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相關文章 14 篇
  • 《十牛圖》中一段,演員在荒廢的村屋內,以簡單的音樂營造葉小姐在獨自在屋內的「新生活」。
    香港

    共生探索劇場發展邊界 港台《十牛圖》尋源問根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文字|陳國慧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史蒂芬.望(中)所建構的信任環境,讓每個演員都能如他所要求:在安全中冒險,走在心的鋼索上、藉由心而飛翔。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心」開始 尋回表演的趣味與尊嚴 史蒂芬.望「心之體操」工作坊側記

    二○一八年底,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與香港「流白之間」合作,邀請葛氏第一代傳人史蒂芬.望來台開設「心之體操」工作坊,不僅回應莫比斯長期關注的表演者內在心理與身體連結的實踐,亦著重在探索葛氏方法對於演員的表演影響之可能。如何藉由身體訓練打開內心覺察的平行宇宙,是參與者在這次工作坊裡的最大功課,那不是我們熟悉以為的、葛氏訓練對身體的操練,而是如何去打開與覺察、去意識每一個選擇。而在過程中,史蒂芬.望更時時以溫柔的提醒,讓你發現只要允許自己,便能發生得如此精采。

    文字|黃馨儀、Ogawa Lyu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夢外之境》將帶領觀眾隨著歌隊,在演出過程中移動觀演,體驗一場又一場以夢織夢、穿梭時空的奇幻之旅。
    特別企畫 Feature

    隨神之女梭巡人間 在空間中穿越夢與真實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夢外之境》

    《夢外之境》是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導演張藝生改編史特林堡《夢幻劇》之作,原劇講述天神女兒下凡見眾生苦難,歷經許多事件,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與脆弱。在重返天界時,劇情又如南柯一夢般驚醒過來;這次製作選在板橋435藝文特區演出,觀眾將追隨著劇中人物的腳步,經歷一連串的事件,穿行在園區室內外場景中,如夢遊者般穿梭在夢與真實之間

    文字|黃鼎云、國家兩廳院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無為》將武術中的線條、技巧融合進舞蹈之中,用慢來反思現代的速度。
    舞蹈新訊

    武術結合舞蹈 創作就是修行

    文字|張慧慧、劉振祥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風格涉的李銘宸的《Dear All》,把這段時日大眾關切的重要事件,全盤拆解,拼貼到一個同志情與異性戀的悲喜劇當中。
    焦點專題 Focus

    政治永不缺席 當代台灣劇場的政治性

    從解嚴前後的一九八○年代起,台灣的劇場就瀰漫著批判政治與社會的聲音,甚至達到「遍地開花」的狀態,不管是小劇場或大劇場。後來雖因社會開放而使劇場的政治批判風潮稍歇,但創作者的自省也顯現在創作之中。隨著近期公民運動再起,以政治觀點思索社會議題的劇場氛圍也似乎開始重新復甦。

    文字|鴻鴻、蔡欣邑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與莫比斯圓環劇社的梁菲倚(左)、張藝生(右)排練中,何應豐拿著攝影機記錄。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編導何應豐 細火慢燉 就是「不急」

    作為香港第一代的獨立劇場工作者,何應豐一路走來,始終站在邊緣位置,以不疾不徐、不刻意設定目標的腳步,在劇場中思索、創作。他理想中的「完全劇場」,演員及幕後設計群,從排戲的第一天就應該完全投入。他認為,導演不是獨裁者,而是要挖掘出不同人的生命經驗融合在一起。當然,有人說這個理想是個不存在於現實的烏托邦,但何應豐依然「不急」,在他的「烏托邦」裡細火慢燉每一個作品。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

    張藝生、梁菲倚 生命路上相繫不斷的環

    從求學時期到走入劇場,張藝生與梁菲倚這對從香港到台灣落腳的伴侶,可說是一路緊緊相隨。在校時總想逃開規範、害怕「囚禁」的張藝生,卻進入修行嚴格的優劇場,在外在被框住的狀況下尋索到內在自由,梁菲倚也跟著一起修行體悟。現在兩人以「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為基地,繼續相隨,在台灣鋪展豐富的創作風景。

    文字|萬金油、許斌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關照著香港社會的林林總總,潘惠森以無厘頭的筆觸刻劃市井小人物的小悲小喜。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作家

    潘惠森 用「無聊不正經」 回擊虛無現實

    「你大概覺得我不正經吧?」說這話的人是潘惠森,香港劇場界代表人物,知名的劇作家,他的戲通常帶著濃濃的庶民味道,內容大都刻劃市井小人物的小悲小喜,甚至被批評「無聊」、「荒誕」,像即將於六月在台演出的代表作《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劇情就是四位主角在大廈的頂樓上,不斷想盡各種辦法要「飛」到「對面」。潘惠森用荒誕奇想的筆觸解讀變動中的香港社會、鋪陳老百姓的無奈,面對現實的虛無,他就用無厘頭、笑謔、無聊、惡搞等手段予以回擊。

    文字|萬金油、潘惠森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英國楊維克劇團《卡夫卡的猴子》。
    戲劇 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

    以光怪意象 隱喻荒謬人生

    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除了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揭開序幕外,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卡夫卡的猴子》、《慾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文字|廖俊逞、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新作《十牛圖》將在蘆洲李宅上演,帶觀眾展開一場古蹟的尋牛之旅。
    戲劇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十牛圖》

    古蹟尋牛 以老宅闡述禪思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新作《十牛圖》,帶領觀眾走進位於蘆洲的李宅,進入古蹟大玩尋牛之旅,並在其中尋找、對應自身生命的《十牛圖》,以輕鬆逗趣的手法,細細數說隱藏在李宅磚瓦中的台灣歷史!

    文字|施彥如、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曾文通認為每做一個作品,就是在面對自己。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舞台設計師--曾文通 讓自己放空 為舞台「留黑」

    來自香港的曾文通,是近年來兩岸三地備受矚目的舞台設計師,從九七年入行開始已完成超過一百個作品,去年在台灣的作品《最美的時刻》與《2012》還雙雙入圍台新藝術獎。這樣一個「火紅」的人,卻是一派樸素一如自己的舞台設計,笑容隨和心境清明。曾文通自承中國水墨畫影響他很深,畫中的留白到劇場裡,就是「留黑」,這「黑」是留給觀眾和演員的,「我覺得做一個舞台設計,一定要從身體出發,從演員、觀眾的身體出發。」

    文字 周伶芝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盛鑑
    焦點專題 Focus

    湯顯祖與榮格的「夢的解析」

    榮格認為,「原型」是古今中外人類共通的特質,是支撐集體潛意識存在的元素,而「原型」當中很重要的組成元素「本我」,則是人類意識與潛意識完美融合的完整內心世界,「本我」時常在夢中以各種形式呈現。這之間種種說法,與佛教的觀點不約而同,更與《南柯記》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將榮格探討「原型」,探討「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連結,也融入劇本之中,使東方與西方的觀點不期而遇,進而使作品更為豐富。

    文字|張藝生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潛水中》從《碧海藍天》、《潛水鐘與蝴蝶》兩部電影得到靈感,從人與大自然、深海之間的關係,思考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即將上場 Preview

    《潛水中》 從直覺找回心靈的自由

    由出身「優人神鼓」的張藝生、梁菲倚組成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將推出新作《潛水中》。該劇由兩人平日禪坐出發,並從《碧海藍天》、《潛水鐘與蝴蝶》兩部電影得到靈感,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三地藝術家共同合作而成,從人與大自然、深海之間的關係,思考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文字|張華紋、廖俊逞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宮本武藏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他們的瘋狂 狂狷與極致—浪人劍聖宮本武藏

    人稱「東瀛不敗」的宮本武藏,在各方面都成就非凡,他的武士之道讓他優遊於各種不同領域,無事不順。後世將其譽為劍神,甚至不同領域都有「宮本武藏」的名號,在經營學中,他的兵法也成為商場上的教戰守策,他動如脫兔靜若處子的修為,能武能文的修持也成為後世典範。

    文字|張藝生、田國平、陳建仲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