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現場,左起:王安祈、岳美緹、朱為總。( 彭聲揚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師說戲 延續崑曲的傳奇

「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記錄摘要

歷時五年籌畫與製作,崑曲史上首度大規模的「崑曲百種.大師說戲」保存計畫,終於大功告成。收錄當代崑曲界廿九位表演藝術家口述的一百零九齣經典折子戲,將於今年秋天以影音光碟及書籍兩種形式,在兩岸三地正式發行。

參與「說戲」製作工程的執行總編輯朱為總、崑曲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六月由中國來台舉辦「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由台大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擔任引言人,與台灣崑迷分享幕後製作過程甘苦,也暢談崑曲六百年來由盛到衰,再由衰轉盛所面臨的傳承危機。

歷時五年籌畫與製作,崑曲史上首度大規模的「崑曲百種.大師說戲」保存計畫,終於大功告成。收錄當代崑曲界廿九位表演藝術家口述的一百零九齣經典折子戲,將於今年秋天以影音光碟及書籍兩種形式,在兩岸三地正式發行。

參與「說戲」製作工程的執行總編輯朱為總、崑曲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六月由中國來台舉辦「說戲.當代崑曲三人談」講座,由台大戲劇系特聘教授王安祈擔任引言人,與台灣崑迷分享幕後製作過程甘苦,也暢談崑曲六百年來由盛到衰,再由衰轉盛所面臨的傳承危機。

王安祈(以下簡稱王):「說戲」這套東西該如何稱呼?光碟?書?還是光碟加上書?好像都不合適,因為,它是前無古人的偉大文化工程,是由香港一位崑曲圈外人葉肇鑫所製作,今天的講座,邀請到執行總編朱為總及岳美緹老師,向大家介紹這項工程的源起,與拍攝過程中很多動人的小故事。

我的碩士及博士論文寫的都是明傳奇,但那個年代在台灣只能紙上談兵,看到的戲是學校崑曲社演出,或是「偷渡」的中國崑曲錄影帶,那些零零星星、屈指可數的崑劇,充其量只是「散金碎玉」。

台灣第一次崑曲的震撼教育,是兩岸開放交流一九九二年底上海崑劇團首度來台,至今雖已二十點五年了,至今還清清楚楚:大唐盛世華麗情緣的《長生殿》,破壁殘燈零碎月的《爛柯山》,計鎮華的〈寄子〉……最後一天,已逝崑曲大師俞振飛夫人李薔華還唱了《販馬記.寫狀》。

那檔演出之後,台灣社會多了一種人叫崑迷,又戲稱為「崑蟲」。只要大師們來台演出,這群人就蠢蠢欲動。「崑蟲」的出現,是因台灣的文化氣韻和崑曲藝術一拍即合,正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如同柳夢梅到了南安府後花園,在杜麗娘曾經做夢的園子,雖然那一刻他看到的是風月暗消磨,卻是相看儼然、驚春誰似我。當年湯顯祖的《牡丹亭》似乎預告了崑曲未來的生命。

一九九二年的震撼教育後,每一次的演出台灣崑迷都很投入,他們更想知道美好的身段表演背後演員的潛台詞,演員心裡面是如何詮釋這些戲?

朱為總(以下簡稱朱):博物館的書畫青銅器可以靜態保存傳下去,但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就得靠一代代藝術家的口傳心授,是一種活態傳承。一說傳字輩老師身上有四百到六百多齣折子戲,到今天,大陸院團不錯的折子戲大約一百多齣,崑曲消亡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傳承更顯得急迫。

拜現代科技之賜,老藝術家的演出可以錄影帶及光碟保存下來,年輕人看錄像學戲,雖然把老師的表演方式學下來,唱念作打一樣沒少,但怎麼看就覺得不太好看,為什麼?

傳統藝術講究師承,沒有師承,這樣的文化型態就沒有歷史,沒有歷史,就不厚重,不厚重就不好看,學到的僅是一招一式的表面功夫。戲要好看,背後其實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力量,老演員滿身是戲,隨便作都好看,戲曲的口傳心授,關鍵可能就是兩三句話,卻是藝術家們傳承自前輩老師五、六十年的感悟,以及自己五、六十年舞台實踐的體會。

「說戲」計畫,是由大師自己說自己的表演藝術,專業術語就是口述歷史。崑曲六百年歷史從未有人做過,由一個時代的藝術家群體「自己總結自己」的表演藝術,這也是當代藝術家對六百年崑曲舞台藝術的梳理與總結。

這套計畫邀請了廿九位藝術家,說了一百零九齣折子戲,其中廿六位算是同時代,行當整齊,他們得到了傳字輩老師的真傳,達到總體的高度。劇目選擇標準為:一、當代崑曲舞台常演的戲;二、經典折子戲;三、著名表演藝術家的成名之作。

我和大師們說,「說戲」不要有過多表演動作。「我可以演上三天三夜,戲怎麼能說。」「當年先生教戲沒告訴我們,不能亂說。」老師不說,這事著急,我說,我在崑劇團幾十年,有困惑想問傳字輩老師,他們已經仙逝,當時如果也有「大師說戲」留下個卅折戲,今天所擁有的文化價值就不可估量。

老師認為我說的有道理,「說戲」就這麼做起來。我策畫了幾個方案:每折戲說兩小時;少作多說;不准看稿講課,也不能有大屏幕提示。

兩小時,其實隱藏我的「私心」,如果只講一小時,老師們隨便都能說,沒有準備點真東西,兩小時撐不滿,我用了點手段讓老師們把背後的好東西說出來。

少作多說,老師們也著急:「沒做那個份兒,氣提不起來。」我說,這套計畫希望做成崑曲的「百家講堂」,做動作,是教戲,而非說戲,「說戲」是想知道:你為何這樣演,說出個道理。

「說戲」在蘇州崑劇院錄了三年,藝術家一上台常忘了是在講課,說到興奮處爬到桌上、趴在地上示範起來,我告訴老師:這是課堂不能爬到桌上,他們回:這戲就是在桌上演,不上桌怎麼講。每位老師都付出很多心血,講到忘我。

岳美緹(以下簡稱岳):「說戲」那段時間真的非常辛苦,但也非常珍貴,我好像又回到三、五十年前老師教戲的情景,年輕時學戲沒有做筆記,都是憑腦子記,幾十年過去了,老師也都故去,「說戲」讓我回憶起當年學戲的過程,想起來就很激動。

「說戲」是一個人空對機器講,不讓拿道具,不讓看稿,光是〈問病〉就講了兩次。錄影前,我做了很多準備,擔任助理的年輕老師們,和我聊這戲可以怎麼講,我全記下來,這也要講,那也要講,結果,層次沒了,節奏亂了,第一次錄完,我不滿意,要求重講。回去後,又準備了好幾個月,第二次才錄成功。

以前,我總認為〈問病〉只是《玉簪記》的過場戲,打打鬧鬧,哭哭笑笑,調節一下而已。一九八三年文革後第一次去北京演出〈問病〉和〈偷詩〉,演後,李紫貴導演問我:這戲是那個導演排的?我說是傳統呀;他問:那個老師教的?我說沈傳芷老師,他又問一桌二椅都是傳統嗎?我說是,他說:「了不起!傳統戲能這麼演,想不到。」

當時我沒弄懂李老師的意思,回去就開始思考:為什麼他認為這戲有導演意識?這折戲在表面打鬧之餘,到底想傳達什麼?經過幾十年的演出實踐,這幾年我也有了體會,在「說戲」做了比較大的總結。

:「說戲」是讓老師們說代表性的折子戲,不是講一齣大戲。要說出是那位老師教的,老師如何教,如何學,又如何演,這樣的說是有思想的,從出場講到下場,沿著戲的情節發展,說出這折戲的特色、感受最深的地方、觀眾看戲的看點,不只說給從業者,也是說給觀眾。這個設計讓年輕演員很緊張,擔心以後演不到那份兒,觀眾一眼就看出來。

:當年沈老師教〈問病〉時,問我潘必正是真病還是假病?我說:裝病,也真也假,〈琴挑〉時潘必正被妙常趕了出來,受了點風寒,發燒,但不是燒到卅九、四十度那麼高,只是想要有人來看他。老師告訴我:病人的眼神要看近不能看遠,要用全身的力氣趴在桌上,帶著一股嬌氣,老師教戲時已半身不遂,只能提示要領,無法示範,我趴不對,老師要我再趴,最後要趴到水袖盪在桌子前緣那個「死樣」才到位,戲的節奏是慢慢上去的。

:岳老師在舞台上演的只是潘必正一人,「說戲」好看在那裡,她「演」了四個人,我看〈問病〉說戲光碟,看到哈哈大笑,因為,岳老師把四個人的心理都摸透了,節奏抓得那麼緊。岳老師說,潘必正搜尋妙常聲音時,動作是從下巴找到肩膀,要大師講才看得到深度及竅門。

:岳老師說〈湖樓〉也精采,讓我更認識賣油郎這個人物。

:我和周傳瑛老師學〈湖樓〉時,其實是要學〈受吐〉,當時老師已生病,示範幾分鐘就喘。他說,〈湖樓〉這折戲不大有人演;以前有個了不起的演員,《占花魁》賣油郎的步子走得最絕,但他也沒看過。周老師晚年最大興趣就是把演過的戲寫下來,上面還有他的註記。老師把這個手寫的劇本給了我,上面寫著「傳瑛改」幾個字。

老師對我的影響是,每一代人對戲如何演,要有自己的想法。經典不能動,但有些是可以動的。戲冷門,是不是一些枝枝蔓蔓可以刪掉,或是表演空間、節奏變化上可以豐富些。《占花魁》講的是花魁女與賣油郎的故事,〈湖樓〉一折是賣油郎要去打聽花魁女的事,賣油郎既不是巾生,也非窮生,挑油的人,膝蓋應該是有彈性的,腳步要小八字步,上場時要帶著戲,搖紙扇,低頭想美女,臉上帶著喜氣,手勢也不能用巾生的蘭花指,手指要窩著;眼神含情但正直,往左往右看時,脖子也要帶著看,不能用瞟的。手眼身法步找準了,再細細去摸,眼睛一定要進去,氣息要攏起來,神就出來了。

戲的動作基本是老師教的。但生與丑遙看花魁女在船上那場戲,以前是搬把凳子放到台口我站上,我跳下來後還得搬進去,情緒有點斷,後來改為兩人在桌子一前一後,變成一個造型,挺好看,節奏也比以前快。

:我不主張改革創新,而是要守正出新。〈湖樓〉就是岳老師在傳統程式理解後,創造出不同的表演模式。同樣是巾生,如何區別柳夢梅、潘必正的差異性,程式可能一樣,但動機卻不一樣,看大師表演,聽他們說戲,才能在細微中感受到人物個性的不同。說戲,總結了過去舞台表演藝術,也展示當代藝術家的風采。

:中國戲曲是分行當類型的,要守住行當,這就是基本功的重要。行當把你歸攏,人物心理再慢慢一點點透出來。人物心理裝的東西不一樣,步子節奏也不一樣,同樣的行當,但有不同的亮相方式,觀眾才有期待。

:如果沒有「說戲」工程這麼大容量、又有系統的整理,只是看演出錄像,是不會了解每個人物的差異性。「說戲」的第一步是「一人一戲」,目的是希望多保存一些劇目,未來如果持續做下去,可以「一戲多人」。感謝各大崑團的支持,以及廿九位藝術家的真誠奉獻,這套出版品凝聚了當代崑曲界所有從業人員的努力,是當代對傳統文化的寶貴記憶。

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崑曲百種.大師說戲小檔案

製作人:葉肇鑫

藝術總監:汪世瑜

執行總編:朱為總

製作時間:2008年秋天~2012年春天

耗    資:500萬人民幣

內    容:29位老中輩藝術家以「一人一說.一戲一題」

口述109齣崑曲經典折子戲共110講

說戲藝術家:方洋、王世瑤、王奉梅、王芝泉、王芳、石小梅、汪世瑜、岳美緹、林為林、林繼凡、侯少奎、姚繼焜、姚繼蓀、柯軍、胡錦芳、范繼信、計鎮華、張世錚、張洵澎、張寄蝶、張銘榮、張靜嫻、張繼青、梁谷音、華文漪、黃小午、雷子文、劉異龍、蔡正仁(依姓氏筆畫排序)

出版形式:DVD、套書

預計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Authors
作者