將來台演出作品《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索貝爾,將透過與大小紙箱中各種物件的互動,探索在荒謬中的昇華能量,從詩意非寫實的劇場性中找出最貼近人性的複雜情感。
-
即將上場 Preview 楊維真與姚尚德聯手創作
《泡泡秘密基地》 回溯童年觀照當下
由舞者楊維真與默劇表演者姚尚德合作的肢體劇場《泡泡秘密基地》,透過兩個經典文學角色哪吒與小王子,呼應兩人的表演;透過童年回憶的回溯,在劇場這個秘密基地,觀看自己何以成為今日的自己
-
演出評論 Review
落幕後,仍要talk about it……
或許創作者立場鮮明,淪為說教。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歐美向來以蠻橫的方式入侵中東與西亞等國時,我們又如何看待?或回顧周遭值得我們勇於力挺的人事物,又是否被關注?這些議題,正是值得我們在演出之後,仍需繼續talk about it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觀點看唐納倫《暴風雨》
寫實訓練精準肢體 映照當代俄國社會
常有人將寫實表演和肢體劇場拿來做比較,誤以為寫實表演不強調聲音和身體的訓練,但這些傳承自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訓練的俄國演員正好清楚地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在《暴風雨》一劇中,正因演員的身體訓練有素,才能完成許多出人意表的驚喜場景:如費迪南「被迫搬運千百根木頭,還需要一一擺好」的戲,精靈愛麗兒搖身一變為木頭,不但清楚點出精靈的身分,舞台上也不需要任何道具,演員本身的重量也足以令對手演員完全不需要「演戲」。
-
常客推薦
DV8讓觀者的身體有「痛的知覺」
我第一次看到DV8是在大學時,曾經舉辦過一次暴力美學影展裡,而與會的蔣勳老師提供DV8的舞蹈影片《黑白人的死亡夢》Dead Dreams of Monochrome Men。在片段中我們看到了在黑白影片中,舞者使盡全力的想要攀上一座高牆,其實在看這些影片時,都讓我感覺渾身極度的不安和不耐煩,充分地讓觀者的身體有「痛的知覺」。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DV8處於一個舞蹈語彙亟待曙光的年代,當日本舞踏、德國舞蹈劇場、或是美國的後現代舞呈現成熟的面貌時,DV8則開始往內在的自我意義探求,讓其發展在肢體的語彙上,所謂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出現了。DV8建立在不滿足現有的舞蹈語彙,尋求對於自我本身有意義的身體語彙,透過劇場的演出或是舞蹈影片的呈現,而能與觀者產生強烈的連結。Just for Show是Lloyd Newson在幾年前復出作品《生活的代價》The Cost of Living之後即將發表的最新作品,能親身夠感受肢體劇場的強大能量,絕不能錯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正視生命的痛處
DV8肢體劇場不讓你「好看」
紐森的作品絕不是「好看」的作品,視覺上既不優美好看,也不容易舒服。觀賞DV8像是種心智挑戰,因為他容許觀者有參與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單向的「影像」投注。歷年來,許多藝評家抱怨他的作品不易觀賞,而紐森則視這種評語為「讚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影舞者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配合DV8肢體劇場的來台演出,也安排了DV8精采的舞蹈影片欣賞專場,以讓觀眾透過DV8的另一種創作媒介來認識該團的豐富創意。本文原刊於本刊第六十三期一九九八年三月號,文中清楚介紹了DV8影像作品的主題與內涵,讀者可以在進場看電影之前,透過此文領略DV8的影像創作面貌。
-
戲劇
來去一場儀式之間
《輓歌》的故事是一場典型的「儀式過程」:由一場危機(吉米的死亡)開啓,導致了隱忍的衝突(參加葬禮的四名死黨彼此之間的微妙心理關係),在透過強調共享的儀式化手段之後(喝酒、唱歌、形式化的語言與行動等等),關係(有意義或無意義的)繼續維持,秩序(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得以重建。
-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唱於故事裡的希望
為了能把「前衛」與「通俗」這兩個狀似南轅北轍的槪念冶於一爐,楊維克劇團一方面積極建構團方與外界間綿密的聯繫網路和暢通的對話機制,藉以掌握藝術風潮的走向,刺激劇團在創作、營運上的穩定成長;另方面則回歸到教育層面,透過相關的推廣、研習活動,來做系統性的戲劇扎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