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張藝生

相關文章 13 篇
  • 《夢外之境》將帶領觀眾隨著歌隊,在演出過程中移動觀演,體驗一場又一場以夢織夢、穿梭時空的奇幻之旅。
    特別企畫 Feature

    隨神之女梭巡人間 在空間中穿越夢與真實

    《夢外之境》是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導演張藝生改編史特林堡《夢幻劇》之作,原劇講述天神女兒下凡見眾生苦難,歷經許多事件,感受到人類的渺小與脆弱。在重返天界時,劇情又如南柯一夢般驚醒過來;這次製作選在板橋435藝文特區演出,觀眾將追隨著劇中人物的腳步,經歷一連串的事件,穿行在園區室內外場景中,如夢遊者般穿梭在夢與真實之間

    文字|黃鼎云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音樂劇場要兼顧劇情發展和樂曲詮釋並不容易。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音樂會是誰?」 懸疑氛圍大哉問

    作曲家董昭民、琵琶演奏家林慧寬、擊樂家王小尹、導演張藝生首度四人合作的演出「音樂會是誰?」,大膽地對長久以來的形式框架提出一個質疑什麼是音樂?音樂會是什麼?音樂會到底是誰?在刻意營造的懸疑氣氛中,樂曲結合劇情展開,什麼是最終答案?進場見分曉,是嗎?

    文字|李秋玫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

    張藝生、梁菲倚 生命路上相繫不斷的環

    從求學時期到走入劇場,張藝生與梁菲倚這對從香港到台灣落腳的伴侶,可說是一路緊緊相隨。在校時總想逃開規範、害怕「囚禁」的張藝生,卻進入修行嚴格的優劇場,在外在被框住的狀況下尋索到內在自由,梁菲倚也跟著一起修行體悟。現在兩人以「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為基地,繼續相隨,在台灣鋪展豐富的創作風景。

    文字|萬金油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哈奈馬仙之hamlet. b》的兩位香港導演張炳釗和張藝生,很有意識地將劇本外的「劇 場」論述戰場,瞄準華人世界正瘋狂前進的「文化創意產業」之夢
    戲劇

    論述的戰場 失溫的劇場?

    兩個小時的夾敘夾議,雖然達到布萊希特所主張的「疏離效果」,全場觀眾不斷保持著故事外的冷靜思考,不過同時要提問的是:這是導演希望達到的完全目標嗎?

    文字|謝東寧、許斌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采風樂坊不以傳統自限,發展出「器樂劇場」為傳統絲竹開拓新格局。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樂器扮角 《西遊記》師徒合奏拼前衛

    繼二○○五年首先推出大型器樂劇場《十面埋伏》備受各方矚目後,采風樂坊即將再度廣邀跨領域表演人才,上演眾所熟知的傳奇名著《西遊記》,與《十面埋伏》最大的不同處就是更多劇情的添加,在音樂中包含劇情,也有樂器與樂器間的對話、對抗、互動、融合等等。最有趣的,是在表演中以樂器的形象來指涉人物鮮明的性格及特色。

    文字|李秋玫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潛水中》從《碧海藍天》、《潛水鐘與蝴蝶》兩部電影得到靈感,從人與大自然、深海之間的關係,思考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即將上場 Preview

    《潛水中》 從直覺找回心靈的自由

    由出身「優人神鼓」的張藝生、梁菲倚組成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將推出新作《潛水中》。該劇由兩人平日禪坐出發,並從《碧海藍天》、《潛水鐘與蝴蝶》兩部電影得到靈感,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三地藝術家共同合作而成,從人與大自然、深海之間的關係,思考人和人之間的互動。

    文字|張華紋、廖俊逞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舞台上的甄詠蓓是個現代打扮的女園丁,彷彿墜入夢中花園的凡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杜麗娘的現代驚夢 甄詠蓓《遊園》 獨角演出女性情愛壓抑

    《遊園》的故事意念取自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一折。舞台上的甄詠蓓是個現代打扮的女園丁,傾注心力照料一花一草,內心卻遊走於天堂與地獄之間,思尋屬於自己的神仙美眷。女園丁一人在舞台上喃喃自語、寫信撕信、來回走進,以創意強烈的肢體感,演繹杜麗娘死後的魂遊。而甄詠蓓獨挑大樑,融合京劇身段與現代劇場的演出,更是此劇一大看頭。

    文字|鄭淑瑩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香港「劇場組合」《遊園》
    藝視窗 News

    優人張藝生與老柴甄詠蓓一同《遊園》

    香港「劇場組合」的《兩條老柴玩遊戲》曾在去年來訪台灣,給台灣觀眾相當新穎的劇場體驗,該團兩位藝術總監詹瑞文與甄詠蓓今年卻不再一起玩了。詹瑞 文一人獨演三十多個角色的《男人之虎》已在香港連演四十多場。甄詠蓓取材自《牡丹亭》的獨腳作品《遊園》(第一章),則將在五月下旬於香港上演。 這是實驗創作系列的首段,特別請來台灣優人神鼓的資深團員、身兼優2觀點藝術統籌的張藝生,擔任聯合導演,兩人嘗試在空間營造、身體展露、意象呈現等各方面進行實驗性探索;張藝生說:「我更像一個輔助者,只是從旁幫她一把,讓她完成這個以生命為限期的創作」。 故 事意念來自《牡丹亭》的〈驚夢〉一折,借虛擬的人間花園訴說一段段心靈的真實體會,如甄詠蓓在場刊中的自白:「呈現我所感受到的女性的壓抑,她們每一位都 是杜麗娘,都被情所牽絆」。「劇場組合」去年始與香港藝術中心開展「PIP快樂共和」長期合作計畫,結合場地、藝術、教育等發展;因此《遊》劇也於場地使 用上,得以探索更多可能性。演出不以舞台為舞台,本是演出的空間反而讓觀眾介入其中;演員卻從綠色的觀眾椅席中攀爬而上,貫徹園中遊樂的主題;並探討自然 與都市的關係。(陳國慧╱香港獨立劇場評論人) 社群舞蹈研習營、林懷民國際學術研討會陸續登場 由 文建會主辦、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承辦的「2005夏季舞校關渡,舞3夏,暨社群舞蹈研習營」及「林懷民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陸續於七、八月登場, 廣邀國內外舞蹈名師及學者,打造豐富多元的舞蹈學習及交流平台,歡迎具有基本舞蹈背景的大專、中學教師,及專業人士共襄盛舉。 於七月廿五日 舉辦的社群舞蹈研習營,為期一個月,課程內容包含舞蹈鑑賞,以及芭蕾舞、現代舞、踢踏舞、舞動瑜珈等肢體律動,由華盛頓表演藝術中心芭蕾舞系領導人丹尼 斯.馬修、英國拉邦中心教師凱西.席格,以及國內優秀舞者林向秀等名師教授。八月初登場的「林懷民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深入剖析其對台灣社會文化、舞蹈教 育層面的影響及貢獻,並探討舞蹈與其他領域的交涉對話。活動詳情可上網http://dance.tnua.edu.tw或電洽02-28938778查 詢。(鄭淑瑩) 2005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戲劇

    下山,體會創作自由的感動 另一種優人觀點的創作

    劉靜敏說,這些資深但還年輕的團員,需要體會一下創作自由的感動。這幾個來自四面八方的優人,參與優劇場的表演,從不計較角色、戲分,表演對他們而言,是工作,也是修行。既不是為了聽掌聲為表演的目的,一切為了追求本性。

    文字|傅裕惠、韓兆容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出入之間》
    戲劇

    框框的魔咒

    除了《泣湖》表演動線採直線而貫穿觀眾席,其他表演空間的運用仍未跳脫鏡框舞台視野。那個無形的「鏡框」依然在創作及表演的過程中如潛意識般被遵循著。在具備戲劇儀式特色的演出中,鏡框儼然成為一個框框的魔咒,削弱了原始力量的迸發。

    文字|王友輝、林鑠齊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hamlet b.》的演出為當地文化、社會所帶來的刺激,是如同劇中的「冰塊」意象,一度堅固,轉瞬融解?
    焦點專題 Focus 陳炳釗的「消費三部曲」最終章

    《哈奈馬仙之hamlet b.》 借屍還魂的前衛經典

    《哈奈馬仙之hamlet b》敍事的時空設在當下與未來之間,一些目前正在發生及即將發生的文化產業狀況成為了敍事的場景:大中華市場、一百場巡迴、明星與粉絲、超級大劇院可這絕對不是揶揄或諷刺,我們渴望要做的是,把一個急切的社會議題放置在舞台上,在觀眾的面前。

    文字|陳炳釗、廖俊逞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哈奈馬仙之 hamlet b.》 有流暢的導演編排,水準整齊力道十足的表演,舞台乾淨且充滿象徵趣味。
    戲劇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爭

    和只將文化創意視為商品的文創中心/絕對論者相比,《哈奈馬仙之hamlet b.》的創作者對所謂文創產業自然有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從劇中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所處的情境,與他所經歷的認同危機,我們大概也可以猜想,《哈》劇的創作者所必須面對的內在矛盾,對他們的挑戰也要遠大於在觀看者心中所引發的疑慮。

    文字|陳正熙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新作《十牛圖》將在蘆洲李宅上演,帶觀眾展開一場古蹟的尋牛之旅。
    即將上場 Preview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十牛圖》

    古蹟尋牛 以老宅闡述禪思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新作《十牛圖》,帶領觀眾走進位於蘆洲的李宅,進入古蹟大玩尋牛之旅,並在其中尋找、對應自身生命的《十牛圖》,以輕鬆逗趣的手法,細細數說隱藏在李宅磚瓦中的台灣歷史!

    文字|施彥如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