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楊維克劇團《卡夫卡的猴子》。(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

以光怪意象 隱喻荒謬人生

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除了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揭開序幕外,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卡夫卡的猴子》、《慾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除了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揭開序幕外,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卡夫卡的猴子》、《慾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國際劇場藝術節

英國楊維克劇團《卡夫卡的猴子》

5/11~12  19:30   5/12~13  14:30

法國雙向肢體劇場《慾望片段》

5/17~19  19:30   5/20  14:30

二分之一Q劇場《亂紅》

5/25~27  19:30   5/26~27  14:30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

6/1~3  19:30   6/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一隻蛻變成人類的黑猩猩,受邀到學院演講;殘疾的父親、家庭女教師與兒子之間的傷害和愛;天台上的小人物,藉由蜘蛛網狂想,從一個天台飛越到另一個天台;明滅清起、改朝換代,文人在平行時空的擺蕩與迷惘……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以跨性別變裝表演者故事入舞打頭陣,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包括英國楊維克劇團(Young Vic Theatre Company)《卡夫卡的猴子》Kafka's Monkey、法國雙向肢體劇場(Cie Dos a Deux)《慾望片段》Fragments of Desire、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二分之一Q劇場《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抽絲剝繭,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卡夫卡的猴子》以動物觀點思考身為人的意義

取材自卡夫卡短篇小說〈學院報告〉的《卡夫卡的猴子》,以動物的觀點來思考自由與身為人的意義。內容描述進化成人類的黑猩猩受邀前往學校演說,講述他早年仍是黑猩猩時期的生活,以及學習人類的行為、語言的過程中,如何使他與原生血統失去了聯繫,以及一點一滴消失的記憶。在劇中,黑猩猩說:「融入人類世界讓他付出最大的代價,就是失去原有的記憶。」對照人類社會,當我們長大,變得世故和成熟,意味著純真和自由的消失,即使努力追尋也回不去了。

英國楊維克劇團導演瓦特.邁爾喬翰(Walter Meierjohann),曾任德勒斯登國家劇院“NEUBAU”當代國際系列藝術總監,二○○七年起擔任楊維克劇團國際副總監;二○○九年執導《卡夫卡的猴子》,倫敦首演大受好評。擔綱主演的女演員凱瑟琳.杭特(Kathryn Hunter)曾參與彼得.布魯克、合拍劇團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演出,並以英國國家劇院《拜訪》榮獲奧立佛獎。在電影《哈利波特—鳳凰會的秘令》、《美麗佳人歐蘭朵》也可看到她的精湛演出。《卡夫卡的猴子》以獨角戲形式,融合「演讀」手法,《泰晤士報》以「卓越非凡的演技」肯定凱瑟琳.杭特的表現

《慾望片段》精準捕捉真實的生命碎片

成軍於一九九七年的法國雙向肢體劇場,由來自巴西的阿圖.里貝羅(Artur Ribeiro)與安德烈.柯提(Andre Curti)共同創辦。受到貝克特《等待果陀》的啟發,以及兩人共同的舞蹈背景,促使他們思考劇場的身體性。在劇場空間中如何運用身體表達戲劇,是驅使他們創立肢體劇場的動力,相較於西方將戲劇與舞蹈的壁壘分明,東方將舞蹈、音樂、戲劇融合為一的總體藝術(Total Arts),更能呼應他們劇場美學的探索。

《慾望片段》故事圍繞在男主角小時候與他殘疾的父親及家庭女教師之間,有關愛、慾望、權力、傷害之間複雜且微妙的關係。劇中角色的人生如一堆混亂的毛線,彼此糾纏拉扯。每個人都面臨存在的艱難處境,也迫切地以極端的方式表達自我,走出陰影,勇敢接納自己。最後,男主角長大,擺脫家庭和性別的禁錮,接受了一段愛情,破碎的靈魂因此獲得救贖。全劇無語言對白,透過視覺意象和肢體,精準捕捉真實赤裸的生命碎片。

《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刻畫小人物故事

《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是香港劇作家潘惠森的作品,劇中主角是四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包括一位飽讀詩書的水管工人、一個永遠飾演死人替身的演員和一位非法打工的搭棚少年。這四個人擠在天台上,幻想著到達無法到達的「彼方」。全劇揉合寫實與超現實手法,透過奇詭絕妙的對白刻劃出都市人生活的希望、苦悶、絕望、樂趣、堅持和勇敢,充滿娛樂性與幽默感。

潘惠森共創作了五部以昆蟲為題材的作品,創作動機源自一九九七年香港正式脫離英國殖民管治回歸中國。潘惠森認為,大時代的轉變對小市民而言,感覺是既遠且近,他想關心這些小市民、小人物的生活故事。「昆蟲就是寓意卑微的小人物。」他說:「其實不是故意只收錄低下階層的說話,只是自己不認識權貴,而最常接觸就是這些文化,而且當中很多對話都十分有趣。」日常生活無聊的瑣事,在他想像力豐富的筆下,變得樂趣無窮。

《亂紅》全新解讀傳奇《桃花扇》

二分之一Q劇場的實驗崑劇《亂紅》,為孔尚任的傳奇《桃花扇》提出全新的解讀,命題家國滅亡之時,文人的抉擇。在歷史上,侯方域在明代滅亡後,選擇出現在清代的考場上。因此在劇中,編劇沈惠如安排了一位鏡中人,他是侯方域的「分身」,在明代滅亡時選擇不同路的人。兩位侯方域,分別由崑曲小生楊汗如和歌仔戲小生李佩穎共同飾演,這也是歌仔戲和崑曲雙「生」疊韻大膽結合。

沈惠如表示,《亂紅》既是李香君「臉上桃花做紅雨兒飛落」的濺扇情節,亦是以「桃花亂落如紅雨」的漫天意象,點出侯方域心中的迷亂與糾纏,這也是身處亂世之人終身的徬徨。透過鏡中人與侯方域的相遇,虛實疊映間,那一朵朵扇底紅桃,折射出多重的隱喻。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