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祿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台灣版「人間國寶」出爐 將編列預算助其薪傳技藝
榮銜應給老藝師,傳承交給中生代
98年度傳統藝術及民俗「保存者/保存團體」名單出爐!文建會於三月三日正式指定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盲人彈唱藝師楊秀卿、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子陳錫煌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地位如同日本的「人間國寶」,未來將編列預算協助其薪傳技藝。而漢陽北管劇團被指定為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梨春園北管樂團被指定為音樂類保存團體,台南縣西港刈香則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過去教育部舉辦過「民族藝術薪傳獎」及遴選「重要民族藝術藝師」,但皆為榮銜,第一屆民族藝師曾進行過薪傳並領過每月五萬元薪水,一年後不了了之。這是文建會在新版文資法通過後,首度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及保存團體,其辦法參考了日、韓等國的「人間國寶」制度。台灣版「人間國寶」,是先由縣市政府登錄重要無形文化財的保存者,再提報文建會審議。獲選者,將由藝師及傳統藝術團體自行招募從業人員的優秀藝生,提供習藝學費,培養未來藝師文建會傾向比照大學教師給鐘點費,每月大約可領四萬元台幣。
-
專題 真正的「台灣國寶」!
古典掌中戲,誰是接班人?
堅守傳統本位的古典掌中戲,雖然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但在傳承的路上,卻是風雨飄搖步履蹣跚。外台演出市場的萎縮,首先衝擊到的就是演師的養成,少了鍛鍊的機會,技藝的成熟更為不易。誰能來接班,傳承台灣的國寶藝術?文化當局怎能不深思!
-
古意
連本戲卯勁演,老少演師秀本領
連台戲齣最能表現布袋戲表演的藝術特色,也最能看出藝人的真本事。小西園布袋戲大師許王與亦宛然年輕主演黃僑偉,可以讓觀眾看到不同世代演師的連本戲表演才華。
-
戲曲
掙脫迷惘「轉大人」
《亨》劇劇情趣味十足,尤其以三花(丑角)戲最為成功,演出以台語發音,穿插英語(如Spa、快可立)和國語流行語,效果相當好,且歷經長期磨練,演員操作技巧純熟,前、後場合作默契良好,使全場演出配合得宜,加上戲偶造型、雕刻精緻,更烘托演出的精采。
-
專題
中生代的焦慮與觀察
不論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創作中堅者,對當前客觀環境的惡劣,都有同樣的感慨與擔憂;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崗位上,看護著下一批尚未立足的年輕世代,懷著不同的焦慮與期許,等候新人來取代他們的角色。
-
里程碑 Milestone
李天祿年表
1910 十二月二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生於台北廳大稻埕區北門口街:日據時代稱爲太平町、一町目、二番地;即今台北市延平北路北門口。 1916 入「同文齋」書房隨叔公李悌欽讀漢文至十二歲。 1917 開始跟著父親許金木(外號夢冬)學尪仔步。 1920 正式隨父親學布袋戲;早上到書房讀書,下午跟著父親跑野台戲。 1921 轉入日本第二公學校(今永樂國小)就讀,成爲一年級新生。 1923 從日本第二公學校退學。年底開始到文山部(今石碇、深坑一帶)擔任李阿某和「遊山景」的頭手。 1927 七月離開文山郡重回台北打天下,和「遊山景」的後場師傅共組「玉花園布袋戲班」,年底即解散。 1928 年初至南管布袋戲班「龍鳳閣」任頭手。於鄭半水家中結識鍾任祥。 1929 四月離開龍鳳閣,加入「樂花園」當頭手。六月入贅陳府,娶樂花園班主陳阿來之女陳茶爲妻。認識黃海岱,與鍾任祥三人結爲好友。購入四角戲棚(西洋棚)。 1931 樂花園解散,五月成立「亦宛然」布袋戲班。購入六角新戲棚。仍參加其他散簍。 1932 自己設計機關佈景,大部分由基隆「麗春園」提供設備。參加平劇票房,結識幼良、鳳嬌二位藝旦姊妹花。 1935 農曆八月與「宛若眞」、「小西園」三棚絞,演出《李世民遊地府》出奇制勝,從此正式躍登一流戲班之列。在新竹演出時收張火木爲大徒弟。 1936 日人在台北舉辦「始政四十週年台灣博覽會」,與鳳嬌同台演出平劇《華容道》。應台南「慈善社」之邀,南下演出兩個月。 1937 七七事變,亦宛然暫時封箱,改行開茶店仔。 1939 改行賣蚵仔,經營不善又轉到「大龍歌劇團」當導演,有時也兼角色演出。前後待過客家班「東興」、台中「紅玉歌劇團」、基隆「高砂劇團」。 1941 四月「皇民奉公會」成立,轉到苗栗「東亞歌劇團」客家班唱採茶歌。 1942 一月日方成立「台灣演劇協會」嚴格管制戲劇活動。回大龍歌劇團,轉至「新國風」任布袋戲頭手;應文山郡川上課長之邀加入「英美擊滅催進隊」,重回石碇山區,演出宣傳劇,領日本警察課
-
里程碑 Milestone
傳藝傳心
集各種終身文化獎項榮耀於一身的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累積八十年來對布袋戲的執著奉獻,將台灣「偶戲」推上國際舞台,也推廣至國內許多學校社團。大師不幸於八月病逝家中,他的活潑身影、睿智言語、操偶造詣遂成爲一則傳奇,存於台灣熱愛傳統戲曲藝術的人們心中!
-
回憶與悼念
阿公李天祿留影 1910.12~1998.8
-
戲與影的對話
淚眼與彈指
妙嗓欲吟千縷恨 十指能演百萬軍
-
專欄 Columns
當藝術遇上網路
台灣的藝術社群向來被認爲(也自認)是弱勢的少數,不易引來媒體的鎂光燈。在大眾市場導向的傳播生態當中,報紙或電視的確都不會把藝術文化列爲版面和時段的重心,然而網際網路的興起爲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至少我們還能擁有一個沒有篇幅限制、不怕訊息扭曲的管道和社會大眾溝通。
-
即將上場 Preview
狐狸古畢台灣行 法國「小宛然木偶劇團」
「小宛然」是李天祿的法國子弟班,此次將帶著說法語的「狐狸古畢」回阿公的家,演戲給台灣的朋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