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之夢
-
《如夢之夢》2024台北上演 為表演工作坊40周年系列活動展開序幕
由表演工作坊製作,賴聲川編劇執導的華人經典舞台劇《如夢之夢》,將於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5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盛大公演。這部被譽為華語劇場里程碑的作品,自2000年創作至今,便以其獨特的演出形式、深邃的哲學意涵及眾星雲集的卡司陣容,在兩岸三地掀起一股旋風,讓無數觀眾趨之若鶩,與演出者一同在劇場中,完成「看見自己」的旅程。
-
上海
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指出女性為消費大戶
近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了《2021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對疫情影響下的表演藝術市場發展和業績表現做了數據統計和分析,以演藝行業主要票務系統和劇場上報數據,對包括話劇、音樂劇、兒童劇、戲曲、舞蹈、音樂會、相聲、脫口秀等藝術門類市場進行分類盤點,並對2022年及其後趨勢提出新的預測和研判。 報告顯示,上海仍是中國最大演出票倉,全國市場排序前10名依次為滬、京、蘇、川、渝、浙、津、粵、陝、豫,這10區占據了全國65%的演出市場。全國1年的票房為140億人民幣,僅相當於美國百老匯1年的票房18.29億美元,整個演出市場稱不上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演出市場消費主力是18歲至39歲世代,在購票群體中占76%;而其中女性數量明顯高於男性,占比為66%。據近3年數據監測顯示,95後、00後消費者和女性消費者占比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演出門類來看,話劇最受歡迎,票房和場次分別占劇場類演出的30%和14%。其中賴聲川的《如夢之夢》在2021年話劇平均單場票房前10榜單、年度票房、場次綜合前10榜單中均名列榜首。此外,音樂劇在上海、北京、江蘇等地市場占比和票房收入中也接連超越其他傳統劇種,成為最有潛力發展的舞台藝術。特別是音樂劇女性愛好者呈現出的反覆「打卡看戲」的社交觀演模式,在同齣戲觀眾重複觀演率中,亦高居各類演出之首。這顯示了隨著經濟獨立和文化修養的顯著提高,具高學歷和欣賞力的知識女性圈層已逐步形成擴大,正日益成為演出市場消費大戶。 報告亦預期年末的劇場演出將迎來一批高質量的原創舞台作品,熱度居高不下的「沉浸式文旅+戲劇演藝」將受到更多投資者關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看《PAR》的那些日子……與那些身分
第一次讀《PAR》是什麼時候呢?在大學玩劇場時,應該曾經在控制室看過些零散的《PAR》,到圖書館應該也是會看到每期新刊對了,2005年第一次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的蓮花池區看《如夢之夢》,巨大撼動後走到櫃檯把劇本書跟做封面特企的《PAR》都帶走了,應該是我第一次買了《PAR》又認真讀了《PAR》,這時還只是一個純粹喜愛看表演、正在思考自己要不要考劇研所的讀者。(或許還幻想過未來繼續玩劇場的話也可以登上《PAR》?) 終究是沒有繼續玩劇場,倒是退伍後沒多久進入了現在的公司。身為古典音樂媒體,跟《PAR》真是有「亦敵亦友」的感覺雖然我們的受眾不盡相同,但有時不小心撞題,還是會忍不住內心比較(或讚嘆)《PAR》做了什麼不同內容。每年8月必出的樂季大盤點,也是社內同事會爭相等候寄達時要搶先看的期數,有時還會偷偷羨慕《PAR》能有「地利之便」,能提早知道NSO的樂季內容或是TIFA邀請到哪個名團這時的我與《PAR》,是同行競業(?)。 2020,敝刊停掉紙本轉為數位,隔年《PAR》也轉型為雙月刊並強化線上閱讀,對於數位浪潮襲來的反應,倒是有志一同。少了同在書店上架的束縛,我也開始為《PAR》寫一些文字,年輕時登上《PAR》的妄想,最終竟以作者的身分完成了!
-
新銳藝評 Review
給/不給《如夢之夢》一個名字?
《如夢之夢》在失卻名字的同時,也被刻意地安插了一個固定的名字(沒有名字有何不可,我們可知五號病人的名字?)。湖裡的自己逐漸模糊,觀看過後的人們不再能夠去塑造、去凝練,不管給與不給這個名字,《如夢之夢》的重演可能就此被僵化,作為史詩的也僅有形式。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如夢之始的創作靈光
黃哲倫,美國知名華裔劇作家。作品多次入圍及榮獲斯坦伯格劇作獎、奧比獎、普立茲獎等各大獎項,《蝴蝶君》更是奪得一九八八年百老匯東尼獎,是唯一榮獲此獎項的華人。一九九四年至二○○○年期間,被美國總統柯林頓認命為「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委員。最新作品《中式英語》在二○一一年也再次贏得傑夫獎殊榮。 賴聲川,台灣知名的劇場及電影、電視導演、編劇,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出自其手膾炙人口的戲劇作品繁多,《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等。是台灣創作者中,對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同為對全球劇場貢獻良多的藝術家,一位在美國以傳統的現代戲劇模式,用英語從事劇本寫作;一位以中文即興的劇場導演方式,開始了編劇的生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模式,到底有何不同?而其過程又有甚麼不為人知的技巧與方法?讓我們藉此對談,一探其中的奧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5.劉培能
《如夢之夢》改裝國家戲劇院,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變臉」。 劇院被顛覆成環狀舞台。降下原先舞台正中央的平台,裝了兩百多名觀眾,為了符合消防法規,還找了兩百多名學生做逃生演習。國家戲劇院的觀眾席上方,我們又搭建階梯式的觀眾席,高度幾乎連接二樓;坐在那裡像在外野看球,很舒服。因為工作人員有兩百四、五十個,東西多、戲又長,後台所有空間都要用;我從來沒花這麼多心力測量,從一樓到三樓,整個平面,連一公分都要計較。 時間也是很大的挑戰。演出七個多小時,觀眾休息一個半小時。每次中間preset完、我檢查完,觀眾又要進場了。我做了卅年劇場,從來沒有手上的checking list,寫進來的永遠比劃掉的多。每天凌晨三、四點結束,早上八點又來;第一週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度過,連裝台過程也很「如夢之夢」。有一天半夜做到沒螺絲,我去一家廿四小時的五金店買,買了大概兩千根,店裡只有一個人,我陪他一起數,數到睡著 整個變臉計畫很奇特,又非常完整,畢生難忘。
-
焦點專題 Focus 把腳站在對方的鞋裡
藉著演出交流 植根劇場專業
表坊經典劇目《暗戀桃花源》二○○六年重製大陸版,三年來巡演大陸各城市造成的盛況,除讓《紐約時報》報導《暗戀桃花源》是目前中國最受歡迎的現代戲劇,這齣戲也被選為「中國話劇百年」十大話劇之一。 《暗戀》所到之處掀起的旋風,已經不足為奇,但令賴聲川印象深刻的是,巡演西安時,來了二十個學生手上卻只有十張票,他們表明要二十人擠十個位子,沒錢也要看戲的熱情感動了賴聲川,同意讓他們進場看戲。 二○○一年,《如夢之夢》片段版在北京人藝小劇場演出,小小的劇場被數百位觀眾擠爆,連窗戶上都「掛」著人,同樣令賴聲川難忘。賴聲川說,這就是大陸戲劇市場,雖然軟體還未就定位,但有種新興中的活力與熱情。 賴聲川指出,《暗戀》是一齣關於劇場的戲,藉由演出同時也在檢驗大陸各城市劇場的軟硬體設備,如北京、上海等一級城市,有著比台北還先進的劇場設備,但走出這些地方,即使到了比台北人口還多的大城市,進了劇場從打掃開始從零做起,表坊藉由《暗戀》巡演把舞台監督等劇場觀念及專業,慢慢播種深植在大陸劇場,賴聲川認為,這樣的交流才會可長可久。 辜懷群則認為,前進大陸首先要「把腳站在對方的鞋裡」,不要總以台灣觀點評論大陸環境,也不要抱著挑戰的心理面對觀眾,訣竅就是「白居易」三個字,當觀眾吃到一顆不難吃的糖,不管喜歡或不喜歡,已經對台灣藝術作品有了印象,甚至產生興趣,品牌形象就能像釘釘子一樣,一點一點打進大陸觀眾的腦海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答客問 從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開始即興……
真假虛實共存,繁複交織《如影隨行》
走過上海、美國加州,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醞釀三年的新作《如影隨行》終於落腳台北。十月一日,新作宣告記者會上,由於李安《色,戒》正當紅,大家難免把焦點放在他的愛徒、擔綱《色,戒》女配角的朱芷瑩身上,一臉落腮鬍、齊肩中分長髮的賴聲川,不怕新戲被搶了丰采,回答記者問題不慍不火,極有耐心,時而發出爽朗笑聲,像極一位看透世俗名利的修行者。現場有人因此對參與該戲的屈中恆說抱歉,賴聲川說:「這就是一種無常,而人生本來就無常。」 這位接觸密宗三十多年的劇場創意人,在人生的道場上修行,將修行的成果展現在劇場這面櫥窗中,新作主題即圍繞他從藏傳佛法得悟的生死觀,從「中陰身」開始,透過一個玄妙的故事,談他對生命的啟悟:「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死了,下一站要如何?如何才能到下一站?若死了,走不到下一站呢?」修行與創作,在他的生命中彷彿就像新作戲名,如影隨行。「也許我們都死了,但其實還活在這裡。」他最後說了這麼句高深的話,難怪有人說賴聲川的戲越越來越有禪味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的編劇技法
從集體的多元關照到個人的恆常凝視
面對身旁的社會,賴聲川選擇集體即興的方法,如他所言,讓演員(共同創作者)的個人關懷塑造作品及作品的集體關懷,但在面對自己個人的生命關懷時,多元聲音的輸入(input),或許就不是他所在意的重點。十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賴聲川在華文現代劇場發展史的重要地位無庸置疑,但針對他的創作主題、方法,更多具有批判性的研究論述,對於他所謂的重新定義或再定義,或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似乎迷失了方向的台灣劇場中,再一次找到重新定義、再定義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影隨行》排練側記
沒有邏輯,就玩不成遊戲
向來重視以「集體即興創作」來發展劇場作品的賴聲川,到底是怎麼跟演員一起「即興」的?這是《如影隨行》某天的排練現場,我們看到,原來這是一場大家一起玩的遊戲,而「邏輯」,正是決定遊戲好不好玩的絕對關鍵。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第四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近幾年來頗受藝術界矚目的「台新藝術獎」,近日揭曉第四屆的入圍名單。台灣各地共七十位媒體及文化工作者,參與了這次台新藝術獎的提名及評選工作。 他們從全國超過一千檔次的展覽及演出中,經由實地觀賞、評議分析和集體的討論,審慎推舉出了入圍的「表演藝術TOP 9」及「視覺藝術TOP 5」。 「表演藝術TOP 9」入圍名單如下:戲劇類有《如夢之夢》、《浮沈烏托邦》、《戀人絮語》、《曹七巧》;舞蹈類有《三探東風》、《狂草》;音樂類《自西徂東》;戲曲類有《大宰門》、《三個人兒兩盞燈》。 「第四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將於四月九日起,於今年初啟用的台新金控藝文中心展出;而國內外專家合組成的決審團,也將於四月中旬陸續抵台展開決審工作。(田國平) 歌仔戲編劇施如芳,劇本《黃虎印》未演先出版 由 玉山社出版的《黃虎印》,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部尚未首演即透過商業管道出版流通的歌仔戲新編劇本。作者施如芳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歌仔戲編劇,她和唐美雲歌 仔戲團合作的《無情遊》、《人間盜》及《梨園天神桂郎君》,連著三年應邀在國家戲劇院發表首演,不耽溺於傳統的創新企圖頗獲肯定。《黃虎印》歌仔戲劇本 取材自現任考試院長姚嘉文的同名小說,以馬關割台為背景,描述台灣民主國成立前後一對青年男女的生命轉折,從民主國國印在日軍佔台後下落不明的歷史縫隙 裡,寫出一段小人物受時代洗禮時所展現的昂揚精神。(廖俊逞) 驫舞劇場 親手打造排練場 由 陳武康等五個自台灣藝術大學畢業的大男生創立的「驫舞劇場」,最近親手打造了一個一百二十坪、讓所有劇場工作者稱羨不已的排練場。旅居美國、現任編舞家 Eliot Feld排練助理的陳武康說,回想創團作排練時,四處奔波尋覓排練場相當辛苦,便夢想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排練場;去年在板橋近郊工廠區租下一間鐵皮屋倉 庫,這個築夢計畫於焉成真。為了省錢,團長蘇威嘉號召學弟妹,捲起衣袖,當起水泥工和木工,一磚一木,四個月打造出他們心中的「舞蹈夢工廠」。驫舞劇場今 年新作,預定於九月在實驗劇場演出,將演出Eliot Feld等編舞家的作品。(
-
演員的庫藏記憶
賴聲川的「廿年一覺飄花夢」夢得好
把人性的五毒轉為五種正面的能量,本就是賴聲川從佛法裡體會到的一種創作企圖。 他的《如夢之夢》,與其說是他個人廿年的劇場經驗總結,我倒真覺得是一篇劇場「思維」與「執行」一致的高級「論文」。
-
稿藝術LETTERS FROM AUDIENCE
表演工作坊《如夢之夢》
我看《如夢之夢》 從一個純觀眾的角度出發,無論劇本、導演、舞台、演員表現(部分幾位稍嫌生嫩)或聲光設控,每一項都令人嘆為觀止。七個半小時的故事發展環環相扣毫無贅廢(此結論得自我那平常身體長蟲坐不住的男友和觀賞舞台作品經驗極少的家姐,此二人不僅在過程中毫無倦意,且不時刻意與我眼神交會並面露興奮滿意的微笑),以這樣的長度去說一個議題嚴肅的故事,本該是吃力不討好的傻事兒,但這個說故事的人卻在七個半小時中以輕巧的幽默、浪漫的美感、溫和卻殘酷的現實舉證,具體而充分地詮釋了核心抽象的故事本質,場面調度之靈活流暢宛如魔法。 至於對一個曾經站在舞台上演出,也一心想再度回到舞台上的演員而言,這齣戲更如核彈般令人震撼。那些穿梭在這個故事的演員們真是幸運且幸福啊!我一直這麼想著。在一個那樣好的劇本、那樣好的製作中站在舞台上,之間所能吸收及进發的力量何其之大,所能成長與增進的又是怎麼樣飽滿的養份呢?是令人羨慕的,能夠那樣子把自己的生命留在舞台上。 走進大小劇場看戲,十幾年來每一次都渴望看見劇場希望的無限延伸,有時微笑落淚感激著,有時禁不住發出失望喟嘆。劇場的編導演員是這樣的:充滿力量和想法,充滿想說的和想做的,然而未必說得出的都允許被實現。《如》劇被譽為賴聲川的劇場史詩,就另一個層面來看,它又何嚐不是台灣的劇場史詩呢? 它不僅僅代表了表演工作坊的二十年,也讓我看見台灣劇場的二十年是可以走至如此地步的。而這一次,在偌大的國家戲劇院中,被環形舞台包圍於中心,我看見戲劇藝術的未來確實被重視著,並懷抱著希望,看見一次又一次如夢般的現代戲劇藝術獲得其舞台。─桃園縣 彭瑩瑩 文字工作者 七個小時,似乎短了些 賴聲川老師的作品我只觀賞過兩部現場演出,一部是《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另一部就是《如夢之夢》,當時只是窮學生,能存個錢看現場實得不易。 七小時的燈亮光滅,沒有一絲疲倦感。因為有老顧香蘭所說的「層次」。就是這般層次讓故事如同鏡子相互映照永無止境的述說再述說,曾經身為劇場工作者的我,並不是為討論舞台技術而買票進來,那太不解風情了,所以便很隨興也很專注地跟著舞台上的人群呼吸,一起吶喊、一起掉淚。
-
戲劇
生命輪環的失落
香港版《如》劇因為演員經驗的相對接近,這種落差的影響就能調至最低。目前表坊版中有些演員的顏色畢竟是太亮了,這固然是精采的演出;然而整體卻也就無法調和出一種溫柔婉約的色澤。
-
戲劇
夢的鈍意與刺點
五號病人最終是在諾曼第城堡的湖邊「看見自己」的,如果說這就是他解開生命之謎的鑰匙,劇場界或許也可以從這次的《如夢之夢》看見自己,不管是對於明星演員的迷思、製作與票房的動態平衡、教育劇場與商業劇場的建教合作等面向,獲得一些啟示與再省思吧!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浮生若夢
截稿的這一天,收到出版社寄來陳明才生前寫的文集《奇怪的溫度》,這位劇場界裡一直讓人懷念、心疼、無能為力的「鬼才」,去年走進太平洋,在上天最寬闊的擁抱裡結束了他凶猛灰澀的生命。整本書都是不平靜的。 如果說,走進太平洋是陳明才讓生命突圍的方法,那一天,他終於讓身心好好睡一覺。在他最後的告別書裡寫著:「秋過是冬,冬盡,溫暖日子不遠了,有些什麼不動了。」彷彿看到了他找到的安詳。陳明才無解的一生,也像一場夢。 這個月,台北最矚目的一場表演,正是陳明才在台北藝術大學的老師─賴聲川為表演工作坊二十週年所推出的《如夢之夢》,二○○一年在香港演出時,共十二幕九十五場,是一齣川流不息長達七小時的戲,詩人導演鴻鴻形容為「賴聲川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前世與今生,現實與虛幻一一輪轉。學佛的賴聲川用不同於陳明才的方式看生死:「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正視生與死都是一場不斷重覆的豐饒旅程。這是賴聲川的里程碑作品,國家劇院也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原來的觀眾座位形式,十分令人期待。 另外在這一期裡,我們也花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即將在四月中旬揭曉的第三屆台新藝術獎。企業辦藝術獎項,往往吃力不討好,特別是在標準莫衷一是的當代藝術領域上。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的透納獎,這個在英國當代藝術舉足輕重的獎項,每一年都讓藝術界既愛又恨,因為評選制度註定是共識與特異的拉鋸,什麼人什麼制度選出來的「最好」,選上的和落選的都用放大鏡去看它,不一定喜歡結果。但獎項帶來大眾的注目,又很難讓人不注目其結果。透納獎幾乎年年在抗議聲中揭曉,但在媒體的注目下,也成功地扮演了英國新世代藝術族群背後的推手。舉辦三年的台新藝術獎,幾乎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金像獎,全年度的觀察,與國際舞台的接軌,以及企業資源投入於推廣的用心,我們在這一期裡也做了一個三年的回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夢之夢A Dream Like a Dream
這場夢來自菩提迦耶的一場奇妙的領悟 一個下午迸發出的連鎖思緒 讓賴聲川疊疊套套地 用劇場演出了七個半小時 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第三度搬上舞台 國家戲劇院的空間被全面改造 將有每場八百多個、約有七千多個觀眾 有機會經歷這場穿越時空、故事接連著故事的奇異夢境。 賴聲川為何造「夢」? 這次又將如何造「夢」? 這次的特別企畫將為你「戲」說從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入場看戲隨身包
不斷轉台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像是各種故事類型的集大成:有醫院裡的生死悲歡、有忠誠與背叛的婚姻場景、有六四出亡的留學生生涯、還有二○年代的上海妓院、三○年代的巴黎藝文沙龍、甚至哥特式的古堡神秘傳奇。我們就像坐在電視機前不停轉台,卻發現每一台上演的不管是電視劇、紀錄片、談話節目、或新聞報導,竟然全都連得起來! ■「逃亡」和「追尋」是推動這長篇故事的兩大動力。不斷有人從生活的困境中出走,也不斷有人死命天涯海角追尋。如果你是從生活中「逃」進劇場來的,請留意追你的人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現,包括台上的故事裡。 ■《如夢之夢》劇中有不少關於「變身」的絕招。像是如何跟病人做「自他交換」。像是如何在外國扮演日本人。像是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激烈地改頭換面。此屬危險動作,觀眾請勿模仿。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一個深遠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藝術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題材上,賴聲川勇於大量引用修習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過去所有嘗試的總和,並且超越這一切。像當年《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樣,但卻又完全不一樣,他又創造了一種新型態的劇場,在中國語文世界中。 故事發軔於《西藏生死書》第269頁,敘述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第一天到醫院上班,結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這位醫生驚慌地發現,她多年來在學校裡所學的訓練和技能,完全沒有教她如何面對這一刻,她只能當一個無助的旁觀者,看著他們在恐懼和驚恐之中死去。 醫生的表妹告訴她西藏密宗有一種「自他交換」的方法,可以幫助瀕臨死亡的病人,但如果「自他交換」太困難,做不成,那麼傾聽病人敘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也會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事實上瀕死病人的故事,蘊藏著驚人的智慧,同時也富有治療的價值。 於是醫生決定傾聽剩下「五號病人」訴說自己生命的旅程。故事也從這裡展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夢之夢》答客問
特殊的劇情結構、特殊的演出長度、特殊的舞台空間,讓《如夢之夢》成了一齣重製難度非常高的戲,既使如此,《如夢之夢》將第三度搬上舞台,本刊特邀曾擔任《如》劇第一版演出執行製作、本身也是導演的資深劇評人傅裕惠,專訪「造夢者」賴聲川,談談他如何「把劇場變成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