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布拉瑞揚

相關文章 55 篇
  • 藝術家請回答 提問徵稿

    #嚴俊傑 #布拉瑞揚 #陳勝在 #鄭雅升 #謝瓊煖 期待您的直球對決~來提問吧!

    文字|本刊編輯室
    2022/05/04
  • 新銳藝評 Review

    海邊的孩子,巴卡路耐 評《沒有害怕太陽與下雨》

    當一開始的巴卡路耐依序聽從叫喚而來,傳統舞的步伐踩踏在投影的沙灘上進行訓練,大量重複的吟唱與低重心如同拓荒的肢體就此展開,布拉瑞揚用這樣的方式,呈現了巴卡路耐在海上抓溪蝦、捕月光螺的光景,而這般樸實的文化傳承隨時間的推演,舞者消耗的體力也逐漸反映在他們的歌聲之中,在每一個人都身心俱疲的前提下,群體中彼此聲音的包容與支援,至此,或許我們看見了「沒有害怕」的根源,自我突破的勇氣與互相聲援的愛。

    文字|01舞蹈、劉振祥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布拉瑞揚與阿爆
    跨界對談

    布拉瑞揚X阿爆 用母親的舌頭,回家找自己的文化

    我們來到「Buliblosan」,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排灣族語中,bu 是多,libosan 為霧,山城多樹,多雲霧,如多數都市原住民都曾在求學階段離開家,布拉瑞揚、阿爆兩人在往全世界四處跑之前,這裡是他們的家。 這對相差9歲、不同世代的表兄妹在不同時間點離家,錯過了彼此的青春期,童年記憶中各自面貌模糊,都得透過家中長輩口語拼湊遠方親人樣貌。沒想到,繞了一個大彎,長大成人後,各自走向創作之路,作為編舞家與音樂創作歌手回望血脈與家,也讓兩人開始有了交集,更能誠實交流彼此對作品的想法,在創作的路上,一起陪伴、成長。 兩人在2020 年末滿檔行程中,偷了個小空,相約回家,描摹童年的形狀,日常瑣事,相遇的人,在意的事,正在進行的計畫讓生活中的拋接與滾動,化為各種創作可能的蔓延。

    文字|張慧慧、高信宗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高旻辰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世代藝術家群像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 他們的人生Q & A 高旻辰 王連晟 布拉瑞揚 鄭嘉音 紀蔚然

    關於藝術這條路,他們有的剛自起點出發不久,志氣昂揚,興致盎然;有的是走至中途,回首感懷深刻,前望兢兢業業;有的是走過千帆,放下後更登自在從從「四年級」到「八年級」,人生總有起伏卡關,也有豁然開朗,創作的「成年禮」會在哪一刻發生,暗黑的恐懼何時迎面襲來,且讓這五位藝術家,藉著快問快答(或者慢答),分享那些夢想、偶像、期待、恐懼、未竟之事

    文字|吳孟軒、張慧慧、吳岳霖、高信宗、許斌、林韶安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布拉瑞揚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年級 布拉瑞揚 返身探問「我是誰」 認真生活長出舞來

    五年前的二月廿七、廿八日,布拉瑞揚舞團於台東糖廠一幢黑色庫房「開門」,那兩天,也是布拉瑞揚作為創作者「長大成人」的通過儀式。從小備受呵護的他,舞蹈人生一路走來不斷被長輩、老師照顧,直到創立舞團「成為家長」,他才真的「長大」,與舞者一起找回「自己」,從生活中挖出創作。階段性總結舞團五周年心路歷程的新作《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因肺炎疫情而延期,但舞者們依然持續訓練、持續跑步,創作如繞跑山路,一圈一圈地,過程不只有自己,有太陽,有下雨,有風險,有未知。

    文字|張慧慧、高信宗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是否》看似歡樂,卻在歌聲與舞蹈中訴說生命中的悲傷。
    舞蹈

    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歡樂開唱 唱出真正的悲傷

    三月桑布伊在國家戲劇院的演唱會後,布拉瑞揚舞團的舞者在一樓大廳快閃開唱,為即將演出的新作《#是否》宣傳,氛圍看似歡樂的,舞作其實述說著生活中真正的悲傷。編舞家布拉瑞揚將舞者人生中的心酸編織入舞,把那些被「愛唱歌」、「愛喝酒」的原住民標籤所扁平化的故事放在《#是否》裡,因為「原住民在呈現開心時,通常就是最悲傷的時候」。

    文字|吳孟軒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布拉瑞揚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布拉瑞揚 自廢武功返原鄉 讓舞力自土地與生活中迸發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路吶》中,歌聲烘托起像頂著頭燈的礦工,在黑暗的坑道漸次爬行,抹黑的身體又似蠕動在地層下的生物。
    回想與回響 Echo

    原住民跳舞給誰看? 從布拉瑞揚的舞蹈說起

    布拉瑞揚在動作元素上從毛利人身上的挪借,不是一個「本質論」的問題,恰恰要呈現的是他寧願跳脫原住民身體與「自然」劃成等號的桎梏,而以異己認同的策略把文化身分理解為塑造與重新塑造,也是語境的延異與再延異,不僅顛覆集體記憶所形成的國民國家論,更要再造自身走進記憶地圖的路徑,重新找到以身體為中心的座標,畫出一幅自己的平面世界,並立身於其上。

    文字|王墨林、拉風影像工作室、陳韋勝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無,或就以沉醉為名》中,歌者斯乃泱的身體以完全被動的姿態被抬舉、彎折、搓揉、按壓,在不可能的狀態下仍努力唱出的破碎而不成曲調的歌聲
    回想與回響 Echo

    是傳統領域,也是被剝奪的歷史 布拉瑞揚舞團的劇場提問與身體展演

    正因為傳統歌謠與族群文化的密不可分,布拉瑞揚讓斯乃泱的歌聲因肉身的被壓迫而支離破碎、甚至強迫中斷。一方面呼應著凱道上的族人對傳統領域被剝奪與侵犯的控訴;另一方面要以這破碎的「在場」(presence)召喚那歷史中許多如鬼魅般盤據不去的「缺席」(spectral absence)皇民化政策下消失的樂舞儀式、民族舞蹈比賽與觀光園區中不斷被複製掏空的「山地舞」、國家慶典中原住民身體與聲音符號被拿來裝飾五族共和的「中國」或本土意識的「台灣」

    文字|陳雅萍、李麟、陳韋勝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離開排練場的編舞家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布拉瑞揚 在他人部落中 認真學歌

    二○一七年年底,部落巡演到布農族的南投羅娜部落勘查演出地點,布拉瑞揚意外撞見羅娜薪傳音樂團的每週固定練唱,離開山後,唱著Pasibutbut等古調的耆老的身影與聲音仍脹滿腦中,像多年前那晚腦中質問自我的多重聲部,讓他決定帶著十一名舞者走回山中,創作《路吶》。他們跟隨耆老學歌,發現「唱歌跳舞」完全不再容易,田野蹲得深了,精神進入歌裡了,他很難無視歌曲背後的意涵與族人護衛自己傳統的心意

    文字|張慧慧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布拉瑞揚舞團《無,或以沉醉為名》
    舞蹈

    山與遊子

    布拉是回鄉的遊子,他擁有與外界溝通的語言,默默觀察,針針到位。瓦旦像山,將一切盡收眼底,緩慢卻具爆發力。熟悉劇場觀眾語言的布拉,揉雜原住民隱藏真實情緒的表演性,彷彿快樂地說著無奈。出身「原舞者」、不忘「循著傳統走」的瓦旦搓揉一種對劇場觀眾而言難以快速進入的感知模式,你可能聽到的是歌、是踏地,看他們發了狂,幾近無氧的躍動,投射山海遭現代破壞的憤怒

    文字|樊香君、李麟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布拉瑞揚舞團《無,或以沉醉為名》
    舞蹈

    山與遊子

    布拉是回鄉的遊子,他擁有與外界溝通的語言,默默觀察,針針到位。瓦旦像山,將一切盡收眼底,緩慢卻具爆發力。熟悉劇場觀眾語言的布拉,揉雜原住民隱藏真實情緒的表演性,彷彿快樂地說著無奈。出身「原舞者」、不忘「循著傳統走」的瓦旦搓揉一種對劇場觀眾而言難以快速進入的感知模式,你可能聽到的是歌、是踏地,看他們發了狂,幾近無氧的躍動,投射山海遭現代破壞的憤怒

    文字|樊香君、李麟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一群男舞者圍繞在女歌者身邊,肢體上的碰撞慢慢變成失控的侵犯。
    ARTalks

    揭露抗爭中表演、觀看、與參與間的弔詭 布拉瑞揚《無,或以沉醉為名》

    這無疑是布拉瑞揚重新出發以來,最為沉重、也最介入現實的作品。結尾時,躺在地上的舞者,從類似夜宿凱道的睡姿,慢慢拱身成為土塚的意象,或倒立豎腿彷彿成為一座座墓碑,讓人感受到在任何政治抗爭的背面都存在的陰影。固然,對不正義挺身而出是必要的,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布拉瑞揚更在意的是每個原住民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曲解或歧視。

    文字|郭強生、李麟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一群男舞者圍繞在女歌者身邊,肢體上的碰撞慢慢變成失控的侵犯。
    ARTalks

    揭露抗爭中表演、觀看、與參與間的弔詭 布拉瑞揚《無,或以沉醉為名》

    這無疑是布拉瑞揚重新出發以來,最為沉重、也最介入現實的作品。結尾時,躺在地上的舞者,從類似夜宿凱道的睡姿,慢慢拱身成為土塚的意象,或倒立豎腿彷彿成為一座座墓碑,讓人感受到在任何政治抗爭的背面都存在的陰影。固然,對不正義挺身而出是必要的,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布拉瑞揚更在意的是每個原住民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曲解或歧視。

    文字|郭強生、李麟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無,或就以沉醉為名》邀請前原舞者三天后與舞者一同歌唱起舞。
    舞蹈

    布拉瑞揚《無,或就以沉醉為名》 她們的悠遠歌聲 不做作的生活風景

    如同舞名《無,或就以沉醉為名》,布拉瑞揚的新作其實沒有一定要傳達的訊息,他邀來令他動心的聲音曾經的原舞者三大天后:柯梅英、賴秀珍和卓秋琴同台,分享給所有來到雲門戶外劇場的觀眾,讓大家喝著酒、聽著歌、看著舞,在夕陽中一起沉醉。

    文字|張慧慧、李麟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新秀布拉瑞揚是「台灣難得能編能舞的後起之秀。」(圖爲他以原住民少女淪落社會入舞的《肉身彌撒》。)
    焦點

    「X世代」能編能舞的全才 李靜君、卓庭竹、布拉瑞揚等

    文字|何碧萍、劉振祥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漂亮漂亮》是舞團與創作「現階段」的休憩與歡快。
    舞蹈

    布拉瑞揚《漂亮漂亮》 與生活同步的歡快 順勢隨心的當下

    「漂亮、漂亮」是部落中常用語,不只是用來形容漂亮或美麗的事物,可能更貼近於肯定自我存在與自信的展現。於是,將新作取名《漂亮漂亮》,對布拉瑞揚來說,即是一種「不再說明自己,而是接受我的樣子,我即是我。」暫解《阿棲睞》的糾結,舞者們在海邊奔跑也排練,這就是他們的當下,《漂亮漂亮》書寫著舞團走過風災、重建的生活痕跡。

    文字|樊香君、李佳曄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反轉藝視界 海角創樂園

    小時候看武俠小說時,總覺得提劍出外闖蕩江湖的故事精采,緊懸一絲冒險與浪漫。就像後來出國一樣,在流浪的不安中,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可是到現在才明瞭,在面對熟悉的一切,如何放下包袱做自己,才最是難。 布拉瑞揚出身台東縣金鋒鄉的嘉蘭部落。因為雲門舞集《薪傳》的啟蒙,立志當一名舞者,十五歲時便離鄉背井,到高雄左營高中學舞,之後保送進入臺北藝術大學。畢業後,他從雲門舞集的舞者,一路跳上國際舞台,成為世界舞壇備受矚目的編舞家,為美國知名的瑪莎.葛蘭姆舞團編舞,作品曾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但就如同我們訪問他時一樣,在生命中,他也是繞了遠路,才回到了家。走了整整廿三年回家的路,對這位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而言,這才是生命要開始精彩的地方。 當年我認識他的時候,都喚他漢名「郭俊明」。曾經的俊明,跟現在一樣有著濃眉大眼、皮膚黝黑,但卻有點羞怯,不多話。當時在他的世界裡,我不記得有原住民的朋友,他似乎也不希望有。在他一九九五年展開創作生涯時,「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布拉瑞揚意為「快樂的勇士」)重新回到他的身上,「我是誰」、「我從何而來」的種種困惑、迷惘,默默引領著「勇士」尋找回家的路,雖然一路上糾結跌撞。儘管二○一一年,他的作品登上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深獲肯定,但那時的他心中卻只有:「那一刻我好想回家,如果牽著自己舞者的手謝幕,多好。」 二○一五年,布拉瑞揚踏上回家的路,落腳台東糖廠倉庫,創辦「布拉瑞揚舞團」,舞團的舞者有三分之一來自台東本地,幾乎沒受過科班訓練。回到台東,他的創作也跟著改變,從《拉歌》、《找路》、《Yaangad.椏幹》到即將上演的新作《阿棲睞》,他和舞者們一起從生活中尋找、不是現代、不是傳統原民歌舞、不屬於任何族群,而是布拉瑞揚舞團自己的歌、自己的舞。當我再看到回到後山的他時,在那熟悉的深邃輪廓、還仍透著稚氣的面孔上,更多了自信爽朗的笑。 像布拉瑞揚這般十五歲早早離家,一走就是廿多個寒暑,而後復返歸鄉的後山青年很多。在天寬地廣,山海一線的東海岸,這群藝術家恣意不羈奔馳的靈感,打造出截然不同於城市的自由想像,無論是現代劇場、傳統歌舞或是社區聚落,藝術與藝術之外的生活,同樣令人神往。 本期特別企畫「台東藝文漫步」,我們要帶讀者親身探訪後山的藝文生態,悠遊晃蕩於海岸、山脈與部落間

    文字|黎家齊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布拉瑞揚說:「在台東,好像回家了,但其實還沒。像在門口徘徊。我還在認識它,但很自由,心很篤定,未來會一直在這裡。」
    特別企畫 Feature

    繞遠路,才回得了家 布拉瑞揚的返家路線

    「欸,這個路要怎麼走啊?」休旅車上導航始終開著,布拉瑞揚緊抓方向盤,拉直脖子盯緊路,最終還是揚起聲,問了坐在後座的台東攝影師。回台東近兩年,這裡對他而言仍是一個新的城市。

    文字|張慧慧、高信宗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