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時英國劇作家墨菲和羅伯森曾在名為「叢林」的加萊難民營中創建了「好機會劇團」,隔年當營區被法國政府剷平後,他們便將以圍繞著難民營中一間阿富汗餐館的故事,寫成了這齣《叢林》,近期並在倫敦楊維克劇院上演。透過《叢林》一劇,讓置身其中的觀眾們,被獨屬那塊土地的喧鬧和真摯情誼交流所團團圍繞著,那些如「文明」產物的界線與階級,逐漸變得模糊……
位於法國北方的加萊(Calais),是最接近海峽對岸英國的港口城鎮:這裡也是阿富汗、敘利亞、約旦、伊朗等地難民於歐洲集中處之一。聚集在此的難民,多欲前往英國,因為此地為英、法兩國政府共同協定給予難民移動過程暫停的落腳處。
阿富汗難民餐館 在劇場重開張
英國劇作家墨菲(Joe Murphy)和羅伯森(Joe Robertson)於二○一五年時,曾在名為「叢林」(the jungle)的加萊難民營中,創建了「好機會劇團」(Good Chance Theatre)。隔年,當營區被法國政府剷平後,他們便將以圍繞著難民營中一間阿富汗餐館的故事,寫成了這齣名為《叢林》The Jungle的演出劇本。而今,難民營中的阿富汗餐館,在倫敦楊維克劇院(Young Vic)裡重新開張,由楊維克、英國國家劇院及好機會劇團合力製作、知名導演戴爾卓(Stephen Daldry)和馬丁(Justin Martin)共同導演,一同將「叢林」重現於倫敦觀眾眼前。
舞台設計碧勒(Miriam Buether)融合表演空間與觀眾座席,以合板製成阿富汗餐館的餐桌——這裡即是演員走動的舞台,觀眾座落於餐桌兩旁,傳統劇場的空間在這個觀眾與演員互相圍繞的形式下被徹底打破。觀眾腳下是貨真價實的泥土、落葉與髒污,餐館內牆上貼滿各國旗幟及彰顯各地區文化的圖騰,觀眾進場時由前台人員帶領進入不同國家難民的區域,象徵在「叢林」裡,即便大夥兒同心協力,國與國的界線依舊十分明顯。
環繞觀眾身旁的各種角色,以一位來自敘利亞阿勒坡(Aleppo)的英國文學學生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說著以驕傲的阿富汗主廚為主軸的餐館,與發生在難民營的大小事:包括一個年僅十七歲就已歷盡滄桑、來自蘇丹達爾富爾的小伙子;一個跟隨著主廚打雜卻不幸車禍身亡的阿富汗青少年;一個總是有辦法讓這群男人安靜下來的厄立垂亞(Eritrea)女子,以及一群英國來的志工。
故事裡的人生 突顯異同也模糊疆界
這群英國演員們,操著來自不同國家的口音,說著關於人的故事;這是一個歐洲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區域,但是來到這裡的人們,終究還是吵吵鬧鬧地建立了家。代表不同國家的男人們嚷嚷著該如何劃分營區的土地,突如其來地一陣令人振奮的鼓聲打破了爭執聲,引領著人們忘卻鄉愁、暫時拋開未來的苦惱,一同唱歌與舞蹈。
演出裡,我們看見阿富汗主廚因為拿手好菜「雞肝」料理,榮獲了英國美食評論家吉爾(AA Gill)的四顆星評鑑而為此得意不已;也見證了蘇丹少年與來自英國的英文老師,逐步建立深刻的友誼;一位敘利亞學生終於成功偷渡,離開了法國;同時也眼睜睜地看著即便志工們極力協助安置難民,法國法院還是裁定將「叢林」給剷平的最終章。
這個悲傷卻又使人振奮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人類的力量:他們如何無中生有,靠著合作建立起這個互助社群。劇中有一個英國志工曾問當地居民:「你們怎麼活下來的?」「我們沒有,」居民回答:「我們和以前不一樣了。」深入營區數月的墨菲與羅伯森寫下難民們的喜怒哀樂,透過《叢林》一劇,讓置身其中的觀眾們,被獨屬那塊土地的喧鬧和真摯情誼交流所團團圍繞著,坐在硬梆梆的板凳上,那些如「文明」產物的界線與階級,逐漸變得模糊,從而得以正視這些發生在世界上,但我們不見得了解、甚至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