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肢體劇場

相關文章 9 篇
  • 傑夫.索貝爾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五歲時,傑夫.索貝爾曾立下誓言要成為一名魔術師,雖然長大後變成了劇場工作者,但在他的作品裡,依然隨處可見魔術的影子,「我從魔術師變成一名演員,而現在是個小丑。」曾在賈克.樂寇戲劇學校接受的訓練,奠定了他肢體劇場與小丑表演的基礎。即將來台演出作品《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索貝爾,將透過與大小紙箱中各種物件的互動,探索在荒謬中的昇華能量,從詩意非寫實的劇場性中找出最貼近人性的複雜情感。

    文字|杜凱捷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劉寅生:DV8讓觀者的身體有「痛的知覺」

    我第一次看到DV8是在大學時,曾經舉辦過一次暴力美學影展裡,而與會的蔣勳老師提供DV8的舞蹈影片《黑白人的死亡夢》Dead Dreams of Monochrome Men。在片段中我們看到了在黑白影片中,舞者使盡全力的想要攀上一座高牆,其實在看這些影片時,都讓我感覺渾身極度的不安和不耐煩,充分地讓觀者的身體有「痛的知覺」。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DV8處於一個舞蹈語彙亟待曙光的年代,當日本舞踏、德國舞蹈劇場、或是美國的後現代舞呈現成熟的面貌時,DV8則開始往內在的自我意義探求,讓其發展在肢體的語彙上,所謂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出現了。DV8建立在不滿足現有的舞蹈語彙,尋求對於自我本身有意義的身體語彙,透過劇場的演出或是舞蹈影片的呈現,而能與觀者產生強烈的連結。Just for Show是Lloyd Newson在幾年前復出作品《生活的代價》The Cost of Living之後即將發表的最新作品,能親身夠感受肢體劇場的強大能量,絕不能錯過。

    文字|劉寅生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楊維真(右)與姚尚德(左)的《泡泡秘密基地》,演出成人與童稚記憶重逢疊合的奇想世界。(許斌 攝)
    即將上場 Preview 楊維真與姚尚德聯手創作

    《泡泡秘密基地》 回溯童年觀照當下

    由舞者楊維真與默劇表演者姚尚德合作的肢體劇場《泡泡秘密基地》,透過兩個經典文學角色哪吒與小王子,呼應兩人的表演;透過童年回憶的回溯,在劇場這個秘密基地,觀看自己何以成為今日的自己

    文字|鄒欣寧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DV8新作Just for Show。圖中表演者為Matthew Morris。
    特別企畫 Feature

    正視生命的痛處 DV8肢體劇場不讓你「好看」 新作Just for Show導介

    紐森的作品絕不是「好看」的作品,視覺上既不優美好看,也不容易舒服。觀賞DV8像是種心智挑戰,因為他容許觀者有參與思考的空間,而不是單向的「影像」投注。歷年來,許多藝評家抱怨他的作品不易觀賞,而紐森則視這種評語為「讚美」。

    文字|張必瑜、Peter Jay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DV8影像作品《阿奇里斯進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影舞者 DV8的影像作品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配合DV8肢體劇場的來台演出,也安排了DV8精采的舞蹈影片欣賞專場,以讓觀眾透過DV8的另一種創作媒介來認識該團的豐富創意。本文原刊於本刊第六十三期一九九八年三月號,文中清楚介紹了DV8影像作品的主題與內涵,讀者可以在進場看電影之前,透過此文領略DV8的影像創作面貌。

    文字|黃琇瑜、Peter Jay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對照於肆無忌憚、因慾橫陳的語言敘述,《瘋狂輓歌》肢體的呈現顯得保守卻又略帶矯飾的唯美風格。
    戲劇

    來去一場儀式之間 評英國聚狂現代劇場《瘋狂輓歌》

    《輓歌》的故事是一場典型的「儀式過程」:由一場危機(吉米的死亡)開啓,導致了隱忍的衝突(參加葬禮的四名死黨彼此之間的微妙心理關係),在透過強調共享的儀式化手段之後(喝酒、唱歌、形式化的語言與行動等等),關係(有意義或無意義的)繼續維持,秩序(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得以重建。

    文字|趙綺芳、白水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編導庫克徹底將台上的佈景、陳設予以簡化,讓演員主導全局。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唱於故事裡的希望 從楊維克劇團《一千零一夜》談起

    為了能把「前衛」與「通俗」這兩個狀似南轅北轍的槪念冶於一爐,楊維克劇團一方面積極建構團方與外界間綿密的聯繫網路和暢通的對話機制,藉以掌握藝術風潮的走向,刺激劇團在創作、營運上的穩定成長;另方面則回歸到教育層面,透過相關的推廣、研習活動,來做系統性的戲劇扎根工作。

    文字|蔡奇璋、林鑠齊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暴風雨》一開場,普羅斯裴洛(Igor Yasulovich飾)這個呼風喚雨的魔法師、公爵,像個糟老頭坐在舞台中央的牛奶箱。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觀點看唐納倫《暴風雨》

    寫實訓練精準肢體 映照當代俄國社會

    常有人將寫實表演和肢體劇場拿來做比較,誤以為寫實表演不強調聲音和身體的訓練,但這些傳承自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訓練的俄國演員正好清楚地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在《暴風雨》一劇中,正因演員的身體訓練有素,才能完成許多出人意表的驚喜場景:如費迪南「被迫搬運千百根木頭,還需要一一擺好」的戲,精靈愛麗兒搖身一變為木頭,不但清楚點出精靈的身分,舞台上也不需要任何道具,演員本身的重量也足以令對手演員完全不需要「演戲」。

    文字|陳佳穗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舞動的表演者在台上一邊跳著精準的動作,一邊朗讀一連串複雜的台詞,令人讚嘆!圖中為舞者Ira Mandela Siobhan與Hannes Langolf。(Prudence Upton 攝  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演出評論 Review

    落幕後,仍要talk about it……

    或許創作者立場鮮明,淪為說教。而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歐美向來以蠻橫的方式入侵中東與西亞等國時,我們又如何看待?或回顧周遭值得我們勇於力挺的人事物,又是否被關注?這些議題,正是值得我們在演出之後,仍需繼續talk about it

    文字|林亞婷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