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
-
柏林
弗里耶奇《致科學院的報告》 寓意當下歐陸難民議題
二月初在高爾基劇院演出、由弗里耶奇執導的《致科學院的報告》,改編自卡夫卡的短篇同名小說,劇中主角「紅彼得」講述自己如何遭狩獵隊捕抓,從黃金海岸被帶到歐洲;過程中為了求生,開始模仿船上水手的行為舉止,最終「融入」了人類社會之中。戲中暗指了德國在非洲大陸上的殖民暴行,以及在本土極度歧視的「人種展」;他也控訴當前失敗的融合政策,並隱約點出,敗因正在於僅將移民與難民視作有用的勞動力。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歷史終結後的文明新頁?
卅一歲的戈瑟蘭被譽為法國最具潛力的青年導演。他擅長以充滿感官的劇場效果,表現出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去年他應史特拉斯堡國立戲劇學院之邀,為該校畢業生發展一齣全新創作,他與法國當代小說家貝隆傑合作,以加萊難民營為主題編創了《1993》,試著用「九○後世代」的批判觀點,探究歷史與當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尋覓歐洲夢碎的關鍵線索。
-
倫敦
歡迎來到《叢林》! 在難民營裡尋覓不屬於你的國家
二○一五年時英國劇作家墨菲和羅伯森曾在名為「叢林」的加萊難民營中創建了「好機會劇團」,隔年當營區被法國政府剷平後,他們便將以圍繞著難民營中一間阿富汗餐館的故事,寫成了這齣《叢林》,近期並在倫敦楊維克劇院上演。透過《叢林》一劇,讓置身其中的觀眾們,被獨屬那塊土地的喧鬧和真摯情誼交流所團團圍繞著,那些如「文明」產物的界線與階級,逐漸變得模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流亡劇團《冬之旅》柏林首演 難民在劇場發聲
柏林高爾基劇院成立的全新劇團「流亡劇團」,於四月初首演了《冬之旅》,由難民組成的演員透過一場為期兩週的德國、瑞士巴士之旅,在台上虛實交錯,演員把自己的真實故事、身分編織入戲,把在德國所體驗的各種文化震撼都說出口。作品《共同境地》曾來台的導演雅葉.洛能讓《冬之旅》充滿幽默,但笑聲並不輕盈,這齣戲把難民傷痛置放在舞台上,控訴戰火的無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為變動中的社會 找到新的敘事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是柏林公立劇院中最小而美的一個,但在聯合藝術總監雪敏.朗侯夫與彥斯.希列的經營下,因為創作上著力於反映現實,關注並揭露種種社會問題,兩人接任迄今不到四年,成果備受肯定。藝術總監彥斯.希列說:「一座市立劇場的任務,是去處理自己城市的現實和本質。劇場是社會自我投射的公共空間,政治的關聯性因此比過去還重要。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誰?這些是我們一再問的問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流亡者到新住民 穆阿瓦接任珂嶺國家劇院總監
懸缺三個月的珂嶺國家劇院總監一職,於四月初宣布由劇作家瓦吉.穆阿瓦接任。原籍黎巴嫩的穆阿瓦因中東戰亂流離,曾逃至法國卻未獲居留許可,後來輾轉落腳加拿大魁北克,從流亡者成為劇作家,筆下種種從個人生命史化出的離散之情、家國之思屢屢撞擊觀眾與讀者的心靈。穆阿瓦獲得法國劇場界重視,這次接掌以演出並推廣當代劇作家作品為重要使命的珂嶺國家劇院,是否能給低迷已久的法國戲劇帶來新氣象,令人期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年度戲劇盛會登場 大力聲援難民
德語區的年度饗宴「戲劇盛會」在五月初登場,十齣精選製作在柏林演出,引發不少話題討論。這次的活動中,特別關注難民,除了有高爾基劇院《共同境地》由一群有難民、移民身分的演員敘說真實的戰爭傷痛,德意志劇院《等待果陀》也有呼應難民處境的段落,在每一場謝幕後,都會有人出來疾呼,請大家離開劇場時別忘了捐款支援難民。
-
巴黎
流亡者的巨幅畫卷
陽光劇團團長兼導演莫努虛金的戲劇既非虛構的故事,也不是劇場和現實的並列,而是現實的戲劇化。《最後的驛站(奧德賽)》是她數月來風塵僕僕,從桑軋特到澳洲,與難民會面的成果。從二○○一和二○○二年間收集到的上百件真實敘事──個人奧德賽──構成本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