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歡慶20 兩廳院二十歲了!
青春正盛的兩廳院,如何立足亞洲,放眼國際? 本刊特別專訪藝術總監平珩,並深入探討大陸、新加坡劇院現況 為讀者帶來第一手觀察,剖析兩廳院在亞洲劇院中的競爭優勢 二十年來,百萬觀眾見證了無數場表演的感動 這台前台下,幕前幕後,各自精采 且讓藝術家朱宗慶、賴聲川、漢寶德、雷驤告訴你,他們與兩廳院的共同回憶 歡慶二十,兩廳院為觀眾帶來與世界同步的藝術能量 莫努虛金、菲利普.格拉斯、鈴木忠志、碧娜鮑許等大師,齊聚兩廳院。 本刊嚴選今年度十大重頭戲,要你好看! 乘載著文化藝術的夢想,領著表演環境向前翱翔 如果兩廳院的過去,你還來不及參與,現在,你可以更靠近它一點!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每個第一次
時間過的真快,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每到這個月的作文題目,一定都是:「新年新希望」,回想當時,希望還真是不少,隨隨便便地都可以唏哩呼嚕列上好幾十個。有些那時的希望,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會令自己臉紅;但是也有些希望真的實現了,變成了作文簿上老師的另一個題目:「我的第一次」。 其實,人的一生,可以說是被許多的「第一次」堆砌而成。想想有些「第一次」,的確是在充滿期待與興奮中翩然降臨,有些則是在百般無奈中踱步前來,也有些是讓人措手不及,讓我們連喜怒哀樂都還來不及品嚐,就已經在記憶中留下或是被選擇:遺忘。 雖然早已不再上台,但有個表演訓練,讓我直到現在都受用無窮,就是「回想自己的第一次」。如果你試著回想每一個現在做的事,它的第一次發生是甚麼樣的情境? 和現在做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記得要找出不同,好比:你穿的衣服、聞的氣味、用的力道、溫度的變化、之前發生的事情、或是你等一下接下去要做的事情等。你將 會發現:每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熟悉的細節,都和以往不盡相同!每件事都好新鮮,像是第一次發生,值得被珍藏在記憶的寶庫之中。這也是為甚麼有些演員,天 天面對相同的人、講同樣的台詞、唱同樣的歌曲,都還是能保持豐沛的情緒,情感不會乾澀空虛的秘方。當然,這也可能是為甚麼本刊專欄演員(喔!不,是專欄作家)李立群先生的文章,總是能令人感動再三、沉吟許久的原因之一吧。 也許我們有時會覺得現在的日子一成不變,生命枯燥乏味,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事實卻並不然,只是有太多的第一次,被你我忽略、遺忘。所以現在,你就不妨試試看,試著回想你生命中的某個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到兩廳院時的情景, 是個怎樣的情境?要去聽音樂會嗎?還是看戲?舞蹈?或是自己要上台,整天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等待幕起的那一刻?想起來了嗎?還是記不清?沒關係,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可以先看看,一些常出現在兩廳院台上台下的大師們,他們在兩廳院的第一次,是個甚麼樣的心情、感想。 P.S.先透露一個小秘密,趕緊做以上練習,寫下或整理你跟兩廳院第一次發生關係的心情或是照片,在本年度將有大獎等著你!敬請密切注意,日後本刊活動相關事宜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1987~2006—兩廳院二十.大事件
1987~2006 兩廳院二十.大事件 年份 大事件 重要演出 1987年 ●10月,兩廳院正式啟用及開幕●兩廳院電腦售票系統開始出售自製節目票券 紐約市立歌劇團 克里夫蘭交響樂團 明華園戲劇團《蓬萊大仙》 1988年 ●4月,開始提供場地外租之服務 ●開辦「海闊天空實驗劇展」 舊金山交響樂團 許常惠新創歌劇《白蛇傳》 世界男高音多明哥演唱會 1989年 <td styl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回顧與前瞻-為表演藝術「開拓視野」,就要比大眾的眼光再前進一點
如何開發新節目?就要看創意!
外貌威嚴又華貴的兩廳院,看似「老成」,其實也不過剛要迎接二十歲的成年禮,本刊特地專訪兩廳院的大家長藝術總監平珩,一談兩廳院的「生日願望」。平珩指出,她希望兩廳院的形象可以至少是「五十歲的外表,三十歲的活力」,能夠更親民,可以瘋狂,也可以優雅,而且是一種品味的象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漢寶德: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從一片空地、競圖過程、到實體落成驗收──這是我認識的兩廳院;與一般觀眾經由視聽累積的經驗,相當不同。 那天,我人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攤開《中央日報》,第一版,刊登了中正文化中心的競圖辦法;其中一項條件寫,需有設計音樂廳、戲劇院的相關經驗。我看了很生氣,馬上寫起投書,下飛機就投郵。因為這在當時,等於排除絕大多數國人設計師,幾乎只能找外國人了! 在當時的想像中,作為首都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該是相當「現代化」的建築。後來,在多為國人搭配外國設計師合作參加的競圖作品中,也多是現代風格設計。然而,作為紀念性建築,蔣夫人希望看到的,是宮殿式建築──於是,她找了當時已完成中正紀念堂草圖的楊卓成,以同樣的傳統形式設計、參賽。有別於當時大家「為現代建築出力」的期望,評審(已退休的麻省理工建築學院院長)評圖時,看上這唯一一件中國式設計裡,獨樹一格的地方特色──便出現了這可說是「皆大歡喜」的成果。 當然,受限於宮殿式建築外觀︰保守的大屋頂、基石的高度兩廳院,就現代劇場使用的功能性而言,的確不方便。當時歐洲的舞台、音響國際級專家前來,也必須在定好的外殼下,去設計內部,難免有所局限。對兩廳院來說,因為外觀,內部設施也很難改善、更新;想辦法提升設備的同時,保存、修復(比如說,換瓦工程)也很費工。 站在當年看,二十世紀還蓋這樣的劇場,有點可惜。然而,如果真走現代風,今天看,也不過癮。現在想想,站在全民的、台北市的角度,這老先生的選擇,還是有點智慧──就一般民眾的公共活動來說,它的確是個富麗堂皇、像樣的城市空間;連大陸觀光客來,也要去走一走。 建築是時代的記憶;尤其備受政治氛圍影響,這點兩岸還滿相似。當然,時代不同了。現在,各國追求的,都是最前衛的建築形式;像是大陸、新加坡的表演場地,也都以最新建築結構完成。然而,他們沒有過去舊的、過渡時期的建築;相較之下,我們比較有一點歷史感,可以追求在一個城市空間中,傳統和前衛的對比並存。像是巴黎,有十九世紀,也有二十世紀的歌劇院;就算座位小,視野差,仍然存在一種吸引人的「古典」氣氛,值得去「體驗」。 紀錄整理|朱安如 特約採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雷驤:二十年,看見表演藝術環境的流變
二十年回瞰,最大的感受,是看見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大幅改變。 廿年前,台北的音樂展演場所大概只有國際學社、三軍球場、實踐堂、中山堂,如今大多已拆掉或改建。那時的中山堂空調噪音嘈雜難以解決,演奏會偶爾才舉辦;國際學社規模較小;三軍球場寬闊得多,也比較重要,美國費城管絃樂團首次來台就在那裡表演。 樂器的來源和場地一樣有限。記得《功學月刊》的主編一度有意邀請鋼琴大師魯賓斯坦來本地演出,卻無法如願,原因就在於少了一架「名琴」,台灣所能找到最好的鋼琴是演奏會用的YAMAHA,但是大師「沒有聽過YAMAHA」魯賓斯坦的秘書是這麼回絕的,那一封回拒信給原原本本刊到了月刊上。「沒聽過」當然並非事實,以往國際音樂家赴遠東演出,東京是首要據點,必然要造訪東京 YAMAHA HALL;真正原因大概是世界級音樂家都和名琴簽了約,不便使用他牌樂器。不過,當年台北排不上亞洲巡迴的考慮名單,卻是不爭的事實。 有個故事,今天大概很難想像:名鋼琴家藤田梓辦了一場音樂會,曲目中列出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gard Grieg,1843-1907)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現場卻不見管絃樂團;當年雖有省交,藤田女士卻選擇了播放音樂系學生練習專用、類似卡拉OK的伴奏帶,可以想見二十年前的匱乏。 廿歲的兩廳院可以做得更好:首先,表演空間的主體應該是觀眾與表演本身,觀眾也是構成整體的元素,這從服務人員的態度就能清楚地感受出來。其次,兩廳院除提供表演空間外,應發揮更廣闊的影響力,將表演藝術的文化氣氛延續到生活,這一點可向日本的美秀美術館看齊,他們從交通到衣食各項細節,都在實踐「永續」的概念。最後,兩廳院是長久的文化據點,對於演出紀錄的保存,除了累積,還可更有效率地運用、推廣;既然花力氣辦了節目,也提供影音資料借閱,不妨提高節目錄影品質,讓舞台影像的變化豐富些。 再說回多年前那幅畫面。光彩奪目的藤田女士隻身坐在偌大的舞台上,每彈到音階下行時禮服滑下肩頭,她又趁著音階上行時順勢將禮服扶起。葛利格那首協奏曲的鋼琴與管絃樂要在第一秒同時開場,開場瞬間,藤田女士的鋼琴與伴奏帶的合奏竟然分秒不差,我至今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前陣子我再度到國家音樂廳欣賞一場演奏會,中場時服務人員引了位有年紀的婦人到我身邊的座位,那婦人氣質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賴聲川:它是我「永遠的家人」
我和兩廳院的「第一次」,其實是個可怕的回憶! 一位外國導演曾對我說:「一個新的劇場,五年之內都不能去碰它!」我想他是對的。一九八七年,我應邀為兩廳院的開幕季製作《西遊記》,這是當時國內首齣現代音樂舞劇,其宗旨是「透過戲劇方式來呈現兩廳院所有舞台設施」,於是,我認真地在舞台上搭了一個三層樓的建築、七個壯觀的場景,除了主角吳興國外,還有兩百多個角色,而旅美音樂家陳建台所譜的樂曲,也動用了八十人的樂團,結合了國內表演藝術界傑出人士,總製作經費高達七百萬元。 但當時兩廳院對於國內團體演出卻有許多僵硬不合時宜的規定,例如裝台時間只有三天(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卻可以十二天)、經費核銷程序繁複、舞台機械使用動輒得咎等等,除了讓我身心俱疲外,還負債累累,真是哭笑不得。 說實在的,兩廳院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劇場,它是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歌劇院所建造,再搭配中國宮殿式的外觀。對於劇場人來說,它的舞台鏡框裁口太大,第一排觀眾距離舞台上的演員太遠,不符合現代劇場的「親和」要求,所以我一直覺得兩廳院不好用,它讓我覺得太冷,演員無法和觀眾產生熱切的互動,這個想法直到一九九○年才被打破。 一九九○年一月,表演工作坊在兩廳院加演《這一夜,誰來說相聲》,這是一齣成熟的劇碼,由金士傑和李立群主演,記得當時觀眾從頭笑到尾,笑聲之大,幾乎把水晶燈都給震動了!我們一共加演了四個晚上,場場震動,說也奇怪,震動過之後,我突然發現兩廳院的質感變了!從此之後,兩廳院的劇場就變得很好用了。 《這一夜》之後,表坊又陸續推出許多新劇碼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在劇院演出變得愈來愈舒服,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他們居然都能接受。像二○○一年的《等待狗頭》,我搭了一個通道從觀眾席延伸到舞台最深處,而戲就在這個通道上進行;到了二○○五年的《如夢之夢》,我甚至打破了鏡框舞台格局,取消了一樓的觀眾席,讓觀眾在台上看戲(也成為戲的一部分),而且演出時間長達七小時。這些創意在國外劇場都不一定能接受,但是兩廳院卻願意嘗試,而我在得到尊重的同時,也無不竭盡所能來回饋劇場與觀眾。 明知道劇場不完美,但是台灣劇場界也就這麼蠻幹下去,而兩廳院也敞開心胸,欣然接受,對照國外劇場的謹慎保守,一股驕傲感便從我心裡油然而生。二十年了,兩廳院對我來說,就像是個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朱宗慶:這是我的夢想發源地
兩廳院成立於一九八七年,今年終於滿二十歲,是個小伙子了!對於我或是藝文界而言,它是個築夢的地方,給予許多人挑戰,而許多的專業也在此誕生。 二十年過去了,但我的印象仍然深刻!一九八七年的十一月廿五日,朱宗慶打擊樂團應邀於兩廳院開幕季演出,當時樂團才成立第二年,團員們和我都非常興奮,第一次站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就像是站上了國際舞台一般,讓我們得到很大的鼓舞,因而激發樂團挑戰全世界舞台的決心!從此以後,兩廳院便成為我的夢想發源地,有太多的「第一次」在兩廳院發生。 樂團在兩廳院首演世界知名的打擊樂作品及台灣作曲家的作品,此後年年發「聲」! 結合音樂、燈光、戲劇、舞蹈的「音樂劇場」在此誕生,從一九九一年起,每次都挑戰著觀眾的聽覺與視覺,以及對創新事物的敏感度。 台灣有了自己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一九九三年,來自各地的打擊樂高手齊聚兩廳院,此後,他們像候鳥一樣每三年即來此停泊,「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也成為國際知名的打擊樂盛會。 正因為兩廳院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神聖」,所以每次一進到兩廳院時,總會莫名其妙地緊張起來,彩排時罵人更毫不留情,現在想想覺得很有趣。我想這都是因為期許自己要在這麼專業的舞台上,展現最佳的一面,所以才會格外戰戰兢兢、要求完美吧! 就我個人而言,兩廳院還有另一個難忘的「第一次」經驗。一九八九年,當時的劉鳳學主任邀我至兩廳院擔任顧問兼規劃組長,在這由學校借調至兩廳院的一年之間,我實際參與節目規劃及藝文團體及劇場的服務,看到了台灣許多優秀的藝文團體展現無窮的希望,也看到兩廳院的重擔──它不只是劇場,更是文化重地! 二○○○年三月三十日,距離「第一次」從事兩廳院行政工作的十一年後,又回到兩廳院擔任主任,在三年五個月的任期中,兩廳院在組織定位中掙扎,為了擺脫傳統公務機關經營劇場的束縛,我們推動組織再造,克服重重困難,轉型為行政法人,此外,我們也打開圍牆,並且讓服務內容更貼心,讓觀眾們發自內心地認為「這是我們的兩廳院」。回首來時路,雖然過程極為艱辛,但今日看來都是值得的。 兩廳院是國家的驕傲,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與世界其他劇院競爭,二十年不算短,在祝賀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喬遷 一月十二日盛大開幕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將於國家戲劇院地下層重新開幕,於本月十二日至二十七日,邀請民眾免費參觀體驗,共同歡慶喬遷之喜。整合期刊中心及視聽中心後 的圖書新館,將有兩百種以上的表演藝術期刊可供詢覽、開架呈現會員們最愛、借閱率最高的一萬九千片CD,並新增「旅遊.藝文資訊專區」,進一步延伸表演藝 術愛好者的視野。 為了解決會員們長久以來奔波音樂廳期刊中心及戲劇院視聽中心的不便,兩廳院著手進行整合館藏,選定戲劇院地下層成 為表演藝術圖書館新據點,館藏包括音樂、戲劇、舞蹈、舞台、劇場管理等主題相關資料,並蒐整歷年來的自製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及數位光碟,內容專業豐 富,提供會員們更迅速親切的服務。(鄭淑瑩)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以「G:Box-童遊貨櫃」為主題 「貨 櫃藝術」很能夠凸顯高雄作為一個海港城市的特色,兩年一次的雙年展,也吸引了國際的目光,今年的貨櫃藝術節,即日起到一月十五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東側綠 地開展,本屆以「G:Box-童遊貨櫃」為創作主題,計有美國、日本、德國、奧地利、台灣藝術家之十二件作品參與展出。每個貨櫃都展現出一個天地,運用貨 櫃的特性與材質建構起這場藝術嘉年華。(田國平) 國美館「紙風車繪本館」打造全世界前所未有「情境閱讀空間」 台 中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紙風車劇團合作,突破過去的經驗,以裝置藝術的觀念設計、結合戲劇與故事的情境、以繪本閱讀為主題,在國美館中設計了「紙風車繪本 館」,去年十二月廿四日下午二時開幕,為期一年。不但是個世界性的創舉,更是台灣推動創意產業新創意。用載滿「九輛十五噸卡車」的裝置景觀,八大主題區、 約一百五十坪情境空間,打造一個讓小朋友愛上閱讀的童話王國。(田國平)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伊東豐雄獲首獎並取得設計監造權 台 中大都會歌劇院建築設計的國際競圖,在包含劇場導演賴聲川在內的六位來自四個國家的評審選拔後,由仙台媒體館的建築師伊東豐雄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廳院變藝術主題樂園?
「親子抱抱動動動」帶你一探舞台奧秘
舞台上的演員突然憑空消失?音樂廳的管風琴到底多高?兩廳院的後台,還有多少好玩神秘的機關?迎接暑假來臨,兩廳院即將變身藝術主題樂園,於七月每周日及八月二十一日上午,舉辦共六場「親子抱抱動動動」活動,邀請父母與孩子大手牽小手,揭開後台神秘面紗,暢遊重重機關奧秘。 活動內容分為二部分,先以活潑生動的導覽介紹,帶領親子進入藝術劇場,詳細說明兩廳院的建築歷史、舞台奧秘,及觀眾席機關設計;而後由劇場專業人士帶領爸媽與孩子一起「玩身體」,透過簡單的肢體律動課程,開發觀察力及想像力,活動結束後至兩廳院摩斯漢堡、福華軒等餐廳用餐,可享優惠折扣。 活動時間約二小時三十分鐘,兒童適合年齡為六至十二歲,即日起開放親子兩人一組報名,費用660元。報名表可至兩廳院服務台領取http://www.ntch.edu.tw/下載,洽詢電話(02)33939868。(鄭淑瑩)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歡慶150
五月中旬,我們開始整理一百五十期雜誌。 始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百五十期《表演藝術》雜誌(嚴格說來是一五一本,還有一本創刊號),在十二年又六個月的時間裡,累積了一百五十本由美術編輯呈現出來的封面主題,一萬六千五百頁,九百七十多萬字,七千多張台灣表演藝術發展過程裡,曾經銘記的畫面與劇照。 作為一個接棒人,我好像不能只用看表演的心情來看這一百五十本。創刊號的《表演藝術》以「摸索與希望」探討當年的台北表演藝術生態:美籍指揮家,後半生視台灣為故鄉的亨利‧梅哲在受訪中說:「什麼是台北的表演環境?在這兒,我拿出最好的節目時不賣座,不夠好的卻可能滿座。」梅哲談的是音樂推廣與音樂落實教育的重要性。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當年說:「台灣是個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卻又潛力十足。我們希望這塊土地變成什麼模樣?如何整理過去的足跡,看清目前的處境,聚集眾力來發展經營?」他在說,把劇場當成生活一部分的人,在我們社會仍屬少數。 一九九二年,台灣GNP(國民生產毛額)達到二一○八億美元,平均每人所得首次超過一萬美元,超過大陸十五倍以上。在兩廳院硬體建設的烘托下,來來去去許多國際名牌音樂家與表演團體。這一年,也是台灣表演藝術在九○年的高峰期,兩岸的交流文化密切進行著,我們在大陸劇團裡進一步體驗崑、京之美。根據陸委會的統計,一九九二年大陸來台的戲曲交流人士在這一年激增至二千多人,這個攀升的走勢直到一九九五年之後便走入下坡。 經過十二年六個月,台灣表演藝術裡有多少是還在上坡,有多少已經下坡很久了?歡慶150,其實正希望「整理過去的足跡,看清目前的處境」,在文建會剛剛三天之內花掉六千多萬元,歡慶舉辦完台灣第一次的「表演藝術博覽會」之際,我似乎沒有更多可說的。謹用梅哲老前輩的自我期許來期許台灣的下一個十二年:「在音樂面前,我只能說『好』與『壞』。我所在乎的,是我指揮的樂團是否已達到能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的水準,而不是所謂『台灣的標準』。根本沒有台灣的標準。」
-
兩廳院達人
「玩」舞台
劇院是由各種專業人士所共同維持的專業場地,「兩廳院達人」一欄將陸續邀請兩廳院裡各種台灣罕見的劇場專家和大家說劇院的故事。 這一季邀請的對象是兩廳院演出技術部經理林家文,Jessie,這位個頭小,走路快,說話也快的後台管家,是華人地區少數橫跨商業及藝術專業的舞台監督,也因為她豐富的專業舞台經驗,分別在一九九七及一九九九年參與了香港回歸及澳門回歸的交接大典,成為兩個舉世矚目的典禮上,幕後「發號施令」控制典禮流程的唯一一位台灣人。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開春,到兩廳院Shopping 去
到兩廳院Shopping去。兩廳院禮品店三月一日重新開幕,在國內知名設計師陳瑞憲的整體空間規畫下,除加強使用功能外,也融入藝術線條及現代設計的空間感,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簡潔的線條、柔適的燈光,讓民眾來兩廳院shopping也有逛mall的感覺。 各地的劇院、博物館裡,紀念品店不只是重要的財源之一,往往也是劇院風格的延伸,東西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因此各地的劇院,往往都會針對藝術家、劇院建築、經典劇目設計獨特的紀念品,讓這些紀念品跟著觀眾的記憶延伸帶回家。做為台北市地標之一,宏偉華麗的兩廳院經常是許多觀光客駐足拍照的背景,同時也是亞洲極具特色的藝術殿堂,兩廳院業務推廣部近幾年也開始與設計師進行品牌與創意上的合作,獨家開發多樣精緻商品,希望大家把兩廳院的回憶帶回家。 國家戲劇院3D紙模型 透過DIY,自己蓋國家劇院,體驗中國古典宮殿建築之美,適合親子共構完成,享受另類的蓋房子樂趣。 內附詳細組合步驟說明 W╱21.5cm L╱23.5cm H╱9.5cm 售價 NT$300 古譜鉛筆 以崑曲、琵琶、古琴代表作品─「牡丹亭」、「十面埋伏」、「廣陵散」的古譜為設計題材,充滿人文氣質的案頭工具。共三款,另有精緻手工盒組。 售價 NT$45╱ 單支 NT$120╱一套三款 NT$320╱精緻布面手工盒(內附六支鉛筆) 古譜精油蠟燭 以崑曲、琵琶、古琴代表作品─「牡丹亭」、「十面埋伏」、「廣陵散」的古譜為設計題材。共三種尺寸、三種圖案、四種顏色╱檀香、粉紅、青、紫供選擇 每種顏色皆含特殊精油香味。 售價 NT$15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精神科醫生
王浩威:把兩廳院當作生活煞車的地方
王浩威,兩廳院「異想卡」的代言人,也是一個忙著右腦與左腦並用的精神科醫生。對他而言,欣賞兩廳院節目,猶如從一成不變的生活常軌,暫時出走到一旁的小路,藉由短暫的離開,讓自己獲得全新開始的能量。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作家、插畫家、紀錄片導演
雷驤:在黑暗中,素描藝術家
因為靈感不時湧出,雷驤通常習慣攜帶貼身小本,隨手記錄有感而發的圖、文,有機會看彩排或正式表演時,則以側記或以冷光筆在一片漆黑中隨興插畫,捕捉稍縱即逝的藝術家神情或表演者舞姿。 雷驤說:「這次兩廳院希望我為他們的會員卡作畫,之前已完成的插畫立刻派上用場,真巧!」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醫療藥品行銷業務員
趙令器:音樂讓我打開職場人際關係的任督二脈
在醫院推介藥品,趙令器更高竿的是用音樂和醫生、護士「和」成一片,根據統計,他是兩廳院重要的「提票機」,去年的購票金額高達四十一萬元。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退休國中教師
楊蓉青:再怎麼累都要到兩廳院來讓心靈休息一下
舉止優雅的楊蓉青老師,從教室走入兩廳院擔任義工不覺已近十年。由於深愛藝文表演,有時還自掏腰包帶領行為偏差學生跨出他們在國家兩廳院的第一步,因而被兩廳院以「教學與藝文的結合」為由,邀請她擔任「風格卡」代言人。
-
發行人的話
一個活力與想像的開始……
二○○四年對於兩廳院來說,是個相當特別的一年,因為經過十六年的延宕,兩廳院終於在今年完成了立法工作,並且在三月一日,正式以行政法人的身分開始運作,擺脫了「黑機關」的陰霾,重新出發。 立法工作的完成,只是讓兩廳院有了一個法定的身分,然而兩廳院早在三年前,就已經開始進行改變的準備。從服務的方式,到硬體的改善,兩廳院步步為營,小心但快速的改變著,希望更進一步走進民眾的生活之中。 所以除了將大門口的圍牆拆掉,闢建小型生活廣場,今年年初,連票口的空間也作了整修,打掉厚實的牆壁所形成的狹小售票窗口,代之以開闊而明亮的開放式櫃檯,連公共廁所,都變得風格現代而清爽;而新的藝文旅遊資訊中心,則是每個人一探全球藝術節的最佳管道。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創刊超過十年的《表演藝術》雜誌,也是兩廳院的一份子,當兩廳院汲汲於改變現狀之時,《表演藝術》雜誌也開始醞釀另一股新活力,希望用更積極的態度,和民眾分享關於表演藝術的各種面貌。 在新任總編輯盧健英的規畫之下,《表演藝術》雜誌自四月份起,從裡到外都有新的面貌,更充滿活力,更充滿想像,也更多一點繽紛的色彩。這就是我們想傳達的:表演藝術不會充滿嚴肅,更不會高不可攀,藝術的本質其實是無比的活潑,而且可以用各種形貌存在於你我的生活之中! 而《表演藝術》雜誌從現在開始,要為所有的讀者,展現表演藝術最精緻,卻又平易近人的每個面向。
-
專輯(一)
看見英國的前衛劇場
巨盒?古城?金屬與麵包?本月份的英國劇場藝術節,究竟葫蘆裡是賣的什麼藥?本刊特別委請刻正留學英國的兩位劇場工作者,為讀者針對即將來台的演出 略作評介之外,也要看看近年來的英國劇場,除了頂著「莎士比亞戲劇」的傳統光環之外,還流行什麼前衛?此外,近年來文建會斥資派員前往歐洲英倫、北歐等地 取經,試圖提倡台灣文化產業規模,角色日趨浮上檯面的英國文化協會,它又是如何扮演文化外交的角色?未來英國文化趨勢對台灣的影響,恐怕不可小覷。
-
藝知平台
挑戰跨界,字在主體在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形容董陽孜的書法「透過文字的形象而有所表現時,他不僅在創造一種美感,也非只與傳達某種訊息,更是再進一步激發共鳴」。這次在兩廳院開個展,董氏以其一貫舉重若輕的筆墨行氣和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幅,為這個繁華的空間凝結出安定、深邃的歷史感,意在召喚那疏離了中國文化的年輕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