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威,兩廳院「異想卡」的代言人,也是一個忙著右腦與左腦並用的精神科醫生。對他而言,欣賞兩廳院節目,猶如從一成不變的生活常軌,暫時出走到一旁的小路,藉由短暫的離開,讓自己獲得全新開始的能量。
除了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王浩威的頭銜還包括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精神科醫師、文學作家。但是在兩廳院人員眼中,一年看個四、五十場表演的王浩威,直接被簡化歸類為百科全書型的觀眾,所有音樂、戲劇、舞蹈各色節目來者不拒,為一在理性與感性中穿梭自如的兩廳院重度使用者。
從格格不入到難分難捨
王浩威說,他從學生時代就對創作、文學很感興趣,是以前所謂的文藝青年,熱中觀賞及評論前衛的小劇場表演。因為喜歡旅行及參加各國的藝術節,他發現藝術發展和生活緊密相關,他以羅馬為例說,羅馬歌劇其實就相當於我們台灣的歌仔戲,台上、台下都玩得很快樂。
因此,當兩廳院於一九八七年成立時,王浩威認為外觀華麗莊嚴,充滿宮殿形象的兩廳院,既要正經八百身著正式服裝,又要道貌岸然地去欣賞古典傳統藝術(high culture),和當時簡樸的社會風氣實在格格不入!也因此一度相當排斥古典傳統藝術!
十幾年前王浩威還常是小劇場的常客,早年台灣的小劇場批判性強,也常利用各種另類空間表達議題,看了十分過癮,但前衛表演隱藏在各種都市角落裡,有時場地尋找不易,跋山涉水、席地而坐更是常事,隨著工作時間愈來愈不夠用,很多東西也不得不割捨。尤其有一段時間他離開台北四年到花蓮工作,再回台北時,一來因為時間難以配合,二來前衛表演新人輩出,較難重拾原來完全掌握的節奏;反觀古典的傳統藝術一直穩定發展,欣賞者幾乎可以隨時從中插入,逛兩廳院因而取而代之,成為他生活穩定後的嗜好。
台大醫院和兩廳院很近,因為地利之便,王浩威常常下班後買票走進兩廳院休息,把兩廳院當作生活煞車的地方。因為動機是放鬆、休息,他說,台上演奏到第二樂章時經常就會一陣倦意襲來,在悠揚樂聲中打盹是很快意的事,倦意一過再專心欣賞表演。他經常慫恿醫院同事就近到兩廳院打盹、補充新能量。
身為看盡人間故事的精神科醫生,王浩威歸納,很多人不快樂是因為不懂得煞車慢下來。他說,兩廳院是他煞車的地方,看表演時被催眠到那種慢,被音樂帶著走到很深的放鬆,那真的是一種享受,他不在乎音樂版本及風格,但求徹底被催眠。除了看表演,他還會到咖啡廳看書,找詩集朗頌。慢,就是他煞車的方式。
期許兩廳院舉辦藝術節
由於到各國看表演的經驗豐富,王浩威覺得台灣觀眾「真的很nice,比較沒有批判性,對一些不認真表演的樂團也會安可很久」,有時熱情得讓他甚為意外!當然,有些國外表演團體,也因為觀眾的熱情,反而表演得更賣力!
對兩廳院的感覺從排斥到依賴,王浩威現在對兩廳院有很深的期許,他認為兩廳院和國家交響樂團(NSO)應該多做計畫性的教育。他表示,很多學生聽了音樂很感動,但是不知為什麼感動?原因就是欠缺討論而無法進一步探索。如果能像伯恩斯坦一樣,示範性指揮演奏一段就停下來解釋說明,相信對學生會有莫大幫助。
王浩威也期待兩廳院舉辦大型藝術節。「培養民眾欣賞古典傳統藝術,需要長期地、整體性地、有計畫地邀請知名表演團體,除了目前當紅的團體,也應該引介現在知名度雖不高但有特色的明日之星。」他說,把全民品味提升到具有世界觀,至少了解西方文化及整體世界長什麼樣子,應是刻不容緩的事。
老鳥經驗:看表演時被催眠,被音樂帶著走到很深的放鬆,那真的是一種享受。
建議兩廳院:多多舉辦大型藝術節,引介有特色的明日之星;多舉辦計劃性的教育節目。
特約採訪|賴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